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此言土湿过甚,则痞塞肿满之病生,经故又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吐下霍乱,体重肘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也。 说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然则湿之气病,内外因固俱有之。 其由内因者,则本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为症状,发热恶寒,身重自汗,筋骨疼,小便秘,大便溏,腰疼肘肿,肉如泥,脚如石坠,其为脉必缓,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风湿相搏,治法则以燥脾利溲为主(宜五苓散加苍术、半夏、厚朴。 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其为症状,头面如裹滞重,骨节疼,手足酸软,腿膝胕肿,挟风痰则麻,兼死血则木,动邪火则肿疼,或疝气偏坠,目黄,其为脉亦必缓,治法则以燥湿祛风为主(宜除温羌活汤,虚者独活寄生汤)。 湿病之因,内外不同如此,然不论内外,其熏袭乎人,多有不觉,非若风寒暑热之暴伤,人便觉也。 至病之为患于身者,其部分尤不可不辨∶如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犹湿衣悬透风处则干也; 湿在中,宜苍术,犹地上有湿,灰多则渗干也; 湿在下,宜利小便,犹欲地干,必开水沟也; 湿在周身,宜乌药、 羌活等; 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等; 湿在两股,宜牛膝、防己、萆薢等。 分其部位而治之。 而一身之患,有不尽去者乎。 且同一湿也,而有中湿、寒湿、风湿、 湿痹、湿热、湿温、酒湿及湿痰、破伤湿之不齐焉。 中湿者,其脉沉而微缓,腹胀,倦怠,且湿喜归脾,流于关节,四肢疼痛而烦。 或一身重着,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 挟风则眩晕呕哕,挟寒则挛拳掣痛。
《内经》曰∶面色浮泽,是为中湿。 此尤显而可验者也(宜除湿汤、加味术附汤)。 寒湿者,虽夏月亦觉清凉,多中于血虚之人,发则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宜虎骨、官桂、当归)。 若腰下冷重或痛,便为肾着,宜肾着汤。 前辈云∶凡湿,以尿赤而渴为湿热,以尿清不渴为寒湿,是其验也。 风湿者,太阳经感风,与湿相搏,其骨节酸疼,不能转侧者,湿气也。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 其汗出身寒,脉沉微,短气,小便清而不利者,寒闭也。 其恶风者,表虚也。 其或微肿者,阳气不行也。 然虽恶风寒,宜微汗之,不得用麻黄、 葛根辈,便其大汗,若使大汗,则风去湿留,反能为患(宜除湿羌活汤)。 湿热者,肢节疼,肩背重,胸满身疼,流走胫肿作疼(宜当归拈痛汤,疼甚加倍服之)。 或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此亦湿郁成热而作(宜二妙丸加牛膝、防己)。 湿痰者,痰涎流注肌肉间,时作酸疼(宜祛湿痰汤)。 湿温者,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痛妄言,必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博,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阳,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乃医杀之(宜苍术白虎汤)。 酒湿者,亦能作痹症,口眼嘴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舌强语涩,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而汗之(宜苍术汤)。 破伤湿者,因破伤皮肉,而入水湿,口噤身强直者是也执业护士网(宜用甘草汤调服?牡蛎末二钱,仍取末敷疮口)。 湿痹详在风门。 此风寒暑等当各因所兼而治之者也。 至其伤湿之故,则有缘肾虚者,必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宜肾着汤)。 有由体气虚弱者,必身重,或便溏(宜清燥汤)。 有因坐卧湿地,当风凉,致腰背足膝疼,偏活拘挛者(宜独活寄生汤)。 有因年老衰@,及女人肾虚血竭,致腰脚疼者(宜独活寄生汤)。 有由下焦冷湿,致身重腰冷,却能饮食者(宜干姜散)。 有缘风湿相搏,夏月身重如山者(宜胜湿汤)。 所由既异,为治亦殊,辨之诚宜切矣。 若夫湿流关节一症,身体烦疼,为病尤剧。 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 其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湿症,宜茯苓川芎汤; 夹风宜防风汤; 夹寒,宜加减五积散)。 三者合则成痹矣,另详痹症。 此皆不可不知者也。 总之,湿之中人,必原于虚,强壮者无虑也。 治湿之法,惟当渗利小便,别无他法也。 古书有加减二陈汤法,以之治湿,颇极神效,奉为蓍蔡可也。
《难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脉诀》曰∶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
《脉诀》曰∶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
《活人书》曰∶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
《人门》曰∶寸口阴脉紧者,雾露浊邪中于少阴之分,名曰浑阴; 寸口阳脉紧,或带涩雾露清邪中于上焦太阳之分,名曰洁阳,中雾露之气也; 阴阳脉俱紧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后,脉不紧,手足温则愈; 若阴阳脉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涕出,舌苔滑,勿妄治也。
《内经》曰∶地之湿气感人,害人皮肉筋脉,说湿伤形,形伤故痛。
仲景曰∶湿伤关节,则一身尽痛。
《活人书》曰∶风湿相搏,则骨节烦疼,湿则关节不利,故痛。
《人门》曰∶暑病多无身痛,说伤气而不伤形故也。
《活人书》曰∶中湿、风湿、湿温,皆类伤寒。 中湿之由风雨袭虚,山泽蒸气,湿流关节,一身尽痛。 风湿者,其人先中湿,又伤风也。 其人中湿,因又中暑,名曰湿温。
又曰∶伤寒有五,其一为中湿,说风湿之气中人为病,发热与温病相类,故曰湿温。 故《难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也。
