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沈氏尊生书教程:脏腑
来源:脏腑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脏腑门

肺病源流(肺胀 肺萎 肺 息贲)

(手太阴肺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到肺, 从肺系横出下, 下循MJM1内, 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 循肾内骨上廉, 入寸口, 上鱼际, 出大指之端, 少商穴止。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之端, 次注于手阳明大肠经。 每日寅时, 周身气血俱荟萃而注于肺。手太阴肺经, 多气而少血。) 肺主气, 上连喉系, 下通心肝之窍, 司呼吸出人。居上以镇诸脏, 而压糟粕, 以行于大肠, 出纳清气, 以出浊物。所受者太阳之阴, 以固阳气。所司者太阴之阳, 以行阴物。 又与足太阴脾, 同行气以给众脏, 故亦名太阴。其属则位西方金, 其配则为秋令。 秋则气化清肃, 万物赖以成遂。金则为水之母, 其气恒下行, 静时下澄于肾宫, 与水相通, 经所谓母隐子胎是也。但肾为真水, 天一所生, 肺既为其母, 故居华说之顶, 犹据天河之上源以注昆仑, 而入龙门以汇于海也。其输精脏腑, 犹在天之雨露, 广沛群生也。然尝病燥与寒热, 以输精布众, 或太过末及滋化, 或邪乘不得行令, 故反病燥(宜滋燥饮, )反病寒热也(寒宜紫苏饮子, 热宜泻肺汤, )

古人娇脏之名所由来矣。夫肺主皮毛, 而皮毛则纯属太阳之部, 太阳之伤风伤寒, 汗出中风, 与形寒饮冷, 皆能伤肺, 故其现症, 如鼻塞、声重、喘咳、气逆、肩背痛、 嚏喷、胸满、烦心, 亦与太阳同。五志之火上炎, 阴虚内烁, 肝火挟心而刑金, 亦能伤肺, 故其现症, 如肺萎、肺痈、痿蹩、吐血、声嘶、息有音、鼽衄、掌热、 喘不休、口血出、皮毛焦, 皆由火燥焦卷之故。若虚, 则有少气不能报息、耳聋、 嗌干诸症。而此诸症, 或由外伤, 治与足太阳所感病同法。或邪盛郁塞, 必于足太阳泻之。若伤于内者, 正气衰, 金被残贼, 必于足少阴养之, 使子能助母, 而金气不至耗泄, 于足太阴培之, 使母能生子, 而金气得以涵育。昔人云, 补水培土, 是养金善法, 洵有然也, 抑犹有进者。金性下沉, 隐于子胎, 肾家水火两病, 肺俱能受其害, 故有时肾水上泛为痰, 肺受之, 则喘壅而嗽。有时肾火上凌其母, 肺受之, 则喘息而鸣。皆肾气上逆而为病也。要不外足太阳、足太阴、足少阴三经, 从而治之。

【脉 法】

《脉经》曰: 肺伤者, 其脉细紧浮数, 其人劳倦咳唾血。

【肺病症】

经曰: 风寒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 发咳上气。又曰: 大骨活, 大肉陷。胸中气满, 喘息不便, 其气动形, 期六月死, 真脏脉见, 乃与之期日。注曰: 肺之脏也。《难经》曰: 外症, 面白善嚏, 悲愁欲哭; 内症, 右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 洒淅而寒热也。

《灵枢》曰: 肺气虚则鼻息不利, 少气, 实则喘咳, 胸频伸息。

【肺病间甚】

经曰: 肺病者,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静。

【肺病治法】

经曰: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注曰: 此肺气有余也,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 辛泻之。又曰: 肺病禁寒饮食, 寒衣。

【肺绝侯】

经曰: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 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伤, 皮节伤则爪活毛折。毛折者, 毛先死, 丙日笃, 丁日死。又曰: 肺绝, 三日死, 何以知之?口张, 但气出而不返。, 一云口鼻虚张, 短气。仲景曰: 汗出发润, 喘不休者, 此为肺绝。

【肺气滞涩保养法】

《保生秘要》曰: 凡人气旺则血荣而润泽, 气绝则血活而灭形, 故气虚弱滞涩而成病。如涩于肺, 则肺气不清, 液凝滞而为痰。 诸痰膹郁, 皆属肺。上焦之疾, 或传于大肠。秋月金旺, 宜常呬吸, 以和其气, 慎勿用诸肺, 则不厌其魄。时秋初夏末, 热气酷甚, 宜少贪风凉(一切行立坐卧饮食衣服, 皆慎之, )免伤背之腧穴。中风之症, 说感此也。 肃杀之天, 杀中有生。秋分之日, 戒伤生命。大抵时至万物收敛, 人心更要持守, 勿为驰逞发扬, 以散其气。 肺胀 肺家气分病也。

仲景曰: 咳而上气烦躁者, 为肺胀, 欲作风水, 发汗自愈。又曰: 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 其人喘, 目如脱状, 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又曰: 肺胀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 脉浮者心下有水气, 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

丹溪曰: 肺胀而嗽, 或左或有, 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宜养血以流动乎气, 降火疏肝以清痰, 四物汤仁、诃子青皮竹沥之类。

据二家说, 可知肺胀本为肺经气分之病, 故宜以收敛为主(宜诃子青黛丸、清化丸。) 即挟痰挟血者, 亦不离乎气, 不得专议血, 专议痰也。 肺萎 久嗽气虚而热在上焦病也。其症之发, 必寒热往来自汗, 气急, 烦闷多唾, 或带红线脓血, 宜急治之(宜举肺汤、元参清肺饮, )切忌升散辛燥温热。

仲景云: 或有患此症吐涎沫而咳者(宜生甘草汤, )有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吐涎必温之(宜甘草干姜汤。)又有火盛者(宜人参平肺散,) 有喘急而面浮者(宜葶枣散。)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 清金降火为主。 若肺萎将变为痈, 又必兼理脓毒(宜紫菀散。)

【脉 法】

《脉经》曰: 左寸脉数虚涩, 肺萎也。

【肺萎之因】

仲景曰: 热在上焦者, 因咳为肺萎。 此从何得之?说以或从汗出, 或从呕吐, 或从消渴, 小便利数, 或从便难, 又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又曰: 寸口脉数, 其人渴,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 此为肺萎之病。

