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妇人规教程:经脉类
来源:经脉类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经脉之本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盖天癸者,言后天之阴气,阴气足而月事通,是即所谓月经也。正以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三旬而一虚,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夫经者常也,一有不调,则失其常度,而诸病见矣。然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然血气之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阴而降。此可见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之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经脉之本也。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yin、饮食、起居之失宜者,无非皆心脾胃气之贼。何者当顾、何者当去?学人于此,当知所从矣。

经脉诸脏病因

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书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凡伤心、伤脾、伤肝者,均能为经脉之病。又曰∶肾为阴中之阴,肾主闭藏;肝为阴中之阳,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故心火一动,则相火翕然从之,多致血不静而妄行,此固一说。然相火动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气脱陷及门户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肾之虚,不得尽言为火也。再如∶气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滞也;若精血败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阴之枯竭。其证极多,不得误认为滞也。是固心、脾、肝、肾四脏之病,而独于肺脏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气。如《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言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后传布诸经。故血脱者当益气,血滞者当调气。气主于肺,其义可知。是皆诸经之当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则犹有当辨者。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yin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盖阳分日亏,则饮食日减,而脾气、胃气竭矣;阴分日亏,则精血日涸,而冲任肾气竭矣。故予曰∶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疗之要着。故凡治经脉之病,或其未甚,则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剧,则必计所归,而专当顾本。甚至脾、肾大伤,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断绝,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无知,由云积血而通之、破之,祸不旋踵矣。

经不调

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

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苟不知慎,则七情之伤为甚,而劳倦次之。又或为欲不谨,强弱相陵(当作凌),以致冲任不守者,亦复不少。此外则外感、内伤,或医药误谬,但伤营气,无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胜劳役,虽先天禀弱者常有之,然以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致伤生化之源,则终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当深察而调之者也。

若欲调其既病,则惟虚实阴阳四者为要。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王子亨曰∶“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其有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阴阳盛衰所致。是固不调之大略也。然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后期而至者,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而留滞者,不得不为疏利。总之,调经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详察其脉证耳。若形气、脉气俱有余,方可用清、用利。然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若营气本虚而不知培养,则未有不日枯而竭者。不可不察也。

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

初虞世曰∶“经以月至,有常也。其来过与不及,皆谓之病。若荣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则发落面黄,羸瘦燥热。燥气盛则金受邪,金受邪则为咳、为嗽、为肺、为肺痿必矣。但助胃壮气,则荣血生而经自行。若果怒气逆,经闭不行,当用行气破血之剂”。

《褚氏遗书.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去,新血误行,或溃而入骨,或变而为肿,后虽合而难子,合多则沥枯。虚人产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产宝方.序论》曰∶“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若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营卫不足,月经不行,肌肤黄燥,面无光泽,寒热腹痛,难于子息,或带下崩漏,血不流行,则成瘕证。”薛立斋曰∶“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则百骸五脏皆润泽,而经候如常。苟或心、脾受伤,则血无所养,亦无所统,而月经不调矣。是故调经者,当理心、脾为主。”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窃谓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火;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动火。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虚;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动血者,补中益气汤。其过期而至者,若脾经血虚,宜人参养营汤;肝经血少,宜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宜八珍汤。盖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辛甘之剂,以助其阳气以生阴血,俱属不足也。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汤为主,肝脾血弱,补中益气汤为主;肝脾郁结,归脾汤为主;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为主。”薛氏 加味逍遥散(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肝脾血虚、发热、小水不利。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丹皮 栀子(各七分)右加,水煎服。

归脾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或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证者,最宜用之。

人参 黄耆 白术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水二钟,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即食后隔一段时间)服。愚意∶此汤之用木香,特因郁结疼痛者设,如无痛郁等证,必须除去木香,以避香燥,岂不于气虚血动者为尤善乎?又∶远志味辛气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热者,亦宜酌用。

薛氏 加味小柴胡汤(见《古方八阵.散阵》) 亦名柴胡栀子散。治乳母肝火发热,致儿为患,及风热生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半夏 黄芩(各一二钱) 人参(二三钱) 甘草(五七分) 丹皮(二钱)栀子(二钱)上加姜、枣,水煎服。

薛氏 加味四物汤(见《古方八阵.补阵》)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山栀(二钱) 柴胡(二钱) 丹皮(二钱)水二钟煎服。

东垣 补中益气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虚不能摄血等证。

人参 黄耆(炒) 白术(炒) 甘草(炙各钱半)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局方》人参养营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脾、肺俱虚,恶寒发热,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口干,心悸自汗等证。

人参 黄耆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桂心 陈皮(各一钱)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分) 白芍(钱半) 远志(五分)加姜、枣,水煎服。

《金匮》六味地黄丸(见《古方八阵.补阵》) 即《金匮》肾气丸,亦名地黄丸。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丸并非《金匮》肾气丸,而是宋代钱乙以《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而于小儿应滋养肾阴,故于肾气丸去附桂,创制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肾阴。景岳以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实误,今正之。

《局方》八珍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局方》四物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水二钟煎服。

又曰∶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荣出中焦,卫出上焦。卫不足,益之必以辛;荣不足,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生,是以气血俱旺也。或因劳心,虚火妄动,月经错行,宜安心、补血、泻火。此东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皆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年斫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轻用黄柏知母之类。设或六yin外侵而见证,亦因其气内虚,而外邪凑集耳,尤当用前药。

六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见上段)。

崔氏 八味丸(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等证。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肉桂附子(各一两) 用法同六味丸。

十补丸(见《古方八阵.热阵》) 治肾脏虚冷,面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证。

附子(炮) 五味(各二两)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桂心鹿茸(制)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熟地(二两)《古方八阵.热阵》中本方无熟地,今据《证治准绳》补入,合成十味药,符合十补之名。

调经论外备用方

《集验》加味八珍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血调经。治妇人思虑过伤,饮食日减,气血两虚,月经不调,夜梦交感,或出盗汗,寝成劳损。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生地(各一钱) 炙甘草 川芎 芍药 软柴胡 黄耆(各五分) 香附(制) 丹皮(各八分)水钟半,大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集验》调卫养荣汤(见《妇人规古方》)退热调经。治妇人室女一切月经不调,或先或后,或绝闭不通,憎寒壮热,口苦无味,咳嗽躁烦,头眩,渐成劳证者。

当归 生地 麦冬 沙参 陈皮 白术(各一钱) 牡丹地骨皮(各八分) 柴胡梢 桔梗(各五分)谷芽(一钱) 甘草(四分)上加莲子、姜、枣,水煎服。痰中见血加侧柏叶;烦躁口干加炒山栀,倍麦门冬;胁下胀疼加青皮、川芎;胸膈满闷加黄连姜炒、枳实,去麦冬、地骨皮;夜出盗汗加黄连、黄,去柴胡、桔梗;大便秘结加仁,倍当归;咳嗽不已加栝蒌仁阿胶;小水不利加木通、茯苓。