《内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注云∶受热则缩而短,得湿则引而长。
《钩元》曰∶湿病本不自生,因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停滞而生水湿也。
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 又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此名风湿。
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为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故用二陈汤加酒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说风能胜湿也。
又曰∶湿者,土浊之气。 实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得以系焉。 湿气熏蒸,清气不行,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蒙冒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大筋为拘挛。 湿伤筋不能束骨,故小筋为痿弱。
又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 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干葛,宜微汗,用防己黄芩汤。 湿在中下,宜利小便,此渗淡治湿也,五苓散主之。
《入门》曰∶雾露浊邪中下焦,名曰浑阴。 气为栗,令人足胫逆冷,小便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汤、四逆汤。 雾露清邪中于上焦,名曰洁阳,令人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宜九味羌活汤、 藿香正气散。
《正传》曰∶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是其治也。
《医鉴》曰∶太阳发汗太多,因致痉,湿家大发汗,亦作痉。 说汗太多则亡阳,不能养筋,故筋脉紧急而成痉,其症身热足冷,项颈强急,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是也。
缪仲淳曰∶伤于暑湿而成瘫痪,四肢不能动,宜用自然铜烧红酒浸一夜,川乌头炮、五灵脂、苍术酒浸各一两,当归二钱酒浸,为末,酒糊丸,每七丸,酒下,觉四肢麻木即止,只虚人有火未宜轻用。 其有中湿骨痛者,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饮酒以水代之。 至如寻常湿气作痛,则取白术熬膏,白汤点服。
叶天士曰∶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至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湿乃化热之渐,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宜用括蒌皮、桔梗、香豉、黑山栀、枳壳、郁金、降香末。 又曰∶本人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于经络,身痛自利发热。
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 脉来个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 湿中热气,横冲心包络,似致神昏,四肢不暖,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药用犀角、 连翘心、元参、石菖蒲、野赤豆皮、金银花煎送至宝丹。
又曰∶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利者,血症谛也。 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弥漫,以致神昏,乃诸窍阻塞之兆。 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夯医犹以滋味呆钝滞药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当用甘露饮法,猪苓、浙茯苓、 寒水石、晚蚕沙、皂荚子去皮。
又曰∶厥阴为病,必错杂不一,疟痢之后,肝脏必虚,发症左胁有痞,腹中傀儡外坚,胁下每常汨汨有声,恶虚就实,常有寒热,胃中不知饥,而又嘈杂吞酸,脉长而数,显然厥阴阳明湿热,下渗前阴,阳缩而为湿热症也,须用升发阳明胃气,渗泄厥阴湿热,其症自愈,苍术、半夏、 茯苓、橘红、当归、通草、茴香、柏子仁、沙蒺藜、川楝子,即为丸方。
五苓散 | [内因] |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
除湿羌活汤 | [外因] | 苍术 本羌活 防风 柴胡 升麻 |
独活寄生汤 | [外因虚] |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细 辛 人参 茯苓 当归 防风 甘草 姜 |
加味术附汤 | [中湿] | 附子二钱白术 炒甘草 赤苓各钱半 姜七 枣二 水煎,日再服。 才见身痹,三服后当如冒状,勿怪,说术附并行皮中,逐水气故耳。 |
除湿汤 | [又] | 半夏 苍术 厚朴各钱半 陈皮 藿香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 姜七 枣二 |
当归拈痛汤 | [湿热] | 羌活 茯苓 人参 葛根 升麻 当归 苍术 知母 苦参 防风 泽泻 猪苓 白术 茵陈草 炙甘草 |
祛湿痰汤 | [湿痰] | 茯苓 胆星 半夏 羌活 独活 当归 黄芩 白术 苍术 陈皮 薄荷 甘草 香附 防己 威灵仙 |
肾着汤 | [肾虚] | 炮姜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如小便赤,大便泄,加苍术、 陈皮、丁香。 |
清燥汤 | [体气虚] | 黄耆 黄连 神曲 猪苓 五味子 柴胡 甘草 白术苍术麦冬 陈皮 生地 茯苓 人参 泽泻 当归 黄柏 升麻 |
干姜散 | [下焦] | 干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
胜湿汤 | [风湿] |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 |
茯苓川芎汤 | [湿症] | 茯苓 桑皮 防风 苍术 麻黄 赤荷 当归 官桂 甘草 川芎 枣 |
防风汤 | [夹风] |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苓 姜 水煎,入酒少部服 |
