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古今医统大全教程:1 历世圣贤名医
来源:1 历世圣贤名医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历世圣贤名医姓氏

五帝

伏羲氏以木德王,风姓,蛇首人身,生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因始有妊,生帝,都于陈。其理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作二十七弦之琴,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炎帝因斯,尝百草,以制九针,以拯夭札矣。

按《通鉴》《帝王世纪》及《本草》序,炎帝以火德五,生于水,因而姓姜,有圣德,始教天下耕种五谷,故曰神农。味草木之滋,察寒热温平之性,辨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医道救民夭札,着《本草》四卷。至梁,陶弘景以《名医别录》加之为七卷。至唐,李绩、许孝崇等奉诏更复采摭,去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缪,纂修为二十卷,于今行焉。炎帝救民,泽及当时,恩垂万世,何休哉!

按《通鉴》《帝王世纪》《九鼎丹经》,黄帝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长于姬水,故又姓姬。生而神灵,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见日月星辰之象,着星官之书,占斗纲所建,始作甲子。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受青牛紫府先生,三皇天文以效,万神至具。适崆峒,问广成子,受以自然经。登玉阙,得玄女九鼎神丹。至茅山,采禹余粮烹之,得铜,还荆山之下,鼎湖之上。三炉定药,九鼎丹成。黄龙下迎,黄帝上升。群臣从上者七十余人。万姓仰望,故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云。

按《素问》,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着为《内经》云。

按《内经》序,岐伯为黄帝之臣。帝师之,问医,着为《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唐太仆王冰次注,为医之祖书,脉理、病机、治法、针经、运气,靡不详尽。真天生圣人,以赞化育之书也,今行世。

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论脉经,穷究义理,附《素问》中。

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有问对难经,究尽义理,以为经纶。自到于今赖之。

黄帝臣也,善医术。治病不以汤液醪醴、 石矫引、汤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荡形,以去百病。

黄帝臣,俞跗弟也,其医术多与其兄同。

按《本草》序,为黄帝臣。撰《药性》四卷及《采药录》,纪其花叶形色,论其君臣佐使,相须相反,及立方处治寒热之宜,至今传之不泯。

按《素问》,雷公为黄帝臣,姓雷,名,善医。帝燕坐,召雷公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若能览观杂学,别异比类,通合道理,务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为世所怨。又曰∶子知医之道乎?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王侯。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愚蒙,以惑不闻。臣受业,传之以教,请诵《脉经》上下编。至于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云。

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 为狗。人有疾求医,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

按《列仙传》,黄帝时医也。善识马形气生死,治之即愈。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我能医之。乃针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又数有龙出其陂,师造而治之。一旦为龙负之而去,莫知所之。

尧帝时臣,以鸿术为尧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

三代

按《通鉴》,伊芳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芳尹。

着有《汤液本草》,今行世。

初作周医官。谓人惟五谷五药养其病,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以五脏之动,遂用五毒攻之,以药疗之。出《史记》。

以上三人无传,并周之良医也。

未详其姓,春秋时人,秦良医。有张子求疗背疾,谓之曰∶非吾背,任君治之。 医之即愈。

必有所委,然后有所任治之也。出《尹子》。

春秋时人,未详其姓。晋平公求医于秦。秦使医和治之,曰∶不可为也。公近女室之疾如蛊,yin溺惑乱之所生也。良臣将死,天命不 。yin生大疾,过则为 。阴yin寒疾,阳yin热疾,风yin末疾,雨yin腹疾,晦yin惑疾,明yin心疾。君今不节而yin惑,不可为也。公曰∶良医。是岁赵文子果卒,其后平公亦毙。出《春秋左传》。

春秋时人,姓高,名缓。晋景公病,求医于秦伯。秦伯使缓治之。未至,景公梦二竖子,相谓曰∶缓,良医也,我辈将逃之。一曰∶我居育之上,汝居膏之下,其奈我何?缓至,视公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及,药之不至,不可为也。公曰∶良医。浓礼归之。

春秋时越王钩践之臣,佐越王灭吴,遂退身遨游五湖。有服饵之法,可以度世,并授孔安国等,皆成地仙,数百岁如童颜。医药济人不取利,所居处不二年,致富,弃其所积,迁徙别居,逾年而富。人咸称为陶朱公。问聚财之法,惟曰∶种五谷,蓄五 而已。

战国时宋之良医,洞明医道,兼能异术。龙叔子有疾,文挚令背明而立,从后视之曰∶吾见子之心,方寸之地虚矣。治之遂愈。齐闵五疾,召挚视。谓太子曰∶王疾得怒当愈,愈后杀挚,奈何?太子曰∶吾当与母共保于王,不杀。挚不解履登王床,王怒叱,疾即瘳。

吴郡人,学道于蜀中。能消灾除病,以药救民,服者立愈,功德感天。周赧王十年,老君遗节遣使召羲升天。子弟求之,不知踪迹。

战国时汉阳人。常采百草花,水渍之,瓮盛泥封,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瓮埋之百日,煎丸之。卒死者,以药丸纳口中,水下之,立活。时人称为神仙云。出《外传》。

六国时人。当时鲜有识之者,扁奇之,谨以礼遇。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乃悉取禁方授之。出《史记》。

姓秦,名越人,卢国渤海人。得《素问》、《灵枢》之旨,着有《八十一难经》。少为舍长。

舍客长桑君善医,出其禁方传之,饮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鹊如其言饮水,果视疾尽见五脏 结。一日见齐桓侯曰∶君疾在腠理。侯曰∶无疾。后五日复见曰∶君疾在血脉。五日又见曰∶君疾在肠胃。又五日曰∶君疾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不数日,侯疾作,扁鹊已逃去矣,侯遂死。然则治之于轻微者,常易愈;治之于重著者,必难痊。学人不可不知。太医令李醯嫉,阴杀之。

琅玡阜乡人,常卖药于东海边,人称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夜,赐金璧万数,以赤玉舄一量以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置之而去。始皇遣使徐市等入海访之,不能至而还。

出《列仙传》。

泰山人,世好黄老,自言三百岁。卖药都市,后作黄散赤丸。民间疫气,死者万计。文子推朱冠与散饮之即活。后至蜀中贾药,人望之如神仙云。同上。

为秦太医令,与扁鹊同时。自愧医不若鹊,遂阴使人杀之。鹊为当时神医,醯嫉杀之而不及罪,则秦之纪纲法度颓败可知矣。

扁鹊弟子。号太子死,扁鹊使子阳用厉针砭石,以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遂苏。

扁鹊弟子。虢太子疾死,鹊使子为五分之熨,八减之剂和煮之,以熨两胁下,遂能起坐。

俱出《史记》。

不知何许人,卖药于汝南市中,悬一壶于肆,市罢,辄入壶中,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见之,因携酒往拜。公与俱入壶,但见玉堂清丽,旨酒甘肴,共饮毕而出,曰∶我神仙也,子能相随乎?长房遂从公入山求道。使独处群虎中,房不恐。又使卧空室,以朽索悬万斤之石于心上,房亦不移。公曰∶可教也。复令食粪,房意恶之。公曰∶子几得道,妨于此不成。惟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投杖葛陂中。房如言,视之,则龙也。遂能驱百鬼。

姓淳于氏,名意,齐太仓长,临淄人。少好医方,穷道,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医愈高,视疾洞知生死。齐后疾,召诊。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便。意药一饮溲即通;再饮病已。所以知后病者,诊其脉,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大而燥者,膀胱气也;燥者,中有热也。

性资天成,穷格事物之极,博览群书,善医药。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王安道谓《淮南子》多寓言,夫岂不信?

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人称苏仙公。公早丧所怙,乡里以仁孝着闻。宅在郡城东北,距县治百余里。公与母共食,母曰∶无 。公即辍箸起身取钱而去,须臾以 至。母曰∶何所得来?公曰∶县市。母曰∶去县道往返二百余里,顷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买 时见舅氏,约明日至。次日舅果至。一日,云间仪卫降宅。公语母曰∶某受命仙录,当违色养。母曰;我何存活?公以两盘留,母需饮食扣小盘,需钱帛扣大盘,所需皆立至。又语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一枚,饮之立愈。后果然,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出《列仙传》。

山东人,得黄帝扁鹊之脉书,诊病洞知人生死。

淄川唐里人,好医,为当时重。初,淳于意从,悉教之以妙方,乃曰∶无以传人。意曰∶不敢。且曰∶尔后必为国公,吾方尽矣。山东阳庆方甚奇,汝可师之,必得也。意遂辞光而师庆。

出《史记》。

字君卿,父为医官。护少诵经方、本草万言,有敏颖资,老者咸重之。谓之曰∶以吾子之才,何不学宦。遂辞父学经,官为京兆尹,甚有声誉。出《汉书》。

不知何郡人,少敏有量,好经方本草,及究黄帝扁鹊之书。为当代良医令。

不知何郡人,习经方,工于治疗,学业精博,为齐王侍御医。

临淄人,志性爱人,酷尚医术。就齐太仓公淳于意学五诊脉论之术,为当世良医。并出《史记》。

临淄人,为齐太仓长,性好医方,精于延医。临淄王犹以其识见未深,更令学于淳于意,名遂着。

仕济北王太医令,王以其术未精,令就淳于意学经脉,及奇络结俞穴所在,定 石刺灸之法。

岁余尽通,以此知名。

为济北王太医,王亦以其未尽善,令就学于淳于意,数岁悉通,遂名当代。

临淄人,言貌谦恭,风仪温雅,好医,就仓公学,乃马齐医令。

不知何郡人,谦柔好学,悉心于医。受业于仓公,教以上下脉经、五诊之法,亦以名知汉代。

河间人,饵巴豆,卖药都市。河间王病瘕,服俗药,下蛇数十余头而愈。王见玄俗立日中无影,以女配之。俗夜逃去,隐于常山中。

南阳人,志性沉简,笃好方书,精明脉证,疗病十全,当时所重。张仲景从而师之。

字仲景,南阳人,受业张伯祖,医学超群,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建安年间,病伤寒死者,十居其七。机按《内经》伤寒治法,存活甚众。着论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为诸方之祖。凡移治诸证如神,后人赖之为医圣。又有《金匮方》,亦其遗意。

