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沈氏尊生书教程:面部病
来源:面部病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面部病源流

人身之有面, 犹室之有大门, 人未入室, 先见大门, 人相对, 先见其面。 惟先见大门, 故即其门之景象, 可以知其家之贵贱贫富。 惟先见面, 故即其面之形色, 可以知其病之虚实浅深。 其理一也。 何言之? 面部地分, 分隶五脏。 额为天庭, 属心。 颏为地阁, 属肾。 左颊属肝。 右颊属肺。 鼻居面中, 属脾。 故察其色, 可以辨其病之所在, 此分隶而不可易者也。 然而五色又可独决于明堂。 明堂者, 鼻也。 明堂之色,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 白为寒。 又两目内, 又精明穴, 就其穴而察五色, 观五脏有余不足, 六腑强弱, 形之盛衰, 可以参互决死生之变。 又天中、天庭、司空、印堂、额角、方广, 皆命门部位, 可以占病之吉凶, 此于分隶不易之外, 又可相参而得者也。 总之, 面为诸阳之会, 非他处可比。

《灵枢》曰: 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至足, 窃考铜人图: 手太阳之脉, 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 手少阳之脉, 从缺盆上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手阳明之脉, 从缺盆上颈贯颊交人中, 上挟鼻孔。 皆从下而上走于面。 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 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内, 上抵头角; 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 交頞中, 入齿, 挟口环唇, 倚颊车, 上耳前, 过客主人。 皆从面而下走至足。 此手足六阳之俱会于面也。 若诸阴脉, 则皆至颈项, 无一上于面者, 故人面独耐寒热。

《素间》曰: 人之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胃走唇 口而为味, 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而皮又厚, 其肉坚, 故大热大寒, 不能胜之。 此面所以为诸阳之会, 而非他部之可比也。 然六阳之经, 虽皆至面, 而手三阳则皆自下而上, 面止为其经历之处。 即足太阳少阳, 亦皆起于目, 而非居中以为主。 独足阳明胃起于鼻, 则既有居中驭外之势, 而頞、而齿、而口、而唇、而颊、而耳, 凡面部所有之处, 其脉俱有以维络之, 故面病专属于胃。 如或风热乘之, 则令人面肿, 或面鼻色紫, 或风刺瘾疹, 或面热, 或面寒, 一皆胃之为病也。 说B面热因于胃家郁热, 或饮食不节以致胃病, 渐至气短, 精神少, 而生大热, 有时湿火上行, 独燎其面(宜升麻黄连汤)。 面寒因胃中有寒湿, 或胃气虚, 故皆不能耐寒(宜升麻附子汤)。 面肿为胃风症, 必饮食不下, 形瘦腹大, 恶风头冷汗, 或麻木, 牙关紧急, 口不得开, 目内蠕动, 頞与颊车常如糊弸牢, 触则痛, 脉右关弦而缓, 带浮(宜升麻胃风汤、犀角升麻汤), 皆由阳明经络, 受风热毒气, 故若此也。 而亦有肾风症者, 面庞浮肿疼痛, 其色黑, 多汗恶风, 或兼手热, 口干苦渴, 小便黄, 目下肿如卧蚕, 腹中鸣, 身重难行, 少气时热, 热时从胸背上至头, 此病虽由于肾虚, 然亦肿于面, 与胃风症同治(宜升麻胃风汤加肾家引经药)。 又有面戴阳症, 一因浮火所冲, 一因阳气怫郁于表, 一因下虚。 其因下虚者, 面虽赤而不红活, 忌用凉药, 恐气消而成大病。 其因阳气怫郁者, 当发表, 不可攻里, 火郁则发之是也, 疮疡亦然。 仲景言伤寒少阴症, 面戴阳, 由下虚之故, 宜通脉四逆汤葱白九茎。 用葱白者, 通阳气也。 腮肿亦名痄腮, 因风热乘胃, 或膏粱久积而作, 甚有出脓血者(宜外用醋调石灰敷之, 内服加味消毒饮)。 小儿胎毒攻腮发肿, 尤可畏(宜大连翘饮)。 面上紫块如钱大, 或满面俱有, 乃火热所滞也(宜擦面神丹)。 妇人颊疮, 甚或每年频发, 亦属恶症(宜甘家秘方), 至于风刺、粉刺、 、痤痱、 酒、肺风疮、热毒疮、鼻脸赤紫黑黶斑子、皮肤痒等症, 或由风客皮毛, 或由痰渍脏腑, 或由上焦火毒, 或由脾肺风湿搏热, 皆面上杂病也, 治之俱当以阳明为主(俱宜柏连散、清上防风汤、玉容散、连翘散、红玉散)。 然则面之为部, 虽不盈尺。 而所生病, 不且烦多也哉。

[面见五色]

《灵枢》曰: 足厥阴之脉病, 面尘脱色。 足少阳之脉病, 面微尘。 手厥阴之脉病, 面赤。 足少阴之脉病, 面黑如炭色。 足阳明之脉病, 面黑。

又曰: 太阳病终者, 面色白, 绝汗出。 少阴病终者, 面黑, 齿长而垢。 太阴病终者, 面黑, 皮毛焦。

《难经》曰: 肝外症, 面青善怒。 心外症, 面赤善笑。 脾外症, 面黄善噫。 肺外症, 面白善嚏。 肾外症, 面黑善恐善唾。

仲景曰: 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衰, 涩者荣血不足。 卫气衰, 则面色黄。 荣血不足, 则面色青。 又曰∶阴阳俱虚, 则面色青白。

[面部凶症]

曰∶病人面无光, 齿龈黑者死。 面肿色苍黑者死。 病人荣卫竭绝, 面浮肿者死。 华佗曰: 面黑唇青者死。 面青唇黑者亦死。 又曰: 病人黑色, 出于天中、天庭者死。

丹溪曰∶人有病, 面上忽见红点者死。

[导引法]

《养性书》曰∶热摩手心, 频拭额上, 谓之修天庭, 连发际, 二三七遍, 面上自然光泽, 所谓手宜在面是也。

治面部病方十三

升麻黄连[面热]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白芍 甘草各五分 酒 黄连四分 犀角 川芎 荆芥 薄荷各三分 食后, 温服。 忌酒面五辛。
升麻附子汤[面寒]升麻 附子葛根 白芷 蜜黄耆 各七分 人参 草蔻仁炙 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加葱白。 升麻葛根汤, 乃阳明经主药也, 加黄连、犀角、白芷、川芎、荆芥、薄荷以治面热, 加附子、白芷、黄耆、人参、草蔻、益智以治面寒。 良以面热为胃热上熏, 面寒为胃虚故也。
升麻胃风汤[胃风] 升麻二钱甘草钱半 白芷钱二分 当归 葛根 苍术各一钱 麻黄五分 柴胡 本 羌活豆蔻 黄柏各三分 蔓荆子二分
犀角升麻汤 [又] 犀角钱半 升麻 羌活 防风各一钱 白附子 白芷 川芎 黄芩 甘草各五分
加味消毒饮[腮肿]防风 荆芥恶实 甘草 连翘 羌活各一钱
擦面神丹[紫块]大黄四两取汁 穿山甲十片烧存性 川椒末五钱 生姜三 两, 取汁和研, 生绢包擦。 如干入醋润湿, 数次如初。 此方屡效。
甘家秘方[颊疮]水银两半, 猪脂揉擦令消尽,入黄矾石末二两, 胡粉一两, 再加猪脂, 令和如泥, 洗疮净涂之, 别以胡粉涂膏上。
通脉四逆汤[少阴]
柏连散[总治]炙黄柏 黄连炒胡粉 等分, 为末, 猪脂调涂。 此治面上热毒恶疮。
清上防风汤[又]防风一钱 连翘 白芷 桔梗各八分 酒黄芩 川芎各七分 酒黄连 荆芥 山栀 枳壳 薄荷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沥五匙冲服。
此方专清上焦火, 治头面生疮, 疖风热毒。
玉容散[又]皂角一斤 升麻二两六钱半 楮实二两六钱半 白芷 白芨天花绿豆粉各三钱三分半 甘松 砂仁丁香各一钱六分半 糯米三合半 共为细末, 令匀, 常用洗面。 一方加樟脑二钱。
此方专治面上 , 或生小疮, 或生痤痱、粉刺之类, 日日洗之, 自然光泽。
连翘散[又]连翘 川芎 白芷片芩白皮 黄连 沙参 荆芥 山栀贝母 甘草各七分 水煎, 食后服。 一名清肺散。
此方专治面生谷嘴疮, 俗名粉剌, 及面上肺火肺风疮。
红玉散[又]白芷 藿香叶 牙皂各二钱 甘松 三柰子 木泽 白丁香细 辛 陀僧 杏仁各一钱 花粉茯苓各一钱半 樟脑五分 白芨三分 上共为 细末, 临卧时, 用津唾调, 或乳汁调敷面上, 明早用温水洗去, 其面如玉。
木泽未详。 此方专治一切酒刺、风刺、黑黶斑子。