《脉经》曰: 肺萎咳唾, 咽燥欲饮水者, 自愈。自张口者, 短气也。 肺痈 肺热极而成病也。其症痰中腥臭, 或带脓也(总治宜清金饮, )皆缘土虚金弱不能生水, 阴火烁金之败症, 故补脾亦是要着。而其条治之法, 如初起, 咳嗽气急, 胸中隐痛, 吐脓痰, 急平之(宜麦冬平肺饮。)或咳吐脓痰, 胸膈胀满, 喘气, 发热, 急清之(宜元参清肺饮。)或病重不能卧, 急安之(宜宁肺桔梗汤。)或已吐脓血, 必以去脓补气为要(宜排脓散, )勿论已成末成, 总当清热涤痰, 使无留壅, 自然易愈(宜金鲤汤。)凡患肺痈, 手掌皮粗, 气急脉数, 颧红鼻煽, 不能饮食者, 皆不治。

【脉 法】

《脉经》曰: 右寸脉数实, 肺痈也。但色白而脉兼短涩者生, 色赤而脉兼浮大者死。

【肺痈之因】

仲景曰: 寸口脉数, 若口中辟辟燥咳, 胸中隐隐痛, 脉反兼滑, 此为肺痈。 息贲 肺积病也, 在右下, 如覆盆状, 令人洒洒寒热, 背痛, 呕逆, 喘咳, 发肺痈, 脉必浮而长, 皆由肺气虚, 痰热壅结也(宜调息丸、息贲丸, )当以降气清热, 开痰散结为主。


治肺病诸药要品及方五

滋燥饮 肺燥 天冬 麦冬 生地 花粉 白芍 秦艽 加蜜、童便服。
紫苏饮子 肺寒 苏叶 桑皮 青皮 杏仁 麻黄 陈皮 甘草 五味子各一钱 人参 半夏各六分 姜三片
泻肺汤 肺热 山栀 黄芩 薄荷 枳壳 杏仁 连翘 桑皮 桔梗 甘草 酒大黄各七分
泻白散 肺实 地骨皮 桑皮各二钱 甘草一钱 或加知母、贝母、桔梗、山栀、生地、麦冬亦可
补肺散 肺虚 阿胶二钱 牛蒡炒糯米各一钱 马兜铃七分 杏仁麸炒九个 甘草五分治肺胀方五
越婢加半豆汤 总治 麻黄 石膏 甘草 半夏 姜 枣
小青龙汤 水气] 桂枝 麻黄 干姜 酒白芍 炙甘草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四物汤 挟瘀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诃子青黛丸 收敛 诃子 青黛 杏仁 海粉 便香附蒌仁 半夏曲 姜汁 蜜丸, 含化。
清化丸 总治 贝母一两 杏仁五钱 青黛二钱 姜汁、砂糖丸, 含化。

治肺萎方七

生姜甘草汤 吐咳 生姜五钱 炙甘草三钱 人参二钱 枣五枚
甘草干姜汤 吐而不咳 炙草四钱 炮干姜二钱
人参平肺散 火盛 桑皮二钱 知母 人参 地骨皮 炙草各一钱 天冬 赤苓各八分 陈皮 青皮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姜三片
葶枣散 喘急面浮 炒葶苈为末, 大枣十枚, 煎汤去枣, 调末二钱服。
举肺汤 总治 桔梗 甘草 天冬 竹茹 阿胶 沙参 贝母 百合
元参清肺饮 元参 柴胡 桔梗 陈皮 地骨皮 茯苓 麦冬 苡仁 人参 甘草 槟榔 加童便一小杯 冲服。
紫菀散 肺萎成痈 紫菀 人参 知母 五味子 桔梗 贝母 甘草 茯苓 阿胶 姜

治肺痈方六

清金饮 总治 苡仁 橘叶 黄芩 花粉 贝母 桑皮 桔梗 牛蒡 白蒺
麦冬平肺饮 初起 麦冬 人参 赤芍 槟榔 甘草 赤苓 陈皮 桔梗
元参清肺饮 吐脓 方详上。
宁肺桔梗汤 不卧 桔梗 贝母 当归 黄耆 枳壳 桑皮 防己 瓜蒌仁 甘草节 五味子 百合 苡仁 葶苈 杏仁 地骨皮 知母 咳甚倍百合, 身热加柴胡, 便秘加大黄。
排脓散 已成 人参 黄耆 白芷 五味子等分
金鲤汤 总治 鲤鱼重四两者, 去肠, 勿见水, 入贝母末二钱缝好,童便半碗, 浸之, 重汤煮至睛出, 去鳞骨, 将肉仍浸童便内顿热, 一日分三次, 便肉俱食之, 其效至速。

治息贲方二

调息丸 总治 陈皮 蔻仁 射干 紫菀 桑皮 桔梗 石咸 海浮石 旋覆花 水泛丸。
息贲丸 川连一两三钱 厚朴八钱 干姜 茯苓 紫菀 川椒各钱半 人参二 钱 桂枝 桔梗 三棱 天冬 陈皮 川乌 蔻仁各一钱 青皮五分 巴霜四分茯苓另 研, 余为末, 筛出, 和茯苓末研匀, 再入巴霜研匀; 蜜丸, 梧子大, 初服二丸, 每日加一丸, 渐加至大便微溏, 再从两丸加服, 积去大半, 便勿服。

咳嗽哮喘源流

咳嗽, 肺病也, 然虽为肺之主病, 五脏六腑皆有之。说肺不伤不咳, 睥不伤不久咳, 肾不伤火不炽, 咳不甚其大较也。而咳与嗽异, 先不可不辨, 有声无痰曰咳, 非无痰, 痰不易出也, 病在肺, 肺主声, 故声先而痰后。 有痰无声曰嗽, 非无声, 痰随嗽出, 声不甚响也, 病在脾, 脾藏痰, 故痰出而嗽止。 二者总因心火困土T金所致。因咳有痰, 重在咳, 肺为主, 急宜顺气, 肺恶温燥, 橘红、贝母、桔梗、桑皮、知母、麦冬、紫菀为要药。因痰致嗽, 重在痰脾为主, 速宜消痰, 脾恶寒润。二术、南星、半夏为要药, 清火兼之, 最是要法。