广汉人,常钓鱼于涪水,故号涪翁。善针,愈病应效,乃着《针经》、《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师之,年久乃授之,高亦隐不出。

广汉人,好医,问道无倦,人有一艺长于己者,必千里伏膺。闻涪翁善医,及《针经》、《脉诊》,寻积年乃得之。名擅当代,为太医丞。

和帝时太医丞,帝令嬖臣美手者,杂于女子帷中,试玉诊脉各一手,问其疾。玉云∶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帝叹息称善。

丹阳人,父为长史。建好道不仕,学导引服食延年之法,治病有奇效。后自绝谷,不食烟火,行步如飞,或去或来,如此三百年,后绝迹不知所之。出《列仙传》。

不知何郡人,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矫矜,尚于救济。得仲景禁方,名著当时。

仲景弟子,知书疏,撰《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经》行世,名著当时。

按《三国志》,沛国谯人,字元化。博学通经,举孝廉,不仕。好养性之术,又精医方,有疾求疗,数剂而愈。视疾有宜针灸者,即与针一二处。宜灸者,即与炙一二处,应手而愈。有病骨髓,汤药针灸之所不能及,与麻药一服,须臾如醉死,无所知,方破割取病。右在肠胃,则取湔洗之,复缝定,膏摩之,四五日如故,人不苦痛。着有《内照图》行世。后为曹操所杀。

华佗弟子,少通医经,得佗之传,尤精益着。

广陵人,华佗弟子,以医知名,性恬,善医药,年九十而耳目聪明,齿坚固,名著当代。

彭城人,受业于华佗,遂为名医。

陇西人,号青牛道士,服黄连五十余年,又入鸟鼠山服汞,百岁如童。常骑青牛,有病殆死者,药之即活。后入丘山仙去云。

京兆人,字伯休。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不二价,三十年活人甚多。桓帝聘之,康逃入灞陵山不仕。

不知何许人,常磨镜于市,因见疾苦者,有紫药丸与之,立愈,如此十年。后大疫时行,负与药即活,不取一钱。吴人知其为真人,后处吴山绝顶。语人曰∶我还蓬莱山,此下出有神水崖,汝曹饮之,可愈疾,果验。

字君异,侯官人,精医。与人治病愈者,重则种杏五株,轻则一株。不数年之间,杏树多十万。

字审元,成都华阳人,好医。求治者不论贵贱必往。每于经史中得一方一论,必录之。时尚书左丞蒲公执政,擢与一官,不受。着有《经史类证备用本草》数十卷。

心性慈孝,好方药。母后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服其神。宋太祖伐蜀,孟不忍生民就戮,遂走汴降阙下,太祖浓封之。

蜀人,精医,不拘局方,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

字钦仲,梓潼涪人,通五经诸子,该博,笃好医方,为庶人,迁仆射,中散大夫。

高平人,为太医令。博学经方,尤精诊候,洞识摄养之道,通晓疗病之机。探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惜乎《脉经》误以小大肠配心肺之候,致有高阳生《脉诀》伪书窃名。误天下之苍生者,此其由也。

不知何许人,少善医方,当代称其通神。时许永为豫州刺史,其弟患心腹痛十余年,殆死。

忽一日夜间,自屏风后有鬼谓腹中鬼曰∶明日李子豫从此过,以赤丸杀汝,汝其死矣。腹中鬼对曰∶吾不畏之。于是使人候子豫,豫果至,未入门,患者自闻腹中有呻吟声。及子豫入视,鬼病也。遂出八毒赤丸与服,须臾腹中雷鸣彭转,大利数行遂愈。今八毒丸方是也。出《搜神记》。

字士安,安定朝那人,号玄晏先生。沉净寡欲,是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得风痹疾,因而学医,集览经方,手不释卷,遂尽其妙。所著《甲乙经》,及《针经》行世。

不知何郡人,雅好医术,善消息诊处,为时所重。陈廪丘的得疾,连服药特发汗不出。或曰∶汗不出者死。

苗教以烧地加叶于上,蒸之,即得大汗而愈。

字茂先,范阳方城人。学业优博,辞藻温丽,精于经方、本草、诊论,工奇理,疗多效。

《晋书》。

不知何郡人,好医术,有一艺长于己者,必千里求之。善诊诸病,疗上气尤异奇,制三物散方,治喘咳气逆最效,世所贵云。

彭城人,少以医方自达,长以才术知名,攻治众疾,随手而愈。官至太医院校尉。

不知何郡人,气性沉毅,志行敦简,善诊候,明消息,多辩论,治疸证为最高。官拜太医院校尉。出《史记》。

不知何郡人,性聪明,有才术,本草经方诵览无不通究,裁方治疗,有出众见。制五石散、矾石散等方,晋朝士夫无不敬服。

字德如,陈留尉氏人,以秀才为郎,游心博学方技,无不通会。于本草、经方治疗之法,尤所耽尚。官至河内太守。

字逸民,河东人,多学术,善医经诊处,通明方药,精富于时。名臣硕学咸敬服之。官至尚书仆射。

字敬之,为旌阳县令,时郡民患疫,十死八九,敬之以神方拯济,符咒所及,皆登时愈。至于沉,亦无不愈者。传闻于他郡,有疾者连路而求疗,日以千计。敬之于是标竹于郭外十里之江,置符于中,令饮皆愈。老稚羸惫之不能至者,汲水归以饮之,皆获痊愈。积功成道,白日飞升。

字稚川,丹阳人,自号抱朴子。广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下至杂文,诵记万卷,好神仙导引之法,炼丹以期遐年。所著有《神仙良史》,集五经诸史百家之言,《金匮方》、《肘后方》百卷。

年八十余,人言尸解仙云。

字玄平, 阳人,少孤,依外家新野庾氏,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燃薪写书,写毕,诵读亦遍,遂博通百家之言。性仁爱,善医术,尝以诊恤为事。凡有疾,不以贵贱,皆治之,所活十愈八九。撰方书百余卷。

字道明,不知何郡人。以儒道自达,治莅知名,性有道风,耽尚医学。尝览本草、经方,手不释卷。及授扬州刺史,渡江食,误中彭蜞毒殆死。乃叹曰∶读《尔雅》不熟,为俗学所误焉。

陈郡人,祖吏部尚书,父骠骑参军。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强。父母疾,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微,以孝闻。武帝召为太子中庶。

不知何郡人,志性沉毅,雅有度量,少以医术知名,为太医令。出《晋书》。

岭表僧人,少以聪惠入道,医术擅名。自永嘉南渡,晋朝士夫,不袭水土,所患皆脚弱,惟法存能拯济之。出《千金方》。

南北朝

徐熙字仲融,东海人,性好黄老,隐太望山,有道士过之,求饮,因留一葫芦遗之曰∶君习之,子孙当以道救世,位至二千石。熙开视,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名振海内。仕至濮阳太守。子秋夫弥工其术。

徐秋夫熙之子,为射阳令,常夜闻有鬼呻吟,声甚凄苦。秋夫云∶汝是鬼,何所须?答曰∶我姓斛,名斯,家在东阳,患腰痛死。今虽为鬼,而疾痛不止,闻君善医术,愿相救济。秋夫曰∶汝鬼无形,云何济治?鬼曰∶君但缚刍为人,索孔穴针之。秋夫如其言,为针腰俞及针肩井各二处,设祭而埋之。明日鬼谢云∶蒙君疗治,腰疼已愈。当代称其神医。长子道度,次子叔向皆神其术。

徐道度秋夫长子,器宇深宏,节行清敏,少精医术,长有父风,位至兰陵太守。

徐叔向秋夫次子,志性温恭,敏而好学,究心医术,官至太山太守。

徐文伯字德秀,道度之子,精医,有学行。宋孝武路太后病,众医不识。文伯诊之曰∶此石搏小肠耳。乃为水剂消石汤,病即愈。除鄱阳王常侍,遗以千金。由此名知当代,子雄亦以传业。

徐嗣伯叔向之子,少负奇才,雅有异术,经方诊诀占候,靡不详练。悉心拯救,不限贵贱,多获奇效。时为当代所称。并出《宋书》。

羊欣字敬元,好文艺,敦方药, 事详审,治痰精,能以拯济奇功,累迁中散大夫、义兴太守。

《宋书》。

薛伯宗善以禁气治疾,公孙泰患发背,伯宗为气封之,置斋前柳树上。明日消,树上便起一瘤,旬日瘤破,脓出升许,树为之萎损焉。

秦承祖不知何郡人,性耿介。而精于方药,不分贵贱,咸治疗之如一。出《宋书》。

僧深齐宋间道人,少以医术鸣,疗脚软脚气之疾,当时所服。撰录支法存等书,诸家旧方三十卷,经用多效,时人号曰《深师方》。

刘涓子不知何郡人。晋末于丹阳郊外射猎,忽有物高二丈许,因射而中之,走如电激,声如风雨。

夜不敢走,明日率弟子数十人寻其踪迹,至山下见一小儿,云∶主人昨夜为刘涓子所射,取水以洗疮。因问小儿主人为谁。答曰∶是黄老鬼。乃窥小儿还,将至,闻捣药声,遥见三人,一人卧,一人开书,一人捣药。即齐声叫突而前,三人并走,止遗一帙《痈疽方》,并一臼药。时涓子得之。从宋武帝北征,有被金疮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论者谓圣人作事,天必助之,天以此方授武帝也。演为十卷,号曰《鬼遗方》云。

褚澄字彦通,河南阳翟人,博学经方,善医术。初,齐高帝爱子豫章王嶷,自江陵赴都,得疾日臻,帝忧形于色,召澄治之,立愈。帝嘉其能,擢尚书职。今有《褚氐遗书》,谓女人脉反男子,以心肺候两尺,此其妄谬,疑后人托名以欺人也,学人审之。

徐审字成伯,丹阳人,与兄文伯等皆善医。魏孝文迁洛,除中散大夫侍御,宠加鸿胪卿,转光禄大夫而卒。

徐雄謇之子,为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至雄子之才俱盛精,太常卿。

徐之才字士茂,雄之子,八岁能通经义,年十二为太学生,长善医术,有机辩。武帝时封昌安县侯。

武定四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进药立愈。肃宗召赐同坐,令太皇子拜之,赠帛千段、锦四百疋、车马衣服、上利田园千亩,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西阳郡王。出《齐书》。