《金匮》胶艾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劳伤血气,冲、任亏损,月水过多,淋沥不止。

阿胶(炒) 川芎 炙甘草(各一两) 艾叶 当归(各两半) 白芍 熟地(各二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一方加地榆、黄,即名安胎散。

《良方》当归散(见《妇人规古方》)治经水妄行不止,及产后气血虚弱,恶露内停,憎寒发热,宜服此去之。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白术(炒) 黄芩(炒各半两) 山茱萸肉(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日三服。一方无山茱萸。气虚者去芩加桂心一两。

四物二连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血虚发热,或口舌生疮,或昼安夜热。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胡黄连 川黄连(各一钱)上作一剂,水煎服。

滑氏 补肝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晕,寒热发热,或遍身作痛,经候不调。

熟地 白术(炒各一两) 枣仁(炒) 独活(各四两) 当归 川芎 黄耆(炒) 山药 五味子(炒杵)山茱萸肉 木瓜(各半两)上 咀,每服五钱,枣水煎服。

《良方》益阴肾气丸(见《古方八阵.补阵》)治阴虚潮热盗汗,烦热作渴,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等证。

即前六味丸加当归、生地各四两,五味子二两《良方》丹参散(见《妇人规古方》)《良方》云∶丹参一味,其治颇类四物汤。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下产后恶血,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

丹参(酒洗去土晾干切)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服。冷热劳不拘时服。

琥珀(见《妇人规古方》)治心膈迷闷,肚腹撮痛,月信不通等疾。

乌药(二两) 当归(酒洗) 蓬术(醋制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白芷(见《妇人规古方》)固经。治下元虚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等证。

白芷(一两) 海螵蛸(二枚烧) 胎发(一团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良方》黄龙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寒热头疼,嘿嘿不食,胁痛呕痰,及产后经后外感风寒,热入胞宫,寒热如疟等证。按∶此即小柴胡汤之去半夏也。

柴胡(二钱) 黄芩(炒) 人参 甘草(各一钱)上用水煎服。

《良方》人参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虚调经。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内热晡热等证。此即参归汤,亦名团参散。

人参 当归(等分)上为末,先以猪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入水二钟,煎汁八分,再入药三钱煎服。

十全大补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温补气血。 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自汗盗汗,肢体困倦,眩晕惊悸,晡热作渴,遗精白浊,二便见血,小便短少,便泄闭结,喘咳下坠等证。

即前八珍汤加黄耆、肉桂各一钱。

六物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男妇气血俱虚等证。

炙甘草 当归 熟地(或用生地)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 芍药(俱随宜加减) 人参(或有或无,随虚实用之。气不虚者不必用)上咀,用水煎服。如脾气稍滞者宜加陈皮、山楂;如胃气虚寒多呕者加干姜炒用,或加丁香;如腹痛兼滞者加木香、陈皮。

血热经早

凡血热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阴气之虚实。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浓,或去多,其脉洪滑,其脏气饮食喜冷畏热,皆火之类也。治血热有火者,宜清化饮主之。若火之甚者,如抽薪饮之类,亦可暂用。但不可以假火作真火;以虚火作实火也。

清化饮(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诸火不清等证。

芍药 麦冬(各二钱) 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各二三钱) 石斛(一钱)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觉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钱半;热甚而渴或头痛者,加石膏一二三钱;下热便涩者,加木通一二钱,或黄柏、栀子,皆可随证用之。如兼外邪发热,加柴胡一二钱。

抽薪饮(见《新方八阵.寒阵》)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柏(各一二钱) 枳壳(钱半) 泽泻(钱半) 细甘草(三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花粉以解之;热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蕊、黄连以清之;热在阳明头面或躁烦便实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热在下焦,小水痛涩者,加龙胆草、车前以利之;热在阴分,津液不足者,加门冬、生地、芍药之类以滋之;热在肠胃实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之。

按上为原方份量,临床时可随证适当增加,以免病重药轻,收不到预期的疗效。其余各方,均按此例,不分别注释。

大都热则善流而懋期不止者,如续断、地榆、丹参、茜根、栀子之属皆可用。

若微火阴虚而经多早者,治宜滋阴清火,用保阴煎之类主之。

保阴煎(见《新方八阵.寒阵》)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热身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属;如血脱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钱或乌梅一二个,或百药煎一二钱,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气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药;如肢节筋骨疼痛或肿者,加秦艽、丹皮各一二钱。

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所谓血热者,当以通身藏象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勿以脉证无火而单以经早者为热。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之类主之。此辈极多,若作火治,必误之矣。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此血气败乱之证。当因其寒热而调治之,不得以经早者并论。

大营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杜仲(二钱)牛膝(一钱半) 肉桂(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一二钱方效;如带浊腹痛者,加故纸一钱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一二钱。

大补元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山药(炒二钱) 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杜仲(二钱) 当归(二、三钱,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五福饮(见《新方八阵.补阵》)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随宜心) 熟地(随宜肾) 当归(二、三钱,肝) 白术(炒一钱半,肺) 炙甘草(一钱,脾)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凡治气血俱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

血热论外方

《良方》续断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下血、尿血

当归 生地黄(各一两) 续断 赤芍药(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用葱白煎汤调下。

四物二连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二黄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内热虚热,或头痛头晕,或烦躁作渴,或胁肋胀痛等证。

生地 熟地上为末,每服三钱,煎白术、枳壳汤下。

一母丸(见《妇人规古方》)一名知母丸。治妊娠血热,顿仆,胎动不安或欲堕产。

知母(炒为末)上捣枣肉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嚼送。或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或嚼咽之。

《良方》当归散 (见“经论外备用方)延年益嗣丹(见《妇人规古方》),滋补元气,益精黑发(按∶此方即还元丹也,但制法分量不同,宜参酌用之)人参 天门冬(酒浸去心) 麦门冬(同上,各三两) 熟地黄(酒蒸捣) 生地黄(各二两) 白茯苓(酒浸晒干) 地骨皮(酒浸各五两) 何首乌(鲜者半斤)上将何首乌去皮、切片,如干者,用米泔水浸软,拈切,外用砂锅入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着水,上用甑箅,箅上放首乌,煮而蒸之,以肉烂为度。锅盖须密,勿令泄气。取起,晒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奇效四物汤(见《妇人规古方》)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当归(酒拌) 熟地 白芍 川芎 阿胶(炒) 艾叶(炒) 黄芩上每服四钱,水煎。