面疡

面部诸疡, 俱热毒病也。 虽各由于经络, 大约阳明之症居多。 如发眉生左右眉棱, 或头或尾生疡, 在眉头则易攻入眼目, 在眉后则易攻入太阳, 最宜谨慎。 或眉心生疽, 名面风毒, 由膀胱风热壅结, 阴阳相滞所致(宜消毒散, 或蟾酥丸汗之)。 而眉疔, 又名发眉毒, 寒热先作, 或痒或麻木, 然后色黑痛甚(宜追疔夺命汤、二活散)。 然凡疔之发皆如此, 不独在眉也, 宜知之。 又如左右额赤疽, 夫额与太阳相近, 皆属要害处, 若额疽肿满, 太阳即成虚损, 故始发时, 不拘大小, 急宜以药贴破, 见脓即无害, 破后尤宜速敛(初起宜黄连消毒散ヽ仙方活命饮, 敛口宜外贴长肌膏)。 倘外伤风水, 即能杀人, 若七日刺不得脓, 十日不穴者死。 又如左右太阳穴疽, 亦宜于五七日内破之(宜追毒万应针头丸), 否则毒气攻眼, 眼合不开, 破更伤风水, 必伤目。 又如鼻柱上生疽, 乃肺经风热, 及上焦郁火所成也(宜漏芦汤、 仙方活命饮加山栀、木通、薄荷)。 又如鼻下人中两傍及承浆生疽, 名发髭, 此由摘髭, 风入孔窍而成也(宜仙方活命饮)。 又如地角上生疽, 名髭毒, 由阳明风热也(宜仙方活命饮加芩、连、元参、山栀、桔梗)。 又如颧骨疽, 亦名面风毒, 多由上焦阳明郁火所致(宜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葛根, 酒煎, 仍服夺命丹汗之)。 而亦有由于心病者,

《灵枢》曰∶心病者颧赤, 察其色赤, 且诊其脉, 病果属心, 则急降心火(宜黄连安神丸清之)。 有由于肾者,

《灵枢》曰∶肾病颧骨而黑, 察其色黑, 且诊其脉, 病果属肾, 则急滋肾水(宜六味地黄丸)。 固不得概泥为阳明郁火也)。 又如腮脸生毒, 发于肌肉, 浮而不着骨, 此名痄腮, 乃阳明风热相乘, 或因积热所致也(宜白芷胃风汤、犀角升麻汤)。 其间更自有辨: 近于下为发颐, 由阳明畜热; 近于耳后, 又属少阳热毒上攻(宜急用仙方活命饮加元参、芩、莲)。 若老弱人, 不可全用攻泻(宜黄耆内托散)。 至于腮颊上生疮, 亦属阳明热症(宜仙方活命饮加桔梗、升麻, 或犀角升麻汤)。 又如游风毒, 生于面上, 亦阳明胃病, 由平日多食辛辣厚味金石药也(宜黄连清毒饮去人参, 加山栀、薄荷叶)。 又如面上风癣(宜祛风白芷散)。 及耳鼻面上, 与下部诸窍生疮随月盛衰, 名月蚀疮(宜月蚀疮散)。 眼胞上生疮癗, 名偷针眼(宜偷针眼方)。 并小儿环口生疮, 名羊须疮(宜羊须散)。 小儿面上耳后生疮, 多出水, 名黄水疮(宜药油、玉红膏)。 以上皆面疡之属也。 虽然面生疮疽, 其斑痕一时不易即退, 宜用鲜橄榄切断, 蘸麝香少部B擦之, 一二日即可无痕, 此良法也, 不然, 面留疮疤, 其何以使人见之哉。

[面疡症治]

薛立斋曰: 痄腮属足阳明胃经, 内热肿痛, 宜升麻黄连汤、 白芷胃风汤; 外肿作痛, 内热口干, 犀角升麻汤。 内伤寒凉, 不能消溃者, 补中益气汤发热作渴, 大便秘者, 加味清凉饮。 表里俱解而作肿痛者, 欲成脓也, 托里消毒散。 脓成, 托里散。 其气虚血虚, 倦怠恶食等症, 照常用补中汤、 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选用, 不可泥于风热, 用T伐之剂。 又曰: 连耳上太阳部分, 属风热, 加羌活、防风。 连耳下少阳部分, 属怒火, 加柴胡、 山栀、丹皮。 连耳后少阴部分, 属相火, 加知母、黄柏。 齿牙俱肿, 出血者, 清胃散石膏

陈文治曰∶凡肿初起, 宜黄连消毒散。 若肿硬作痛, 继以仙方活命饮一二剂。 脉数而濡乃湿热壅盛, 故用黄连消毒散。 肿硬作痛, 故甩仙方活命饮, 并以甘温补益阳气, 托里而溃腐之, 不宜纯用苦寒伤胃气, 反致不得腐化。 凡疮易消散, 易腐溃, 易收敛, 皆气血壮盛故也, 可以类推。 自鼻直上发际曰天中。 天中之下曰天庭, 即额也。 天庭之下曰司空。 司空之下曰印堂。 在两眉间, 印堂之下曰山根, 即两眼之间。 山根之下曰鼻准, 即明堂也。 鼻准之下曰人中。 人中之下曰承浆(承浆穴名)。 承浆之下曰地阁, 即颏也。 两额角曰方广, 亦曰太阳穴。

《灵枢》曰: 五色独决于明堂。 明堂者, 鼻也。 明堂之色,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 白为寒。 又曰: 明堂者, 鼻也。 阙者, 眉间也。 庭者, 颜也, (即额)。 蕃者, 颊侧也。 蔽者, 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 去之十步, 皆见于外, 如是者寿必百岁,

又曰: 庭者, 额中也。 阙中者, 两眉之间也。 下极者, 两目之间也。 直下者, 两鼻而下也。 方者, 鼻隧也。 面王者, 鼻柱之端也。

又曰: 明堂之色, 沉浊为内, 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 青黑为痛, 白为寒, 黄而膏润为脓, 赤甚为血, 痛甚为变, 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 察其浮沉, 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 以观成败。

又曰: 目赤色者病在心, 白在肺, 青在肝, 黄在脾, 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又曰: 视其颜色, 黄赤者多热气, 青白者少热气, 黑色者多血少气。

《内经》曰: 五脏六腑, 固尽有部, 视其五色, 黄赤为热, 白为寒, 青黑为痛, 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又 曰: 五脏已败, 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注曰: 夭谓死生异常之候也, 色者神之旗, 脏者神之舍, 故神去则脏败, 脏败则色见异常之候也。

又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察五色, 观五脏有余不足, 六腑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互决死生之分。 注云: 精明, 穴名, 在明堂左右, 两目内也。

《纲目》曰: 自额而下阙上, 属首, 咽喉之部分也。 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 属肺心肝脾肾, 五脏之部分也。 自目内挟鼻而下至承浆, 属胆胃大小肠膀胱, 六腑之部分也。 自颧而下颊, 则属肩臂手之部分也。 自牙车而斜下颐, 属股膝胫足之部分也。

《内经》曰∶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赤欲如帛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翎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炭。

注云: 精明, 穴名, 五气之精华者, 上见为五色, 变化于精明之间也。 又曰: 五脏之气, 青如草滋者死, 黄如枳实者死, 黑如者死, 赤如衃血者死, 白如活B骨者死, 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鸡冠者生, 黄如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乌羽者生, 此五色之见生也。 又曰: 生于心, 如以缟裹朱。 生于肺, 如以缟裹红。 生于肝, 如以缟裹绀。 生于脾, 如以缟裹瓜蒌实。 生于肾, 如以缟裹紫。 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又曰: 夫心者, 五脏之专精也。 目者, 其窍也。 华色者, 其荣也。

又曰∶面黄目青, 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 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青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 皆死也。 华佗曰: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面赤目白者十日死, 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白目黑者死, 南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 病虽少愈, 必卒死。 又曰: 病人耳目及颊颧赤者死, 黑色出于天庭、天中者死, 耳目鼻黑色起入口者死, 面黑唇青者、面青唇黑者, 亦死。 扁鹊曰∶病人面白, 直视肩息者, 一日死。

仲景曰: 鼻头色青, 腹中痛, 舌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 有水气。 色黄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者, 便难也。 色鲜明者, 有留饮也。