徐之范之才之弟,仪同大将军,亦以医名。至袭兄爵,为西阳王。齐灭,入周。《后周书》。

徐敏齐太常卿之范之子,工医,博览多艺,开皇赠朝散大夫。

张子信河内人,好文学,以医名。大宁中,征为尚药典御。

马嗣明河内人,少好经方,为人诊脉知生死,针药有异常之效。武平中,官为通直散骑常侍。

王显字世荣,阳平乐平人,以医术鸣。时文昭太后怀宣武,梦日化龙绕身,后寤而惊,遂成心疾。诸医不识,惟显诊脉,言非心疾,将是怀妊生男之象,果如其言。侍御药出入内禁,累迁御史中尉。

出《魏书》。

李修字思祖,父兄以医学显,修于衣冠文物太后治药有功,迁中侍。撰方书一百卷。

日华子陈氏北齐雁门人,深察药性,极辨其微,本草、经方,多由注疏,至今赖之云。

周澹京兆人,善医,为太医令。神瑞二年,京师朝议迁都于邺,澹与祭酒崔浩进言不可,明元帝从之,诏赐澹、浩侍外家各一人。

张远游齐人,以医道知名,寻有诏征,令与术士同合九转金丹,丹成,显祖置之玉匣曰∶贪人间之乐,不能上天,待我临死方可服。《齐书》。

李元忠赵郡人,初以母病,集方术擅名,求疗无分贵贱辄尽心。官至骠骑大将军兼中书令。

李密字希邕,平棘人。性方直,有志行,母疾,集经方,遂尽其妙,多所全获,由是知名。官至殿中尚书、济州刺史、安城县侯,食邑四百户。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少孤,有敏识,涉历经史,精医术知名。并出《齐书》。

字孝征,范阳酋人,博学善文,尤长于医术,当时称良。

邓宣文不知何郡人,少以医术名,性方直,除太医尚药典御。

陶弘景字通明,号隐居,一号贞白先生,丹阳人。母郝氏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其所,既而有孕,生景。幼而敏慧,博学通经,有志养生,集医方,专拯济。高帝擢为侍读,年八十五卒,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撰《神农本草经》三卷。出《梁书》。

陈藏器注本草甚工,有功于医多矣。言药性,今皆宗之。

宋侠不知何郡人,性明敏,有学术,于经方、本草有所敦尚,以医知名。

姚僧垣字卫法,吴兴武康人。因父疾www.lindalemus.com/shouyi/,留心医药。梁武帝召与讨论医术,言多合意,仕梁为太医正,兼中书舍人。梁元帝病心腹,诸医不效,僧垣诊之曰∶脉洪实,宜大黄剂。帝从之,果下宿食而愈,赐钱十万贯。有《集验方》十二卷、《行记》三卷,并行于世。

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专集医方,遂深究其妙。仕隋为秘书省,擢朝散大夫。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行于世。

权之弟,以母病,专心医术,遂尽其妙。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杜安,患风毒发肿。

太宗令言诊之。既而奏曰∶更二十一日午时死。果如其言。撰有《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行于世。

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炀帝晚年尤迷于色,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而阳过盛燥,日饮水百杯,而渴不止。君锡奏为置冰于帝前,日夕望之,而渴遂止。

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博士。奏诏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罔不该集,今行世为巢氏《病源》。

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 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

以医鸣晋,其实不在巢、杨之下,一时缙绅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则生,舍则死。其医悉祖《内经》,所著《内经训解》行世。

高阳人,以母疾博览医方,遂成名医,仕陈为散骑侍郎。陈灭,隋文帝以为员外散骑侍郎。

炀帝即位之明年,有疾,令中使舆迎入便殿,登御床,医之辄有奇效。

京兆华原人,七岁日诵千言,及长盛谈百家庄老之说,精究医方。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唐高宗召拜谏议大夫。着有《千金方》三十卷,《脉经》一卷,今行世。

宝应中为太仆令,号启玄子。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者,大为次注《素问》,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着《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

姓韦,名讯,道号慈藏,善医术,常带黑犬随行,施药济人。玄宗重之,擢官不受。世仰为药王。

太原人,博学多文,雅有才度,笃好经方,精于医药。出《唐史》。

洛阳人,以医名。则天时,为侍御医,尤善疗风疾,则天令撰疗精方,奏曰∶风有一百二十种,春末夏初秋暮,得通泄则不至困剧。

常州宜兴人,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益沉而禁。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药蒸,令药气入腠,周时可瘥。遂制黄 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

如其言,便得语。拜义兴太守,或劝其着言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惟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其功,譬猎不知,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他味相制,不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着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

不知何郡人,洞明《素问》,极究微奥,时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遂以妙旨授冰,冰由是大注《素问》,今行世。

不知何郡人,为唐高宗时太医侍御。

汝州人,举进士,垂拱初,累迁凤阁舍人,少好www.med126.com医方,惟以济人为事。撰补《养生必效方》行世。并出《唐书》。

号通真子,精医,撰有《通真子脉诀》,行于世。

以医鸣唐,注本草药性为有功。

字怀英,太原人,好医方,尤妙针术。为唐名臣,位极宰相。显庆中应制入关,路逢富室,有小儿鼻端生赘如拳,缀鼻,根如箸,痛楚危急。公为脑后下针,赘应手而落。父母辇千缣酬奉,公罔顾而去。

唐玄宗时,能观颜色,谈笑便知人病深浅,玄太后召入掖,重之。

荆州人,为道士,善医,尤精诊候,知生死。一公子暴病,诸医不识,延伯彦诊之,良久曰∶无疾。煮散数味,入口而愈。或问其状,伯彦曰∶中无腮鲤鱼毒耳,子因食脍而得。或者不信,乃以脍与左右食之,其病悉同,医者莫不惊服。

字梦得,彭城人,唐贞元间举进士。笃好医方,济人甚众,诏修本草、经方,集有《传信方》行世。

五代

不知何郡人,博通经史,善医,隐庐山,以济人为心,千里之外来求疗病者如市。后唐同光二年八月,白日飞升。

沧州临津人,世习医业。初摄护国军节度巡官。后周显德初,诣阙献经用方书三十卷,《全体治世论》二十卷,世宗嘉之。宋太宗诏详定《本草》,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景、吴复 、王光佑、陈昭遇等同修集上之。

淳化间为太宗侍御医,与刘翰齐鸣。太宗召修《本草》及《太平圣惠方》,书中多其所集,行世。

太平兴国间为太医,奉诏同修《本草》,裒集方书,广心医学。

初为道士,得《海上方》,深察药性,治疗辄效。太宗时奉诏同修《本草》,为御医,名著当代。

岭南人,善医,太宗时为翰林医官,治疗病多效。奉敕同修《本草》经方。

潭州人,初出家。集方技之书,游京师,以医鸣。太祖召见,赐紫服袍,号广利太师。后太宗召讲医方,蕴录秘方以献之。

并州人,世以方技为业,太宗召为医官。咸平三年,太后不豫,文智侍药,既愈。迁尚药御医,赐金紫衣,累迁翰林医正。

睢阳人,初为道士,好医药。太宗召归俗,命为尚药御医,迁翰林医官。太宗常留意医方,藏有名方千首,至是诏翰林医官等,俱各出家传验方以献,又有万首,命怀隐与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每证以巢元方《病源》冠首,而本方附后,共成一百卷。帝亲制序,赐名《太平圣惠方》,刊布天下。

德州人,徙居洛阳,业医。淳化中,从兄自正游京师,以医鸣,俱受医官,累迁翰林医副。

开封府以医鸣,征太医院。仁宗不豫,侍御数药不效。希诊曰∶针心下胞络可立愈。左右为不可。诸黄门以身试无害,遂进针,帝即愈。命为翰林医御之官,赐衣鱼。着《神应针经要诀》行世。

字仲阳,上世钱塘人,曾祖徙北,家于郓,幼业医。神宗时,元丰中,医公主有功,授翰林医官,迁太医丞,赐紫衣绯鱼,治疗有奇效。所著《伤寒指微》、《婴孩论》若干卷。

熙宁间为国子博士,校正医书,深明方药病机。神宗诏修《内经》有功,赐绯鱼,加上骑都尉。

熙宁间为光禄卿直秘阁,同高保衡校正《内经》,医名大着。

蕲水人,性敏颖,好学,精于医,读《素问》、《灵枢》、《甲乙》,深达奥妙。著书立言,发前人之未发。表述人迎气口之脉,在手在喉,上下齐等,引绳曰平,过胜即病,而有三阴三阳之分,甚是详切。

徐州人,善医,嘉 中召至京师。诊父母脉能知子之吉凶。时王安石、王 俱在翰林, 疑古无此。安石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视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不知何郡人,性识明敏,通经学,精医方理,得黄岐之秘。治平间,为奉御太医令。

不知何郡人,业医善针,沉 悉能起。一人患喉内生蛾,诸医不能愈,且畏针。范与末药,计以笔搽之,遂暗针于内,刺之即愈矣。

字知可,白沙人,举绍兴壬子乡试,笃好医方,遂造其妙。有患奇怪疾者,能疗取。平生治效,集成一书,名《本事方》。又撰《伤寒歌》、《仲景脉法图》行世。

西蜀人,好医,得不传之秘。干德中,有人病,肌瘦如痨,唯好食米,阙之则口吐清水,食米则快,诸医不辨。道广以鸡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末,以水调顿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病源》谓米瘕者是也。

字德信,新安休阳人。宋孝宗时,以诗文医学著名。遇道人,传以金匮玉函之秘,尤能起死回生,人称其神医。后征为翰林医官。

字仲理,诸暨人。幼以孝闻,因母疾究医,造其妙。朱晦翁闻其名,就见,与谈通夕,所著有《医术地理拨沙图》。

为太医令,烈祖好食饴,喉中噎,国医莫能治。廷绍独谓当进楮实汤,服之果愈。或叩之,答曰∶咽因甘起,故以楮实汤。

字明远,新安婺源人,以医鸣世,十五代至嘉,以儒通医,活人尤着。宋理宗不豫,召至,一进药,遂安。

为宋朝医,有超见,论病源皆深究《素》、《难》之理,所著有《养生必用》。

宋良医,人病应声者求疗。澄云∶古无此方,惟以本草药名尽呼之,每呼一声,腹中辄应,唯一药即不应,再三呼之,无声,即此药为主,治之痊愈。

号无求子,吴兴人,善医,尤邃于《伤寒》,潜心数十年,穷经义之要,而成《活人书》,奏进。道君朝授奉议郎、医学博士。

字子充,新安古歙人,精研医学,闻有长于己者,虽千里求之不惮。时闻蕲水庞安常医名,遂往从之。又闻蜀中王朴太素脉,亦往师之,得其秘而归。术益高而名益着,江右缙绅士夫咸往就诊。

