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教程: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

经云∶冬伤于寒,春为温病。以冬不即病,其寒毒藏于风府之上,至春,温暖之气发而为病,故曰温病。或愈,或死,死则六七日间,愈则多出旬日之外,世号为大病。要当随此经络传变,仍以脉证别之,乃可施治。治伤寒法,盖尽于此。至晋集仲景论,于太阳经,出麻黄桂枝二方治伤寒伤风,并录预备救失加减之法甚详。至阳明少阳与三阴经伤风证治,则蔑闻矣,故知仲景只就太阳一经格量二病,令勿差互。编集既不诠辨,后学懵无所知,昏翳典坟,千有余载,略不加省,良可叹息。今辄提其六经伤寒合用对治诸方,以为宗兆,其如坏证治法,除各见本门外,编集于后,使皂白自分,初不敢取诸胸臆,盖有所本于圣经也。

伤寒辨正

《内经》论伤寒,惟说足三阴三阳,六经传受,愈否日数,及各随其脏腑经络,流注去处,而证以行汗下,并两感脉应病形而已。至张长沙以伊芳尹《汤液》作治法,兼述伤风暑湿等,详略不同,格量互显,使后学举隅而反。至晋不解其义,随行编集,遂行于世,此后蹈袭者,不可胜计。所谓《百问》、《证治》、《提纲》、《目录》、《撮要》、《备全》、《活人书》、《伤寒论》、乃至《图形》、《指脉》,皆剥采晋集,初无反隅,虽有意于广传,皆未明其义类,缘晋集不识偏正,以此类预备之方,杂于正治,而正治之方,多所简脱,故使典籍愈翳,后学固封,不削繁芜,罔知枢要,因别论于后云。

伤寒证治

足太阳膀胱经伤寒,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恶寒。其经络流注去处,与伤风同,但脉浮 洪紧数为异耳。惟足太阳寒水,为诸阳主气,故寒先伤之。

麻黄汤

治太阳伤寒,脉浮紧而数,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胸满而喘者。

麻黄(去节)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杏仁(二十五粒)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覆取微汗。夏则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或汗出后,无大热而喘者,去桂,加石膏四两。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而喘者。

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炮) 甘草(炙) 桂心 芍药(各三两) 半夏(汤去滑) 五味子(各二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噎者,去麻黄,加熟附子 一钱;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加茯苓一钱;喘者,加杏仁七枚,去皮尖。

温粉

凡发汗不欲多,多则亡阳,宜用此粉扑之即愈,效如神。

白术川芎 白芷
上为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匀扑之。

大青龙汤

治太阳中风伤寒,脉紧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而烦渴;或脉浮缓,身不疼 但重,乍有轻时;或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

麻黄(去节,三两)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一两) 石膏(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足阳明胃经伤寒,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不恶寒,腹满,咽干口燥而渴。其脉流注与伤风同,以阳明主肉,故次传之。

大承气汤

治阳明伤寒,脉长身热,不恶寒,目疼鼻干,不得卧,腹满,咽干渴,大便 硬,谵语;或汗后脉沉实;或下利,心下坚;或已经下,其脉按之浮沉尚有力者。

大黄(酒洗,半两) 芒硝(一分,别研入) 浓朴(姜制,一两) 枳实(一分,锉炒去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滓,入硝再煎服。

若脉迟而滑,汗出身重,时发潮热;并得病二三日无太阳证,烦躁,心下硬,下利后谵语者,去芒硝,名小承气。或发汗不解,蒸蒸发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及吐利后,腹胀,厥烦,谵语,去浓朴、枳实,入甘草半两、芒硝一分煎,名调胃承气。或结热膀胱,如狂状,下血,小腹急结者,去浓朴、枳实,加仁十二个、桂、甘草各半两、硝一分,名桃核承气。

柴胡

治证状大略与大承气汤同。轻则柴胡,重则承气。

柴胡(四两) 黄芩 赤芍药(各一两半) 半夏(汤去滑,一两一分) 枳实(麸炒,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滓,食后温服。若内热里实,身体疼痛,是表证未解,不可服。