丹溪曰∶人有病, 面上忽见红点者, 多死; 脐下忽大痛, 人中如墨色者, 多死。

治面部诸疡方

消毒散 [眉疽] 绿豆 五倍子研末, 醋调搽。
蟾酥丸 [又] 乳香 没药各二钱轻粉 蟾酥各一钱 麝香五分 川乌 莲须 朱砂各钱半
追疔夺命汤 [眉疔]
蝉退四分泽兰五分 青皮 金线重楼各七分 防风细辛 各八分 黄连 首乌 羌活 姜蚕 节各一钱
加葱、姜, 水煎。临卧, 入酒一杯服, 衣覆取汗。 如大便秘, 加大黄一钱。 此方能治一切疔疮
二活散 [又] 羌活 独活 当归乌药 赤芍 连翘 酒洗银花 花粉 白芷 甘草节各五钱 红花 苏木 荆芥 蝉退 葛根各三钱 檀香二钱 共为末, 每三钱, 用苍耳子煎汤调下。 黄连消毒散 [额疽] 黄连 羌活黄芩 黄柏 生地 知母 独活 防风 连翘 本 防己 归尾 桔梗各五分 黄耆 苏木 陈皮 泽泻 人参 甘草各三分 水煎。 此方专治一切痈疽, 琚B肿发痛, 或麻木, 诚疮家初起通用之良方。
仙方活命饮 [又] 炒黄穿山甲白芷 防风 赤芍 甘草 归尾 花粉 贝母 皂角刺 乳香 没药各一钱 金银花陈皮各三钱 另将乳香、没药二味为末, 将水酒各半煎药送下。 不饮酒, 水煎亦可。 此方专治一切疮疡, 未成脓者自消, 已成脓者即溃, 止痛消毒, 诚疮家初起通用之神方, 故以仙方活命呼之。
长肌膏 [敛口] 白烛油四钱 黄蜡 香油各八钱 大枫子去壳研五钱 番木 鳖二钱 黄连 黄柏 枯矾 轻粉各三钱密陀僧另研五分 将前七味先煎, 去渣, 入矾粉僧三味拌匀, 候凝, 看疮口大小做薄饼, 簪穿小孔十数贴疮, 日易之, 盐、 茶汤洗净再贴。 此方兼治年久诸般烂疮。
追毒万应针头丸 [太阳] 麝香二钱 血竭 蟾酥 轻粉 砂各三钱 全蝎蜈 蚣各一对全用 片脑一钱 炼蜜丸, 黍米大。 疮头用针挑破, 微有血出, 以药一粒放进眼上, 用绵纸说B之, 周围以津唾粘定, 不一日愈。 此方兼治一切脑背恶疮欲死, 一粒可愈。
漏芦汤 [鼻疽] 朴硝 大黄各一钱 黄芩 漏芦 炙草 麻黄去节 枳实麸炒 白芍药 白敛 升麻各五分 水煎。 此方专治一切疔肿疮毒, 初觉一二日, 如伤寒头痛, 烦渴急, 恶寒壮热, 肢体疼痛, 恍惚闷乱, 坐卧不宁, 大便秘涩, 小便黄赤者, 宜服此。
夺命丹
[又] 蟾酥 轻粉各五分朱砂三钱 寒水石 枯矾 铜绿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个, 另研, 和药末为丸, 绿豆大, 如干, 加好酒, 每一丸, 用生葱白三四根嚼烂, 吐手心包药, 热酒连葱送下, 约行六七里, 汗出为效, 重者再服一二丸。 此方专主诸般大肿毒。此与前蟾酥丸, 皆少阴经药, 皆为劫剂, 用者当审阴阳轻重之分而择取之。 若些小症候, 勿用也。
黄连安神丸 [清心]
六味地黄丸 [滋肾] 地黄 山药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白芷胃风汤 [痄腮] 白芷 升麻各二钱半 葛根七分 苍术八分 当归钱半炙草一钱 柴胡 草豆蔻 黄柏 本 羌活各四分 蔓荆子 姜蚕炒去丝各三分 麻黄去 节六分 此方专治气虚风热, 面目麻木, 或牙关紧急, 眼目动。
犀角升麻汤 [又] 犀角钱半 升麻 防风 羌活 白附子 川芎 白芷 黄芩各五分 甘草二分 水煎, 漱服。
此方专治胃经风毒, 血气凝滞, 内热口干, 鼻额口唇颊车发际连牙肿痛。
黄耆内托散 [老弱] 黄耆 当归 川芎 厚朴 桔梗 防风 甘草 人参 白芍各五分 肉桂三分 为末, 温酒服。
祛风白芷散 [风癣] 白芷三钱 黄连 黄柏 黄丹各二钱 茯苓钱半 轻粉一钱 为 末, 香油调搽。 一方加儿茶二钱, 麝香二分。
月蚀疮散 [月蚀疮] 炒胡粉 活B矾 黄连 黄丹 轻粉各二钱 胭脂烧存性一钱 麝香一字 共为末, 以盐汤洗净干掺, 或油调敷。
偷针眼方 [针眼] 南星、地黄各三钱, 研成膏, 贴太阳两旁, 其肿自消。
羊须散 [羊须疮] 羖羊须 荆芥干枣去核各二钱 上烧炒存性, 入腻粉五分, 同研, 先洗净, 香油调涂。
药 油 [黄水疮] 松香 活B矾槐树皮 共为末, 纸卷为筒, 藏药在内, 蘸油燃火, 有油滴下, 收之, 人轻粉少部B搽。
玉红膏 [又] 香椒即川椒一两另研末筛细 松香八两用好醋加葱头打碎或取汁同煮 黄丹三两 活B矾二两半 轻粉七钱五分 共为末, 先以猪肉汤洗净, 菜油调涂。
升麻黄连汤 [痄腮] 升麻 黄连白芷 连翘 牛蒡子各一钱 川芎 当归各钱半 水煎服。 如痛连太阳加羌活。 痛连耳后加山栀、柴胡。 此方专治胃经热毒, 腮肿作痛。
补中益气汤 [又] 黄耆 升麻柴胡 陈皮 甘草 人参 当归 白术
加味清凉饮 [又] 炒大黄 赤芍当归 甘草 黄芩 山栀
托里消毒散 [又] 人参 黄耆盐水炒 酒当归 川芎 炒白芍 炒白术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炙草 连翘各五分

薛立斋本方加减法, 开列于后:

以上假热真寒, 勿论其症, 但有一二, 急去三味, 加桂、 附补之, 应有复生之理。

又按加减六十二法, 皆托里消毒之发挥也, 即此意而消息, 则得疡家之要矣。 他如护心散十方, 皆有益无损之药, 故能托里消毒, 故附录于后, 在随宜取舍而已。

护心散 绿豆末一两 乳香五钱 每末一钱, 食后, 用生甘草汤调, 细呷下, 使常在膈间为妙。

李氏云: 凡患痈疽, 蚤进护心散数服, 使毒气外出, 而无呕吐之患, 否则咽喉口舌生疮, 或黑烂如菌。 若疮发四五日后, 宜间别药而服, 但此方专解金石发疽之品。 若发热琚B肿, 饮冷而渴, 必宜用也。 若不喜饮冷, 而喜热汤, 及非因丹毒而发症者, 则又不宜用。

阿胶饮子 橘红五钱 阿胶蛤粉粉草各一两 分三剂, 水煎服。 此方专治一切痈疽疖毒。
国老 粉草不拘多少, 河水浸二日, 揉汁, 砂器内煎膏, 每一二匙, 酒或白汤下。 此方专治一切痈疽, 消肿逐毒, 更解丹毒, 央B难尽述, 但元气虚弱者忌。
万金散 瓜蒌一个研细 没药一钱研末甘草节二钱 先将二味酒煎, 入没药末调服。 此方专治痈疽已溃未溃, 有消毒破血之央B。
忍冬酒 忍冬藤生取五两 甘草一两水煎至半, 入好酒一碗, 再煎数沸, 去渣, 分三服, 一日夜服完。 重者连服二剂, 至大小便通利为度。 此方治一切痈疽初起甚效。
保安汤 栝蒌新者一个去皮焙 没药二钱研末 金银花 生姜各五钱 好酒五大碗, 砂器内煎三茶杯, 分三次服, 毒微者服即效。 此方治疮疽托里, 已成者速溃。
紫金锭 五倍子三两打碎洗净焙干 山茨菇二两去皮研末 鹿香三钱另研 千金子净霜 大戟去芦焙为末各一两 糯米浓饮丸为四十锭, 此药能应诸病, 各有神效。 若疮疽, 用东流水磨涂并服, 须端午日合。 一方有全蝎、朱砂、雄黄各一两, 名神仙追毒丸。 凡一切痈疽恶疮, 汤火虫蛇犬兽伤, 俱宜服此。
单煮大黄汤 大黄酒浸去皮, 水煎服。 此孙真人传。 凡痈疽热毒, 大便秘结者, 服此能宣热拨毒。 但元气虚者, 切不可用, 须慎之。
楝子灰 川楝子七枚铙灰存性, 酒服, 次用十四枚, 次用二十一枚, 如此三服, 虽成亦小。 此方专治诸毒初起。
拨毒仙丹 冬瓜一个切去一头, 合疮上, 瓜烂切去, 仍合之, 瓜未完而疮愈。 此方能治背发欲死。