加减五积散 | [夹寒] | 茯苓 白芷半夏 川芎 当归 陈皮 甘草 干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麻黄 厚朴 |
加味二陈汤 | [总治] | 陈皮 半夏茯苓 甘草 加制苍术、羌活、黄芩。 |
因症加减法附后∶
如或湿在上,头重呕吐,倍苍术。 湿在下,足胫肘肿,加升麻。 湿在内,腹胀中痞,加猪苓、泽泻。 湿在外,身重浮肿,倍羌活取汗。 肥人湿,沉困怠惰,是气虚,加人参、白术。 瘦人是湿热,倍黄芩,加白术、白芍。 瘦白亦是气虚,照肥人治之。
防己黄耆汤 | [湿在上] | 防己 黄耆各三钱 白术二钱 甘草钱半 姜三 枣二 |
平胃散 | [又] |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
单苍术膏 | [又] | 苍术一味熬膏。 |
二陈汤 | [热生湿] |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
藿香正气散 | [清邪] | 霍香 白芷茯苓 紫苏 厚朴 白术 陈皮 桔梗 关 夏 甘草 大腹皮 |
九味羌活汤 | [又] | 羌活 白芷 细辛 生地 防风 苍术 甘草 川芎 黄芩 姜 |
四逆汤 | [浊邪] | 附子 干姜 甘草 |
理中汤 | [又] | 人参 白术 炙草干姜 |
痰饮,湿病也。
经曰∶太阴在泉,湿yin所胜,民病饮积。
又曰∶岁土太过,时雨流行,甚则饮发。 又曰∶土郁之发,太阴之复,皆病饮发。
《内经》论痰饮,皆因湿土,以故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皆生于脾,聚于胃,以人身非痰不能滋润也。 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然天之云雾,阳光一出,即消散无踪,人身之痰,若元阳壮旺,亦阴湿不凝,而变灭无迹,其理固相同也。 玆即痰之在一身着言之∶在肺曰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热,悲愁,脉必涩(宜利金丸)。 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 (宜半黄丸)。
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倦怠,软弱喜卧,腹胀食滞,脉必缓(宜白术丸),或挟虚(宜六君子汤),挟食(宜保和丸),挟暑(宜消暑丸),挟惊(宜妙应丸),各宜从脾分治。
在肝曰风痰,其 色青,吐出如沫,多泡,四肢闷满,躁怒,二便闭,脉必弦(宜川芎丸加半夏、南星,防风丸)。
在肾 曰寒痰,其色有黑点,吐出多稀,多小便急 痛,足寒逆,心恐怖,脉必沉(宜胡椒理中丸或加 星、半)。 此痰之由于五脏者也。
若由于外感而 生者,一曰风痰,多瘫痪奇症,头风眩晕,暗 风闷乱,或搐搦动(宜青洲白圆子)。 二日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 三曰湿痰,身重而软,倦怠困弱(宜山精丸、三仙丸)。 四曰热痰,即火痰也,多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 烂喉闭,癫狂嘈杂,懊怔忡,其色亦黄(宜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 五曰郁痰,即火痰郁于心肺间,久则凝滞胸膈,稠粘难咯,多毛焦,咽 干,口燥,咳嗽喘促,色白如活骨(宜节斋化痰丸)。 六曰气痰,七情郁结,痰滞咽喉,形如败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胸膈痞闷(宜清火豁痰丸)。 七曰食痰,饮食不消,或挟瘀血,遂成窠囊,以至痞满不通(宜黄瓜蒌丸)。 八曰酒痰,因饮酒不消,或酒后多饮茶水,但行酒,次日即吐,饮食不美,呕吐酸水等症(宜瑞竹堂化痰丸)。 九曰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发则跳动,痛不可忍,或成癫痫,在妇人多有此症(宜妙应丸)。 以上如风寒湿火等痰,虽与五脏所发者或 有相似,然内因与外因毕竟有别。
此外,又 有相火咳血痰(宜滋阴清化丸)。 胃热郁结臭痰(宜清胃汤加减用)。 郁气凝聚成块痰(宜清气化痰丸)。 脾气不运柔痰(宜参术健脾丸)。 骨节空处结核痰(宜滚痰丸)。 风气发涌所生白沫潮痰(宜生铁落汤)。 郁火凝结,久成痰毒(宜先服舟车神佑丸,次服寻痰汤)。 劳损所生,如鸡蛋白痰,即俗所谓白血(宜金匮肾气丸加消痰药)。 心胆被惊,神不守舍,或痰迷心窍,妄言妄见(宜寿星丸)。 风痰注痛,或在腰脚,或在手臂(宜踯躅花丸)。 上膈风热痰实(宜桔梗芦散)。 顽痰 壅遏胸膈,久而不化(宜青绿丸)。 胸胃中有痰,头痛不欲食(宜矾吐法)。 痰血凝聚,致成结胸(宜紫芝丸)。 阴虚火动生痰,不堪用燥剂(宜五味天冬丸)。 中脘气滞,痰涎烦闷,头目不清(宜三仙丸)。 种种不一,总由气血阴阳,升降怫逆而成。 虽然同焉是物,稠粘者为痰,清稀者即为饮。
饮有八∶一曰留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胁痛引缺盆,咳嗽转甚,脉沉是也,久则骨节蹉跌,恐致癫痫也(宜导痰汤)。 二曰痰饮,水走肠中,辘辘有声是也(宜苓桂术甘汤)。 三曰癖饮,水癖在两胁下,动摇有声是也(宜十枣汤)、 三花神佑丸)。 四曰溢饮,水流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是也(宜大青龙汤)。 五曰悬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是也(宜十枣汤)。 六曰伏饮,膈满呕吐,喘咳寒热,瓷出,恶寒,腰背痛,身惕是也(宜倍术丸)。 七曰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形如肿是也(宜五苓散)。 八曰流饮,饮水流行,遍体俱注无定在是也(宜三花神佑丸)。
此外又有饮食胃寒,或饮茶过多,致成五饮及酒癖(宜姜桂丸)。 或患支饮,时苦冒眩(宜泽泻汤)。 饮癖,呕酸嘈杂,胁痛食减(宜苍术丸)。 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弱,不能消化,饮食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宜赤石脂散)。 种种不一,总由饮食水浆,乘时失度而成。 虽然,曰痰曰饮之外,又有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者,脾虚不能摄液,故涎沫自出也(宜六君子汤加生姜、益智仁或以半夏、干姜等分,为末服之)。
又有时吐酸水,非关食滞者,必由停饮所致也(宜苍半苓陈汤)。
又有呕清水者,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此名水逆也(宜五苓散)。
又有痰极腥臭,或带脓血者,必肺胃痈也(肺宜清金饮,胃宜葵根汤)。