足少阳胆经伤寒,胸胁痛耳聋,口苦咽干,往来寒热,目眩干呕。其脉流注与伤风同,以少阳主胆,属半表半里,故三传之。

小柴胡汤

治少阳伤寒,脉弦或沉紧,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渴,腹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咳,有微热,亦有不渴不呕者。又治妇人伤风伤寒,经水适断,发热恶寒,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得七分热除,脉迟身凉,胸满谵语,如结胸状,前刺期门,随招生简章其实而取之,投此汤即愈。又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并阳明伤寒,脉反弦浮,身目悉黄,小便黄,潮热时哕。

柴胡(二两) 半夏(汤去滑,六钱一字)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若腹痛 ,去黄芩,加芍药三分;
心下悸,小便不利,加茯苓一两;
若不渴,则有微热,去人参, 加桂三分;
咳嗽,去枣,加五味子三分、干姜半两;
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加栝蒌实 一枚四分之一;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
胸中痞硬,去枣,加牡蛎一两;
若过经不解,日晡发热,已而微利,加芒硝一两。

足太阴脾经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其脉流注与伤风同,治之各有正方。

治中汤

治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其脉尺寸俱沉细。

人参 干姜(炮) 白术 甘草(炙) 陈皮 青皮(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五积散

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

苍术(泔浸一宿,二十两) 桔梗(十两) 陈皮(六两) 白芷 甘草(炙,各三两) 当归(二两) 川 芎(一两半) 芍药 白茯苓 半夏(汤去滑,各一两) 麻黄(去节,春夏,二两,秋冬,三两) 干姜 (春夏,两半,秋冬,二两) 枳壳(汤浸去瓤,锉炒,四两) 浓朴(姜制炒,二两) 桂心(春夏,三两, 秋冬,四两)
上先将前十二味 咀,微炒令香,取出,当风凉之,入后枳壳、桂、朴三味,同为细末国家医学考试网。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温服。伤寒手足逆冷,自汗不止,脉沉细,面青,呕逆,加顺元散一钱同煎热服;产妇阵疏难产,经三两日不生 ,胎死腹中,或产母气乏委顿,产道干涩,加顺元散水七分、酒三分煎,相继两服,气血内 和即产;胎死者,不过三服当下。其顺元散多少,量产母虚实加减。伤寒发热,侠内寒者, 加葱白二寸、豉七粒同煎,相继服,当以汗解。

顺元散

乌头(炮去皮尖,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 南星(炮,各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末,同前法煎此药。治内外感寒,脉沉伏迟细,手足冷,毛发恂栗,伤寒阴证,大 啜一二杯,气和汗出即愈。

足少阴肾经伤寒,口燥舌干而渴,背恶寒,反发热倦怠。其脉流注,与伤风同。

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伤寒,口中和,而背恶寒,反发热倦怠,自汗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而紧者。

麻黄(去节) 细辛 附子(炮去皮脐,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手足厥冷者,去麻黄、细辛,加干姜半两、甘草一分。或口燥舌干而渴,宜急下之。

足厥阴肝经伤寒,烦满,发热恶寒,往来如疟,或囊缩,小腹急痛。其脉流注,与伤风 同。(本论用小建中汤,方见九痛门,去远志即是)

麻黄桂枝各半汤

治厥阴伤寒,烦满,发热恶寒,往来如疟;或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 者主之。若脉沉短,其囊必缩,急以大承气下之,可保五死一生。承气汤乃利阳明药耳,若 病到厥阴,其势已甚,盖阳明养宗筋,为热毒所攻,乃以承气泻其能养,故利阳以救阴,此 犹假虞伐虢、围魏救赵之意也。

桂心(四钱一字) 芍药 麻黄(去节) 杏仁(十二个,去皮尖) 甘草(炙,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入姜枣煎亦得。

大承气汤

(方见足阳明经)

小建中汤

(方见九痛门)

相关文章
 秦艽鳖甲散
 麦门冬汤(《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医方妙选
 沉痛悼念王绵之教授
 绵姜汤(《鸡峰》卷十四。)
 寒热病论
 保赤膏(《疡科选粹》卷七引戚少保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