子芩(见《妇人规古方》)一名黄芩散。治壮热、崩中下血,是阳乘阴分,故经血泛溢,宜清其北方。

条黄芩(不拘多少,为细末)上烧秤锤,淬酒,食前调下三四钱。一方有干姜、白芷;一方以木耳、黄芩等分为丸,俱效。

血热经迟

血热者,经期常早,此营血流利及未甚亏者多有之。其有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治宜清火滋阴,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加减一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水亏火胜之剂。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证;或疟疾伤寒,屡散之后,取汗既多,脉虚气弱而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者,此以汗多伤阴,水亏而然也。皆宜用此东加减主之。

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水二钟煎服。如烦躁热甚便结者,加石膏二三钱;如小水热涩者加栀子一二钱;如火浮于上者,加泽泻一二钱,或黄芩一钱;如血燥血少者,加当归一二钱。

滋阴八味丸(见《新方八阵.寒阵》)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此方变丸为汤即名滋阴八味煎。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白茯苓(三两) 山茱萸(肉四两) 泽泻(三两) 黄柏(盐水炒三两) 熟地黄(八两蒸捣) 知母(盐水炒三两)上加炼蜜捣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滚白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血寒经迟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至若阴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内而伤,或至血逆,或为疼痛,是又寒滞之证,非血寒经迟之谓也。当详辨也。

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色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以大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

大约寒则多滞,宜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类,甚者须加附子。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理阴煎(见《新方八阵.热阵》)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脾肾中虚等证,宜刚燥者,当用理中、六君之类;宜温润者,当用理阴、大营之类。欲知调补,当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疏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冻饮料,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假热之证。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照后加减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连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桂肉(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阴煎;再加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若风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见发热身痛,脉数不洪,凡内无火证,素禀不足者,但用此东加柴胡一钱半或二钱,连进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阴盛,而邪有难解者,必加麻黄一、二钱,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此寒邪初感,温散第一方。惟仲景独知此义,但仲景之温散,首用麻黄、桂枝二汤。余之温散,即以理阴煎及大温中饮为增减。此虽一从阳分,一从阴分,其迹若异,然一逐于外,一托于内,而用温则一也。学人当因所宜,酌而用之。若阴胜之时,外感寒邪,脉细恶寒或背恶寒者,乃太阳少阴证也,加细辛一、二钱,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钱,真神剂也。或并加柴胡以助之亦可。若阴虚火盛,其有内热,不宜用温,而气血俱虚,邪不能解者,宜去姜、桂,单以三味加减与之,或只加人参亦可。若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胀者,于前方加茯苓一钱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泻不止及肾泄者,少用当归,或并去之,加山药、扁豆、吴茱萸、破故纸、肉豆蔻、附子之属。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若腹有胀滞疼痛,加陈皮、木香、砂仁之属。

血寒论外方

五物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血虚凝滞,蓄积不行,小腹痛急,产难经滞,及痘疮血虚寒滞等证,神效。此即四物汤加肉桂也。

当归(三、五、七钱) 熟地(三、四钱) 芍药(二钱酒炒) 川芎(一钱) 肉桂(一、二、三钱)水一钟半煎服。兼胃寒或呕恶者,加干姜炮用;水道不利,加泽泻或猪苓;气滞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乌药;阴虚疝痛者,加茴香;血瘀不行,脐下如覆杯,渐成积块者,加桃仁或酒炒红花。痘疮,血虚寒胜,寒邪在表者,加细辛、麻黄、柴胡、紫苏之属。

《秘方》乌鸡煎丸(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百病,血气虚劳,赤白带下。

人参 官桂 地骨皮(各二两) 茯苓(三两) 黄耆(蜜炙) 当归(各六两) 生地 熟地 香附(各四两)上将乌骨白鸡一只,男用雌,女用雄,笼住,将黄耆末和炒面丸如芡实,喂鸡二七日,将鸡缚死,干去毛,并肠杂令净,捶碎其骨,入前药于腹内,缝密,用酒醋各一瓶,煮一宿,取去骨,焙干为末,用前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盐汤下。

增损四物汤(见《妇人规古方》)治脾虚不摄,血去不止。

人参 当归 芍药(炒) 川芎 干姜(炒各一两) 甘草(炙四钱)上每服四钱,水煎服。

四神散(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血虚或瘀血腹痛。

当归 川芎 芍药(炒各一钱) 炮姜(五分)上水煎服。

血虚经乱

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此当察脏气,审阴阳,详参形证脉色,辨而治之,庶无误也。盖血虚之候,或色淡,或涩少,或过期不至,或行后反痛,痛则喜暖、喜按,或经后则困惫难支,腰膝如折,或脉息则微弱弦涩,或饮食素少,或形色薄弱。凡经有不调,而值此不足之证,皆不可妄行克削及寒凉等剂,再伤脾、肾以伐生气,则惟有日甚矣。

凡肝、脾血虚,微滞微痛者,宜四物汤主之。或加肉桂,或加黄芩,随寒热而用之,自无不可。

四物汤 (见经不调)三阴亏弱,无热无寒,平脏者,宜小营煎、五福饮、六物煎之类主之。此常人最宜之剂。或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皆宜择用。

三阴亏弱兼阳虚,宜大营煎、理阴煎之类主之。

小营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血少阴虚。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当归(二钱) 熟地(二、三钱) 芍药(炒酒二钱) 山药(炒二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营虚于上而为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枣仁、茯神各二钱,如营虚兼寒者,去芍药加生姜;如气滞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钱,引而行之。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六物煎(见调经论外备用方)八珍汤(见经不调)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大营煎(见血热经早)理阴煎(见血寒经迟)忧思过度,心脾受伤者,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

七福饮(见《新方八阵.补阵》)治气血俱虚,而以心脾为甚者。

人参(二钱) 熟地(四、五钱) 当归(二、三钱) 白术(炒二钱) 枣仁(二钱) 远志(三、五分制用) 炙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归脾汤(见经不调)脾土不健,饮食减少,宜燥宜温者,温胃饮、理中汤之类主之。

温胃饮(见《新方八阵.热阵》)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等证。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术(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二钱炒) 陈皮(一钱或不用)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下寒带浊者,加破故纸一钱,如气滞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属;如兼外邪及肝、肾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如脾气陷而身热者,加升麻五七分;如水泛为痰而胸腹痞满者,加茯苓一二钱;如脾胃虚极,大呕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参术,仍加胡椒二三分许,煎熟,徐徐服之。

仲景 理中丸(见《古方八阵。热阵》)即名人参理中汤。治太阴即病,自利不渴,阴寒腹痛,短气咳嗽,霍乱呕吐,饮食难化,胸膈噎塞,或疟疾瘴气瘟疫,中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痰等证。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两)上四味,捣、筛为末,蜜丸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宾(景岳)按∶上方两数乃汉时权度,今后世所用,惟每味数钱而甘草半之,酌宜可也。