以医名越,专用成方。及丹溪出,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故其方书,遂不盛行也。

为越名医,与裴宗元一时齐着,其用方亦大同,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为宋翰林学士,籍医药,尤工于《伤寒》,发仲景之奥音。

名杲,新安人,世业医术有名,至杲尤诚确精粹,博该诸书,所得辄采录,成《医说》十卷。

不知何郡人,宋绍兴中为建宁府判,好医方,尤精于《伤寒》,作《伤寒百证歌》行世。

字子季,宿州人,明大小方脉,尤精心于小儿痘疹,济困持危,多收奇效。淳 中为侍郎翰林医正,与郑惠卿同编《幼幼新书》,《小儿病源方》行世。

字良甫,号临川建康人,宋嘉熙为太医谕。世业医,至自明益精妙,有超世活人之志,着有《妇人良方》行世。

名登父,号仁斋,世业医学,至父尤精。每以活人为心,集有《直指方论》二十八卷行世。

用和之子,以儒集父医,尤有心得之妙,超迈寻常,治疗辄效,存活甚多。官为殿中丞尚侍御医。

海陵人,习览经方,尤工针石,远近知其名,所疗多效。初,嘉 中有女人被妖惑,纂为针,妖即从女衾中逃窜,女病遂愈。

字子刚,郑州人,官为团练使。笃好医方,遂得精妙,声名远着,凡有求疗,虽及细民,亦用意为治。一妇产后患大泄喉痹,诸医谓两证不能并治,以为必死。公视之,与药十余粒,使吞之,咽通而泻止。人异之,公曰∶理中丸紫雪耳,喉痹非寒药不可,泄非理中不止,紫雪下咽,则消释无余,得至腹中,附子也,夫何异?

西蜀人,善医术,高宗召医太后目疾,有奇效。因问治身,答曰∶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为则天下治。帝浓赐。复召问以长生久视之术,坦对∶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

上嘉而宠之,每称皇甫先生而不名。

字彦昭,湖州乌程人。绍兴间为名医,深究《素》、《难》,工针石,起死良多。试礼部中选医官,累迁翰林医正,赐金紫服。

字毅叔,以医名天下。一日郡守母疾,召诊,守云∶若不能痊,当治罪。叔曰∶容为诊视。

曰∶尚可活。处以丹剂,遂愈。守酬以金帛送归。叔归则全家遁避。守母复死。盖病已在膏肓,毅叔惧罪己,而姑与良剂,暂存活之耳。

吐谷浑人,善医,马上视疾,能知标本生死。太宗时为太医令、侍御医,集有《脉诀》、《针灸》等书。

字撒不腕,其先本五院之族,鲁精于医,察形色,即知病源,虽不诊有十全功。前二人特夷类,而尚精医,况中国业医者,有不精,宁不为二夷罪人也?

名堪,登进士,善医,为郡守。一少年病不食,闻荤腥之气,辄呕吐,诸医不效。求载之治,视之曰∶汝病只在《素问》经中,名曰食挂。授以一方,三服则闻肉有香气,食之无苦。着有《指南方》三卷,分为三十二门。

字孟博,新安婺源人。世业医,至约尤着,而更得针砭之妙,着有《医方图说》行世。

不知何郡人,善医,凡人有奇疾,以意疗之,无不效。一小女患风痹赤肿,诸医以风热治之,不效。唐诊视云∶肝肺之风热故,治之遂愈。惟顶上高肿寸许,询其乳母,好饮热酒,唐遂悟,前剂倍加葛根,数服而消。

晋阳人,善医术,精诊候。一人病胁有声如,以手按之即止,否则连声不绝。诸医不能辨。

峦诊之曰∶右关脉伏结,因惊气入脏腑而成此疾。患人告∶因野行忽有虾蟆高跃叫声,被惊,便觉胁痛作声如蛙。峦与六神丹泻之,立愈。

字子亨,为南京宋毅叔之婿,得传医之旨。一人失惊吐舌,遂不能收,诸医莫治,贶针舌底,遂伸缩如故。后为宣和中朝散大夫。着《全生指迷论》。

号吉老,泗州人,世医,名闻四方。有郡守病喉痈,成流注,久不愈。召介治,知其嗜食所致,惟与生姜一味啖之,食至一斤,始知辛辣,而痈愈。守异而问之,答曰∶公好食鹪鹩,鹪鹩好食半夏,遗毒于喉间,非姜无以释半夏之毒,用之遂愈。

博陵人,精于医术,治疗有神效,人以为神授。诊脉预知生死,推测运气,如四方之疾,当预告人,使其慎而防之,累验。

为金太师,善医,妙于针,有死去经日者,若胸前稍温,辄针立活。着有《针经指南》、《标幽赋》,诚为古今之轨范。

世习儒医,无己尤该博群书,有敏质,祖述仲景伤寒,辨析表里虚实,极其旨趣,着有《伤寒论》《明理论》,凡数十卷行世。

名完素,河间人,遂号河间。洞彻医方,详明《内经.热论》,多病于火,所著《运气要旨》、《精要宣明》等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行于世。

字洁古,易州人,今称易老,八岁善属文,举进士。好医方,夜梦神人凿开胸腹,纳书于中,自是洞彻病源。活泼施药,不泥古方,其言运气不齐,古今易辙,旧方新病难相合附,所贵因时制宜之妙耳。

元素之子,得父业,号云岐子,名著当时,有《脉谈》行世。

名从正,字子和,睢州人,精于医,法河间之方,邃《素问》之旨,着有《汗下吐三法》,用之当者如神,立可以回生起死。世人不知病源,不察脉候,妄施其法,不能用其当然之妙,而反谤其法之不善,此大可笑者也。

字知几,莫州人,三岁识字,七岁能书,长通经史。因疾,从子和学医,遂尽得其妙,济活甚多。

字明之,号东垣,幼明敏,性好医。闻易老张元素以医鸣,携千金往从之,数年尽得其妙。

而谓病因脾胃所生者良多,故主内虚则诸邪并入,着《脾胃论》补中益气等方。为王道之本,而实为医家之宗主。

字进之,号海藏,古赵人,性明敏,通经史,好医方。师李明之,所著《医垒元戎》十二卷、《医家大法》三卷、《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斑疹论》、《光明论》、《标本论》、《伤寒辨惑论》等书行世。

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潜心苦学,真积力久,居束垣门下十余年,尽得其妙。着有《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行世。

号蒙斋,图述《伤寒指掌》。

洛阳人,少举进士,不第,遂业医学。洞彻玄机,活人甚多,所著《伤寒类证》、《订活人书》及《针经》。

燕京人,医甚精,尤神于脉。年七十时,有老妪居西山,请诊其女,益以倦骑乘为辞。妪出,顷之携二少女至,益诊而诘之曰∶此非人脉,乃妖质耳。妪跪告曰∶外家本狐类,久住世间,得日月之精气。故能变幻人形。二女偶患疾苦,知君仁浓,存活为心,故敢求药。君既洞察,讵敢欺乎?益遂与药,随扣其所以往来禁城,如入无人之境,何也?妪曰∶此时真主已在濠梁京城,诸神俱已往彼,是故得以出入也。逾年,太祖果克燕京,元帝北遁。若益者真神医也。

不知何郡人,善医,诊视有异见。一妇怀孕二岁,一妇孕十四月,俱不产。 诊视曰∶非孕也,疾也。作剂饮之。孕二岁者,下肉块百余,孕十四月者,下大蛇。二妇俱得活。

字齐卿,泰安人,业医,有活人之妙,注《难经》五卷。泰定上其书,授医学博士。

字均章,号中阳老人,吴郡人。志行高洁,见道真明,尤邃于医学。屏世虑,隐居吴之虞山,人称隐君。所著方书,超出群表,自幼及壮至老,调摄有序,论证有旨。至于诸痰诸饮挟火为患,悉究精详,制有滚痰丸,最神效,名《泰定养生主论》。

字进之,为元祖翰海留守,掌医药,医迈常人,药有奇效。世祖足疾,进药,味苦不饮,祯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世祖然之,遂饮药而愈。

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精于医术,得金刘完素之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书,有异见。

惟好静僻,厌与人接,惟丹溪为得意弟子,遂尽教以其所学云。

字彦修,号丹溪,浙之义乌人。自幼好学,日记千言。业举子,讲道八华山,拜许文懿公。

一日公谓以己疾久之,非精于医者,弗能起,子多敏颖,其游艺于医而济人乎?于是丹溪复致力于医方。既而悟曰∶执古方以疗今病,其势难全,必也参之以《素》、《难》,活泼权衡,乃能济世。遂出游求师,渡浙走吴,历南徐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闻太无先生,往拜之,数谒弗得接,求见愈笃,先生始接之。以刘张李三家之书为之敷扬其旨,彦修受教而医益神,名益着,四方求疗者,辐辏于道。按证施方,录为医案可考,又着《格致余论》发其秘云。

字伯仁,号樱宁生,父官江南,居仪真而生生。幼敏颖,日记万言,操笔为文,有思致。师王居中求医学,居中教以黄岐《素问》之旨,公遂论次,分理脉候、病能、脏象、经度、针刺、运气,别类抄而读之。居中曰∶善哉,子学之得其道也。自是生学日进,益参张仲景、李明之、刘守真三家之秘,所疗无不神效。又着《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本草会韵》等书,凡若干卷行世。

字用和,宣州人,工医药,有符咒治疗捷效,人称神医。

字震父,姑苏人,工于医,尝着《医学会同》二十卷。推五运六气之标本,察阴阳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脏六腑之虚实,会经脉气血之流注,愈病回生,率与他医异。由平江医学教授,擢江浙医学提举。

名干孙,震父之子,医实跨灶,甚仁浓,求疗不分贵贱,辄尽心药之,无有不效。着有《医学启蒙论》、《十二经络》、《十药神书》行世。《医史》。

昆山人,字安道。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探医源,直穷奥妙。推演东垣之旨,谓其不着有余之伤,故着内伤余义,名曰《溯洄集》。又备常与变,作《伤寒立法考》,医史补传有《百病钓玄》二十卷,《医韵统书》一百卷。所存者惟《伤寒溯洄》而已,《钩玄》、《韵统》则未之见也。

使二书俱存,其有补于医道,又岂小哉?顾其真书沦没,而《脉诀》、《钤法》等伪书行世,岂天不欲后世斯民跻于寿域也耶?噫!