而致咳之由, 则有两大头脑, 一曰内伤, 七情饥饱是也; 一曰外感, 风寒暑湿是也。 而风寒暑湿所感, 竟有不咳者, 感太重径伤脏腑, 不留于肺, 故不咳。不然, 先中皮毛以次传及五脏, 故亦不复咳。七情饥饱所伤, 竟有不嗽者, 病尚浅, 止在本脏, 不上干于肺, 故不咳。否则, 脏气受伤以次病及上焦, 故一时不遽咳。 所以伤寒以有嗽为轻, 七情之咳, 必久而后见也。自表入者病在阳, 若用寒凉收敛, 必连绵不解, 变生他症, 故宜辛温(宁嗽汤, 或二陈汤加防风紫苏之属, )以求其属, 散其邪, 肺清而嗽自愈。自内生者伤其阴, 阴虚阳浮, 水涸金燥, 喉痒而咳, 最忌辛香助阳, 故宜甘润(宜保和汤、滋阴清化丸, )以滋养肺, 水旺气畅, 而咳自愈。 然外治虽宜散, 若病气形气俱虚, 又当补益以温解, 如参苏饮之用参, 桂枝汤之用甘芍, 实脾也, 脾实则肺金得养, 前邪易出, 后邪难入矣。内治虽宜润, 若命门火衰气不化水, 不得概执滋阴之说, 而参羌附桂不妨酌用也。 然则内伤外感之殊, 不可先悉其源流乎, 而其发于五脏移于六腑者, 可更条析言之。

经曰: 肺咳之状, 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宜以肺经药治之, 如桔梗、贝母、瓜蒌、桑皮、苏子、花粉等。)咳不已, 大肠受之, 咳则遗尿(引上加升麻, 引下加大黄。主治余粮汤。)

心咳之状, 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肿喉痹(宜以心经药治之, 如黄连、细辛、郁金、麦冬、 远志等。)咳不已, 小肠受, 咳则失气, 气与咳俱失(引上加桔梗, 引下加木通、小茴。 主治芍药汤。)

脾咳之状, 有胠下痛引肩背, 甚或不可动, 动则咳剧(宜以脾经药治之, 如半夏、二术、陈皮、腹皮之属。)咳不已, 胃受之, 咳则呕。或长虫出(引上加升麻, 引下加石膏、益智、厚朴。主治乌梅丸。)

肝咳之状, 左下痛, 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胠下满(宜以肝经药治之, 如柴胡、前胡、川芎、青皮、青黛等。)咳不已, 胆受之, 咳则呕胆汁(引上加川芎, 引下加青皮。主治黄岑汤。)

肾咳之状, 腰背相引痛, 舌本干, 咽作咸, 甚则咳涎(宜以肾经药治之, 如独活、天冬、山萸故纸等。)咳不已, 膀胱受之, 咳则遗溺(引上加羌活, 引下加橘核。主治茯苓汤。 )

久嗽不已, 三焦又受之, 咳则腹满, 不欲饮食(引上加川芎, 引下加青皮。 主治木香顺气散。)

心包络咳, 心胸间隐隐作痛(宜以心经药治之, 如丹皮、山栀、 肉桂等。)

此经言脏腑相因之咳, 所当分别而治者也。其余又有肺胀, 痰挟瘀血, 或左或有, 不得眠, 动则喘急者(宜四物加山栀、红花、诃子、青皮、竹沥、姜汁等。 不得卧者不治。)

又有肺劳热, 生虫如蚕, 咳逆气喘, 谓之膏肓病, 针灸不至者(宜驱二 丸。)

又有脾胃先虚, 不能制水, 水泛为痰, 水冷金寒而咳者(宜六君子加减。)

又有过服凉冷, 脾胃受伤, 寒水挟木势而上侵肺胃, 前病末除, 新病更甚, 若进寒凉, 必至危殆者, 急补土母(宜八味丸、 六君子汤加炮附。)

又有因火烁肺金而咳者, 清金降火, 谁不知之, 岑连二冬知柏误用, 必至更甚, 急补北方以泻南方(宜六味丸、桔梗汤。)补阴后, 随用参耆救肺, 使金土相生, 方可谓识先后着, 若用参耆于壮水之先, 阳火愈旺, 金愈伤矣。

以上皆脏腑余症, 未可忽视者也。且夫咳之为病, 有新久虚实之殊。 新咳者, 肺有实邪, 风则散之(宜参苏饮, )寒则发之(宜二陈汤加紫苏、葛根、杏仁、 桔梗, )热则清之(宜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薄荷、五味、杏仁, 桑皮、贝母、 茯苓、桔梗、枇杷叶之属, )火则泻之(宜清火止咳汤, 湿则除之(宜白术汤, )痰则涤之(宜加味二陈汤。)

有久病忽咳, 病虽久而咳则暴, 亦为新咳, 必新伤风食也, 风则疏之(宜消风宁嗽汤, )食则消之(宜大安丸去连翘、黄连, 加桔梗、枳实等, )即愈矣。久咳者, 属虚属郁。有由气虚者(宜补中益气。 )有由血虚者(宜阿胶四物汤。)有由血虚火盛, 喘咳声嘶者(宜岑连四物汤。 )有气血两虚者(宜宁肺汤。)有虚劳嗽, 痰热渴汗者(宜滋阴清化丸。 )有虚劳咳血痰喘者(宜五汁膏。)有虚劳嗽一二声, 无痰, 夜则发热, 过则冷, 睡多梦者(宜劫劳散。)有火郁于肺, 咳则有声无痰者(宜桔梗汤。)有湿痰内郁, 痰出则咳少止, 少项又咳者(宜加味二陈汤。)而又有咳久伤脾, 满面生疮者(宜人参蛤蚧散。)有久咳失音者(宜杏仁膏、清肺汤。 )有久咳失气者(宜劫嗽丸。)有久咳面目浮肿者(宜葶苈散。)有久咳不止, 诸药不效者(宜噙化丸、立效方。)有久咳成痨者(宜保和汤。)有久咳经年百药不效, 余无他症, 与劳嗽异者(宜百部膏、乌梅膏。)有痰郁火邪在中, 成干咳嗽者, 此症极难治, 先用开剂(宜逍遥散重加桔梗, )后用补阴之品(宜本事鳖甲丸加熟地、 当归、白芍、麦冬、阿胶、茯苓之属。)

咳之为病, 又有四时昼夜之异: 春嗽, 春气上升也, 宜清气(宜二陈汤加川芎。)风咳遇春即发, 为脾病, 健脾为主(宜异央散加止嗽药。)夏嗽, 炎火逼肺也, 无黄连不愈(宜桔梗加石膏、 黄连。)秋嗽, 燥金用事也(宜二陈汤加桑皮、天冬。)秋禾发嗽, 交夏方愈, 乃寒包热也, 还须解表(宜二陈汤加柴胡、葛根。)冬嗽, 风寒外束也, 亦须发散(宜二陈汤加麻黄、杏仁、羌活、防风。)