脾土虚陷,不能统摄营气,而为漏为频者,宜五福饮、归脾汤、寿脾煎、秘元煎、或四君子加芎归主之。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归脾汤(见经不调)寿脾煎(见《新方八阵.热阵》)一名摄脾煎。治脾虚不能摄血等证。凡忧思、郁怒、积劳及误用攻伐等药,犯损脾阴,以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凡兼呕恶,尤为危候,速宜用此,单救脾气,则统摄固而血自归源。此归脾汤之变方,其效如神。若犯此证而再用寒凉,则胃气必脱,无不即毙者。

白术(二、三钱) 当归(二钱) 山药(二钱) 炙甘草(一钱) 枣仁(钱半) 远志(制三五分)干姜(炮一、二、三钱)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参(随宜一、二钱急者用一两)水二钟煎服。如血未止,加乌梅二个,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地榆一钱半亦可。滑脱不禁者,加醋炒文蛤一钱;下焦虚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钱为末,搅入药中服之;气虚甚者加炙黄耆二三钱。气陷而坠者,加炒升麻五七分,或白芷亦可。兼溏泄者,加补骨脂一钱炒用。阳虚畏寒者,加制附子一至三钱。去血过多,阴虚气馁,心跳不宁者,加熟地七八钱或一二两。

秘元煎(见《新方八阵.固阵》)治遗精带浊等病。此方专主心、脾。

远志(八分炒) 山药(二钱炒) 芡实(二钱炒) 枣仁(炒、捣碎二钱)白术(炒) 茯苓(各钱半) 炙甘草(一钱) 人参(一、二钱)五味(十四粒,畏酸者去之)金樱子(去核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此治久遗无火,不痛而滑者乃可用之。如尚有火觉热者,加苦参一二钱。如气大虚者,加黄耆一二三钱。

四君子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虚弱,善患疟痢等证。

人参 白术 高级职称考试网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加姜、枣。

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肝虚不能藏血,或多惊惕,或多小腹急痛,宜三阴煎、补肝散之类主之。

三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等病,故曰三阴。凡中风血不养筋及疟疾汗多,邪散而寒热犹不能止,是皆少阳厥阴阴虚少血之病,……无火者宜此主之。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酒炒二钱) 枣仁(二钱) 人参(随宜)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呕恶者,加生姜三五片;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气虚者,加黄一二钱;小腹隐痛,加枸杞二三钱;如有胀闷,加陈皮一钱;如腰膝筋骨无力,加杜仲、牛膝。

补肝散(见调经论外备用方)若阴血虚,水不制火,而邪火盛者,或为夜热盗汗,或为烦渴生痰,是即劳损之渐,速宜调治。用一、二、三、四、五阴等煎,择宜治之,否则恐成血枯也。

一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水亏火胜之剂,故曰一阴。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证,或疟疾、伤寒屡散之后,取汗既多,脉虚气弱而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者,此以汗多伤阴,水亏而然也,皆宜用此,加减主之。

生地(二钱) 熟地(三、五钱) 芍药(二钱) 麦冬(二钱) 甘草(一钱) 牛膝(一钱半)丹参(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火盛躁烦者,入真胶二三钱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一二钱;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各一二钱;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一二钱;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一二钱、茜根二钱,或加川续断一二钱以涩之,亦妙。

二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阴。凡惊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疡疹烦热失血等证,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钱) 麦冬(二、三钱) 枣仁(二钱) 生甘草(一钱) 玄参(一钱半) 黄连(或一、二钱)茯苓(一钱半) 木通(一钱半)水二钟,加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如痰胜热甚者,加九制胆星一钱,或花粉一钱五分。

三阴煎(见上段)四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保肺清金之剂,故曰四阴,治阴虚劳损,相火炽盛,津枯烦渴,咳嗽吐衄多热等证。

生地(二、三钱) 麦冬(二钱) 白芍药(二钱) 百合(二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一钱)茯苓(一钱半)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夜热盗汗,加地骨皮一二钱;如痰多气盛,加贝母二三钱,阿胶一二钱,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干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钱。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宁,加枣仁二钱;如多汗兼渴,加北五味十四粒。如热甚者,加黄柏一二钱,盐水炒用,或玄参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燥经迟,枯涩不至者,加牛膝二钱。如血热吐衄,加茜根二钱。如多火便燥或肺干咳咯者,加天门冬二钱,或加童便亦可。如火载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栀子一二钱。

五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凡真阴亏损,脾虚失血等证,或见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阴。忌用润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钱或一两) 山药(炒二钱) 扁豆(炒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茯苓(一钱半)芍药(炒黄二钱) 五味子(廿粒) 人参(随宜用) 白术(炒一、二钱)水二钟,加莲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肾虚经乱

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此证最多,所当辨而治之。

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宜兼治心、脾、肾,以逍遥饮、秘元煎之类主之。

逍遥饮(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

当归(二、三钱) 芍药(钱半) 熟地(三、五钱) 枣仁(二钱炒) 茯神(钱半) 远志(制三五分)陈皮(八分) 炙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虚者,加人参一二钱,如经水过期兼痛滞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钱。

秘元煎(见血虚经乱)若或欲火炽盛,以致真阴日溃者,宜保阴煎、秘元煎之类主之。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秘元煎(见血虚经乱)若房室纵肆不慎者,必伤冲任之流,而肾气不守,治须扃固命门,宜固阴煎、秘元煎之类主之。

固阴煎(见《新方八阵.固阵》)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 熟地(三、五钱) 山药(炒二钱) 山茱萸(一钱半) 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 五味(十四粒) 菟丝子(炒香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肉二三钱,或醋炒文蛤一钱,或乌梅二个。

如阴虚微热而经血不固者,加续断二钱。如下焦阳气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补骨脂、吴茱萸之类,随宜用之。如肝肾血虚,小腹痛而血不归经者,加当归二三钱。如脾虚多湿或兼呕恶者,加白术一二钱。如气陷不固者,加炒升麻一钱。如兼心虚不眠或多汗者,加枣仁二钱炒用。

秘元煎(见血虚经乱)若左肾真阴不足,而经脉不调者,宜左归饮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左归饮(见《新方八阵.补阵》)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此一阴煎、四阴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二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半)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二钱,血滞者,加丹皮二钱;心热而躁者,加玄参二钱;脾热易饥者,加芍药二钱;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二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二钱。

左归丸(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枸杞(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 菟丝子(制四两) 鹿胶(敲碎炒珠四两)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无火者不必用)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如真阴失守,虚火炎上者,宜用纯阴至静之剂,于本方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子三两,麦冬三两。如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三两。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两。如大便燥结,去菟丝,加苁蓉三两。如气虚者,加人参三四两。如血虚微滞,加当归四两。如腰膝酸痛,加杜仲三两,盐水炒用。如脏平无火而肾气不充者,加破故纸三两、去心莲肉、胡桃肉各四两,龟胶不必用。凡五液皆主于肾,故凡属阴分之药,无不皆能走肾,有谓必须导引者,皆见之不明耳。