熬按, 托里消毒散及护必散以下十方, 俱治一切痈疽疮疡恶症, 不独面部痄腮用之也。 特首见于此, 故详录之, 凡临一切症者, 酌取可也。

托里散 大黄 牡蛎 瓜蒌根 朴硝 连翘 皂角刺各三钱 赤芍 黄芩各二钱 金银花 当归各钱半 每末五钱, 水酒煎服。
此方兼治一切恶疮痈肿便毒, 始发脉洪弦实而数, 肿甚者, 三服见效。
补中汤  
六君子汤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地黄 川芎 归身 白芍
清胃散 归身 生地 黄连 丹皮各钱半 升麻三钱 石膏二钱 细辛三分 黄芩一钱

目病源流

(眉棱骨) 肝发窍于目, 故目病多由于肝。 目又为五脏精华, 故其地位, 亦分隶脏腑。 何言之? 目有五轮。 白珠属肺, 肺主气, 气之精曰气轮。 乌珠属肝, 肝主筋, 筋之精曰风轮, 肝为风也。 内外属心, 心主血, 血之精曰血轮。 上下胞属脾, 脾主肌肉, 肉之精曰肉轮。 瞳人属肾, 肾主骨, 骨之精曰水轮, 肾为水也。

《得效》曰: 气轮之病, 因凌寒冒暑, 爱饮寒浆, 肌体虚疏, 寒邪入内, 其候或痛或昏, 传在白睛, 筋多肿赤, 视目如隔雾, 看物似生烟, 日久不治, 变成白膜, 黑暗难开。 风轮之病, 因喜怒不常, 作劳用心, 昼视远物, 夜读细书, 其候头尤涩, 睛内偏疼, 视物不明, 胞弦紧急, 宜去风药。 肉轮之病, 因多食热物五辛, 远道奔驰, 食饱眈眠, 风积痰壅, 胞多赤肿, 昏蒙多瓷B, 倒睫涩痛, 瘀血侵睛, 宜醒脾药。 血轮之病, 因七情烦劳, 内动于心, 外攻于目, 其候赤筋缠, 白膜侵睛, 胞肿难开昏涩, 久不治, 失明, 宜洗心凉血药。 水轮之病, 因劳役过度, 嗜欲无厌, 又伤七情, 多嚏B酒#辛热, 因动肾经, 逆于黑水, 其候冷V流于脸上, 飞蝇趁于睛前, 或涩或痒, 结成翳障, 常带昏暗, 宜补肾药。 目又有八廓。 干天廓, 属肺, 位睛中间。 坎水廓, 属肾, 位瞳人。 艮山廓, 属胆, 位神光。 震雷廓, 属小肠, 位白睛上截向小。 巽风廓, 属肝, 位乌珠。 离火廓, 属心, 位大小。 坤地廓, 属脾胃, 位上下胞。 兑泽廓, 属膀胱, 位白睛下截向大。

《得效》曰: 天廓之病, 因云中射雁, 月下看书, 侵冒寒暑, 其候视物生烟, 疼难间。 地廓之病, 因湿积头上, 冷灌睛轮, 其候眼弦紧急, 瘀血生疮。 火廓之病, 因心恐神怖, 赤脉侵, 血灌瞳人, 其候睑头红赤而肿, 睛内偏疼, 热V如注。 水廓之病, 因努力争斗, 击棒开弓, 骤骑努力, 其候常多昏暗, 睛弦V多。 风廓之病, 因枕边窗穴, 有风不避, 脑中风邪, 其候黑睛多痒, 两睑常烂, 或昏多V。 雷廓之病, 因失枕睡卧, 酒后行房, 血脉满溢, 风邪内聚, 其候头赤肿, 睑内生疮, 倒睫拳毛, 攀睛1B肉。 山廓之病, 因撞刺磕损, 致令肉生两睑, 翳闭双睛, 若不早治, 必致昏暗, 瘀血侵晴。 泽廓之病, 因春不宣解, 冬聚汤毒, 多食辛热, 致令脑脂凝聚, 血V渐流, 有如雾障。 目又有内外。 俗云眼大头为内, 太阳经脉所起也, 血多气少。 俗云眼梢头为锐, 即外, 少阳经也, 血少气多。 目上纲, 亦属太阳。 目下纲, 阳明也。 血气俱多。 此足三阳经俱会于目, 惟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 故张子和云; 血太过者, 太阳、阳明之实也。 血不及者, 厥阴之虚也。 故出血者, 宜太阳、阳明, 以此二经血多故也。 少阳一经, 不宜出血, 血少故也。 刺太阳、阳明出血, 则目愈明。 刺少阳出血, 则目愈昏矣。 此五轮八廓内外之分配脏腑, 而目之为病, 所以不止由于肝也。 然其部位虽各分属, 而病之发于脏腑, 又统全局言之, 不必细分其部也。 试观肺经壅热, 则病白睛肿赤(宜桑皮汤)。 心火上炎, 则病目赤而寸脉数(宜导赤散、清火止痛汤)。 脾胃不足, 则病内障耳鸣, 及多年目昏, 不能视物(宜益气聪明汤)。 肾水不足, 则病视不分明, 渐成内障(宜熟地黄丸)。 肝血不足, 则病目昏生花, 久视无力, 多眵(宜养肝丸)。 与夫肝火盛, 则病目赤涩痛(宜龙荟丸、四物龙胆汤)。 肝经热邪上壅, 则病目暴赤涩而肿痛(宜汤泡散)。 肝经积热, 肺受风邪, 则病眼障昏花(宜还睛丸)。 如此等症, 虽亦有现于本经之部位者, 然总不能尽拘矣。 至病之所发, 实有见于各经之部位者, 又当随各经治之。 如白睛变赤, 为火乘肺也。 上下胞赤肿, 为火乘脾也。 五色花翳遮瞳子, 为肾虚也。 睛被翳遮, 为肝虚火旺也。 目中血贯涩, 火自甚也。 说B以目之为病, 皆属于火, 断无由于寒者, 故既见于各经, 宜用各经药以泻之也。

虽然, 目病大纲, 约有三端。 一为内障, 总系足厥阴肝疾, 亦有由肾虚者, 说B通黑晴之脉者曰目系, 而目系则属足厥阴、足太阳、手少阳三经。 三经虚邪, 从目系入黑睛内为翳。 故内障为肝疾, 兼肾心则肝肾之主也。 其症每先患一眼渐及两眼, 皆黑睛内有隐隐青白翳遮瞳人, 不痛不痒, 无V无眵, 如薄雾, 如轻烟, 或如金色, 或如绿豆色, 或见五花, 日渐日增, 比外障更难疗治。 其属肝者, 必由血少神劳(宜养肝丸、生熟地黄丸)。 其属肾者, 必由内伤色欲(宜益阴肾气丸、滋肾明目丸)。 其肝肾俱病者, 必由二经皆虚(宜驻景丸、加减驻景丸)。 此则通治内障之法也。而其症状, 实各有名目, 共二十三种, 今详考眼科家书, 撮其要略。 如:

一为外障, 总系足三阳病, 按《纲目》本《灵枢经》曰: 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 属太阳, 主表, 必眉棱骨痛, 或脑项痛, 或半边头肿痛, 治法必当温之(宜蜡茶饮)、散之(宜夏活B草散)。 赤脉翳, 初从下而上, 或从内出外, 皆属阳明, 主里, 其症多热, 或便实, 治法当下之(宜明目流气饮)、寒之(宜羊肝元、一味黄连饮)。 赤脉翳初从外入内, 属少阳, 主半表半里, 治法宜和解之(宜神仙退翳丸)。《纲目》条析三阳是已, 而又皆统于肺, 以外障皆连遮白睛, 而白睛则属肺, 此则通治外障之法也。 而其症状, 亦各有名目, 共二十七款, 今复详考眼科家书, 撮其要略。如:

一为翳膜, 总系肝受风热成病, 轻则朦胧, 重则厚起。《直指》云: 翳虽自热生, 然治之必先退翳而后退热, 以先去热则血冷, 而翳不能去也。 旨哉斯言, 其可知治翳之法乎。 至如劳役过度亦生翳, 当以补元为主(宜益本滋肾丸)。 服凉药过多亦生翳, 说B缘阳气衰, 九窍不宣, 故青白翳见大也, 当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宜补阳汤)。 痘后亦生翳(宜决明元)。 风热眼病后亦生翳(宜蝉花散、菊花散)。 翳之由来, 良非一端, 然总论之, 不外肝气盛而发现在表。 故始治之法, 只宜表散(宜羌活退翳汤)。 如反疏利, 邪必内陷, 而翳益深矣。 故凡邪气未定, 谓之热翳而浮, 邪气已定, 谓之冰翳而沉(宜羚羊角散)。 邪气牢而深, 谓之陷翳, 当先琚B发之(宜羚羊角散)。 使邪气再动, 翳再浮, 乃用退翳之剂(宜神仙退云丸)。 大约翳系久病, 治之亦不能速效, 故须积岁月除之。 若眼睛上但有物如蝇翅之薄, 则谓之肤翳, 此翳之轻者也, 用点药即愈(宜乌贼骨散)。 此皆通治翳膜之法也。 而其症状, 亦各有名目, 共一十四条, 今更详考眼科家书, 撮其要略。 如:

以上论内障、外障、翳膜, 皆目病所当薄B析者。 此外又有眼昏、眼花、眼疼三端, 各有由来, 不可不察。 说B眼昏者, 视物不明也。

《内经》曰: 肝虚则目??无所见。

《灵枢》曰: 足少阴之脉病, 目??无所见。

又曰∶气脱者, 目不明。

《难经》曰: 脱阴者目盲。 据诸经之言, 是目昏皆由于虚, 以五脏精皆聚于目, 每一脏虚则一脏精明之用失, 故皆能令目昏, 此则其原也。 然亦有由于目之玄府受热者。 河间云: 热气怫郁, 玄府闭塞, 而致气液血脉, 荣卫精神, 不能升降出入, 各随所郁微甚, 而为病之重轻, 故热郁于目, 则 目无所见也。 或目昏而见黑花, 由热气甚也。 据此, 可知目昏不但为虚, 而亦由热矣。 试观伤寒症, 热极则目盲不识人。 且有病后余热未清, 并有目昏, 渐生翳膜者(宜石决明散, 点春雪膏), 益可信也。 若微昏者, 至近则视难辨物, 以近则光反隔也。 目暴不见物者, 气脱也。 久病昏暗者, 肾脏真阴虚也(总治目昏宜驻景丸、加减驻景丸、还晴丸)。 妇人目昏者, 多由于郁怒伤肝也(宜抑青明目汤)。 老人眼昏者, 血气衰而肝叶薄, 胆汁减也。 前人云: 童子水在上, 故视明了; 老人火在上, 故视昏暗。 旨哉言也。 (宜夜光育神丸、明眼地黄丸)。 眼花者, 眼光昏散也, 皆由肾虚之故。 说B肾主骨, 骨之精为瞳子。 肾水虚, 骨活B, 火得乘之, 故瞳子散而视物杳冥也。 如见黑花, 或如飞蝇散乱, 或如悬蟢空虚, 皆肾虚也。 见青花, 胆虚也。 见红花, 火甚也。 见五色花, 肾虚客热也。 东垣云: 阳主散, 阳虚则眼楞急而为倒睫拳毛。 阴主敛, 阴虚不敛, 则瞳子散大, 而为目暗眼花。 然则昏花二症, 舍阴虚其安属哉(宜滋阴地黄丸、益本滋肾丸)。 眼疼者, 一为目白眼疼, 即经言白眼赤脉法于阳是也, 惟其属阳, 故日中更疼, 点苦寒药则效。 一为目珠黑眼疼, 即经言瞳子黑眼法于阴是也, 惟其属阴, 故夜则更疼, 点苦寒药反剧。 何相反若是欤? 说B以白眼疼由肝实热(宜泻青丸、救苦汤)。 黑眼疼由肝虚热故也(宜夏活B草散)。 至若男子读书过度, 女子针绣太甚, 以至眼疼发涩, 此为肝劳过度, 不必服药, 时常闭目调养自愈。 以上三端, 又于内外障翳膜之外, 所当详审而析治者也。 总之, 目为肝脏发窍, 而肝实藏血, 肝又主风, 故日病多半由于虚实寒热, 及内动外感之风邪。 前既历详各种名目症治, 玆更实指其由, 以明病所从发。 如由血虚, 必目昏也(宜明目地黄丸)。 由亡血过多, 及久痛伤血, 或年老血少, 必羞明酸痛, 不能视物也(宜芎归明目丸)。 或虽养血安神, 必两目昏花, 不能久视也(宜久患目疾方)。 失血后复受燥热, 左目赤痛也(宜叶氏荷叶汤)。 高年血络空虚, 目昏日久, 复又气血乘其空隙, 攻触脉络, 液尽而痛, 当夜而甚, 乃热气由阴而上也(宜叶氏羚羊角汤)。 实热暴发, 必赤肿疼痛也(宜泻热黄连汤)。 风热攻目, 至隐涩难开也(宜羞明立胜散)。 风热壅珠, 必眼白红障而痛也(宜黄连汤)。 风热牵闭, 目不得开也(宜芎芷香苏散前胡、葱白)。 风温上郁, 目赤, 脉左弦, 当以辛散也(宜叶氏夏活B草汤)。 秋风化燥, 上焦受邪, 目赤珠痛也(宜叶氏连翘汤)。 热蒸湿郁, 暑入气阻, 当用淡渗以清中上之邪也(宜叶氏茯苓汤)。 郁勃气火, 翳遮目睛也(宜叶氏山栀皮汤)。 或阴血虚而阳气盛, 能远视不能近视也(宜地芝丸)。 阳气虚而阴血盛, 能近视不能远视也(宜定志丸加茯苓)。 阳升不交于阴, 竟夕无寐, 而目珠赤痛也(宜叶氏桑叶汤)。 阴伤火郁, 左眼眶疼痛, 或微寒, 汗大出, 不可作时邪治也(宜六味丸去萸肉, 加蔓荆子、丹皮、白芍)。 或肺有实热, 而眵多结硬, 肺有虚热, 而眵稀不结也(宜经效散)。 邪中脑项之精, 精散视岐, 见一为两也(宜驱风一字散)。 肝肾虚而视一为两也(宜肾气丸)。 肝胆气热, 而目痛偏左, 翳膜红丝, 脉左弦涩也(宜叶氏草决明汤)。 阳明空虚, 肝阳上扰, 而右目多V, 胀心嘈杂, 当调补肝胃也(宜叶氏肝胃汤)。 肝阴内亏, 厥阳上越, 左目痛, 翳膜V热, 而脉细涩也(宜叶氏补肝汤)。 焦烦郁勃, 阳升化风, 劫伤血液, 而左偏头痛, 先损左目, 致瞳人散大也(宜叶氏肝肾兼补丸)。 时行火邪, 两目肿痛也(宜白蒺汤)。 种种目疾, 安可不详求治法哉。

总之, 暴病皆是风火为实@(宜羌柴汤, 外以洗眼汤洗之)。 久病则皆为虚候, 必须壮水滋阴(宜加味地黄丸、明目四神丸)。 或有过服寒凉, 以致阳虚, 其火转甚者, 则当用温补, 其火自降, 目自明矣(宜八味丸加目疾药)。 凡患目疾, 切忌以冰片辛香金石等药搽点。 俗语云∶眼不医不瞎, 说B谓此也。 (此篇参取危达斋《得效方》)。

[脉 法]

《医鉴》曰: 左寸脉洪数, 心火炎也。 关弦而洪, 肝火盛也。 右寸关俱弦而洪, 肝木挟相火之势, 侮肺金而乘脾土也。 《回春》曰: 眼本火病, 心肝数洪, 右寸关见, 相火上冲。

《类聚》曰: 眼见黑花者, 从肾虚而起, 左手尺脉沉而数者是也。

[眼病皆火无寒]

《直指》曰∶凡眼为患, 多生于热, 治法以清心凉肝, 调血顺气为先耳。

《入门》曰: 历考眼科之病, 无寒而有虚与热, 岂寒涩血而不上攻欤。

[目得血而能视]

《内经》曰: 人卧则血归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 又曰: 肝虚则目??无所见。

《难经》曰: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能变五色。

《直指》曰: 肝者, 目之外候, 肝取木, 肾取水, 水能生木, 子母相合, 故肝肾气充, 则精彩光明。 肝肾之气乏, 则昏蒙晕眩。 心者, 神之舍, 又所以为肝肾之纲焉。 说B心主血, 肝藏血, 血能热, 凡热冲发于眼, 皆当清心凉肝。

《入门》曰: 肝藏血, 热则目赤而肿, 虚则眼前生花。

[目病原由症治]

东垣曰: 因心事烦冗, 饮食失节, 劳役过度, 故脾胃虚弱, 心火太甚, 则百脉沸腾, 血脉逆行, 邪害孔窍, 故日月不明。 脾者, 诸阴之首。 目者, 血脉之宗。 故脾虚则五脏精气皆失所司, 不能归明于目矣。 心者, 君火也, 主人之神, 宜静而安, 相火代行其令。 相火者, 包络也, 主百脉皆荣于目, 既劳役运动, 损其血脉, 故百病生焉。 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 是治其标, 不治其本, 不明此理也。