五更嗽, 或五更痰多, 或清晨痰多, 总皆脾虚所致(宜六君子汤加炮姜。)日夜不咳, 但朝晨咳几声, 火空则发也宜二陈加黄岑、桔梗、桑皮。)日夜亦嗽, 惟早晨嗽更甚, 胃中有食积, 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中也(宜泻白散加知母, 或二母散, 五更嗽同。)上半日咳, 痰稠黄, 胃火也(宜二陈汤加竹茹、贝母、石膏。)午后咳, 痰黑粘滞, 阴虚火动也(宜六味作汤, 加止嗽药。)黄昏咳, 肾经阳衰阴弱, 虚火上炎也, 当补脾肺, 生肾水, 不可专用嗽药(宜六味丸、六君子汤间服。)不论大人小儿, 黄昏熟睡中忽咳两三声, 食积痰也, 消其痰而咳自止(宜二陈汤加山楂神曲麦芽。 )后半夜嗽, 风也(宜二陈汤加防风。)日轻夜重咳, 血少也(宜二陈汤多加当归即止。 )凡黄昏五更, 上半夜咳属实, 后半夜咳属虚, 此又不可不知者。 总而言之, 咳嗽之因, 共十有六:

【脉 法】

(咳嗽哮喘肺萎肺痈。)《内经》曰: 喘鸣肩息者, 脉实也, 缓则生, 急则死也。

《脉诀》曰: 咳嗽所因, 浮风紧寒, 数热细湿, 房劳涩难。右关濡者, 饮食伤肺。左关弦短, 疲极肝衰。浮短肺伤, 法当咳嗽。 五脏之嗽, 各视本部。浮紧虚寒, 沉数实热。洪滑多痰, 弦涩少血。形盛脉细, 不足以息, 沉小伏匿, 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 参考调停。

《正传》曰: 关上微为咳, 脉弦或紧为寒, 脉浮为风, 脉细为湿, 脉数为热, 脉沉为留饮, 沉数为实熟, 洪滑为多痰, 脉浮软者生, 沉小伏匿者死。又曰: 喘脉滑而浮者生, 涩而数者死, 大抵宜浮迟, 不宜急数。又曰: 咳逆脉浮而缓者易治; 弦急而按之不数者难治; 脉急或促或微皆可治; 脉代者死; 右关脉弦者, 木乘土位, 难治。仲景曰: 咳唾脓血, 脉数虚, 为肺萎, 数实为肺痈。

《脉经》曰: 喘脉滑而手足温者生, 脉涩而手足寒者死, 数者亦死, 为其形损故也。又曰: 肺痈唾血, 脉紧强者死, 滑者生。

《回春》曰: 喘急脉沉, 肺胀停水, 气逆填胸, 脉必沉取, 沉而实滑, 身温易愈, 身冷脉浮, 尺涩难补。

《入门》曰: 咳逆上气, 脉散者死。散即数也。咳逆脉数, 为火刑金, 故必死。

【咳嗽之因】

《内经》曰: 人感于寒, 微则为咳, 甚则为泄、为痛。河间曰: 经云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者, 说伤湿积于脾也。大抵秋气宜清肃, 若反动之, 气必上冲为咳嗽, 甚则动脾湿而为痰也, 是知脾无留湿, 虽伤肺气, 亦不为痰。 若有痰而寒少热多, 故咳嗽。是咳嗽非专主于肺病, 以肺主皮毛, 而司于外, 故风寒先能伤之也。经云: 五脏六腑皆能使人咳, 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 非其时, 则传以与之也, 所病不等。风寒燥湿火, 皆能令人咳, 惟湿病痰饮入胃, 留之而不行, 上入于肺则为嗽。假令湿在心经, 谓之热痰; 湿在肝经, 谓之风痰; 湿在肺经, 谓之气痰; 湿在肾经, 谓之寒痰。各随症用药。又曰: 无痰有声曰咳。 肺气伤而不清也。无声有痰曰嗽, 脾湿动而为痰也。有痰又有声则曰咳嗽耳。

【喘咳由肾家虚】

《直指》曰: 肾虚不能纳气归元, 故气逆。咳喘痰盛, 或喘或胀, 髓虚多唾, 足冷骨痿, 胸腹百骸俱为牵掣, 咳愈重, 声愈干, 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又曰: 肺出气, 肾纳气, 凡咳嗽暴重, 动引百骸, 自觉气于脐下逆奔而上, 此肾虚不能纳气也, 当以补肾为主, 毋徒宁肺。

【咳嗽不治症】

《灵枢》曰: 咳而羸瘦, 脉坚大者死; 咳而脱形发热, 脉小坚急者死。

《入门》曰: 凡咳喘至肺胀有咽疮, 失音者必死; 脉数有热, 喘嗽吐血上气不得卧者死。

《正传》曰: 久嗽不止, 成痨声哑, 或喉中生疮者不治。

《丹溪》曰: 咳嗽肺胀, 郁遏不得眠者, 为难治也。

【禁忌法】

《入门》曰:凡久嗽, 忌用人参、半夏、陈皮等燥药, 久喘亦忌人参。凡气嗽, 忌罂粟壳、 肉豆蔻等涩药。丹溪曰: 凡咳嗽, 口干咽燥而有痰者, 忌南星、半夏, 宜瓜蒌仁、 贝母。若有饮水者, 又忌瓜蒌, 恐腻膈。

【导 引】

《保生秘要》曰:伸足坐定双捏儿诀, 用力撑起, 低头躬身渐下, 以两手扳足尖三次, 随原诀用力仰起, 次咽津下降幽阙。如此躬法二十四回, 养静半香效。

【运 央】

《保生秘要》曰: 此症有三种: 或感风寒而嗽, 或因心火妄动, 于肺窍, 但用归元凝神一法封固, 火不上行, 肺窍不痒, 其嗽自止。 却寒嗽持守微用闭法, 却火嗽但用封固取静, 后引肾水浇灌肺火, 周旋度数, 肺得水润, 嗽自然止。