六味地黄丸(见经不调)若右肾真阳不足,而经有不调者,宜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右归饮(见《新方八阵.补阵》)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此方与大补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等证,宜加泽泻二钱,煎成用凉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炒二钱) 山茱萸(一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二钱)杜仲(姜制二钱) 肉桂(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同晕),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随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钱;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蔻,随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五、七分;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一钱。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二、三钱。

右归丸(见《新方八阵.补阵》)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四两) 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便溏勿用)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先将熟地蒸烂捣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刚开的开水)送下,其效尤速。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欲补命门之阳,非加人参不能捷效。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副,以酒煮烂,捣入之。

八味地黄丸(即八味丸。见经不调)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使非勇于节欲,亦难全恃药饵也。

经期腹痛

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凡妇人经期有气逆作痛,全滞而不虚者,须顺其气,宜调经饮主之。甚者如排气饮之类亦可用。

调经饮(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经脉阻滞,气逆不调,多痛而实者。

当归(三、五钱) 牛膝(二钱) 山楂(一、二钱) 香附(二钱) 青皮 茯苓(各一钱半)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因不避生冷而寒滞其血者,加肉桂、吴茱萸之类;如兼胀闷者,加浓朴一钱,或砂仁亦可∶如气滞者,加乌药二钱,或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一钱半。

排气饮(见《新方八阵.和阵》)治气逆食滞胀痛等证。

陈皮(一钱五分) 木香(七分或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香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泽泻(二钱) 乌药(二钱) 浓朴(一钱)水一钟,煎七分,热服。如食滞者,加山楂、麦芽各二钱,如寒滞者,加焦干姜、吴茱萸、肉桂之属;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如呕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属;如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用二三钱。

若血瘀不行,全滞无虚者,但破其血,宜通瘀煎主之。

通瘀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

归尾(三、五钱)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二钱) 乌药(一、二钱) 青皮(钱半)木香(七分) 泽泻(钱半)水二钟,煎七分,加酒一、二小钟,食前服。兼寒滞者,加肉桂一钱,或吴茱萸五分;火盛内热,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一、二钱;微热血虚者,加芍药二钱;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三十粒,去皮尖用,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黄一、二、三钱,或加芒硝、蓬术(即蓬莪术)亦可。

若气血俱滞者,宜失笑散主之。

失笑散(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心痛气刺不可忍,及产后儿枕蓄血,恶血上攻疼痛,并治小肠气痛。

灵脂(净者) 蒲黄(等分俱炒)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用酒煎,热服。一方用好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钟,煎至七分,热服。一方用醋糊和丸龙眼大,每服一丸,以童便和水各半钟,煎七分,温服。按∶此方若用以止痛,蒲黄宜减半,若用止血,则宜等分,或灵脂减半亦可。

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而无虚者,须去其寒,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茱萸之类主之。或和胃饮亦可酌用。

调经饮(见上三段)和胃饮(见《新方八阵.和阵》)治寒湿伤脾,霍乱吐泻,及痰饮水气,胃脘不清,呕恶胀满腹痛等证。此即平胃散之变方也。凡呕吐等证,多有胃气虚者,一闻苍术之气,亦能动呕,故以干姜代之。

陈皮 浓朴(各一钱半) 干姜(炮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此方凡藿香、木香、丁香、茯苓、半夏、扁豆、砂仁、泽泻之类,皆可随宜增用之。若胸腹有滞而兼时气寒热者,加柴胡。

若血热血燥,以致滞涩不行而作痛者,宜加味四物,或用保阴煎去续断加减主之。

薛氏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保阴煎(见血热经早)以上五证,但察其有滞无虚,方是真实,若或兼虚,弗得任行克伐。

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固其大法也。然有气血本虚,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于经前亦常有此证。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但察其形证脉息。

凡涉虚弱不足,而经滞作痛者,惟用决津煎、五物煎加减主之,其效如神。或用四神散之类亦可。

决津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血虚经滞,不能流畅而痛极者。当以水济水,若江河一缺,而积垢皆去,宜此汤随证加减主之。此用补为泻之神剂也。如气虚者,宜少用香附、陈皮之类,甚者不用亦可。

当归(三、五钱或一两) 泽泻(一钱半) 牛膝(二钱) 肉桂(一、二、三钱) 熟地(二、三钱或五、七钱或不用亦可) 乌药(一钱,如气虚者不用亦可)水二钟,煎七、八分,食前服。如呕恶者,加焦姜一、二钱。如阴滞不行者,非加附子不可。如气滞而痛胀者,加香附一、二钱,或木香七、八分。如血滞血涩者,加酒炒红花一、二钱。如小腹不暖而痛者,加吴茱萸七、八分。如大便结涩者,加肉苁蓉一至三钱,或者以山楂代之。

五物煎(见血寒论外方)四神散(见血寒论外方)若痛在经后者,多由血虚,当用大、小营煎随宜加减主之。或四物、八珍俱可用。然必察其寒热虚实,以为佐使,自无不效。其有余滞未行者,惟决津煎为妙。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小营煎(见血虚经乱)四物汤(见经不调)八珍汤(见经不调)决津煎(见上段)凡妇人但遇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呕吐,肢体困倦,或兼寒热者,是必素禀气血不足,止宜八珍汤、大营煎之类。若虚而寒甚者,宜理阴煎渐加培补,久必自愈。有因带浊多而虚痛者,亦宜大、小营煎,随其寒热,加佐使主之。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立斋曰∶“前证若风寒伤脾者,六君加炮姜;思虑伤血者,四物加参、术;思虑伤气者,归脾加柴、栀;郁怒伤血者,归脾、逍遥兼服。”六君子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会计资格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虚火等证,须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陈皮 半夏(各一钱五分)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四物汤(见经不调)归脾汤(见经不调)《元戎》逍遥散(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肝、脾血虚,及郁怒伤肝,少血目暗,发热胁痛等证。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上姜水煎服。

经痛论外方

温经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

人参 牛膝(酒炒) 甘草(炒各一钱) 当归 川芎 芍药 牡丹皮 蓬术(醋炒) 桂心(各五分)上水煎服。

良方交加散(见《妇人规古方》)治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或结聚 瘕,产后中风。

生地(一斤取汁) 生姜(十二两取汁)上以地黄汁炒姜渣,姜汁炒地黄渣,干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加芍药、玄胡、当归、蒲黄、桂心各一两,没药、红花各五钱,尤效。

醋附丸(见《妇人规古方》)治元脏虚冷,月候不调,腹中急痛,赤白带下,浑身寒热,胎气壅滞不固。

香附米(半斤醋煮、焙干为末)上以醋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

牛膝散(见《妇人规古方》)治月水不利,脐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气攻胸膈。

当归(酒浸) 牛膝(酒炒) 赤芍药 桂心 桃仁(去皮尖) 玄胡索(炒) 牡丹皮(各一两)木香(三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或每服五七钱,水煎服。