凡此皆痰饮之属也,要之,治痰治饮,不外理脾理气两法。 说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 气道顺,津液流通亦无痰,故曰治痰必理气。 但昔人云∶脾喜温燥,恶寒润,宜以二术、星、 夏为要药矣; 肺喜凉润,恶温燥,宜以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矣。 旨哉斯言,其诚有不可混治者乎。 然而土能生金,金不能助土,脾痰断不可用肺药,肺痰稍助脾以生肺,痰自益消也,是在临症时消息之可耳。
仲景曰∶脉双弦者,寒也; 偏弦者,饮也。又曰∶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又曰∶脉沉而弦者,此悬饮内痛。又曰∶脉浮而细滑者伤饮。
《提纲》曰∶痰脉弦滑。
《三因》曰∶饮脉皆弦微沉滑。
丹溪曰∶久得涩脉,必费调理,以痰胶固,脉道阻塞也。
《医鉴》曰∶脉沉弦细,谓大小不匀,俱痰饮为病也。 [痰涎饮不同]
《直指》曰∶优于包络,随气上浮,客肺壅嗽而发动者痰也。 聚于脾元,随气上溢,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 惟饮生于胃腑,为呕为吐,此则胃家之病。 又曰∶水与饮同出而异名,人惟脾土有亏,故所饮水浆,不能传化,或停心下,或聚胁间,或注经络,或溢膀胱,往往因此成疾。 又曰∶饮者,因饮水不散而成病; 痰者,因火炎熏灼而成疾; 故痰稠浊,饮清稀。
缪仲淳曰∶夫痰之生也,其出非一,药亦不同。 由于阴虚火炎,上迫乎肺,肺气热,则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是谓阴虚痰火,痰在于肺,而本于肾,治宜降气清热,益阴滋水,法忌辛温燥热补气等药。 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甚至流于经络,皮里膜外,或结块,或不思食,或彻夜不眠,或卒然眩仆,不知人事,或发癫痫,或昔肥今瘦,或叫呼异常,或身重腹胀,不便行走,或泄泻不止,或成瘫痪,种种怪症,皆痰所为,故昔人云∶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有以夫,此病在脾胃,无关肺肾,治宜燥脾行气,散结软坚,法忌滞腻苦寒湿润等药,及诸般厚昧。 由于风寒之邪,郁闭热气在肺,而成痰嗽齁喘,病亦在肺,治宜豁痰除肺热药中加辛热辛温,如麻黄、生姜、干姜之属以散外寒,则药无格拒之患,法忌温补酸收等药。 病因不齐药亦宜异,利润,利燥及利发散,各有攸当,非可混而施也。 夫世每以痰饮混称,药亦混投,殊不知痰之与饮,其由来正自有别,其状亦殊,痰质稠粘,饮惟清水,特其色有异,或青或黄,或绿或黑,或如酸浆,或优于肠胃,或上支胸胁,刺痛难忍,或流于经络四肢,则关节不利。 支饮上攻,为心痛,为中脘痛,甚则汗出,为呕吐酸水、苦水、黄水等。 种种各异,或发寒热,不思饮食,及不得安眠,皆其候也。 此症多因酒后过饮茶汤,则水浆与肠胃中饮食湿热之气凝而为饮,或因情抱抑郁,饮食停滞,不得以时消散,亦能成饮。 总之,必由脾胃有湿,或脾胃本虚,又感饮食之湿,则停而不消,此饮之大略也,治宜燥湿利水,行气健脾为主,乃为得也。 其药大都以半夏、茯苓、 白术、人参为君,佐以猪苓、泽泻以渗泄之,白豆蔻、陈皮以开散之,苏梗、 旋覆以通畅之,东垣五饮丸中有人参,其旨概可见矣。
东垣曰∶血气者,人之神也,神气虚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气两虚,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致十二官失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邪治之,必死,先宜多饮姜,盐汤探吐,或多灌竹沥、香油,次服消痰药饵。
《入门》曰∶寒痰清,湿痰白,火痰黑,热痰黄,老痰胶。
丹溪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 又曰∶凡病百药不效,关脉伏而大者,痰也,控涎丹下之。
又曰∶脾虚不能T制肾水,多唾痰,唾而不咳者,宜八味丸。
又曰∶大病后多唾痰,此胃冷也。 又曰∶病人多唾白沫,乃胃口上停寒也。
又曰∶凡病久淹延,卒不死者,多因食积痰饮所致。 所以然者,因胃气亦赖痰积所养,饮食虽少,胃气卒不便虚故也。
又曰∶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脉浮者宜吐,胶固稠浊者必用吐。
又曰∶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此中就有发散之意,不必在出痰也。
又曰∶凡用吐药,升提其气,便吐也。 又曰∶气实痰热结者,难治。
《入门》曰∶一切痰症,食少,肌色如故,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又曰∶痰新而轻者,味淡色清白稀薄; 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不出,渐成怒味,酸辛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 但痰症初起,头痛发热,类外感表症,久则潮咳夜重,类内伤阴火,痰饮流注,支节疼痛,又类风症。 但痰症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不定为异耳。
又曰∶俗云十病九痰,诚哉斯言。 又曰∶痰厥者,皆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晕倒,脉沉细也。
《回春》曰∶凡臂难,遍身骨节痛,坐卧不宁,痰入骨也。 又曰∶眼黑而行步吟呻,举动艰难,入骨痰也,其症必遍身骨节痛,眼黑,面土色,四肢痿痹。 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 眼黑气短促者,惊风痰也。 眼黑颊赤,或面黄者,热痰也。 咯之不出者,痰结也。 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结亦痰结。
《局方》曰∶胸中有寒,则喜唾痰。
《资生经》曰∶痰涎病不一,惟痨瘵有痰为难治,最宜早灸膏肓、四花穴。
《全婴方》曰∶肺胃虚则生粘痰,痰涎滞咽喉,如曳锯声,时或瘛瘲。 或因吐泻所致,脾虚肺亦虚,痰涎流溢,变成癫痫,尤为难治。
《得效》曰∶有痰饮流注者,人忽胸背手脚腰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不可便用风药,及妄施针灸。 亦不可疑为风毒结聚欲为痈,乱用药贴,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能令人头痛难举,神昏意倦,多睡,食少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涎,手足冷痹,气脉不通。 亦不得认为瘫痿,凡有此疾,只服控涎丹,其疾如失。
丹溪曰∶有痰核块者,人身上中下,有块如肿毒,多在皮里膜外,此因湿痰流注,作核不散,间其平日好食何物,用药吐下之,方用消痰散核之剂,如二陈汤,加大黄、连翘、 柴胡、桔梗、姜黄连、白芥子,水煎,入竹沥,多服自消。