哮肺病也, 当先辨哮与喘与短气三症之相似而不同。 李氏士材曰: 喘者, 促促气急, 嗡嗡痰声, 张口抬肩, 摇身撷肚; 哮者, 与喘相类, 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 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 呀者口闭, 开口闭口, 俱有声音。 呀呷二音, 合成哮字, 以痰结喉间, 与气相击, 故呷呀作声。短气者呼吸虽急, 而不能接续, 似喘而无痰声, 亦不抬肩, 但肺壅而不能下。按士材分别三症, 至为精细, 临症时所当详察。哮之一症, 古人专主痰, 后人谓寒包热, 治须表散(宜陈皮汤, 冬加桂枝。)窃思之大都感于幼稚之时, 客犯盐醋, 渗透气脘, 一遇风寒, 便窒塞道路, 气息急促, 故多发于冬初, 必须淡饮食, 行气化痰为主(宜千金汤能治一切哮。)禁凉剂恐风邪难解也, 禁热剂恐痰火易升也, 苏子、枳壳、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栀皆治哮必用之药。 士材谓先于八九月末寒时, 用大承气下其热, 至冬寒无热可包, 此法大妙。 而又有食哮(宜清金丹, )有水哮(宜水哮方, )有风痰哮(宜千缗导痰汤, )有年久哮(宜皂荚丸、青皮散, 若服青皮散愈后, 宜用半夏八两, 石膏四两, 苏子二两, 丸服。)皆当随症治之, 无不可以断其根也(宜定喘汤。)

【哮病证治】

《入门》曰: 哮以声响言, 喘以气息言。

《纲目》曰: 哮喘遇冬则发者有二症, 一由内外皆寒, 须用东垣参苏温肺汤, 一由寒包热, 须用越婢加半夏汤表散之。

《正传》曰: 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 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喘, 肺病也。

《内经》论喘之因甚多, 独诸病喘满, 皆属乎热一语, 足为纲领。王海藏云: 气盛有余便是火, 气盛当作气衰, 有余当作不足, 肺气果盛有余, 则清肃下行, 岂复为喘, 皆以其火入肺, 炎烁真阴, 气衰不足, 故喘。所谓盛有余者, 非肺之气, 肺中之火也。海藏诚发千古之精奥, 而犹末究火所由来。火之有余, 即水之不足, 诸逆冲上, 皆缘壮火食气, 销烁肺金。 真阴虚, 故火益旺, 其症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 左尺大而虚, 非四物阴血之剂可疗。 下焦龙火, 亦非寒凉可降。其挟痰者, 乃水挟木火而上, 非竹沥枳半能消, 必当补泻兼行(宜六味作汤, 加麦冬、五味子, 大剂浓煎服之, )则水自升, 火自降, 痰自消。若六脉俱沉实, 遍身痰气火气, 坐卧不得, 则又不在此例(宜黄连膏。)总之, 喘因虽多, 而其原未有不由虚者, 元气衰微, 阴阳不接续, 最易汗脱而亡, 一时难救。 古人言诸般喘症, 皆属恶候是也, 说人身气血阴阳, 如连环式样一般。

★★两圈交合之中, 一点真阳, 命也。牵扯和匀即呼吸调息也, 若不接续, 即见鼻扇唇青, 掀胸抬肚, 张口摇肩等状, 脉亦不续, 无神即死, 故凡喘皆不可忽视也。试条列之: 火郁喘, 六脉俱涩, 或沉伏, 四肢厥冷, 拂拂气促而喘, 以为有余, 脉却不紧数, 以为阴虚, 尺脉又鼓指, 寒热俱难投, 惟当宣散畜热(宜逍遥散加黄连、吴萸, )使之发汗, 既愈, 再养阴和阳(宜六味丸)乃佳。水气喘促, 乃水气逆行乘肺, 肺得水而浮, 喘不能卧, 气不宣通, 当从小便去之(宜桂苓甘汤、肾气丸。)风寒外束喘, 喘必有力, 其气粗, 有余之喘也(宜三拗汤。)劳碌气虚喘, 必呼吸急促(宜六君子汤。)胃虚喘, 抬肩撷肚, 喘而不休(宜五味子汤。)食喘, 凡病初起即喘急, 多食, 或放屁, 或咬人, 或见壮脉, 皆食重之故, 消其食自愈(宜资生丸。)痰喘, 动作便有痰声(宜先服定喘加瓜蒌三剂, 次照痰症治。)痰甚喘, 痰声更甚, 喘不休(宜神仙住喘汤。)气喘, 呼吸急促无痰声(宜定喘汤。)火喘, 乍进乍退, 食则减, 已则发(宜桔梗二陈汤。 )暑喘, 遇暑热即病(清暑益气汤。)湿喘, 不论内蒸外感, 皆胸满, 张口促急, 以利水为要(宜渗湿汤。)阴虚喘, 火自脐下上冲, 便喘不休(宜四物加知柏、麦冬、 五味, 间服六味丸。)肺痈喘, 必口燥, 胸中隐隐痛, 吐脓, 右寸脉数实, 以保金化毒为主(宜桔梗汤加防风、橘红、银花、麦冬。)肺萎喘, 唾有脓血, 或浊痰(宜紫菀散。)肺胀喘, 上气烦躁, 目如脱状, 脉浮而大(宜越婢加半夏汤, )脉浮, 心下必有水气(宜小青龙加石膏。)药后喘, 或其人素来劳倦气虚, 或当病后用攻伐药太过, 以致喘不能收(宜补中益气汤。)忽作喘, 必因感风感气, 或多食饮酒而然, 须兼所感治之(宜以定喘汤为主, 各加所感药。)似喘非喘之喘, 由阳明之气下行, 胃络不和, 逆而上出也(宜六君子汤。)似火非火之喘, 真元耗极, 肾气上奔, 四肢厥冷, 面赤烦躁恶热, 此非邪火, 乃命门真火离宫不归, 两寸浮数, 两尺微弱, 用凉药似稍快, 少顷依然, 此当细求其绪, 与以助元接真镇坠之品(宜六味丸、肾气丸, 生脉散送下)觉气稍定, 复用大剂以镇于下, 或可回生(宜大齐参、耆, 加故纸www.lindalemus.com/shouyi/牛膝、阿胶。 )小儿行走气急作喘, 必是食, 食喘必兼感, 如感风疏风, 感气开气, 受惊镇惊, 加入消食中自愈(宜以平胃散为主, 各加所感药。)老人动即作喘, 皆由虚衰, 必用补益, 不可专任定喘之剂(宜嵩崖脾肾丸。)喘遇秋冬即发, 寒包热也, 解表则愈(宜陈皮汤。)喘不休, 汗出如油, 气脱也, 不治, 惟独参汤浓煎多服, 或可少延时日。种种喘症, 皆当详察治之, 至用药, 通忌敛涩升发燥热酸碱之品, 降气清火润肺, 方为治喘平和之法(宜通用苏子、桑皮、枇杷叶、前胡、乌药、枳壳、 半夏、山栀、元参、知母、青黛、黄岑、梨肉、贝母、杏仁、花粉、桔梗、橘红、 天冬、麦冬等。)孙庆曾先生云, 凡喘, 皆不可轻视, 言易治, 旨哉言乎, 诚见乎喘病之重, 而治喘之难也, 临症者慎旃。