字以德,号云居,江浦人。丹溪弟子,有高致,精医术。张士诚据吴,召,不往,挈家隐华亭乡中,以活人为心。医造阃奥,沉 悉能起,着有《医学宗旨》、《金匮衍义》等书行世。

字仲贤,号敕山老人,吴郡人。少涉经书,尤究轩岐之旨,活人甚多。乃订新安张季明《医说》,演《灵枢》、《素问》,《原机启微》等论行于世。

字元膺,号沧州翁,四明人,博学精医,有异见。凡有奇病,辄以奇方治之,无不愈。时一人两目视物皆倒植,求疗于翁。询其由,大醉后得大吐,须臾而目视则倒。翁诊其脉,左关浮促,知其饮酒大吐,上焦反复,以致胆腑颠倒,视物则然,法当复吐,以正其气,遂用瓜蒂散以涌之,后则复正。

名起宗,建业人,任儒学教授,文学以作圣为己功。谓医为性命之学,遂潜心以究《内经》之秘,撰五运六气之旨,刊《脉诀》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者也。

皇明

姓刘氏,讳基,字伯温,江浙人。天资博学,文武全材,上穷天道,下极人文。三教九流,百技之书,过目不忘。识天子于尘俗中,佐太祖开基,有大勋,不在张良、诸葛之下。封国公,食禄二千石,辞,改封诚意伯。常谓∶民生日用之书,先五伦,次医方,次易数,三者为民立身立命之本。盖不可以不敷教而广其传也。集有《经效医方》《多能鄙事》行世。

丹溪弟子,博学精医。洪武中征为太医院使,眼界无人,及荐蒋用文入院,会谈,大喜曰∶吾儒而为医,兹来共昌吾道,乃国家民命之大幸也。所著有《订证丹溪金匮勾玄》三卷,《证治要法》、《证治类方》若干卷行世。

吴郡人,有学不仕,资师于原礼,留心于医药,不以势利,郡守往访,避之而弗见。

名寅,姑苏吴县人。少习举业,弗利,遂攻医。受业浓礼,得秘传,治病奇效,医名大振,永乐征为太医院御医。太宗召入宫诊母后,奏六脉离经,将近分解,果得一太子,嘉迁太医院使。

名武生,句容人。少明敏,及长博览经籍,精医学而造其妙,治疗异效,名著四方。事母至孝。永乐间迁太医院判。仁宗皇帝问保和之要,对曰∶在养正气,正气旺,邪气无由而入,是亦王道之说也。所著有《治效方书》。

字宗浓,关中人,博览群书,尤精医学。父受业于丹溪之门,及纯医名大着。所纂《伤寒治例》、《玉机微义》、《医经国小》行世。

名渊,丹徒人,家世业医,受渊尤精,永乐间征为太医院使。

字诚庄,吴郡人,聪明好学,善医方。洪武中,肃王疾,召诊。问知平日嗜乳,只烹浓茶饮之而愈。王问,对曰∶茶能涤膈中之腻故也。王神其术,遂奏授本府良医云。

太祖高皇帝子,封宁献王,幼性敏颖,有过人之资,博涉经史,诸子百氏之书,无不该览,过目辄解奥旨,而各造其妙。诚哉,宗室之白眉也。尤以生物为心,独精于医方,尝谓∶人与物均禀化于大君,荣悴之理则一。人之有身也,七情交激于内,六yin相荡于外,而疾生焉。苟不济以医药,则犹颠危而不知扶持也,其可乎哉!所著《活人心方》、《乾坤生意》、《肘后》等方行于世。

姓韩,名,西蜀武弁世家,道人。心存仁爱,好读诗书,上慕太古高尚之风,精究医药活人之术。所著痰火等论二卷,有以发先圣之蕴,世传韩氏《医通》云。

号橘泉,四明人,世业医,仲宁益精其术,按证用药有超见,多获奇效。永乐间,召至太医院,京师缙绅诸公咸敬服之,予郡篁墩程尚书为之传。

名济,字世仁,余姚人,景泰以孝行闻。业医,术尽其妙,诏旌其门。

字楚祥,少孤,承母训业儒,既而曰∶医者仁术也。苟精之,上可以事君亲,下可以济人物,遂深究《素》、《难》之旨。以医名淮扬。正统初,征为太医。景泰间,院使董宿荐于上,侍药奏功,广收四方明士聚阙下,务以保和圣躬为己任。成化中,迁南京太医院判。

吴下人,医造精微。弘治间,一教谕羸疾,诸医议三白汤证,以用之罔效。复求养正治之,亦用三白汤,只投熟附子二三片,即瘥。

字尚文,号节庵,余杭人。幼读儒书,长精医学,邃究《伤寒》,着有《琐言》、《杀车槌》、《一提金》、《明理论》,可谓用心之勤,庶为初学规范者矣。

字源洁,混陵人,登永乐间进士,官侍近,奉命四方,其耳目所遇有可利民者,多奏而行之。

然未足以充其志,兼用意于医,得一药一方之良,自录之,所集既富,名曰《卫生易简方》,具表以进之,刊行于世。官至礼部尚书。

字汝言,号节斋,浙之慈溪人,擢成化进士。笃好医方,而有心得。今人治痰,例用二陈汤。

纶则不然,谓∶半夏辛燥,惟可以疗风湿之痰饮而已。若老痰痰火,则非所宜,而反致其害。故制老痰丸方,深得痰火之旨。惜乎过谓人参杀人,劳怯断不可用,以致今之人固执虚虚之误,曷可胜言。

字德美,号益斋,长洲人,幼孤业儒,究精医道,士夫荐于朝。虽功不自,尝慕古人开卷有益之言,书屏以自警。

字鲁济,瓯宁人,善医,察脉逆知生死,立方简当,不多品而效愈奇。所集《验效良方》十卷行于世。

字时雍,长洲人,早以孝友闻,博学精医,有心得之妙,不泥陈言。

四明人,正统间为太医院使,深察药性,博究医书,治疗立方辄有奇效。故辑《奇效良方》七十卷,今行于世。

字鼎文,苏州常熟人,累世业医,至震尤读书尚气节。初以明医征至京,复以才武从偏师经略西域诸国者三,以功赐三品服,世授苏州府医学正科。着《医书纂要》等集。弟性,字鼎志,医学该博,人称二难。今为太仓人。

字元孚,太仓人,少从王安道游,博通儒书,深造医道,自号娄愚,有《娄愚稿》、《野情集》,盖医之白眉也。

字巨源,太仓人,以儒攻医,数起奇症,有《药案》藏于家。

字子棋,其先道州人,徙居太仓,世业医,有名,尝注疏《洪武正韵》十六卷行世。

字尚龄,号恕斋,嘉定人,世为医官,至椿尤博极群书,念医学浩瀚,后学人有望洋之叹,因搜集诸家精要,附以己意,编集成帙,名《原病集要》二十卷,人多宗之。

字德明,号东谷,以字行,恕斋之侄。天资明敏,能继其先世之业,尤精于脉理,察虚实,决死生,如执左契,一时称明医者必曰唐德明。唐德明年既耄而迎者无虚日,户外履常满,其侄钦训继之,察脉用药绰有叔风。

字宗尹,号凡谷,太仓人。自曾祖佐以下,俱隶太医院,至君业尤精专,为时所宗,历官院判,常奉旨纂修《本草》,并着《医学百问》、《脉家典要》及《增定医学纲目》等书。

字善卿,嘉定人,世为太医判局,后得阙将仕,家传,遂业小儿医,擅一时之誉。弟,字秀卿,读书好礼,与兄齐名,而精敏过之。

兴府良医,得《内经》之要旨,该究诸氏方书,治疗尽效。睿宗献皇帝命选经效奇方,编次成书,共捐民瘼。世宗继念生氏疾若,复梓颁行天下,名《医方选要》。

名绅,字大章,别号警庵,顺天人。公性资敏慧,少习儒,既成弃去,究心医术,深契轩岐奥旨。汉唐以下,诸名家论说罔不参互考订,以求至当,故诊视辄有奇效。上嘉悦之,累升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恩封三代,卒谥恭僖。

名己,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人。性质敏颖,见识聪明,于医极精。故谓十三科要皆一理,因见外科之医,固执《局方》,不循表里虚实经络之宜,而误人者众。遂大发所蕴,皆以内外合一之道,对证处方,随手而愈。嘉靖初,征为太医院使。着有《外科心法》、《发挥精义》等书,凡十余种,诚明时名医之冠,而有功于先哲后昆者也。务外科者,不可不知。

河内人,名塘,学究天人,擢弘治康海榜进士,入翰林,历升都御史,守身之洁,一介不取;蹈道之坚,终日不待。性天悃,了无外慕,方书调摄尤究心焉。盖以医道切于养生,且可寓济物之仁也。遂烛精微,发前圣之未发,开后学之晦。观其着伤寒三阳咳嗽相火等论可知矣。尝谓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于医,一旦有疾,乃委死生于庸医之手,岂不误载!其集曰《柏斋三书》。

新安槐塘人,号松崖,登成化甲辰科李 榜进士。为人恺悌,性好医方,心存仁济,所著有《松崖医径》四卷。

姓盛,名端明,号玉华子,潮阳人,登弘治壬戌进士。性好医方,有求疗不分贵贱,即与药。

官至礼部尚书。着有《医抄》百四十卷,并《撮要》等书。

名可学,号惠岩,无锡人,登弘治乙丑进士。笃好医方,遇疾不分贵贱,辄施药。以《医方选要》并秋石进上,擢礼部尚书。寿八十余,髭鬓未白。

名应奎,号东谷,洛阳人,登正德辛巳进士。好医方,以活人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即与方药,官至户部尚书,着有《医家大法》、《大旨必用》等书若干卷。