《医鉴》曰∶痰饮流注于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聚结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紫汁。又有坏肉如败絮,或如瘰,在皮肉间如鸡卵可移动,软活不硬,惟觉咽喉痰结,作寒作热。
《回春》曰∶浑身有肿块,或骨体串痛,都湿痰流注经络也。
《保生秘要》曰∶伸足坐定,以双手掐儿诀撑起,用力低头,躬身而下,扳足尖三次,如诀,用力而起,咽津下降幽阙,躬起二十四回,守运后央。
利金丸 | [燥痰] | 桔梗 贝母 陈皮 枳壳 茯苓 甘草 姜 |
半黄丸 | [热痰] | 南星 半夏 黄芩 等分,姜汁浸蒸饼研丸,姜汤下四五十丸。 |
白术丸 | [湿痰] | 南星 半夏 白术 汤浸蒸饼丸,食后姜汤下。 |
六君子汤 | [挟虚] |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
保和丸 | [挟食] | 山楂 神曲 半夏 橘红 茯苓 麦芽 连翘 黄连 莱菔子 水泛丸。 |
消暑丸 | [风挟暑] | 茯苓 半夏 甘草 姜汁糊丸,忌见生水,每五十丸,姜汤下,入夏后不可缺也。 |
妙应丸 | [湿挟惊] | 甘遂 大戟白芥子 糊丸,梧子大,卧时姜汤下七丸至十丸。 气实痰猛者,量加丸数,或加朱砂为衣。 痛甚加全蝎,酒痰加雄黄,惊痰成块加穿山甲、鳖甲、蓬术、元胡索,即控涎丹。 |
防风丸 | [风痰] | 防风 川芎 甘草 天麻 蜜丸,重一钱,朱砂为衣,荆芥汤化下一丸。 |
川芎丸 | [又] | 川芎 薄荷 桔梗 甘草 防风 细辛 蜜丸,每丸重三分,食后、卧时,茶清嚼一丸。 |
胡椒理中丸 | [寒痰] | 胡椒 甘草荜拨 良姜 细辛 陈皮 干姜 白术 款冬花 蜜丸,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
青州白圆子 | [寒痰] | 半夏七两 南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川乌五钱 上为细末,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朝夕换水。 日数足,取绢袋中滤过,其渣再研滤,以尽为度,澄清去水,晒干,又为未,糯火粥和丸,绿豆大,姜汤下三五十丸。 |
温中化痰丸 | [又] | 青皮 陈皮良姜 干姜 等分,醋糊丸,米饮下五十丸。 |
温胃化痰丸 | [又] | 半夏三两 炮姜 陈皮 白术各二两 姜汁糊丸,姜汤下二三十丸。 |
山精丸 | [湿痰] | 苍术二斤,黑桑椹一斗取汁,将苍术收浸九次,晒干,入杞子、地骨皮末各一斤,蜜丸,温汤下百丸。 |
三仙丸 | [又] | 半夏、南星各一斤,为末,姜汁调作饼,放筛中,将艾叶说发黄色,造成曲收之。 此须三四月造,每曲四两,入香附末二两,姜汁糊丸,姜汤下五十丸。 |
清气化痰丸 | [热痰] | 半夏二两 陈皮 赤苓各一两半 黄芩 连翘 山栀桔梗 甘草各一两 薄荷 荆芥各五钱 姜汁糊丸,姜汤下五十丸。 此方乃二陈汤合凉膈散也。 |
清热导痰汤 | [又] | 瓜蒌仁 黄连 黄芩 南星 半夏 陈皮 赤苓 桔梗 白术 人参各七分 枳实 甘草各五分 姜三枣二 冲竹沥、姜汁。 |
节斋化痰丸 | [郁痰] | 天冬 黄芩 橘红 海粉 瓜蒌仁各一两 芒硝 盐水炒 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香附 桔梗 连翘各五钱 青黛二钱 蜜入姜汁少部,丸芡子大,细嚼一丸,开水下。 |
清火豁痰丸 | [气痰] | 制大黄二两半 白术 枳实 陈皮各二两 山栀 半夏 酒黄连 酒黄芩 南星各两半 贝母一两二钱连翘 花粉 茯苓 神曲 白芥子各一两 元明粉七钱 青礞石以焰硝一两同?如金色青黛 甘草各五钱 沉香二钱 竹沥为丸,茶清下五七十丸。 |
黄栝蒌丸 | [食痰] | 栝蒌仁 神曲 半夏曲 查肉 等分,瓜蒌汁丸姜汤、竹沥下五十丸。 |
瑞竹堂化痰丸 | [酒痰] | 半夏 南星 生姜 白矾 皂角各四两 同入砂锅内水煮,以南星无白点为度,去皂角不用,再入青皮、陈皮、葛根、苏子、神曲、麦芽、查肉、莱菔子、香附、杏仁各一两,姜汁糊丸,食后、临卧,茶、酒任下五七十丸。 |
滋阴清化丸 | [相火痰] |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知母 贝母 茯苓 山药 花粉 五味子 甘草 蜜丸,噙化。 |
清胃汤 | [胃痰] | 升麻 当归 黄连 丹皮 生地 |
清气化痰丸 | [郁气痰] | 半夏 南星 白矾 皂角 干姜 先将白矾等三味,用水五碗,煎三碗,入星、夏浸二日,再煮至星、夏无白点,晒干,又用莱菔子、橘红、青皮、杏仁、葛根、山楂、神曲、麦芽、香附,蒸饼丸,每六七十丸茶汤下。 如素厚味,胸满痰盛,内多积热郁结者,无不愈。 如脾胃虚弱切忌。 |
参术健脾丸 | [脾不运] |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炙甘草 白芍 当归 姜枣 |
滚痰丸 | [结核] | 大黄 黄芩 青礞石 沉香百药煎 水丸,空心,白汤下三钱。 此药但取痰积自肠中次第而下,并不刮肠大泻,为痰家圣药。 |
生铁落汤 | [潮痰] | 生铁落先煮水入石膏三两,龙齿、茯苓、防风各两半,元参、秦艽各一两,煎好,再加竹沥半小杯。 此方专取生铁落重坠之性,能降痰热之郁结于肠胃经络者。 |
舟车神佑丸 | [痰毒] | 甘遂 芫花 大戟 大黄 青皮 黑牵牛头末 陈皮 木香 槟榔 轻粉 水丸,椒子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 如痞闷者,多服反烦满,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一丸,以快利为度。 |
导痰汤 | [又] | 半夏 南星 赤苓 枳实 橘红 甘草 食后,姜汤下三四钱。水煎亦可。 |
金匮肾气丸 | [白痰] |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
寿星丸 | [被惊] | 天南星一斤,先掘土坑一尺,以炭火三十斤烧赤,入酒五升,渗干,乃安南星在内,盆覆定,以灰塞之,勿令走气,次日取出为末,朱砂二两,琥珀一两,共为末,姜汁糊丸,每三十丸至五十丸,人参、菖蒲汤下,日三服。 |
踯躅花丸 | [注痛] | 踯躅花 南星并生时捣作饼,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监时取焙为末,蒸饼丸,每服三丸,温酒下。 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大良。 |
桔梗芦散 | [上膈] | 桔梗芦生研末,白汤调服一二钱,探吐。 |
青绿丸 | [顽痰] | 石青一两 石绿五钱 水飞为末,曲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温水下,吐去痰一二碗,能不损人。 |
矾吐法 | [痰辟] | 白矾一两 水二升,煮一升,纳蜜半合,频服,须臾大吐。 不吐,饮少热汤引之。 |
紫芝丸 | [痰血] | 五灵指飞 半夏汤泡 等分,姜汁糊丸,每饮下二十丸。 |