【喘急形症】

《肉经》曰: 肺主气, 形寒饮冷则伤肺, 故其气逆而上行, 冲冲而气急, 喝喝而息数, 张口抬肩, 摇身掀肚者是为喘。丹溪曰: 喘急者, 气因火郁, 而成稠痰在肺胃也。《入门》曰: 呼吸急促者谓之喘, 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 虚者气乏身冷, 痰如冰, 实者气肚胸满, 身热便硬。又曰: 有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者, 乃肺之络脉逆, 而不得随经上下也。 又曰: 喘非风寒伤肺, 则痰火胀急, 风寒则祛散, 痰火则疏导, 但火热者亦不可纯用苦寒, 宜温以劫之。又曰: 凡喘未发, 以扶正为主, 已发以散邪为主。

【喘由肾虚】

《得效》曰: 下元虚冷, 肾气不得归元, 上喘气急, 安肾丸、八味丸主之。

【喘嗽声嘶】

丹溪日; 声嘶者, 由血虚受热也, 蛤粉、青黛, 蜜丸, 时常含化。

【喘病不治症】

仲景曰: 凡喘,烦躁无脉, 身冷神昏者死; 发汗如油, 汗出如珠不流, 抬肩撷肚, 喘而不休, 及膈前高起, 手足厥冷, 脉散及数者, 皆死。《直指》曰: 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 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 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诸有病笃, 正气欲绝之时, 邪气盛行, 都壅逆而为喘。然则喘之危急, 又何可以寻常小症目之哉。