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浙之义乌人,世业医。搏幼颖悟,承家传之学,深究《素问》,治效益高。晚年八旬,着有《医学正传》,今行世。

新安古歙人,世以医鸣,至彦功益着,遐迩求疗,日益效众。朝廷闻而征,官太医院,辞归,编述《伤寒类证便览》十卷,今行世。

字约之,号古庵,新安休阳人。博学精医,常游河洛,寓陈留,名著中原。所集《丹溪心法附余》、《脉药证治》、《伤寒地理》等书行世。

字良吉,号岩泉,新安岩镇人,精医极深,遂造其妙。所治无不活者,不许治者必死,立方立言,悉契《内经》之要旨,济众良多。

字时泽,号○ 川,浙之义乌人。敏颖博学,下问谦恭,医术甚精,且不自足,活人不伐。着《医学集成》。

姓汪氏,名渭,字以望,人称古朴先生,新安祁门人。少习儒业,精医学,存心济物,志不在名,活人甚多。

姓汪氏,名机,字省之,渭之子,业春秋,补邑庠生,习父医,尤得其精妙。郡人求治,多效,日益众,居士弗容辞。既而曰∶仕不至相,则其泽之所及,不若医之博也。遂弃儒就医,大肆力于《素》、《难》诸书,罔不考订。历纪所疗为《石山医案》,编次《素问钞》、《运气易览》、《推求师意》、《痘治理辨》、《本草会编》等数十卷行世。

名伟,号杏庄,其先姑苏人,世业儒医,从龙北上,屡世官太医院。至公尤精显,存心以仁,忠孝兼尽。侍世宗皇帝,用药辄建天和,简擢银台通政使。大小臣工有疾求药,无不刻期获愈。

性行纯浓,谦和极至,有因七情而感疾者,诸医不能治。公先慰之以善言,次投之以药饵,而陈痼久疾罔不即愈如释。其嘉言善行,殆非此所能尽书,自有巨卿为之椽传。

字邦贡,号意庵,新安祁门人。笃志学古,肆力诗文,究《素问》诸子之书,得医之奥,治疗辄有神效,存济甚多。嘉靖中擢太医院,入圣济殿,医太子有功,升御医,名益着。

字子良,号心谷,新安祁门人,机之族彦。幼从兄宇习举子业,颖敏夙成,后弃儒就医。潜心《内素》,有神领心得之妙,证王氏之谬注,如分鳞介于深泉净滢之中。诚有功于轩岐,启迪天下后世医学,如瞽复明,《质疑》、《尺寸》等论可见矣。为人质实,不以有学自矜,从游者甚多。所著《医学质疑》、《统属脉法》、《证治要略》等书行世。

姓高,名武,四明人,精医药,尤工于针灸。所学悉宗《素问》,故其医疗效,而所言皆正,着有《素问捷径》、《针灸节要聚英》等书,行于世。

字度卿,号方山,真州人,世业医,至渠尤精。叩疑于潘者大,年老,医实精妙,深究轩岐之秘,门无问病者,愤然以其所得于古先圣贤之旨,尽以授渠,渠遂诊疾如附应云。

字叔旦,号斗岩,真州人,早以孝友闻,笃好医,遂精妙,遐迩求疗者,景以南北异宜,治之辄效。人咸敬服之。

号云洲,杭州仁和人,世业儒医,至中尤显,所著《明医指掌》十卷,有谓审八脉以明八要,可为后学之指南。

号长塘,新安古歙人,医有真见,用方简当,求疗者甚众。年虽耄,视疾制剂,极其精妙。

字用良,号雪窗,休阳人,家世业儒。忠性好医,以戴人汗吐下法,而补之以利温和方,足以尽其医道之妙,名曰《医学权衡》行世。

采摭诸书

《汉书》(医经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隋志》(医方二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二卷。)
《唐志》(医术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
《宋中兴志》(医术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黄帝内经索问》(十八卷,黄帝岐伯问答坟典之书,为医书之祖。唐宝应中太仆卿王冰注,为二十四卷。《隋志》全元起注《内经》八卷。宋仁宗嘉 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等承诏校补,多用元起注,定为八十一篇,今亡刺法、本病二篇。《汉.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冰云∶医经之传于世者多矣。原百病之起愈者,本乎黄帝;辨百药之性味者,本乎神农;《汤液》则称伊芳尹,三人皆古圣人也,悯世疾苦,亲著书以垂后。而世之君子不察,乃以为贱技而耻习之。是故今之医者多庸人,治之失理,以生为死甚众,激者至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岂其然乎?)
《黄帝内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合《素问》九卷,为十八卷。宋林亿等校正,类分十二卷,今从之。)
《甲乙经》(十卷,皇甫谧撰,祖述《内经》多推明运气之说。)
《阴符经》(二卷,黄帝着。)
《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撰。其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则为医之未形。河上公为之注解,而增以吐故纳新。按摩导引之术。有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此言皆深契于医道。)
《黄庭经》(三十六卷,题云扶桑大帝作,又叙谓老子作。与法贴载晋王羲之所书本同,而文句颇异,其所有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两句,且改渊如泉,改治为理,疑唐人附益之。《崇文总目》云∶记天皇氏至帝 受道得仙事,今本无之。)
《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十卷,不载何人所作,历汉至唐,诸《艺文志》俱不载录。其文与《内经。不类,非战国时书。其间有天皇真人书,其文若道正无为,先天有之;太易无名,先于道生等语,皆老氏遗意。意者,老氏之徒所著。大要推元五运六气及三元九宫太乙司政之类,殊为详明,深足以羽翼《内经》六微旨、五常政等论,太玄君扁鹊为之注。此扁鹊号太玄君,为黄帝时人,后秦越人医术之神,人称之曰扁鹊。)
《天元玉册》(三十卷,启玄子王冰述《元诰》《内经》之意,益之以五运六气之变。)
《五经注疏》(中有关于医药者,《左传》居多。明阴阳之理,惟《易》为最。故云∶不知《易》者,不足以为太医。)
史书(十九史、二十一史,史载历朝明医实录,今据之采其出处,附名氏之下为小传云。)
子书(《老》《庄》《杨》《列》《文中》《淮南》等子书中,有纪医法之秘者,今采之。

《尔雅》(二卷,晋郭璞注。)
《埤雅》(二十卷,宋开国公陆佃撰。)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及天下各处岁输药材斤两,无不毕载,今采附《通考》之前。

可见医道诚国家之大政也,学人勉之。)
《素书》(六篇,凡一千三百六言。黄石公圯桥以授子房之书是也,人言《三略》,误也。其书简而意深,俱定国安邦之至道。虽尧、舜、禹、文,传说、周、孔、老聃亦无以出于此。

子房得之以兴汉业,善终其分而不辱,可见深得是书之旨矣。有云∶博文切问,所以广知,推古验今,所以不惑;根枯枝朽,足寒伤心。诚为学之要,资生之本始也。有身者其知所务。

《道藏经》(五千四百二十卷,三教九流靡不毕具。)
《山海经》(十三篇,不知何传,周穆王游山海而作。其首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有十八卷,郭璞注。)
《中藏经》(八卷,少室山邓处中云∶华佗得异人授以石函中。按《唐志》有吴普集华氏方,而无中藏之名。普为佗弟子,宜有所集。窃意诸论非普辈不能作。邓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盖其方有用太平钱并山药者。盖太平,乃宋熙陵初年号,薯蓣以避宋英宗浓陵偏讳,而始更名山药,其他可以类推。然脉要及察声色形证等说,必出元化遗意,览者审之。)
《太玄经》(汉杨雄子云撰,中言阴阳五行之理及清净渊默之说,大概养生当始于医学。)
《度人经》(三卷,元始天尊说。《唐志》云∶有元始天尊者,生于太元之先,姓乐名静,信常存不灭,每天地开辟,则以秘道授诸仙,谓之开劫度人。受其道者,渐至长生或白日升天。其学有授 之法,名曰斋;有拜章之仪,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摄治鬼神;服饵以蠲秽浊。

至于存想之方、导引之诀、烹炼变化之术,其类甚众。)
《大观证类本草》(旧称《神农本草经》,三卷。《汉.艺文志》未尝录,至陶隐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谓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所出州郡乃后汉时载,疑张仲景、华元化所记。旧经之药止三百六十五种。陶氏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唐李英公世绩与苏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宋刘翰等又附益医家常用者一百二十种。蜀王孟昶亦命其臣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增广,世谓《蜀本草》。至宋掌禹锡等补注,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定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草石之品可谓大备。他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郑虔诸家所撰,名《本草》者,凡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虽显晦不齐,无非补翼旧然焉耳。近代陈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汤液本草》,亦删繁之意也。旧记州郡,古今沿革不同。一物而根苗异名,及同名而异质,主治互见,如草豆蔻即今之草果,今人遂谓《本草》亡草果之名又在因时而考审之也。今行世者,惟唐慎微撰《大观》及《证类》二本合为一书。)
《参同契》(汉魏伯阳撰,按《神仙传》,伯阳会稽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胆博,修真养志,约《易经》而作此书,其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有曰∶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又曰∶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土伏食之,寿命得长久。

此言皆真切,至道会通者可以仙矣。)
《悟真篇》(紫阳真人张伯端撰,律诗绝句词语整洁,文理具至之书,疑有道者之作也。养生者究心其间,亦能却病而尽其天年也。)
《玄珠密语》(十卷,启玄子王冰撰,自序谓得玄珠子而师事之,与我启蒙,故号启玄子。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启玄《素问.序》云∶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二叙自相背戾,则师事《玄珠》。而号启玄者,妄也。宋高保衡等校正《内经》,详考王氏《玄珠》,世无傅者,今之《玄珠》乃后人附托之文,而实非启玄之书也。

其于《素问》十九卷、二十四卷,颇有发明,原其所从,盖 摭《内经》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天元玉册》要语而附会杂说。其纪运休祥,未果征验,观者审之。