姜黄(见《妇人规古方》)治瘀血凝滞,肚腹刺痛,或腹胀发热等证。

姜黄 当归(酒拌各二钱) 蓬术(醋炒) 红花 桂心 川芎 玄胡索(炒) 丹皮(各五分)上水酒各半煎服。

当归没药丸(见《妇人规古方》)治血瘀作痛,及血风筋挛骨痹,手足麻木疼痛。

当归 五灵脂(炒各一两) 没药(五钱)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玄胡当归散(见《妇人规古方》)亦名延胡索散。治血积小腹疼痛,或因气逆,月经不行,肚腹作痛。

当归 赤芍药 刘寄奴 没药 枳壳(面炒) 玄胡索(炒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琥珀丸(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或老或少、或产前产后百病,及疗三十六种诸病,七疝八瘕,心腹刺痛,卒中瘫痪,半身不遂,八风十二痹,手足酸疼,乳中结核、结毒,怀胎惊动,伤犯不安,死胎不下,并治。

琥珀 朱砂(各另研) 沉香 阿胶(炒珠) 附子(制) 川芎 肉桂 五味子 石斛(各五钱)牛膝(酒浸) 当归 肉苁蓉(酒洗晒) 人参 熟地 续断 木香 没药(各一两) 一方有牛黄 珍珠 乳香 玄胡(各一两共二十一味)上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食前午后温酒化开服。凡服法,或姜汤、或米汤、或酒、或灯草汤,或随证用引皆可下。若伤寒中风,角弓反张,用麻黄汤随证改汤引送下。孕妇临月,宜一日一服,至产顺利,不觉疼痛。凡妇人服至五服、十服之后,日倍饮食,其功言不尽述,服者当自觉也。

崩淋经漏不止

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总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故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知斯二者,而崩淋之义及治疗之法,思过半矣。惟是阴虚之说,则但伤营气,无匪阴虚,而五脏之阴,皆能受病,故神伤则血无所主,病在心也;气伤则血无所从,病在肺也;意伤则不能统血、摄血,病在脾也;魂伤则不能蓄血、藏血,病在肝也;志伤则不能固闭真阴,病在肾也。所以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故病阴虚者,单以脏气受伤,血因之而失守也。病阳搏者,兼以火居阴分,血得热而妄行也。凡治此之法,宜审脏气,宜察阴阳。无火者求其脏而培之、补之;有火者察其经而清之、养之。此不易之良法也。然有火者不得不清,但元气既虚,极多假热,设或不明真假,而误用寒凉,必复伤脾胃,生气日见殆矣。先贤有云∶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辈以收功。又云∶若大吐血后,毋以脉诊,当急用独参汤救之。厥旨深矣,故凡见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故曰∶脾统血。

治崩淋经漏之法

若阴虚血热妄行者,宜保阴煎、加减一阴煎。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加减一阴煎(见血热经迟)若火盛迫血妄行而无虚证者,宜徙薪饮、黄芩散加续断、丹参。

徙薪饮(见《新方八阵.寒阵》)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剂,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 黄芩(二钱)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多郁气逆伤肝,胁肋疼痛,或致动血者,加青皮、栀子。

黄芩散即子芩散(见血热论外方)若血热兼滑者,宜保阴煎、槐榆散、生地黄汤。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槐榆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血崩及肠风下血。

槐花 地榆(等分炒焦)上二味,用酒煎饮之。

生地黄汤(见《古方八阵.固阵》)治热痢便血,崩淋不止。

生地黄(五钱) 地榆(七钱半) 炙甘草(二钱半)上 咀,用水二钟,煎一钟,分空心日晚二服。

若肝经怒火动血者,加味四物汤。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若肝经怒火动血,逆气未散者,化肝煎或保阴煎加减主之。

化肝煎(见《新方八阵.寒阵》)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血,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 陈皮(各二钱) 芍药(二钱) 丹皮 栀子(炒) 泽泻(各钱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土贝母(二、三钱)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一钱五分。如兼寒热,加柴胡一钱。如火盛,加黄芩一、二钱。如胁腹胀痛,加白芥子一钱。胀滞多者,勿用芍药。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若血有滞逆而妄行者,四物汤、丹参散。

四物汤(见经不调)丹参散(见调经论外备用方)若营气不足,血不能调而妄行者,五福饮、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择宜用之。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四物汤(见经不调)四君子汤(见血虚经乱)八珍汤(见经不调)若脾气虚陷不能收摄而脱血者,寿脾煎、归脾汤、四君子汤加芎、归。再甚者,举元煎

寿脾煎(见血虚经乱)归脾汤(见经不调)四君子汤(见血虚经乱)举元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有不利于归、熟(地)等剂而但宜补气者,以此主之。

人参 黄耆(炙各三五钱) 炙甘草(一、二钱) 升麻(五、七分炒用) 白术(炒一、二钱)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随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二个,或文蛤七、八分。

若脾肾虚寒,兼呕兼溏泄而畏寒者,理阴煎、五君子煎、理中汤。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五君子煎(见《新方八阵.热阵》)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二、三钱)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水一钟半煎服。

理中汤(见血虚经乱)若阳气大虚脱陷者,四维散。

四维散(见《新方八阵.热阵》)治脾肾虚寒滑脱之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无出此方之右。

人参(一两) 制附子(二钱) 干姜(炒黄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乌梅肉(五分或一钱)(酌其味之微甚,随病患之意而用之),或不用乌梅,此即四味回阳饮也。

上为末,和匀,用水拌湿蒸一饭顷,取起烘干,再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汤调下。

若脾肾阴气不固者,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

固阴煎(见肾虚经乱)五阴煎(见血虚经乱)秘元煎(见血虚经乱)若肝胆气虚不能藏血者,必多惊恐畏怯,宜五福饮、七福饮、八珍汤。兼阳虚者,仍加姜桂。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七福饮(见血虚经乱)八珍汤(见经不调)若去血过多,血脱气竭者,当速用独参汤提握其气,以防脱绝。或用当归补血汤

独参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诸气虚气脱,及反胃呕吐,喘促,粥粉入胃即吐。凡诸虚证垂危者。

人参(二两)水一升,煮取四合,乘热顿服,日再进之,兼以人参煮粥食之,尤妙。

《宝鉴》当归补血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血气损伤,或因误攻致虚,肌热口渴,目赤面红,脉大而虚,重按全无。及病因饥饱劳役者。

黄耆(炙一两) 当归(三钱)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若崩淋既久,血滑不禁,宜涩宜固者,龙骨散、如圣散、七灰散之类,同人参兼用之。

龙骨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血崩不止。

龙骨( ) 当归 香附(炒各一两) 棕毛炭(五钱)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空心米汤调下。忌油腻鸡鱼炙 物。