【导 引】

(哮喘同。)《保生秘要》曰: 用手法于十一椎下脊中穴,掐之六十四度, 擦亦如数, 兼行后央, 喘自然安。

【运 央】

(哮喘同。)《保生秘要》曰: 以手摩擦两乳下数遍, 后擦背, 擦两肩, 定心咽津降气, 以伏其喘。

治咳嗽方八十三

宁嗽汤表病嗽 桔梗 半夏 枳壳 陈皮 前胡 葛根 桑皮 茯苓 苏叶 杏仁 甘草 加姜、葱。冬加麻黄取汗。 服此方后, 再用加味二陈汤一剂, 全愈, 不必多服。
二陈汤 寒嗽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保和汤内伤咳 贝母 知母 天冬 麦冬 款冬花 苡仁 五味 炙草 紫苏 薄荷 马兜铃 紫菀 桔梗 百合 阿胶 当归 百部 饴糖 加姜。 失血加蒲黄、生地、小蓟; 痰多加橘红、茯苓、瓜蒌仁; 喘者, 去紫苏、薄荷。 加苏子、桑皮、陈皮。
滋阴清化丸内伤咳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知母 贝母 茯苓 山药 粉 五味子 甘草 蜜丸弹子大, 含化。
芍药汤小肠咳白芍、甘草各四钱煎。
余粮汤大肠咳禹余粮 赤石脂
乌梅丸胃咳乌梅 细辛 炮附 桂枝 人参 黄柏 干姜 黄连 当归 蜀漆 饭丸。
黄岑汤胆咳黄岑 生姜 半夏 甘草
茯苓汤膀胱咳茯苓 桂枝 生姜 炙甘草
木香顺气散三焦咳木香 香附 青皮 陈皮 厚朴 苍术 枳壳 砂仁 甘草
四物汤肺胀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驱二竖汤肺劳生虫麦冬 炮姜 川椒 黄耆 人参 肉桂 百部 白术 远志肉 细辛 炙甘草 杏仁 蜜丸含化。
六君子汤水冷金寒咳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半夏 广皮
八味丸过服寒凉地黄 萸肉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附子 肉桂
六味丸火烁肺金地黄 山药 萸肉 丹皮 泽泻 茯苓
桔梗汤火郁于肺桔梗 香附 山栀 黄岑 前胡 贝母 知母
参苏饮风嗽人参 紫苏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广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金沸草散热嗽金沸草 麻黄 前胡 荆芥 甘草 半夏 赤苓 细辛 加姜、枣。
清火止咳汤火嗽枳壳 杏仁 黄岑 石膏 山栀 瓜蒌霜 桔梗 桑皮 知母 贝母 前胡 甘草 加生姜。
白术汤湿嗽白术三钱 半夏 橘红 茯苓 五味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姜五片
人参饮子天行嗽人参 桔梗 五味子 赤苓 半夏各一钱半 枳壳 甘草各七分 加姜。
麻黄苍术汤夜嗽麻黄 苍术 黄耆 草蔻仁 柴胡 羌活 防风 归尾 炙草 生草 黄岑 五味子 加姜。
加味二陈汤痰嗽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枳壳 桔梗 瓜蒌仁 杏仁 黄岑 前胡 山栀
消风宁嗽汤新风嗽桔梗 枳壳 半夏 陈皮 前胡 葛根 茯苓 紫苏 杏仁 桑皮 甘草
大安丸食嗽白术 山查 橘红 半夏 神曲 麦芽 茯苓 苏子 连翘 黄连
补中益气汤气虚嗽人参 黄耆 甘草 陈皮 白术 归身 升麻 柴胡
阿胶四物汤血虚嗽阿胶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岑连四物汤声嘶黄岑 黄连 麦冬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宁肺汤气血两虚人参 当归 白芍 桑皮 阿胶 麦冬 茯苓 白术 熟地 炙甘草 五味子 川芎
五汁膏虚劳咳血天冬 麦冬 各二钱半 生地 薄荷各二钱 贝母 丹 皮各一钱 茯苓八分 犀角 羊角各五分 梨汁 莱菔汁 蔗汁 人乳汁 各二杯, 水八杯, 将诸药煎至三杯, 去渣, 入五汁炼成膏, 收蜜二两, 重汤顿半日。
劫劳散虚劳嗽白芍 黄耆 人参 甘草 熟地 麦冬 茯苓 当归 五味 阿胶 半夏
人参蛤蚧散久嗽生疮人参 蛤蚧 杏仁 甘草 茯苓 桑皮 知母 贝 母
杏仁膏失音杏仁三两 姜汁 砂糖 白蜜各一两五钱 桑皮 木通一两 二钱半 紫菀 五味各一两 将后四味先熬三炷香, 去渣, 入前四味炼成膏, 含化。
清肺汤五味子 五倍子 黄岑 甘草等分
劫嗽丸久嗽失气诃子 百药煎 荆芥 蜜丸含化。
葶苈散浮肿葶苈隔纸炒 郁李仁 桑皮各一钱 旋覆花 槟榔 木通各 八分 大腹皮七分半 加生姜。
噙化丸久嗽熟地 阿胶 五味子 贝母 款冬花 杏仁 人参 炙草 蜜丸。
立效方五味子四钱 贝母 瓜蒌各五钱 杏仁 苏梗 天冬各一两 款冬花八钱 葱白七根 川椒每岁一粒 共为末, 入猪肺中, 荷叶包, 蒸熟, 五更作一次食尽, 大妙, 否则留第二日五更再食, 同淡烧酒食, 食完另饮陈酒少部, 安卧至晓。
百部膏经年咳百部只一味, 煎膏, 每含化。
乌梅膏乌梅 只一味, 煎膏, 每含化。
逍遥散干咳自 白荷 当归 柴胡 茯苓 丹皮 薄荷 麦冬 山栀 牛膝 甘草
本事甲丸补阴龟甲 五味 地骨皮 蜜丸, 食前盐汤下。
异央散 春嗽复发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泻白散晨嗽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粳米 人参 茯苓 知母 黄岑
款冬花散风嗽麻黄 贝母 阿胶 杏仁 炙草 知母 桑皮 半夏 款 冬花 加姜。
紫苏饮子寒嗽苏叶 杏仁 桑皮 青皮 陈皮 五味 麻黄 甘草 人参 半夏 加姜。
半夏温肺汤胃虚冷嗽半夏 细辛 桂心 旋覆花 陈皮 人参 桔梗 白芍 甘草各一钱 赤苓六分 加姜五片。
桔梗汤寒包热嗽桔梗 去白陈皮各一两 半夏八钱 枳实二钱 为粗末 , 每三钱, 姜五片煎。
洗肺散热嗽半夏三钱 黄岑 天冬 麦冬各二钱 五味 杏仁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五片
岑半丸黄岑 半夏各一两 姜汁糊丸, 每姜汤下五七十丸。
黄连化痰丸 黄连 梨汁 藕汁 莱菔汁 生薄荷汁等分 入砂糖, 细火熬膏, 以匙挑服。
半黄丸热痰嗽黄岑一两半 南星 半夏各一两 姜汁打糊丸。 姜汤下三五十丸。
小陷胸汤
白术丸湿嗽白术一两半 南星 半夏各一两 姜汁糊丸, 姜汤下五七十丸。
清化丸郁嗽贝母一两 杏仁五钱 青黛三钱 姜汁、 砂糖丸, 含化。
清金降火汤肺胃痰火陈皮 杏仁各一钱半, 赤苓 半夏 桔梗 贝母 前胡 瓜蒌仁 黄岑 石膏各一钱 枳壳八分 甘草三分 姜一片。水煎食后服。
诃黎勒丸 劳嗽诃子皮五钱 海粉 瓜蒌仁 青黛 便香附 杏仁 贝母各二钱半 姜汁和蜜丸, 樱桃大, 含化。
人参芎归汤嗽血当归 川芎 白芍各一钱半 赤苓 人参 陈皮 半夏 阿胶 细辛 五味 甘草各七分 加姜三片, 枣二枚。
瓜蒌丸食嗽瓜蒌实 山查 半夏曲 神曲等分 瓜蒌瓤、竹沥和丸, 姜汤下。
二母宁嗽汤石膏二钱 知母 贝母各一钱半 山栀 黄岑各一钱二分 瓜蒌仁 赤苓 桑皮 陈皮各一钱 枳实七分 甘草二分 五味子十粒 姜二片
团参饮子肺萎痨瘵人参 半夏 紫菀 阿胶 百合 天冬 款冬花 杏仁 桑叶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加姜二片
苏子降气汤气嗽橘红 半夏 当归 前胡 厚朴各一钱 炙甘草 沉香 各五分 加姜
星香丸南星 半夏 去白陈皮各三两 香附二两皂角水浸一伏时晒干 姜汁糊丸。
