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如水是何因。肝肾之热极而兴。未发初潮必见此。如无斯候别病侵。
目赤弦烂泪常淋。非因被风即烟熏。治若不早成痼疾。急为疏通奏奇勋。
热毒余毒上攻目。羞明怕日眵泪多。暴赤肿闭目生翳。眼眶皮烂宜清毒。
眼光如水。此肝肾两经热极所致。乃麻之正候也。未发热与初热之间。有此症者。方为出麻之候。如无此症。即非麻候。如有麻毒入目、生翳障者。以蝉菊散主之。如热毒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者。用羌菊散主之。(朱曰 麻后白翳攀眼不退。有秘方用鸡肝一具。麝香少许。拌入鸡肝内。隔水蒸熟食之。食七次。必见效。)大便滑者。去大黄。少加生枳壳微导之。如麻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怕日。云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用羚羊角散。去黄耆、升麻。加连翘、牛蒡子、黄连主之。如麻后眼目生翳。目赤红肿。眼眶皮烂。俱宜用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主之。其有眼眶红烂常多泪者。其症多因麻之正收时及麻收后。不避风寒。为风热所侵。或被烟熏。皆能令目赤弦烂。而常流泪。当即为疏解。急以柴胡饮子治之。若日久不治。则为终身痼疾。
朱曰:眼眶红烂。小儿麻后。往往有此。皆因不避风寒。风挟热上攻所致。
蝉菊散 治痘麻入目。或病后生翳障。
蝉蜕(去土净) 白菊花(去梗叶净) 各等分。为末。水煎。加蜜汁少许。再煎。食后温服。
羌菊散
羌活 白菊花 蝉蜕 防风 木贼 栀仁 大黄 谷精草 白蒺藜 黄连 沙苑 蒺藜
甘草为末。清米水调下一钱。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屑) 黄芩 草决明 车前子 防风 大黄 芒硝 黄耆 升麻 水煎。稍热服。
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 此方最验。可随症加减。
生地黄(一钱五分) 甘菊花 黄芩(酒炒) 牛蒡子 连翘(各七分) 当归尾 柴胡(各八分) 川芎(六分)红花 木贼(各五分) 草决明(炒) 白蒺藜(炒去刺各一钱) 甘草(去皮三分) 水煎服。
柴胡饮子 治风热眼眶赤烂。
柴胡 羌活 防风 赤芍 桔梗 荆芥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热服。
未曾睡着闭双眸。脾经火旺欠清消。正收收后多见此。急宜利水清上焦。
眼闭之症。非熟睡而两目闭。谓未曾睡着。而双目自闭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盖因脾经之火旺盛未消而然。治宜清上焦之热。兼以利水为急。以泻白散、加木通、薄荷叶、玄参、牛蒡子、连翘、荆芥治之。火退而目自开矣。或问脾火旺、当用泻黄散。而用泻白散。何也?曰。土为金之母。实则泻其子。
朱曰:眼闭一证。亦有因多服清凉之剂而然者。盖太阴主开。多服清凉。脾阳受耗。失太阴主开之效用。
泻白散 治肺热咳嗽。手足心热。
桑白皮(姜汁和白蒸) 地骨皮(去骨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淡竹叶一把。糯米一百粒引。水煎服。加陈皮、桔梗。亦名加味泻白散。有热。更加知母、黄芩。或问地骨皮乃三焦气分药。而泻白散用之。何义也。曰、三焦属肾。肾为肺之子。实则泻其子也。
眼多眵涕本属热。脾肺二经火未息。无分初起与收后。清降肝脾火为急。