《昭明隐旨》(三卷,启玄子撰,其义与《玉册》大同。)
《颅囟经》(巫方撰,小儿方书始于此经,自后作者继而述之也。)
《圣济经》(十卷,宋徽宗采《内素》而作。原性命天人之理,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顺之虚实,为书十卷。政和间颁是经于两学,辟雍生吴 为之解义,若达道、正纪等篇皆是以裨益治道启迪众工。余如孕元在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释诸字义,似乎穿凿。)
《玉函经》(一卷,四明张尹着。)
《金匮玉函要略》(汉张仲景撰,王叔和集。设问答,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妇科,其方合二百六十二道。又着《脉经》、《五脏论》、《评病要方》。《艺文志》咸裁其目,而书未之见也。今所传者,惟《伤寒论》、《金匮略》。耳。

《产宝经》(二卷,唐昝殷撰。)
《难经》(六卷八十一篇,卢国扁鹊撰,姓秦名越人。述《内经》设为问答,撰《难经》八十一篇,为十卷。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后人之托辞也。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矣。《汉志》但有扁鹊《内外经》,而《隋志》始有《难经》,《唐志》又属之越人,皆不可考。《通考》有吴太医吕广注,唐杨玄操演,《医史》有隋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 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纪齐卿注稍密,乃辨吕、杨、王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为之句解,而无所启发。嘉 中丁德用绘图释义,颇为精详。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意,今皆未之见也。惟正统间熊宗立《俗解》相传,愈失其义,如五十九难云∶颠狂之脉,阴阳俱盛《俗解》分阴分阳,与本文畔。诸如此类甚多,寝使后学晦盲。是故国朝医政坏于《难经》、《脉诀》二书之伪也。)
《素问钞》(元撄宁生滑寿伯仁集,生初从京口王居中学医,居中授以《内经素问》,令其熟玩,生既终卷,乃进请于师曰∶《素问》为说备矣,篇次无绪,错简不无。遂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剌、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何如?师曰∶甚矣,子之善学也,而子之学得其道也。)
《续素问钞》(新安汪机集。滑氏谓王注多误,故削而钞之,不用其注。机意谓无其注则是非无所分别,复续之,以俟知者之取舍云。)
《内经补正》(温州太守京口丁瓒着。)
《内经类钞》(明洛阳孙应奎集。)
《素问捷径》(二卷,明浙人高士着。)
《灵枢摘注》(明浙人高士着。)
《图经本草》(宋苏颂等撰。先诏禹锡、林亿等校《神农本草》,书成又诏各州郡详图所产药本重编。于是颂再与禹锡等裒集众说,类聚铨次,嘉 六年上。)
《本草衍义》(元朱丹溪撰。)
《本草补遗》(宋庞安常撰。)
《本草发挥》(徐用诚集。)
《汤液本草》(王好古着。)
《本草会编》(汪机集。)
《本草集要》(节斋王纶集。)
《救荒本草》(周王殿下着。)
《日食本草》(益府长史着。)
《食性本草》(陈士良着。)
《雷公炮制》(三卷,宋雷 撰,胡源重定。)
《药性珍珠囊》(东垣着,其辞简,其义浅,不足以尽药性之旨,疑后人之托名也。)
《华佗内照图》(五脏六腑之形象。)
《十四经发挥》(三卷,滑寿撰。)
《伤寒论》(十卷,后汉张仲景撰,按《内经.热论》分六经传变,广伊芳尹《汤液》而为之治,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古今伤寒未有出其左者。或云∶是书有大人之病,而无小儿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此其所阙。陈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汤,此非至论。晋王叔和重为撰述,宋成无己复为注释,其后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实等互有开发,而大纲大法不越乎汗吐下温四者而已。盖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如合符节,前修指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审脉时及王氏之言,三阴率多断简,况张经王传往往反覆后先,亥豕相杂,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奥者。)
《伤寒明理论》(宋成无己撰,庞安常校,黄山谷为后序。)
《伤寒补亡论》(元人徐止善着。)
《伤寒类证》(黄仲理着,新安陆彦功重编,又名曰《类证便览》。)
《伤寒类证要略》(二卷,汴人王尧卿撰,皆仲景之旧也,亦别未有发明。)
《伤寒发明》

《伤寒蕴奥》(明太医院判钱塘吴绶集。)
《南阳活人书》(二十卷,宋朱肱无求子撰,自序谓;仲景《伤寒论》其言雅奥,非精于经络者,不能晓会。顷因投间,设为问答,计九万一千三百六十六字。)
《伤寒指微论》(五卷,宋钱乙撰。《宋史》记神宗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乙治有功。皇子仪国公病瘈瘲,国医未能治。召乙治,进黄土汤而愈。所著《伤寒指微论》五卷、《婴孺论》百篇。《文献通考》云∶不著作者之名。序言元佑丙寅,必当时明医,盖亦未知详考耳。

元丰为神宗末年号,元佑为哲宗初年号,不越五七年间、正钱乙之所撰明矣。)
《伤寒直格》(二卷,刘完素撰。)
《伤寒六书》(六卷,明临川陶华尚文着,号节庵。六书名琐言、家秘、杀车槌、一提金、截江网、续论是也。惜其不能发仲景之旨。)
《伤寒治例》(四卷,陶华着,述《直格》、《六书》而作之。其论雷同,而别无方法,其实一书而为三书矣。)
《伤寒百问》(三卷,无求子大观初所著。)
《伤寒指掌》(元吴恕号蒙斋图述。)
《伤寒百证歌》(钱闻礼绍兴间着。)
《伤寒证治》(三卷,宋王实编,庞安常高弟也。)
《伤寒会要》

《伤寒一掌金》

《伤寒钤法》(马宗素、程德斋撰述。按日时受病为治法,与仲景不同,实非至理,用之者不徙无益,而反加害也。姑存其名,以备顾问耳。)
《伤寒金镜录》(清碧学士杜先生着。)
《千金方》(三十卷,唐孙真人思邈撰。自序云∶千金备急之要方。)
《千金翼方》(三十卷,前人着《千金方》之后,复掇遗轶以羽翼其书,成一家之言。林亿等校,谓深有旨意及禁术,用之多验。)
《溥济方》(五卷,宋王衮撰。庆历间,因官暇出家藏方,为此书,且云∶草还丹治大风,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验。)
《普济方》(一百二十卷。)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太宗在潜邸日,多蓄名方异术。太平兴国内出亲验方千余首,诏医局,各上家传方,成集成书,自制序,名《太平圣惠方》。)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唐王焘撰,在台阁二十年,久知弘文馆,得古书方数千百卷,因述病证,附以方药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门。天宝中出守大宁,故以外台名其书。

焘谓针能杀人,而不能生人,故取灸而不取针。人讥其弊,孙兆独以其言为然。)
《和剂局方》(十卷,元丰中诏天下高医各以得效秘方奏进,下太医院验试,刊行世。)
《苏学士方》(东坡苏公着。)
《初虞世方》(十六卷,即《养生必用方》。序谓∶古人医书行世者亦多矣,无如此方。其证易详,其法易用。虞世为一时文士,后削发为僧。)
《永类钤方》(二十二卷,元栖碧李仲南着。)
《青囊方》(魏华佗得异人授受,今亡之。)
《青囊杂纂》(八卷,元阳赵真人着。)
《传信方》(刘禹锡着。)
《梅师方》(隋广陵僧人,号文梅,善疗瘴疠,医杂证。悉说单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传曰《梅师方》云。)
《深师方》(齐宋间道人僧深撰。)
《肘后方》(三卷,晋葛洪撰。)
《斗门方》

《本事方》(十卷,维扬许叔微知可撰,宋绍兴三年进士,以药饵阴功见于梦寐,事载《夷坚志》。)
《范汪方》(五卷,西晋颖阳人撰,方书共百余卷,今《普济主》多采之。)
《卫生易简方》(明尚书胡KT 集。)
《岭南续卫生方》(四卷,夔州太守杨 集。)
《近效方》

《必效方》(三卷,孟诜着。)
《试效方》(东垣着。)
《鬼遗方》(宋武帝时刘涓子着。)
《大全方》

《奇效良方》(明太医院使方贤集。)
《经验方》(明大方伯希斋陈士贤着。)
《袖珍方》(四卷,明滇阳王府集刊,其方多简当可用,诚博而约之者。)
《鸡峰方》(一卷,太医教授张锐撰。)
《简要济众方》(五卷,皇佑中仁宗谓辅臣∶外无良医,民有疾苦,或不能救疗。诏太医简《圣惠方》之要者,颁行诸道。)
《妇人良方》(二十卷,元临川陈自明撰。)
《三因方》(五卷,括苍陈无择撰。三因谓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说出《金匮要略》,其方皆述古书。)
《本草单方》(二十五卷,宛丘王硕父撰。工部侍郎时暇取《本草》所载单方、以门类编之,凡四千二百六方。)
《集验方》(明邹福集。)
《济生方》

《百一选方》(三十卷,山阴王实斋孟玉撰,百一,言选方极精也。)
《拔萃方》

《治奇疾方》(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证世所未见者。)
《御药院方》(宋太宗朝元名氏集。)
《灵秘十八方》(河间刘守真集。)
《加减十三方》(不著名氏,亦十八方简成者。)
《万氏积善方》(明参将万氏集)
《万氏家抄方》(前人。)
《指南方》(二卷,蜀人史载之撰。)
《指迷方》(三卷,考城子王贶撰。)
《方外奇方》(韩飞霞道人集。)
《活人心方》(二卷,明宗室宁王撰。)
《小儿袖诊方》

《钱氏小儿方》(八卷,宋钱乙字仲阳,精治小儿,着此书并《小儿药证直诀》,阎孝忠集编,颇附以己说,宣和元年成。)
《陈氏小儿方》(宋陈文中着。)
《保婴得效方》

《幼幼全书》

《全幼心鉴》(四卷,嵩阳寇平衡美集。)
《幼幼新书》(五十卷,直龙图阁知豫州刘 撰,陈文中编集。)
《活幼心书》(曾世荣撰。)
《活幼口议》

《子母秘录》

《婴童宝鉴》(十卷,栖真子撰,不著名氏。)
《婴童百问》(鲁伯嗣撰,明嘉靖中阁下严嵩奏进,上命刊布天下。)
《幼科类萃》(二十八卷,不著作者名氏,方论颇为详切,中引丹溪说语,必是国初所撰者。)
《博爱心鉴》(萧山魏直桂岩着。其书以保元汤一方为主,以保元气而托其里,亦为痘疹之要治也。特不为全书耳。)
《痘疹八十一论》(闻人氏集。)
《痘疹经验秘方》(四卷,铜壁山人黄廉着。)
《正骨续断方》