五味天冬丸 | [阴虚] | 天冬一斤,浸洗去心,净肉十二两。 五味子,水浸去核,取肉四两。 并晒干,不见火,捣丸,每茶下二十丸,日三服。 |
苓桂术甘汤 | [痰饮] | 桂枝 白术 茯苓 甘草 |
大青龙汤 | [溢饮] |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姜 枣 |
十枣汤 | [悬饮] | 芫花 甘遂 大戟 水杯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七分,平旦温服,病不除,再服五分。 |
五苓散 | [支饮] |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 肉桂 |
三花神佑丸 | [流饮] | |
苍半苓陈汤 | [酸水] | 苍术 半夏 茯苓 陈皮 |
清金饮 | [肺痈] | 刺蒺藜 苡仁橘叶 黄芩 花粉 牛蒡子 贝母 桑皮 桔梗 |
葵根汤 | [胃痈] | 葵根一两 黄耆 白术各三钱 |
倍术丸 | [伏饮] | 肉桂 干姜 白蜜丸,每三十丸,米饮下。 |
八味丸 | [不咳] | 熟地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
姜桂丸 | [五饮] | 白术一斤 炮干姜 肉桂各八两 蜜丸,每服二三十丸。 |
泽泻汤 | [支饮] |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煮一升,分二服。 |
赤石脂散 | [吐水] | 赤石指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任下,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 有人痰饮诸药不效,用此遂愈。 |
苍术丸 | [饮癖] | 苍术一斤去皮切片为末 油麻五钱水二钱滤研汁 大枣五十枚煮去皮核 捣丸,每空心汤下五十丸,增至一二百丸。 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 若再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 初服时必觉微燥,以山栀末汤解之,久服自不觉燥。 |
诸疸,脾湿病也。 疸有五,曰黄疸,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劳疸,曰黄汗,其名各别。 仲景谓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其故何也?说疸病既成,则由浅而深,当速治,曰十八日者,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若其病延至十五日,又加三日,则一气有余,虽未满四候,而愈则竟愈,故曰为期,过此则根渐深而难拨。 曰治之十日以瘥者,言至十日外必宜瘥,倘不瘥而反剧,必不若初治之可取效,而为难治矣,此仲景言诸疸之期也。 古人谓黄疸之为病,如罨曲罨酱,湿热郁蒸变色,大抵湿胜则所蒸之色若熏黄黑晦,热胜则所蒸之色若橘黄鲜亮,最宜分别。 而熏黄黑晦一症,若兼一身尽疼,乃是湿病,非疸,当从湿治(宜除湿羌活汤、茯苓渗湿汤)。 疸则身未有疼者。 试即五疸形症治法详言之∶如遍身面目悉黄,寒热,食即饥,黄疸也。 经言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可稔知为黄疸也(宜茵陈五苓散连服,以小便清为度)。 若无汗则汗之(宜桂枝黄*汤)。 腹满,小便涩,出汗,则斟酌下之(宜酌用硝黄汤)。 腹满欲吐,但以鸡翎探吐之,呕则止之(宜小半夏汤)。 如食已头眩,寒热,心中怫郁不安,久则身黄,谷疸也。 因饥饱所致、亦名胃疸,以胃气蒸冲得之。
经曰∶已食如饥者,胃疸是也(宜茵陈汤)。 如身目黄,腹如水状,心中懊,不食,时欲吐,足胫满,小便黄赤,面黄而有赤斑,酒疸也,因酒后胃热,醉卧当风,水湿得之(宜栀子大黄汤、加味柴胡汤)。 若但心满不食,尿赤,则不用前剂(宜当归白术汤)。 或变成腹胀,渐至面足肿及身,急须培土(宜藿香扶脾饮)。 如薄幕发热恶寒,额黑,微汗,手足热,腹胀如水,小腹满急,大便时溏,女劳疸也,实非水湿,因房事后醉饱而成。 经所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正理论》谓得之女劳者是也(宜加味四君子汤)。 若兼小便不利,解之(宜滑石散)。 兼身目黄赤,小便不利,清理之(宜肾着汤)。 如不渴,汗出同栀子水染衣,黄汗也,因脾热汗出,用水澡浴,水入毛孔而成(宜黄*汤)。 以上五疽之异,所可分按者也。 然而五疸之中,惟酒疸变症最多,说以酒者,大热大毒,渗入百脉,不止发黄而已,溢于皮肤,为黑为肿,流于清气道中,则胀,或成鼻痈,种种不同也(黑疸详在后)。 其余又有阴黄,乃伤寒兼症,四肢重,自汗,背寒身冷,心下痞硬泻利,小便白,脉紧细空虚,此由寒凉过度,变阳为阴,或太阳太阴司天之岁寒湿太过,亦变此症(宜茵陈四逆汤)。 又有虚黄,口淡,怔忡,寒热,溲白,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凡郁不得志人,多生此症(宜人参养荣汤)。 又有风黄,身不黄,独目黄,其人肥,风不外泄故也(宜青龙散)。 又有瘀血发黄,身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而涩,常用药下尽黑物为度(宜桃仁承气汤)。 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宜茵陈泻黄汤、济生茵陈汤)。 五疸之外,又有可历举者如此。
大约疸症渴者难治,不渴者易治。 治之之法,上半身宜发汗,下半身宜利小便,切不可轻下,惟有食积当用消导(宜茵陈汤),余则以利水除湿,清热养胃为主。 (总治诸疸,宜化疸汤、茯苓泽泻汤)。 故丹溪以为五疸不必细分,但以湿热概之也。 夫丹溪之言虽若太简,其实五疸之因,不外饮食劳役,有伤脾土,不能运化脾土虚甚,湿热内郁,久而不泄,流入皮肤,于周身,故色若涂金,溺若姜黄耳,则是不可不辨者。 诸疸之症,而治之有要者,丹溪之言极为真切也。 特治之之时,既概以湿热,复能察各症之由,加药以瘳之,更为对症先误耳。 至于治疸之药,不宜多用寒凉,必君以渗泄,佐以甘平,斯湿可除,热易解。 若太寒凉,重伤脾土,恐变为腹胀,此防于末然者也。 若既成腹胀者,治法必须疏导湿热于大小二便之中。 总之,新起之症,惟通用化疸、渗湿二汤,及久病则宜补益(宜参术健脾汤,色疸久,加黄*、扁豆子)。 若疸病久而口淡咽干,发热微寒,或杂见虚症,赤白浊,又当参酌治之(宜当归秦艽散)。 久而虚,必温补(宜人参养荣汤,或四君子汤下金匮肾气丸)。 若素虚弱,避渗泄而过滋补,以致湿热增甚,又不在久病调补之例。 而亦有服对症药不效,耳目皆黄,食不消者,是胃中有干粪也,宜饮熬猪油,量人气禀或一杯,或半杯,日三次,以燥粪下为度即。
夫诸黄之为病,其源流症治,亦既详言之矣。 若夫黑疸,为症尤重,故特表而出之。 大约黑疸专由女劳,亦兼由于酒,惟此二者有以致之。 其他疸病,虽有变症,必不致黑。 试举仲景之言以证之。