《入门》曰: 五脏六腑, 精华皆禀于脾, 注于目, 故理脾胃, 则气上升而神清也。 肝之系虽连于目, 而照彻光彩, 实肾精心神所主, 故补精安神, 治眼之本也。 又曰: 内障昏蒙, 因脑脂下凝, 乌珠转白, 如脑脂凝结, 瞳人反背者, 不治。 丹溪曰: 凡昏弱不能视物, 内障见黑花, 瞳子散大, 皆里病也。 又曰∶目疾所因, 不过虚实。 虚者昏花, 由肾经真水之微也。 实者瞳痛, 由肝经风热之甚也。 若虚实相因, 则兼用滋阴散热, 此内治法也。 至日久热壅血凝, 而为攀睛1B肉, 翳膜赤烂等, 则必须点洗外治之法。

《正传》曰: 雀目病, 暮暗者, 肝虚无血也。 至晓复明者, 木生于亥, 旺于外@, 绝于中酉戌。 木气衰, 故暗。 至卯木气盛, 故复明。 至雀目终变为黄胀而死者, 木绝于中, 乃水土长生之地, 木衰而土盛, 始变为黄胀, 宜平胃散以平土气, 四物汤以补肝虚。 《保命》曰: 目病在腑为表, 当除风散热。 脏为里, 当养血安神。

[目病易治难治不治及凶症]

《内经》曰: 瞳子高者, 太阳不足。 戴眼者, 太阳已绝。 此决死生之要, 不可以不察也。 又曰∶目内陷者, 太阳绝也, 死。

《保命》曰: 外障易治; 内障难治。 暴发为表, 易治; 久病为里, 难治。

《直指》曰: 真珠翳状如碎米者, 易散。 梅花翳状如梅花者, 难消。

《入门》曰: 瞳人干缺, 痛涩无V者, 或白翳藏在黑水下, 向日细看方见者, 或两眼相传疼痛, 昼轻夜重者, 或内障五色相间, 头痛无V, 日中如坐暗室者, 或雷头风热毒气冲入睛中, 或微或大, 昏暗不见者, 皆不治。

《纲目》曰: 戴眼者, 目直视而目睛不转动也。 若目睛动者, 非直视也。 伤寒直视者, 邪气壅盛, 脏腑之气, 不上荣于目则直视, 多难治。 衄家不可发汗, 发汗则目直视, 不能瞬, 不能眠, 犹未甚也。 迨狂言反目直视, 与直视摇头, 皆脏腑气夺绝也, 即死。

[日病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 对香静坐, 灰心歇念, 目含光意, 觉香头有灰, 以意吹之, 又静, 觉灰又吹, 香尽为期, 治一切云翳, 1B肉扳睛, 肾水活B, 心火盛, 皆效。

[运 央B]

《保生秘要》曰: 法行艮背, 右旋上行, 逾昆仑, 经明堂, 渐旋至眼, 细圈入瞳人, 撤散数十度, 降胸臆, 曲行大肠, 出谷道, 退火复归元位, 左目运左, 右目运右, 左右齐患, 则止从明堂位上分行双运。 [又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 先以手抱昆仑, 仰头吐气, 或嘘或呵, 泻而复纳, 次以二目转动, 左右上下, 转时先开后闭, 闭而复开, 随时行之不间, 或动或运, 二者兼之。

[运 央B]

《保生秘要》曰∶双瞳藏于两肾, 想肾水浸洗, 能退热, 运彻四散, 能去风, 双目视二肾, 存两道白水, 运至眼中, 着意圈洗磨剥, 单去翳, 想二乳下肺肋, 推下脚股, 吹吸之法, 能退白上红,以双手向肩, 两脚心悬空嘘吸, 能退黑睛热, 能泄肝经之火, 常注念脐, 取肾水, 升洗覆脐, 效。

眉棱骨痛

风痰湿火俱有病也。 目系所过, 上抵于脑, 诸阳经挟外邪, 郁成风热, 毒上攻脑, 下注目精, 遂从目系过眉骨, 相并不痛。 若心肝壅热, 上攻目精而痛, 亦目系与眉骨牵连而痛。 故其为症, 有由风痰, 眉骨痛连于目, 不可开, 昼静夜剧者(宜芎辛导痰汤)。 有由痰火, 眉心并眉梁骨痛者(宜二陈汤送青州白元子)。 有由风热挟痰而痛者(宜芷苓散)。 有中风寒侵犯而痛者(宜羌乌散)。 有由湿痰, 眉眶骨痛, 而身重者(宜芎辛导痰汤加川乌、白术。 大约选奇汤、上清散二方, 俱为总治眉棱骨痛之剂。 戴复庵分为二症, 皆属于肝。 一为肝经伤, 头痛, 眼不可开, 必昼静夜剧(宜导痰汤加川乌、细辛)。 一为肝虚而痛, 方见光明即发(宜生地黄丸、熟地黄丸)。

[眉棱骨原由]