《医经续方》

《避水集方》(四卷,董炳集。)
《摄生众妙方》(浙兵部尚书张时彻集。)
《海上仙方》(无名氏,亦简易方中摘成者。)
《救急方》(十三卷,唐张文仲着,武则天时侍御医,与韦慈藏齐鸣。)
《原病式》(燕蓟刘河间撰。)
《素问玄机保命集》(前人。)
《巢氏病源》(隋巢元方撰,时为太医博士,惟论病源,不载方药。《千金方》论多本此书。)
《吴氏病源》(吴景贤撰,今不传。)
《医门玉髓》(十卷,不知何人所作述,皆为歌括,论五脏六腑相传之理。)
《抱朴子内篇》(并外篇四十卷,晋葛洪稚川撰,自号抱朴子,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书甚富。《内篇》言黄白之事,长生之道,谓素醪芳醴,乱性者也∶红华素质,伐命者也。谓朱草茎如珊瑚,刻之流汁如血,以金投汁中化之曰金浆,以玉投之曰玉醴,服之长生。又谓肉芝是万岁蟾蜍,头上有丹书八字,人以五月五日取之,以足画地则成河,以左手则避乓。又谓行山中见小儿乘车马长七八寸者,肉芝也,服之成仙。此事非可以理测,而亦超出凡尘也。)
《神仙传》(即稚川弟子之所撰者,前秦阮所记数百人,又刘向所记七十余人,并集之以传。如苏耽、董奉皆在列也。)
《搜神记》(不著作者名氏。)
《天宝遗事》(不著作者名氏。)
《太平广记》(五百卷,宋太平兴国初,诏李 等取古今小说编纂成书,同《太平御览》进。中集医方,有超出凡庸之表。)
《文献通考》(二百四十八卷,宋儒马端临撰,二百二十卷中备载医书之源,今采之,以附书目之下。)
《谭子化书》(六卷,五代时南唐谭景升撰。意为天地之间化而已矣,非化无以显道,非道无以生化。故人禀中和之气,化而为人;物禀驳杂之气,化而为物。知此化者,可以治身,可以济物,岂徒为窥阴阳化育之哉?时为宋齐丘窃名,今辨白天下后世,皆知为《谭子化书》云。)
《白虎通》(二卷,序云∶汉司马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固撰次其书上之,故曰∶《白虎通》。云∶固九岁能文,博冠群书,有古良史之才。朱子尝品之,迁书疏爽,固书密塞。讨论明经,实为钜典,学人欲见而不可得。下卷性情寿命二章,发医经之未发,诚为养生大道云。)
《风俗通》(汉灵帝时人,姓应,名劭,中有养生方候之宜。)
《草木子》(二卷,国初括苍叶子奇世杰撰。)
《夷坚志》(四百二十卷,宋学士洪迈景卢撰,中集医方多奇异者。)
《博物志》(十卷,晋司空张华着。)
《楚辞》(一名《离骚》,楚屈原撰,门人宋玉续撰,名曰《楚辞》。)
《韩柳欧苏文集》(其论医之奥,韩苏为多。)
《韵府群玉》(四十卷,青田包瑜撰,瑜中景泰庚午科乡试,历建宁、临淄、进贤、浮梁四学教谕。)
《荆楚岁时记》(不著名氏。)
《辍耕录》(三十卷,元陶宗仪九成着。)
《东垣十书》(十集)《脾胃论》《内外伤辨》《兰室秘藏》《汤液本草》(四集俱东垣着,)《溯洄集》(王履着)《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着,)《此事难知》(王好古着,)《外科精义》(齐德之着,)《脉诀》(张紫阳着。)
《医学发明》(九卷,东垣着。)
《玉机微义》(五十卷,刘纯宗浓着。)
《医学纲目》(四十卷,浙人楼英全善撰。)
《食医心镜》

《龙木论》(三卷,佛经禅师龙树大士着,能治眼疾,假其说集七十二种目病之方。)
《宣明论》(河间刘守真撰。)
《养生主论》(元王隐君着。滚痰丸固为治实痰火之一端,而所论童幼养老等篇,甚于资生有助也。)
《原机启微论》(敛山老人着。)
《王氏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述《内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然则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乃其失也。)
《脉诀机要》(三卷,通真子撰,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谓叔和《脉诀》有 ○鄙俗,实非叔和之作,乃为歌百篇,按经着,又集《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也。)
《诊家枢要》(一卷,滑伯仁撰。)
《运气奥论》(宋刘温舒撰,以《素问》运气撮为治病之要,有三十论,二十七图。)
《运气全书》(前人。)
《运气易览》(明新安汪机集。)
《铜人针灸图》(三卷,宋王惟德撰。仁宗诏德考究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十二经,旁注俞穴,刻题其名,并主治疗之法。)
《明堂针灸图》(三卷,雷公问道,黄帝授之,故名明堂。)
《资生针灸》

《神应针经要诀》(二卷,宋许希撰。)
《窦太师针灸》(一名《针灸指南》,名杰,字汉卿,为金太师。)
《针灸聚英》(明高武集。)
《徐氏针灸》(明浙人徐廷凤着。)
《儒门事亲》(十四卷,睢州戴人张从正子和撰。)
《医垒元戎》(十二卷,王好古撰。)
《卫生宝鉴》(二十四卷,罗天益谦甫撰。)
《医说》(十卷,宋新安张杲撰。)
《续医说》(十卷,明姑苏俞子容约斋撰。)
《医史》(十卷,浚仪李濂着。)
《医隽》

《医开》

《褚氏遗书》(北齐尚书褚澄撰。)
《滑氏方脉》(撄宁生滑寿撰。)
《韩氏医通》(二卷,西蜀泸州飞霞道人韩 撰。)
《程氏医抄》(八十卷。)
《丹溪脉法》《丹溪心法纂要》《丹溪医案》《金匮钩玄》(以上四书俱丹溪着。)
《医林集要》(二十卷,明成化中都督王玺撰。)
《仁斋直指》(二十六卷,三山杨士瀛登父集。)
《医方选要》(八卷,兴府良医周文采集。)
《医经正本》(一卷,进贤知县程迥着,专论伤寒无传染,以救薄俗骨肉相弃绝之弊。)
《明医杂着》(明进士慈溪王纶撰。)
《医学大全》

《医学宗旨》(宋赵良着。)
《宋学士文集》(明学士讳景濂,有赠医周汉卿、张仁斋、戴元礼等序,皆备载医案。)
《文潞公药准》(文彦博。)
《荆川公史纂》(明会元唐顺之集。)
《柏斋三书》(怀庆府何塘巡抚撰。其谓咳嗽之证,消渴之治,黑神散之于产后等论,非达造化神明之极至者,乌足以语此?)
《雅述》(三篇,山东浚川王廷相撰,令气能化液,正如雨雪为云气之所化,故能闭息伏气,可以不食云。)
四十家小说(二部,皆吴下好事者,裒集诸名公笔语,类刻为四十家云。)
《颜氏家训》(二卷,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谓医难到精妙,不可轻学以误人,其亦知医之至者。)
《事林广记》(西颖陈元静编。)
《居家必用》(十集,不著述者名氏。)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着。)
《医学正传》(浙虞博天民着。)
《医学集成》(淅义乌傅滋着。)
《医学启蒙》(姑苏葛可久着。)
《医林摘要》

《医方大成》(元人无名氏集。)
《医家大法》(洛阳东谷孙应奎集。)
《医经国小》(六卷,明刘纯着。)
《医方捷径》(王宗显著。)
《医家必用》(洛阳东谷孙应奎着,时为户部尚书。)
《医学碎金》(新安王典集。)
《医学三要》(明巴郡刘起宗集。)
《医学权衡》(新安吴显忠着。)
《医学权舆》(傅滋着。)
《医学源流》(元许国祯着。)
《医方便览》

《医学指南》(四明高铭着。)
《脉诀刊误》(元龙兴路教授戴起宗同父撰。)
《病机药性赋》(明柯城刘全备撰。)
《乾坤生意》(四卷, 仙撰。)
《寿域神方》(四卷,前人。)
《十药神书》(一卷,传云葛可久撰,今《姑苏志》载可久着《医学启蒙》而无《十药神书》,则此为托名耳。)
《金丹正要大全》(上阳子张致虚着。)
《金丹直指》

《三元纂赞》(元李鹏飞着。)
《养生类纂》(元周守忠着。)
《家塾事亲》(明郭晟景阳集。)
《养老奉亲书》(宋元丰中泰州兴化悬令陈宜撰。)
《寿亲养老新书》(四卷,宋大德中敬直老人邹铉着。)
《修真十书》(正阳真人钟离祖师着。)
《大成金书》(宋林灵素着。)
《安老怀幼》(四卷,明山西副使河南颖川刘宇集。)
《医学质疑》《统属诊法》《证治要略》(俱新安汪宦撰。)
《立斋外科四书》(明院判薛己撰。)
《理风衡尺》

《食治通说》

《月令通纂》

《虞氏医镜》

《咽喉风科》

《石山医案》《痘治理辨》《外科理例》《针灸问答》(俱新安汪机集。)
《松崖医径》(四卷,松崖程介着,新安槐塘人,中成化中进士,精医学,述《内经》五脏六腑部证,以虚实为治,卒未梓行,今《折肱录》即其本书也。)
《产宝百问》

《胎产须知》(二卷,江阴高宾着。)
《广嗣要语》(明嘉靖初无名氏着。)
《三炼歌》(明西蜀邓士鲁着。)
《发明证治》(何太英集。)
《活人心统》《诸证辨疑》(俱浙人吴球集。《辨疑》中谓六月伤寒,冬月伤暑,尤为妄谬以欺人也。此其失云。)
《医经大旨》(四卷,浙人贺岳集。)
《明医指掌》(十卷,杭州仁和皇甫中集。)
《保婴直指》 (四卷),《痘疹玄机》(四卷,太仓支秉中着。)

相关文章
 
 扁桃体肿大
 一九金丹(《审视瑶函》卷六)
 治手及首,没想到治愈了我多年的头晕
 第十节 鼻腔异物的急救
 探讨中医养生乱象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