《金匮》曰∶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幕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 说言黄,虽必由伤脾,而致伤之原,有因肾者,额为心部,黑为水色,肾邪重则水胜火,而黑见于额也。 手劳宫属心,足涌泉属肾,水火不相济,故热。 又以幕交于酉,酉主肾,因原有虚热,卫气并之,即发于手足而热也。 膀胱为肾腑,脏虚则腑急,然虽急而非热流膀胱之比,故小便仍利也。 迨至腹如水状,则脾精不守,先后天俱绝矣,其可治乎,此女劳之所以成黑疸也。 又曰∶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消矾散主之。 仲景为立方,因详辨女劳疸症,其初亦未遽即黄,故如日晡发热,反恶寒,少腹满,身尽黄等症,皆与他疸病相类,惟额黑、足热、膀胱急、小便利,为女劳所独,以正愈亏而邪愈肆,故曰因作黑疸。 说至是而肾邪遍于周身,不独额上见黑,而周身渐黑,且肾邪遍于肠胃,不独周身黑,而大便亦黑。 腹胀如水状者,水肆则土败。 时溏泄者,土败则不坚。 然曰似水,则非真水,故曰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至于腹满,则土之败已极,肾邪益不能制,而何可治乎。 然则黑疸之为病,固自有由,而黑疸之云黑,所以专属女劳之伤肾者言也(宜沈氏黑疸方)。
其又曰∶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者,以酒疸始亦本黄。 或因误下,则阳明病邪从支别入少阴,故积淅而肾伤,肾伤,故亦从肾色而变为疸也。 惟其然,肝肾同原,故肝亦病而目青,肾气上乘而面黑。 且肾邪乘土,故大便俱黑。 土伤则痹,故皮肤不仁肾邪盛而正气虚,故脉浮弱。 似此种种,竟同女劳之疸,何以辨其为酒疸? 不知肾元虽病,而其实酒热未除,故心中如啖蒜@,皆酒积之为味也。 虽误下伤肾而黑,然实因酒而脉终浮,故黑色中犹带微黄,不如女劳疸之纯黑也。 然则酒疸之黑,虽亦由伤肾,而要与女劳有别矣(宜沈氏黑疽方)。
余故曰∶黑疽专由女劳,兼由于酒,曰专曰兼,其亦可知矣。 虽然,疸至于于黑,危险极矣,虽立治之之法,亦未必尽效,毌徒咎医之不良也。
《脉诀》曰∶五疽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悉属虚弱。
《直指》曰∶疸脉缓大者顺,弦急而坚者逆。
仲景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心黄,瘀热以行。
《入门》曰∶经云湿热相交,民病瘅,瘅即黄疸,阳而无阴也。
又曰∶诸发黄,皆小便不利,惟瘀血发黄,小便自利。 说热结下焦,则热伤下焦而小便不利,血结下焦,则热但耗血而不耗津液,故小便自利也。
海藏曰∶凡病,当汗而不汗,当利小便而不利,皆生黄。 说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故也。
《正传》曰∶五疸同是湿热,终无寒热之异。
仲景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丹溪曰∶凡时行感冒,及伏暑未解,宿食未消,皆能发黄。 时行疫疠,亦能发黄,人最急。
又曰∶黄疸因食积者,下其食积,其余但利小便为先,小便利,黄自退。
《千金方》曰∶伤寒病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 寒水太过,士气不及,往往变成此疾。
缪仲淳曰∶凡黄有数种,伤酒黄,误食鼠粪亦作黄。 因劳发黄,多痰涕,目有赤脉,益憔悴或面赤恶心者是也,用秦艽五钱,酒半升浸,绞取汁,空腹服,或利便止,就中饮酒人易治,屡用得效。 又法,黄疽、谷疸,用龙胆苦参丸。 酒疸用茵陈蒿酒、猪项肉丸。 甚至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洒发赤黑黄斑者,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用黄*散。 女劳疸,因大热大劳,交接后入水所致。 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用二石散。 其气短声沉者,用月经灰酒。 其体重不眠,眼赤如朱,心下块起若瘕者,十死一生之症,宜烙舌下,灸心哄、 关元二七壮,以妇人内衣烧灰,酒服二钱。 时行黄疸,用小麦汤。 走精黄疽,多睡,舌紫甚,面裂,若爪甲黑者,多死,用豉五钱,牛脂一两煎过,棉裹烙舌,去黑皮一重,浓煎豉汤饮之。 急黄欲死,用雄雀粪汤化服之,立苏。 痫黄如金,好眠吐涎,用白鲜皮汤。 妇人黄疸,经水不调,因房事触犯所致,用蜡矾丸。
徐忠可曰∶仲景言黄疸初时由风,兼挟寒湿,后则变热,然其立方,虽有谷疸(茵陈蒿汤主之)、女劳疸(消矾散主之)、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 正黄疸(发汗,桂枝加黄耆,谷气实,猪膏发煎; 两解表里,茵陈五苓散; 有里无表,大黄消石汤; 真寒假热,小半夏; 无表里而虚,小建中汤)之别,未常专于治风,专于治寒,专于治湿,惟清热开郁。 而为肺为胃,为脾为肾,分因用药,绝不兼补,岂非治黄疸法以清热开郁为主,虽亦有汗下之说,而破气与温补,大汗及大下,皆非所宜乎。
宿病也。 与黄疸暴病不同,说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蒸郁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宜四宝丹)。 有食积用消食之剂(宜神曲、 红曲、山楂、谷芽、麦苛、菔子)。 针砂消食平肝,其央最速,不可缺,又须带健脾去湿热之品治之,无不愈者(宜二术、茯苓、泽泻)。 力役人劳苦受伤,亦成黄胖病,俗名脱力黄,好食易饥,怠惰无力(宜沈氏双砂丸),此又在虫食黄病之外者。
《得效》曰∶食劳疳黄,一名黄胖。 夫黄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食劳黄者,久病也,至有久而终不愈者。
《正传》曰∶绿矾丸、褪金丸二方,治黄胖病最捷。 缪仲淳曰∶脾病黄肿者,用青矾四两?成赤珠子,当归四两酒醉浸七日焙,百草霜三两,为末,以浸药酒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水下,一月后黄去,立效。 又脾劳黄病,针砂四两醋淬七次,干漆烧存性二钱,香附三钱,平胃散五钱,为末,蒸饼丸,汤下。 又好食茶叶面黄者,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为度。
《入门》曰:黄病爱吃茶叶者,用苍术、白术各三两,石膏、白芍、黄芩、南星、陈皮各一两,薄荷七钱,砂糖煮神曲糊丸,空心,砂糖水吞下五七十丸。 又黄病吃生米者,用白术一钱半,苍术一钱三分,白芍、陈皮、神曲、麦芽、山楂、茯苓、石膏各一钱,厚朴七分,藿香五分,甘草三分,砂糖末一匙冲服。
除湿羌活汤 | [湿似疽] | 苍术 本 羌活 防风 升麻 柴胡 |
茯苓渗湿汤 | [诸疸] | 茵陈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 栀 秦艽 防己 葛根 食后服。 |