如圣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血崩,三服全愈。

棕榈子 乌梅肉 干姜(俱烧存性为末,各等分)上每服二钱,空心乌梅汤调服。一方单用棕皮,半烧半生,为末,每空心服二钱,亦妙。

七灰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血崩,神效。

莲蓬壳 罂粟壳 腌壳 益母草 旱莲草 棕毛叶 节(各等分俱烧存性,为末)空心醋点汤调下三钱。一秘方用棉花子以铜锅炒黑为末,黄酒调下二、三钱,三两次即止。并治崩漏、小产血不止。

凡血淋治法,大约如前。但其秽臭脉滑者,多火,宜从清凉;若腥臭清寒脉细者,多寒,必须温补。其或久病,则精去无穷,尾闾易竭,非大加培补不可。惟固阴煎及十全大补汤之类为宜。

固阴煎(见肾虚经乱)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暴崩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难。且凡血因崩去,势必渐少,少而不止,病则为淋。此等证候,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崩淋既久,真阴日亏,多致寒热咳嗽,脉见弦数或豁大等证。此乃元气亏损,阴虚假热之脉。尤当用参、地、归、术甘温之属,以峻培本源,庶可望生。但得胃气未败,受补可救。若不能受补,而日事清凉,以苟延目前,则终非吉兆也。

淋病,治有五脏之分。然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可分者,如心肺居于膈上,二阳脏也;肝脾肾居于膈下,三阴脏也。治阳者宜治其气,治阴者宜治其精,此可分之谓也。然五脏相移,精气相错,此又其不可分者也。即如病本于心,君火受伤,必移困于脾土,故治脾即所以治心也。病本于肺,治节失职,必残及于肾水,故治肾即所以治肺也。脾为中州之官,水谷所司,饷道不资,必五路俱病,不究其母,则必非治脾良策。肝为将军之官,郁怒是病,胜则伐脾,败则自困,不知强弱,则攻补不无倒施。不独此也,且五脏五气,无不相涉,故五脏中皆有神气,皆有肺气,皆有胃气,皆有肝气,皆有肾气。而其中之或此或彼,为利为害,各有互相倚伏之妙。故必悟脏气之大本,其强弱何在?死生之权,其缓急何在?精气之大要,其消长何在?攻补之大法,其先后何在?斯足称慧然之明哲。若谓心以枣仁、远志;肺以桔梗、麦冬;脾以白术、甘草;肝以青皮、芍药;肾以独活、玄参之类,是不过肤毛之见,又安知性命之道也!诸证皆然,不止崩淋者若此。

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当此之际,最宜防察。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当预服四物、八珍之类以调之。否则恐其郁久而决,则为患滋大也。

若其既崩之后,则当辨其有火、无火。有火者因火逼血,宜保阴煎主之;无火者因隔而决,或其有滞,当去其故而养其新,宜调经饮先以理之,然后各因其宜,可养则养,用小营煎;可固则固,用固阴煎之类主之。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调经饮(见经期腹痛)小营煎(见血虚经乱)固阴煎(见肾虚经乱)王叔和曰∶五崩何等?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也。

立斋曰∶前证治法,因脾胃亏损,不能摄血归源者,用六君加芎、归、柴胡。

六君子汤(见经期腹痛)若因肝经之火而血下行,用奇效四物汤,或四物加柴、栀、芩、术。

奇效四物汤(见血热论外方)四物汤(见经不调)若肝经风热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加栀、芍、丹皮。若怒动肝火而血沸腾,亦用前药。

加味逍遥散(见经不调)小柴胡汤(见《古方八阵.散阵》)治邪在肝胆半表半里之间,寒热往来,喜呕,或日晡发热,胁痛耳聋,郁怒 疟等证。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按右方乃汉时古数也,今方改用∶柴胡(二、三钱) 半夏 黄芩(各一、二钱) 人参(二、三钱) 甘草(五、七分)上加姜、枣,水煎服。

若脾经郁结而血不归经,用归脾加柴、栀、丹皮。

归脾汤(见经不调)若悲伤胞络而血下崩,用四君加柴、栀、升麻。

四君子汤(见血虚经乱)

附案 大尹王天成之内,久患崩,自服四物凉血之剂,或作或彻。因怒发热,其血不止,服前药不应,乃主降火,更加胁腹大痛,手足俱冷。余曰∶此脾胃虚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汤,热退痛止。又用济生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崩血顿愈。若泥“痛无补法”,则误矣。

血崩简易方一方∶治风热血崩。用荆芥穗,灯火烧焦,为末,每服一、二钱,童便调服。

一方∶治血崩。用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服。

崩漏论外方

增损四物汤(见血寒论外方)《良方》一味防风(见《妇人规古方》)治肝经有风,以致血得风而流不归经者。

用防风去芦为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一名独圣散,每服二钱,空心食前用酒煮白面,清饮调下,极效。

《良方》防风黄芩丸(见《妇人规古方》)治肝经风热以致血崩、便血、尿血等证。

条芩(炒黑) 防风(等分)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或食前米饮或温酒送下。

柏叶散(见《妇人规古方》)治元气虚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亦治白带。

柏叶(炒) 当归 生地 续断 川芎 龟甲(炙) 禹余粮(各一两半) 阿胶(炒五钱) 鳖甲(炙两半)赤石脂( ) 牡蛎( ) 地榆 艾叶(炒) 鹿茸(炙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

棕灰散(见《古方八阵.和阵》)治大肠下血不止,或妇人崩漏下血。

败棕,不拘多少,烧灰存性,为细末。

每服二钱,空心好酒或清米饮调服。

龙脑鸡苏(见《古方八阵.和阵》)治上焦之火,除烦解劳,安吐血衄血,清五脏虚烦,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热、消渴,下而血滞、五淋、血崩等疾。

麦冬(四两) 甘草(一两半) 龙脑薄荷叶(一斤) 阿胶(炒) 人参(各二两) 黄耆(炙一两)生地(六两另为末) 木通 银柴胡(各二两。此二味用沸汤浸一日,夜绞取汁)
上用好白蜜二斤,先煎一、两沸,却入地黄末,不住手搅,徐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然后加前诸药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随证用引,送下。如室女虚劳,寒热潮作,用人参柴胡汤下。一方如前,有黄连一两。

杀血心痛

陈临川《良方》云∶“妇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多而心痛甚者,亦然。用乌贼鱼骨炒为末,醋汤调下,失笑散亦效。”失笑散(见经期腹痛)立斋曰∶“前证若阴血耗散,用乌贼丸收敛之。若瘀血不散,用失笑散行散之。若心血虚弱,用芎归汤补养之。若郁结伤血,用归脾汤调补之。”乌贼鱼骨丸(见《妇人规古方》)此即内经治血枯方。

乌贼鱼骨(去甲四两) 芦茹(一两即茜根)上为末,以卵捣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或十丸,鲍鱼煎汤下,以饭压下。鲍鱼即今之淡干鱼也。