半瓜丸痰嗽半夏 瓜蒌仁各五两 贝母 桔梗各二两 枳壳一两半 知 母一两 姜汁糊丸。
滴油散蚌壳?一两 青黛二钱 研和, 淡齑水滴入麻油数点, 调服三钱。
澄清饮痰嗽他药不效蚌粉 南星 半夏 知母 贝母 白矾各一钱 姜 五片 水煎, 澄清。
www.lindalemus.com/zhicheng/嗽补肺膏干嗽生地二斤 杏仁二两 生姜 白蜜各四两 捣如泥, 饭上蒸五七度, 每于五更挑三匙咽下。
加味二母丸知母、贝母, 同巴霜十粒炒黄色, 入明矾白芨, 四味等分, 姜汁蜜丸, 含化。
琼玉膏生地十六斤捣绞取汁 人参细末二十四两 白茯苓细末四十八 两 白蜜炼去渣十斤 一方加天冬、麦冬、地骨皮各八两, 名益寿永真膏。 制法、治法, 详在喘病方后。
桑皮散血嗽甘草一钱半 薄荷 桔梗 川芎 防风 桑皮 黄岑 前胡 柴胡 苏叶 赤苓 枳壳 川贝母各八分 加姜三片, 枣二枚。
当归饮川大黄 苏木 生地 当归 赤芍 等分为末, 每三钱, 温酒调服。
瓜蒌青黛丸酒嗽瓜蒌仁一两 青黛三钱 蜜丸, 含化。
瓜蒌杏连丸瓜蒌仁 杏仁 黄连等分 竹沥、姜汁丸。
蜂姜丸便香附 白姜蚕 蛤粉 瓜蒌仁 蜂房 杏仁 神曲等分 姜 汁、竹沥加蜜和丸, 噙化。 一方无便香附, 有茜根
贝母汤久嗽母姜制 干姜五味子 陈皮 半夏 柴胡 肉桂各五钱 黄岑 桑皮各二钱半 木香 甘草各一钱二分半 共为粗末, 每五钱, 入杏仁七枚、姜五片煎。
加味百花膏久咳不愈紫菀 款冬花各一两 百部五钱 每周末三钱, 姜三片、梅一枚煎汤下。
马兜铃丸马兜铃 杏仁 半夏各一两 另研巴豆二十一粒去皮心油皂 角煎膏和丸, 雄黄为衣, 每用十丸, 空心, 乌梅二个煎汤送下, 以能利为度。
润肺除嗽饮款冬花 紫菀 麻黄 陈皮 石膏 半夏 桔梗 桑皮 枳壳 乌梅肉 罂粟壳各七分 杏仁 薄荷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加姜三片 茶 叶三分
清肺饮火嗽 前胡 荆芥 桑皮 枳壳各一钱 知母 贝母 薄荷 赤 苓 桔梗 苏叶 阿胶 杏仁 天冬 甘草各七分 姜三片 梅一个
柴胡枳桔汤 麻黄 杏仁 枳壳 桔梗 柴胡 黄岑 半夏 知母 石膏 葛根各一钱 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
海青丸海蛤粉 青黛 瓜蒌仁 诃子皮 便香附 半夏各一两 姜汁 糊丸, 姜汤下三十丸。
滋阴清化丸生地 熟地并酒浸 天冬 麦冬各二两 黄柏盐酒炒一两 半 酒白芍 茯苓 山药 杞子 元参 苡仁各一两 五味子七钱 甘草五钱 蜜丸, 弹子大, 空心含化下一丸。如痰嗽太甚, 加入陈皮、贝母各一两。
一服散天行嗽大半夏三个 杏仁七个 罂栗壳二个 乌梅二个 阿胶一钱 生姜十片 紫苏十叶 甘草一钱治哮方九
陈皮汤表散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壳 紫苏 桔梗 苍术 黄岑 冬加桂枝。
千金汤总治麻黄 桑皮 苏子 杏仁 白果 黄岑 半夏 甘草 款冬 花
清金丹食哮萝卜子蒸晒为末一两 猪牙 皂角烧存性三钱 姜汁糊丸。
水哮方水哮芫花 大水上浮萍 米粉 三味搜为粿, 清水煮熟, 恣意食之。
皂荚丸久哮皂荚去皮 子弦蜜丸二钱 明矾 杏仁 白丑头末各一钱 紫 菀 炙甘草 桑皮 石菖蒲 半夏各二钱 胆星一钱半 百部一两二钱, 煎膏丸前药。
千缗导痰汤风痰哮半夏七个泡切四片 南星 陈皮 赤苓 枳壳各一钱 皂角 甘草各一寸并蜜炙 加姜五片, 煎服。
参苏温肺汤内外皆寒人参 紫苏 木香 肉桂 五味子 桑皮 陈皮 半夏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三片。
越婢加半夏汤寒包热石膏四钱 麻黄二钱 半夏一钱半 甘草一钱 姜 五片 枣二枚
定喘汤除根麻黄八分 杏仁一钱半 黄岑 半夏 桑皮 苏子 款冬花 甘草各一钱 白果二十一粒去壳炒黄色治喘方二十四
六味丸总治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黄连膏工喘难坐卧川连四两 金银各一锭, 水九碗, 煎二碗, 再用水六碗, 煎一碗, 再用水二碗, 煎半碗, 共成膏, 入人乳一碗、童便一碗、 姜韭拍田螺汁各一碗, 薄蜜收, 贮瓷器中, 渐渐服。
逍遥散火郁当归 茯苓 白 白芍 柴胡 甘草
桂苓甘术汤水气茯苓四钱 桂枝 白术各三钱 甘草二钱
金匮肾气丸地黄 萸肉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附子 肉桂 牛 膝 车前子
三拗汤风寒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尖 甘草不炙等分 加姜取汗。
六君子汤劳碌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半夏 陈皮
五味子汤胃虚五味子 人参 杏仁 麦冬 陈皮 白术 加姜、枣。
资生丸食喘人参 白术 茯苓 橘红 山查 神曲 川连 白蔻仁 泽泻 桔梗 广藿香扁豆子 建莲肉 薏苡仁 山药 芡实 麦芽
定喘汤痰喘紫菀 五味子 橘红 炙甘草 苏子 桑皮 苏叶 杏仁 半夏 枳壳 加生姜。甚者加葶苈子、厚朴、陈皮、前胡。
神仙住喘汤痰甚黑丑头末一钱 明矾三分 皂角四分 木香三分 人参一分 共为末, 用莱菔汁调下十服, 无不愈着。
桔梗二陈汤火喘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桔梗 枳壳 黑山栀 黄岑 黄连
清暑益气汤暑喘人参 黄耆 苍 白 升麻 陈皮 神曲 泽泻 当归 青皮 麦冬 葛根 甘草 五味子
渗湿汤湿喘苍术 白术 甘草 干姜 茯苓 橘红 丁香 加姜、枣。
四物汤阴虚川芍 当归 白芍 地黄
桔梗汤肺痈桔梗 贝母 当归 瓜蒌仁 枳壳 苡仁 桑皮 黄耆 汉防己 甘草节 杏仁 干百合
紫菀散肺萎紫菀 知母 贝母 人参 桔梗 甘草 茯苓 阿胶 五味 子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麻黄 石膏 生姜 甘草 半夏 大枣 先煮麻黄去沫, 再入诸药合煎。
小青龙汤水气麻黄 桂枝 白芍 细辛 甘草 干姜 半夏 五味子
补中益气汤药后喘人参 黄耆 归身 白术 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生脉散似火非火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平胃散小儿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加姜、枣。
嵩崖脾肾丸老人熟地 山萸 山药 补骨脂 益智仁 砂仁 丹皮 茯苓 泽泻 桂 附子 车前子 牛膝 蜜丸。
琼玉膏 干咳生地十六斤捣绞取汁 人参末一斤半 茯苓末三斤 自蜜炼去 渣十斤 上和匀, 入磁缸内, 以油纸五重, 厚布一重, 紧封缸口, 置铜锅内水中, 悬胎令缸口出水上, 以桑柴火煮三昼夜, 锅内水减, 用暖水添之。日满取出, 再用蜡纸紧封缸口, 纳井中浸一日夜, 取出, 再入旧汤内煮一日夜, 以出水气, 乃取出, 每取一二匙, 温酒调服。如不饮酒, 白汤下, 日进二三服。 如夏热天置阴凉处, 或藏水中, 或埋地中。制时终始勿犯铁器, 服时忌食葱蒜莱菔醋酸等物。
相关文章
 木香散(《圣惠》卷五十一)
 吃辣椒头皮发痒
 皮肤病运用经方经验
 乳香炼(《经验良方》。)
 红七月第一帖:木制艾条机全景展示
 硇砂蒸剂(《经验良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