《医说》曰: 眉属肝, 故横土, 禀木气, 眉所生处之骨为眉棱骨, 故其为病, 亦属肝。

治目病方一百十七

导赤散 [心火]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竹叶七片
桑皮汤[肺热]桑皮 元参 枳壳 杏仁 升麻 防风 赤芍 甘菊 黄芩 炙甘草 旋覆花葶苈
清火止痛汤[总治]川连 元参 甘菊 连翘 黄芩 木通 当归 丹皮 白芍 药 木贼草 羚羊角 生地 谷精草
益气聪明汤[脾胃]黄耆 甘草 人参 升麻 葛根 白芍 黄柏 蔓荆子
熟地黄丸[肾虚]熟地 决明子 黄连 牛膝 酒黄柏 杞子 菟丝子 柴胡生地 五味子
养肝丸[肝虚]当归 防风 川芎 楮实 熟地 蕤仁 白芍 车前子
龙荟丸[肝火]胆草 芦荟 当归 黑山栀 广木香 黄连 黄芩 麝香蜜丸。
四物龙胆汤[又]龙胆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羌活 防风 防己
汤泡散[肝热]赤芍 当归 黄连各一钱 滚水泡洗。
还睛散[又]人参 茺蔚子 知母 桔梗 熟地 车前子 黄芩 细辛 元参 五味子
明目地黄丸[血虚]生地 熟地 牛膝 枳壳 防风 杏仁 金石斛
芎归明目丸[亡血]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牛膝 甘草 杞子 天冬 甘菊 外 障加木贼, 内障加珍珠
久患目疾方[久昏]杞子 甘菊 地黄 白蒺藜
泻热黄连汤[实热]黄连 黄芩 升麻 柴胡 生地 龙胆草
羞明立胜散[风热] 黄连黄芩 防风 秦皮
黄连汤[又]决明子 甘菊 川芎 元参 陈皮 黄连 细辛 甘草 薄荷蔓荆 子
决明子散[赤翳]黄芩 甘菊 赤芍 石膏 川芎 羌活 木贼草 决明子石决明 甘草 蔓荆子
拨云丹[1B肉][1B肉] 蔓荆子 木贼草 密蒙花 川芎各二钱 白蒺藜 当归各二钱半 甘菊二钱 薄荷五分 黄连 蝉退 楮实 花粉各六分 地骨皮八分 川椒七分甘草 四分为末, 空心水下。
无比丸[赤烂]茯苓 甘草 防矾各四两 川芎 石决明 当归 羌活 赤芍 蝉退 苍术各二两 白蒺藜 蛇退各一两
甘菊汤[又] 决明子 甘菊 当归 川芎 赤芍 甘草 防风 荆芥 蔓荆子
地芝丸[近视]生地 天冬 枳壳 甘菊 密丸。
乌金丹[飞丝] 京墨一味 磨浓汁, 点之即出。
羌柴汤[甚痛] 苏叶 防风 细辛各七分 荆芥 羌活 柴胡 蒿本 白芷各一钱
白蒺藜汤[时气] 白蒺藜 青葙子 木贼草 白芍 草决明 山栀 当归各 一钱 黄连 黄芩 川芎各五分 甘草三分服此忌怒、酒色辛辣之物。
洗眼汤[外洗] 甘菊 玉竹各一钱 大黄 山栀 细辛 竹叶 苏叶各五分甘 草 青盐各三分 乘热洗。 有障加蝉退。
加味地黄丸[久病] 熟地 山萸山药 丹皮 茯苓 当归 黄连 泽泻 人 参
明目四神丸[又] 杞子八两 酒水拌 分四股 一用小茴三钱炒去茴 一用川椒三钱炒 出汗去椒一用青盐三钱炒一用黑芝麻三钱炒 白蒺藜四两 归头酒炒 熟地各三两石决 明 甘菊 桑叶 谷精草各二两 蜜丸, 每三钱, 开水送下。
八味丸[温补]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生熟地黄丸[血虚] 生地 熟地元参 石膏各一两 蜜丸, 空心, 茶下。
益阴肾气丸[肾虚] 熟地二两酒生地 萸肉各一两 山药 丹皮 柴胡归尾 五味子各五钱 茯神 泽泻各二钱半蜜丸, 盐汤下。
滋肾明目丸[又] 川芎 当归白芍 熟地 生地各一钱 人参 桔梗 山栀 白芷 黄连 甘菊 甘草 蔓荆子各五分 加茶叶、灯心。
驻景丸[肝肾] 菟丝子五两 车前子 熟地黄各三两 蜜丸。 一方加杞子一两半, 尤佳。
加减驻景丸[又]菟丝子八两楮实 杞子 车前子 五味子 川椒各一两熟地 当归各五钱
补肝散[圆翳]羚羊角 防风各一两 人参 赤苓各七钱半 羌活 元参黄芩 细 辛 车前子各三钱七分半 每末二钱, 米饮下。 如筋脉活B涩, 加夏活B草。
补肾丸[又] 苁蓉 杞子各一两 巴戟故纸 山药 茴香 丹皮各五钱 青盐二钱半
通肝散[冰翳]山栀 枳壳 甘草 荆芥 白蒺藜各五钱 车前子 牛蒡子各二钱 半 每末二钱, 竹叶汤调下。
八味还睛散[散翳] 草决明一两白蒺藜 防风 木贼草 山栀 甘草各五钱青葙子 蝉退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 麦冬或菊花汤下。
空青元[沉翳]防风 生地 知母各二两 细辛 石决明 车前子 五味子各一两 空青二钱 蜜丸, 茶清下十丸。
坠翳丸[黄心翳]羊胆 青鱼鲤鱼胆各七个 熊胆二钱半 牛胆五钱麝香三 分 水飞石决明一两 面糊丸, 茶下。
凉胆元[黑花翳]防风 芦荟各一两 黄连 荆芥穗 龙胆草 黄芩各五钱地肤子 黄柏各二钱半 蜜丸, 薄荷汤下三十丸。
羚羊角散[绿风] 甘菊 防风川芎 羌活 川乌 细辛 车前子各五钱羚羊角 半夏# 薄荷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 生姜、荆芥汤下。
羚羊角丸[又] 羚羊角一两 犀角 石决明 车前子 草决明各七钱半 独活 防风 甘菊 蔓荆子 山栀 蓝实 甘草各五钱 蜜丸。
泻肝散[乌风]大黄 甘草各五钱 郁李仁 荆芥穗各二钱半 分二帖, 空心, 水煎服。 雀目散 [雀目]雄猪肝竹刀批开, 纳夜明砂, 扎好, 米泔煮七分熟, 取肝细嚼, 将汁送下。 或雄猪肝煮熟, 和夜明砂为丸亦可。
蛤粉丸[小儿]蛤粉 黄鼠 等分, 熔蜡和蛤粉丸, 如枣大, 用猪肝一片, 二两部B, 批开入药一丸, 扎好, 水一碗, 煮熟取肝, 乘热熏眼, 温食, 以愈止。
风疳丸[又]青黛 黄连 天麻灵脂 川芎 夜明砂 芦荟各二钱 龙胆草 防风 蝉退各钱半 全蝎二个 干蟾头三钱 猪肝汁浸糕和丸, 麻子大, 每十丸, 薄荷汤下, 若用羊肝汁丸, 尤妙。
还睛丸[高风] 石决明水飞 覆盆子 茺蔚子各二两 槐实 人参 细辛防风 柏子仁 茯苓 甘菊 川芎 各一两蜜丸。
补肝散[圆翳]柴胡钱半 白芍一钱 熟地 茯苓 甘菊 细辛 甘草各七分 柏 子仁 防风各五分
蜡茶饮[赤脉] 芽茶 白芷 附子各一钱 细辛 川芎 防风 羌活 荆芥各五 分 盐少部B。
夏活B草散[又] 夏枯草二两 香附一两 甘草五钱 每末三钱, 食后茶清调下。 夏枯草治黑睛疼, 至夜甚者, 最效。 说B黑睛连目系, 属厥阴之经, 此物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央B, 故其效如此。
明目流气饮[又]苍术一两 草决明七钱半 大黄 川芎 细辛 恶实 甘菊 防 风 白蒺藜 荆芥穗 元参 蔓荆子木贼草 山栀 黄芩 甘草各五钱 共为末。
羊肝元[又]白羊子肝一具, 去膜, 黄连一两, 先另研末, 和同研, 众手作丸, 空心, 水下三十丸, 连服五剂差。 青羊肝尤妙。
神仙退云丸[又] 酒当归两半木贼草去节童便浸焙 川芎 荆芥穗 密蒙花 地骨 皮 甘菊 白蒺藜 羌活各一两川椒七钱半 蔓荆子 花粉 枳实 薄荷草决明 炙甘 草各五钱 蛇壳 蝉壳 黄连各三钱 蜜丸, 每两作十丸。
地黄散[混睛] 生地一两 赤芍当归 甘草各五钱 每末五钱, 水煎服。
二黄散[1B肉]大黄 黄苓 防风 薄荷各一钱二分半 蜜少部B同煎。
定心元[又] 麦冬一两 石菖杞子 甘菊各五钱 辰砂二钱 远志二钱半蜜丸。
速效散[又]黄连 黄柏 黄芩山栀 连翘 薄荷 柴胡 荆芥 当归 生地 地 骨皮 花粉 蔓荆子 甘菊 甘草恶实 白蒺藜 枳壳 石决明 草决明各五分水煎, 食后服。 卫生资格考试网
还睛紫金丹[烂弦风] 白蜜二两炉甘石一两?淬水中十次水浸半日 水飞黄丹 六钱 乌贼骨去壳一钱 麝香 硼砂研水飞入磁器中重汤煮令自干各五分 白丁香二分 半 轻粉一分 先于砂石器内慢火熬蜜, 去沫, 下甘石末, 次下黄丹, 柳枝搅, 再下余 药, 不粘手为度, 丸芡子大, 每一丸, 温水化开时点。
圣草散[又]覆盆子叶捣汁, 以皂纱蒙眼上, 将笔蘸汁, 画两眸子纱上, 然后以汁滴之, 当有虫出。
消风散[又]荆芥 甘草各一钱人参 茯苓 川芎 姜蚕 防风 羌活 藿香 蝉 壳各五分 陈皮 厚朴各三分 每末二钱, 水下。
石决明散[蚬目] 石决明 草决明各一两 青葙子 木贼草 羌活 山栀赤芍 各五钱 大黄 荆芥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 麦冬汤下。 又名大决明散。
消毒饮[风粟] 煨大黄 荆芥穗各二钱、 恶实 甘草各一钱 一名加味荆黄汤。
白微元[漏睛] 白微五钱 防风羌活 白蒺藜 石榴皮各二钱半 粉糊丸。
黄*散[又] 黄* 黄芩 煨大黄 防风各一钱 地骨皮 酒远志 人参赤苓 漏芦各五分 水煎, 食后服。
五退散[风睑] 川山甲 川乌炮炙草各五钱 蛇退醋煮 蝉退纸 蝉退 猪蹄壳 荆芥穗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 食后, 盐汤下。
春雪膏[睑硬] 蕤仁去壳皮研押去油二两 冰片二钱半 生蜜六钱 研匀, 以铜箸蘸点。
此方兼治一切目赤肿痛, V出烂。 此又专治烂眼风, 多年连眶赤烂者, 最效。
龙胆散[睛胀]龙胆草 山栀各二钱 防风 荆芥穗 川芎 元参 茵陈甘菊 楮 实甘草各一钱 每末二钱, 食后, 茶清下。
清肺散[又]桑皮 片芩 甘菊枳壳 防风 荆芥 柴胡 升麻 赤芍 归尾 元 参 苦参 甘草 白蒺藜 木贼草旋覆花 甜葶苈 水煎, 食后服。
通血丸[血灌] 川芎 归尾 防风 荆芥各一两 生地 赤芍 甘草各五钱蜜丸, 食后服。
车前散[又] 密蒙花 白蒺藜甘菊 羌活 草决明 车前子 龙胆草 黄芩 甘草 等分, 为末, 每二钱, 米饮下。
洗心散[针刺痛]麻黄去节 荆芥穗 当归 大黄 赤芍 甘草各一钱 白术五 分 薄荷七叶 水煎服。
天门冬饮子[辘轳]天冬 知母茺蔚子各一钱 赤茯苓 人参 羌活各七分五味 子 防风各五分 水煎, 食后服。
犀角散[又] 车前子 杞子各一两 槐子 五味子 牛蒡子 青葙子 茺蔚子 胡黄连各七钱半 羚羊角 犀角各五钱肝一具微炙 每末二钱, 食后, 槐子汤下。
蝉花无比散[嘴偏] 苍术童便浸一夜切晒 白芍药各一两 白蒺藜八钱 茯苓四钱 蛇退皂角水浸焙 荆芥 细辛各一钱 每末二钱, 茶清下。
槐子丸[又] 槐子二两 覆盆子枣仁 柏子仁 蔓荆子 车前子 茺蔚子鼠粘子 白蒺藜去刺各一两 蜜丸, 酒下三十丸。
犀角饮[黄膜] 犀角二钱 羌活黄芩 车前子各一钱 白附子 麦冬各五分水煎, 食后服。
白姜蚕散[风V] 黄桑叶一两木贼草 旋覆花 荆芥穗 甘草 姜蚕各三钱 细辛 五分 每末二钱, 荆芥汤下。 或取末七钱, 水煎服亦可。
当归龙荟丸[又] 龙胆草 当归山栀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蜜丸, 姜汤下二三十丸。
驱风一字散[眼痒] 川乌 川芎荆芥各五钱 羌活 防风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 食后, 薄荷汤下。
地黄膏[撞打] 生地一合取汁黄连一两 黄柏 寒水石各五钱 上三味为末, 和地黄汁作饼, 以纸摊眼上, 此方兼治风热赤目, 热V出。
生地黄散[又]羚羊角 生地川芎 大黄 赤芍 枳壳 木香各一钱 水煎, 食后服。 瞿麦散 [尘丝] 瞿麦炒黄为末, 鹅涎调和, 逐时涂头, 即愈。
益本滋肾丸[睛散]酒黄柏 酒知母 等分, 水泛丸, 空心, 盐汤下五七十丸。
决明元[毒攻]麦冬 当归 车前各二两 防风 枳壳 青葙子各一两 茺蔚子 细辛 杞子 泽泻 生地 石决明黄连各五钱 蜜丸, 空心, 麦冬汤下五七十丸。
补阳汤[凉药多] 柴胡钱半 羌活 独活 人参 甘草 熟地 白术 黄*各 五分 泽泻 陈皮 防风 白芍 生地茯苓 当归 知母各三分 肉桂一分 清晨服此 汤, 临卧服连柏益阴丸。
连柏益阴丸[又] 草决明 酒黄连 黄芩 盐酒黄柏 盐酒知母各一两 羌活 独活 五味子 当归 防风 甘草各五钱 石决明二钱 蜜丸, 茶清下。 宜多服补阳汤, 少服此丸。
蝉花散[病后翳] 蝉退 甘菊川芎 白蒺藜 草决明 防风 羌活 山栀荆芥穗 蔓荆子 谷精草 密蒙花 木贼草去节童便浸晒 苍术 炙草 等分, 为末, 每二钱, 茶下。
菊花散[又]甘菊四两 木贼草羌活 蝉退 白蒺藜各三两 荆芥 甘草各二两 每末二钱, 茶清下。
羌活退翳汤[太阳经]羌活钱半防风一钱 薄荷 荆芥 本各七分 酒知母五 分 酒黄柏四分 川芎 当归各三分麻黄 酒生地各二分 川椒 细辛各一分
羚羊角散[陷翳]羚羊角 升麻各二两 甘草一两半为末, 半蜜丸, 取末一钱, 泔水煎送五十丸。
泻青丸[肝热] 当归 龙胆草川芎 黑山栀 煨大黄 羌活 防风 各等分, 蜜丸, 芡子大, 每一丸, 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一名凉肝丸。
乌贼骨散[肤翳]乌贼骨 冰片各一钱 为末, 日点三四次。
洗肝散[肝积热]羌活 当归薄荷 防风 炙甘草 大黄 川芎 山栀各一钱 加龙胆草一钱尤佳。
局方密蒙花散[又]密蒙花 白蒺藜 木贼草 石决明 羌活 甘菊 等分, 每末一钱, 茶清下。
点药石决明散[膜入水轮] 石决明 珍珠 西珀各七钱五分 乌贼骨五钱冰片一 钱 共为末, 以铜箸蘸取大豆部B点眼, 日三。 此方兼治一切丁翳, 根脚极厚, 久不差者。
补肾元[黑翳] 熟地 杞子 山萸 山药 丹皮 补骨脂 核桃肉 蜜丸。
磨翳膏[花翳]蕤仁口含去皮壳一两 冰片三钱 空青二钱 研极细, 取少部B点。
清凉散[瑕翳]蔓荆子 荆芥穗苦竹叶 甘草各钱半 山栀七分半 薄荷七片 水煎。
经效散[撞刺翳]柴胡二钱 大黄 当归 赤芍 犀角各一钱 甘草五分食后服。
观音@授丸[赤膜]夜明砂 当归 蝉退 木贼草各三两 羊肝四两煮烂, 打膏为丸, 空心, 热水下五十丸, 百日如旧。
百点膏[又] 黄连三钱锉水一碗煎至半碗入防风八分 归身 甘草各六分蕤仁泥 三分 同熬至滴水不散, 绞去渣, 入炼蜜少部B, 再熬片时, 令静心点之, 日五七次, 临卧点尤效。 此方兼可点一切翳膜。
春雪膏[眼昏]硼砂三钱 冰片一钱 朴硝五钱 研极细, 每用少部B, 口中津涂和 点, 闭目片时, 开眼V出效。
抑膏明目汤[妇人] 当归 白芍生地 白术 赤苓 半夏 陈皮 柴胡 黄连 山栀 丹皮 蔻仁 甘草 龙胆草各七分 姜三 枣二
夜光育神丸[老人]熟地 生地川连 远志 牛膝 杞子 甘菊 枳壳 当归 菟 丝子 地骨皮 等分, 蜜丸, 空心, 酒下五七十丸。
滋阴地黄丸[眼花] 当归五钱生地七钱半 川连 熟地各一两 柴胡八钱黄芩六钱 天冬 地骨皮 五味子各三钱枳壳 炙草各二钱 蜜丸, 茶清下百丸, 亦名熟地黄丸。 凡目渐昏, 乍明乍暗, 此失血之验也, 宜此丸与定志丸间服。
救苦汤[眼疼]苍术 龙胆草各钱半 当归 甘草各一钱 川芎六分 生地川柏 知母 黄芩各五分 羌活 防风 升麻 柴胡 黄连 蒿本各三分 桔梗 连翘细辛 红花各二分 水煎, 食后服。
叶氏荷叶汤[失血]鲜荷叶 冬桑叶 赤苓皮 甘草 绿豆皮 稆豆皮
叶氏羚羊角汤[高年] 羚羊角连翘心 夏枯草 丹皮 青菊叶 桂枝 全当归
叶氏夏枯草汤[风温] 夏枯草 桑叶 连翘 赤芍 草决明
叶氏连翘汤[秋燥]连翘 薄荷黄芩 山栀 桑皮 苦丁茶 夏活B草 青菊叶
叶氏茯苓汤[热蒸]冬桑叶 谷精草 望月砂 苡仁 通草 绿豆皮 茯苓
叶氏山栀皮汤[郁勃]山栀皮夏枯草 谷精草 连翘 草决明 望月砂丹皮 生 香附
叶氏桑叶汤[阳升] 桑叶 丹皮苡仁 川贝母 夏枯草 山栀
叶氏草决明汤[肝胆热] 草决明冬桑叶 夏活B草 小胡麻 谷精草 丹皮
叶氏肝胃汤[肝胃]黄耆三钱 当归 白芍各钱半 茯神三钱 煨姜一钱南枣一枚
叶氏补肝汤[肝阴]望月砂 制首乌 稆豆皮各三钱 炒杞子 小胡麻各钱半 冬桑叶 黄菊花各一钱 石决明一具
叶氏肝肾兼补丸 [焦烦]熟地杞子 山萸 茯神 甘菊 生神# 五味子山药