芎归汤(见《妇人规古方》)一名佛手散,亦名当归汤。治产后去血过多,烦晕不省,并一切胎气不安,亦下死胎。

川芎(二钱) 当归(三、五钱)上咀,每用半两,水煎服。若腹疼加桂;若腹痛、自汗、头眩、少气,加羊肉,若不应,用八珍汤。若用下胎,当为末,以酒调服。

归脾汤(见经不调)

附案 一妇人血崩兼心痛三年矣,诸药不应,每痛甚,虚证悉具,面色萎黄。余曰∶心主血,盖由去血过多,心无所养,以致作痛,宜用十全大补汤,参、术倍之。三十余剂稍愈,百余剂全愈。

愚谓杀血心痛,既由血去过多而心痛甚,明属心无所养,但当专用甘温以养营气。如十全大补汤、大营煎、小营煎、五福饮之类为宜。若失笑散者,惟气滞血逆而用以行之、散之则可,必不可以治血虚也。再如乌贼丸,乃《内经.腹中论》用治血枯者,亦恐于血虚心痛未必即效,用者审之。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令人昼则明了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是也。

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饮,或三柴胡饮,或四柴胡饮,或良方黄龙东加生地,酌而用之。

一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一为水数,从寒散也。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须从凉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黄芩(一钱半) 芍药(二钱) 生地(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 甘草(八分)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内热甚者,加连翘一、二钱,随宜。如外邪甚者,加防风一钱佐之;如邪结在胸而痞满者,去生地加枳实一、二钱。如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钱,热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三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达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二钱,溏泄者易以熟地)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一二钱。

四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四为金数,从气分也。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罔顾根本,未有不元气先败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 人参(二、三钱或五、七钱酌而用之。)水二钟,煎七、八分,温服。如胸膈滞闷者,加陈皮一钱。

《良方》黄龙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若或怒、或劳,火由内生,其人多汗而无表证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之类加减主之。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清化饮(见血热经早)当归六黄汤(见《古方八阵.寒阵》)治盗汗之圣药。

当归 黄耆(蜜炙各二钱)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水二钟煎服。

若病虽渐愈,但元气素弱,而热有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若脾气素弱,宜归脾汤;血气俱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庶无误矣。

补阴益气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补中益气汤之变方也。治劳倦伤阴,精不化气,或阴虚内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热 疟,阴虚便结不通等证。凡属阴气不足而虚邪外侵者,用此升散,无不神效。

人参(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山药(酒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去此不必用)柴胡(一、二钱,如无外邪者不必用)水二钟,加生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归脾汤(见经不调)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若血热多滞者,宜小柴胡汤加丹皮、红花、当归。

小柴胡汤(见崩淋经漏不止)

辨经色

凡血色有辨,固可以察虚实,亦可以察寒热。若血浓而多者,血之盛也;色淡而少者,血之衰也。此固大概之易知者也。至于紫黑之辨,其证有如冰炭,而人多不解,误亦甚矣。盖紫与黑相近,今人但见紫色之血,不分虚实,便谓内热之甚,不知紫赤鲜红浓而成片成条者,是皆新血妄行,多由内热。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多以真气内损,必属虚寒。由此而甚,则或如屋漏水,或如腐败之宿血,是皆紫黑之变象也。

此肝脾大损,阳气大陷之证,当速用甘温,如理阴煎、理中汤、归脾汤、四味回阳饮、补中益气汤之类,单救脾土,则陷者举,脱者固,元气渐复,病无不愈。若尽以紫色作热证,则无不随药而毙矣。凡肠 便血之属,无不皆然。学人于此,最有不可忽者。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理中汤(见血虚经乱)归脾汤(见经不调)四味回阳饮(见《新方八阵.热阵》)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 制附子(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炮干姜(二、三钱)水二钟,武火(即较旺之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血枯经闭

《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奔者,死不治。”《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涩为不月。”血枯之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凡妇女病损,至旬月半载之后,则未有不闭经者。正因阴竭,所以血枯,枯之为义,无血而然。故或以羸弱,或以困倦,或以咳嗽,或以夜热,或以食饮减少,或以亡血失血,及一切无胀、无痛、无阻、无隔,而经有久不至者,即无非血枯经闭之候。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克之。但使雪消,则春水自来,血盈则经脉自至,源泉混混,又孰有能阻之者?奈何今之为治者,不论有滞无滞,多兼开导之药,其有甚者,则专以桃仁、红花之类通利为事,岂知血滞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复通之,则枯者愈枯,其与榨干汁者何异?为不知枯字之义耳,为害不小,无或蹈此弊也。此之治法,当与前血虚、肾虚二条察而用之。

寇宗 曰∶夫人之生,以血气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血气者。若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男子则神色消散,女子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气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闭。且心病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金亏,故发嗽。肾水绝则木气不荣,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鬓发焦,筋骨痿。

若五脏传遍,则必至于死。此一种于劳中最难治。盖病起于五脏之中,无有已期,药力不可及也。

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然后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举此为例,其余诸方,可按脉与证而治之。

张氏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凉药。医家多以为室女血热,故以凉药解之,殊不知血得热则行,冷则凝。《养生必用方》言之甚详。此说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疼,日渐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数,此由阴虚血弱,阳往乘之,少水不能减盛火,火逼水涸,耗亡津液。治当养血益阴,慎毋以毒药通之。宜用柏子仁丸、泽兰汤。

柏子仁丸(见《妇人规古方》)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日渐羸瘦而生潮热,慎勿以毒药通之,宜柏子仁丸。

柏子仁(炒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两) 泽兰叶 续断(各二两) 熟地黄(三两,酒拌蒸烂杵膏)上为末,入地黄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空心米饮下。

泽兰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劳怯经闭。

泽兰叶(二钱) 当归 芍药(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用水煎服。

立斋曰∶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其为患,有因脾胃虚不能生血而不行者,调而补之;有因脾郁伤血,耗损而不行者,解而补之。有因胃火血消烁而不行者,清而补之;有因劳伤心血,少而不行者,静而补之;有因肾水亏不能生肝血而闭者,补脾肺;有因肺气虚不能行血而闭者,补脾胃。

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审而治之,庶无误矣。

五谷入胃,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养五脏六腑。若服苦寒之剂,复伤胃气,必致不起。

经闭论外方

子和通经散 (见《古方八阵.攻阵》)治妇人气逆血闭。

陈皮(去白) 当归(各一两) 甘遂(以面包,勿令透水,煮百余滚,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临卧服。

相关文章
 牙周炎 牙齿松动(求不拔牙只法)
 流感病毒的基因变异(“超級细菌”升級)
 冠心灵(《古今名方》引北京冠心病防治组方
 求助:九个月女宝便秘一周
 热淋
 请教,《神农本草经疏》好不好?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