桂枝黄*汤 | [又] | 桂枝 白芍甘草 生姜 大枣 黄* 此治无汗须热服,须臾,饮滚水以助之即汗,如无汗再服。 |
硝黄汤 | [又] | 大黄 硝石 黄柏山栀 |
小半夏汤 | [又] | 半夏 生姜 |
茵陈汤 | [谷疸] | 茵陈 山栀 大黄 |
栀子大黄汤 | [酒疽] | 山栀 大黄枳实 淡豉 葛根 |
加味柴胡汤 | [又] | 茵陈草 柴胡 黄芩 半夏 黄连 淡豉 葛根 大黄 |
当归白术汤 | [又] | 茵陈草 当归 白术 黄芩 甘草 半夏 枳实 前胡 茯苓 |
枣仁藿香扶脾饮 | [又] | 炙甘草 厚朴 半夏 藿香 木香 陈皮 麦芽 日二服。 |
加味四君子汤 | [女劳] | 人参 黄耆 茯苓 白术 炙草 白芍 扁豆 姜枣 |
滑石散 | [又] | 滑石钱半 活矾三分 为末,大麦汤下。 |
肾着汤 | [又] | 升麻 防风 苍术 白术 羌活 独活 茯苓 猪苓 柴胡 葛根 甘草 泽泻 人参 神曲 |
黄柏又方 | [又] | 四苓合四物,去川芎,加茵陈、 麦冬、滑石。 |
黄耆汤 | [黄汗] | 黄耆 赤芍 茵陈 石膏 麦冬 淡豉 甘草 生姜 竹叶 |
茵陈四逆汤 | [阴黄] | 茵陈 附子 甘草 干姜 |
济生茵陈汤 | [疫疸] | 茵陈四钱 大黄二钱 山栀一钱 |
茵陈泻黄汤 | [又] | 茵陈草 葛根 姜黄连 山栀 白术 赤苓 白芍 人参 木通 木香 姜 枣 |
人参养荣汤 | [虚黄] | 人参 当归白芍 陈皮 黄耆 肉桂 白术 炙草 熟地 茯苓 远志 五味 姜 枣 |
青龙散 | [风黄] | 防风 荆芥 首乌 生地 威灵仙 每末一钱,食后开水下,日三次。 |
桃仁承气汤 | [血黄] | 大黄 芒硝厚朴 枳实 桃仁 |
化疸汤 | [总治] | 茵陈 苍术 木通 山栀 茯苓 猪苓 泽泻 苡仁 停滞加神曲、麦芽、山楂,酒疸加葛根、苜蓿,劳加当归、红花,瘀血加琥珀、丹皮、红花、红曲、蒲黄、桃仁、五灵脂、延胡索。 |
参术健脾汤 | [久疽] |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陈皮 白芍 炙草 大枣 |
当归秦艽散 | [又] |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茯苓 秦艽 白术 陈皮 半夏 炙 草 |
四君子汤 | [又] |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
金匮肾气丸 | [又] | 熟地八两 山萸 山药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附子 肉桂各一两,牛膝 车前子各两半 |
硝矾散 | [黑疸] | 硝石 矾石烧等分,为末,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硝能散虚郁之热, 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 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合而用之,散郁热,解肾毒,其于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治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 |
沈氏黑疸方 | [又] | 茵陈蒿四两,捣取汁一合,瓜蒌根一斤,捣取汁六合,冲和,顿服之,必有黄水自小便中下。 如不下,再服。 此金鳌自制方也,简便方单用瓜蒌根汁以泄热毒,为黑疸良方。 余复加茵陈汁以为湿邪引导,较为真切,故用之辄效也。 |
龙胆苦参丸 | [谷疸劳疸] | 龙胆草一两 苦参三两 牛胆汁丸,梧子大,食前,以生大麦苗汁或麦饮下五丸,日三服,不减,稍增。 |
谷疸照原方 | 劳疸再加龙胆一两、山栀子三七枚,更妙,猪胆汁丸亦可。 | |
茵陈蒿酒 | [酒疸] | 茵陈蒿四根山栀七枚 大田螺一个连壳打烂 以百沸白酒 一大盏,冲汁饮之。 |
猪项肉丸 | [又] | 猪项肉一两剁如泥 甘遂末一钱 和作丸,纸包,煨香食之。 酒下,当利出酒布袋也。 |
黄耆散 | [又] | 黄耆二两 木兰一两 每末方寸匕,酒下,日三服。 |
二石散 | [女劳] | 滑石 石膏 等分,为末,每方寸匕,大麦汁服,日三次,小便大利愈。 腹满者不治。 |
月经灰酒 | [又] | 女人月经和血衣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三日瘥。 |
小麦汤 | [时行] | 小麦七升 竹叶五升切 石膏三两 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细服,尽剂愈。 |
白鲜皮汤 | [痫黄] | 白鲜皮 茵陈蒿 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 |
蜡矾丸 | [妇人] | 白矾 黄蜡各五钱 陈皮三钱 化蜡作丸,以调经汤下。 |
四宝丹 | [黄胖] | 使君子肉二两槟榔 南星制各一两 以此三味为主,如吃米,加麦芽一斤。 如吃茶叶,加细茶一斤。 如吃土加垩土一斤。 如吃炭,加黑炭一斤。 蜜丸,空心,砂糖水送下五十丸。 |
绿矾丸 | [又] |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黄各八两 针砂炒红醋淬 绿矾姜汁炒白 各四两 姜汁煮枣肉丸,温酒下六七十丸,米饮下亦可。 终身忌食荞麦面,犯之必再发不治。 |
褪金丸 | [又] | 针砂醋淬 便香附各六两 白术 苍术各二两半 陈皮 神曲麦芽各两半 厚朴 甘草各一两 面糊丸,米汤下五七十丸。 忌鱼腥湿面生冷等物。 有块加醋三棱、醋蓬术各一半。 |
沈氏双砂丸 | [脱力黄] | 针砂四两炒红红醋淬至白色 砂仁一两生研 香附便浸 炒五钱 皂矾白馒头包?红一两 广木香生研一两 大麦粉三升 胡桃肉四两,生捣如泥, 同黑枣一斤煮烂,去皮核为丸,每服一钱半。 脱力劳伤陈酒下,一切黄病米饮下,每病不过服四两,多至六两,无不愈。 此金鳌自制方也, 用以治脱力黄及一切黄,神效。 |
余粮丸 | [总治脱力劳伤黄病,及一切黄胖病仙方也] | 余粮石醋?一斤 海金 沙醋炒二两 皂矾 浮麦醋炒四两 豨莶草酒炒二两 益母草蜜酒炒二两 百草霜醋 炒二两 香附便浸盐酒炒四两 茵陈酒炒二两乌龙尾醋酒炒二两 广皮焙二两 砂 仁姜汁炒二两 白蔻仁烘二两 松梦茶焙脆二两木香晒二两 生地酒煮晒二两 归 身炒二两白芷二两 陈香橼切片晒二两 川贝母去心晒二两 川椒晒二两 延胡索 酒炒二两 漆渣炒烟尽二两 大枣六斤煮,取肉作丸,豌豆大,朝七暮八,开水送下,以病愈为度。 |
香附丸 | [治同上] | 香附童便浸炒一斤 针砂醋?一两 厚朴姜汁炒五两 甘 草炒一两 陈皮去两 白芍炒五两制苍术五两 山楂肉炒黑五两 茯苓乳蒸晒焙三两 青皮炒六两 苦参炒春夏二两秋冬一两 白术土炒三两 醋糊丸,每一钱,米饮下,弱者七八分,白术汤下。 忌一切生冷油腻腥发磁硬之物,服过七日,手心即凉,内有红晕起,调理半月即愈矣。 虚弱人宜佐以四君子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