谷精草治眉棱骨痛方九

二陈汤[痰火]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青州白元子[又] 半夏七两 南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川乌五钱 共为细末, 清水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 朝夕换水, 日数足, 取纳绢袋滤过, 渣再研滤, 澄清去水晒, 又为末, 米饮丸, 姜汤下三十丸。
羌乌散[风寒] 川乌童便浸二宿炒一钱 酒芩 炙草 细辛 羌活各五分为末, 分二服, 食后茶下。
芎辛导痰汤[风湿痰] 半夏钱半南星 川芎 细辛 赤苓 陈皮各一钱 枳壳 甘 草各五分
生地黄丸[肝虚] 生地 黄甘菊防风 枳壳 决明子 石决明 白芍 茯神
熟地黄丸[又]金石斛 熟地菟丝子 防风 茺蔚子 车前子 黄耆 覆盆子肉苁蓉 地肤子 磁石?各一两 兔肝一具炙干 蜜丸, 空心, 盐汤下。
芷芩散[风热痰] 白芷 酒黄芩等分, 为末, 每二钱, 茶清下。
选奇汤[总治] 羌活 防风 半夏各二钱 黄芩钱半 甘草一钱 加姜三片
上清散[又] 川芎 郁金 赤芍荆芥 薄荷 芒硝各二钱半 乳香 没药各五分半 冰片二分半 研末搐鼻。
相关文章
 燥毒
 医保卡可以报销中药 哈哈50%啊
 经行身痛
 蓖麻散(《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三冲论
 蹈胸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