眼生眵涕者。脾肺火甚故也。见此症者。无分前后。即当清降肝脾之火。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除甘草、加龙胆草治之。
白珠络属手太阴。初热红赤是本经。正收收后仍赤红。肺家风热犹未清。
目之白珠属肺。今麻之发、正合本脏。故初发热之时。未出麻之际。目即赤红。此正候也。如出现后、及正收、与收后。而白睛仍前赤红者。此乃肺经风热未尽所致。宜清肺泻火为急。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加荆芥、薄荷叶、连翘、元参、牛蒡子治之。赤而肿痛者。风热上壅也。以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加荆芥治之。
朱曰:凡风热白睛红赤。此二方皆可生效。
麻发于心火烊烊。丙子反侮壬癸乡。以致麻后患雀盲。照月夜灵四六汤。
雀目者。每至日暮、而眼不能见物、是也。又名鸡目瞎。又名高风障。经曰:眼得血而能视。肝脏血。肝血有亏。兼之火邪旺盛。熬于壬癸。津血亏耗。致病雀目。至日暮属阴之时。而目不能视物矣。治法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六味地黄汤。加石决明、夜明砂主之。或以照月饮、决明夜灵散治之亦可。
六味地黄汤
熟地黄(一钱) 山茱萸(五分) 淮山药(炒五分) 白茯苓(七分五厘) 牡丹皮(去骨七分五厘) 泽泻(七分五厘) 水煎。空心服。
照月饮 治雀目立效。
真雄黄(研细水飞过) 用活鸡剖开。取热肝捣极烂。入雄黄末五厘。温酒调服。
决明夜灵散 治男妇大小眼目、至暮则昏。夜间虽有灯光月亮。不能视物。(朱曰 此方治雀盲颇有奇效。惟必多食。)
石决明(炒) 夜明砂(水淘净各二两) 公猪肝(一两、母猪及瘟猪之肝、切不可用、用羯羊肝、更妙。)
右肝勿犯铁器。以竹刀切肝作两片。将药末铺于一片肝上。将第二片肝盖合。用线扎紧。勿令药末漏出。放入砂罐内。以淘米泔水一大碗。煮肝。煮至米泔仅存小半碗时。去火。于卧时。以药肝与汁。一齐与服。
前方石决明、镇肾益精。以之为君。夜明砂、升阳主夜。以之为臣。米泔水、主脾胃。以之为佐。肝与肝合。以类相从。引入肝经。以之为使。
足阳明经有蕴热。口中因之有秽息。倘或臭气不可闻。纵是神仙医不得。
口气秽浊。乃热邪蕴积于胃。宜用清金降火之剂为急。以清胃散、少用升麻。以开提胃气。加连翘、牛蒡子治之。如麻收之后。有口臭、口疮、唇烂。兼之咽喉疼痛者。以生地败毒散。除去赤芍、桔梗、甘草、柴胡。加黄连治之。其有口臭不可闻者。此是胃烂。必死之症。若其人原有口臭者。则不在此例。当详问施治。
朱曰:口臭一证。有自少至老不愈者。惟麻时口臭。不可不注意。
清胃散 症治与六十二条加味清胃散同。
生地黄(四钱) 当归 黄连(酒蒸各三钱) 升麻(一钱五分) 丹皮(五钱) 石膏引。
生地败毒散
生地黄(一钱五分) 丹皮 黄芩(酒炒) 柴胡(各七分) 牛蒡子(炒) 连翘 天花粉 元参 金银花 桔梗(各八分) 薄荷叶 黄柏 赤芍(各五分) 生甘草(去皮三分) 熟石膏 淡竹叶(各一钱)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另以犀角磨汁对服。
心脾胃经毒未降。热壅上焦口生疮。满口唇舌俱赤烂。独有牙龈不受伤。
口疮之症。满口唇舌生疮。或黄、或赤、或白、而烂。独牙龈无恙者、即是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乃心脾胃三经火甚。余热未尽。而毒壅上焦。下必大便燥结。小便赤涩。治宜清利心脾之火。兼润大肠之剂。以导赤散(见二十五条)去甘草。加猪苓、泽泻。以导脾胃之火。火麻仁、杏仁、以润大肠之燥。若得大便通利。小便频行。其毒自退。外以绿袍散吹之。如乳下婴儿。乳母有热。亦当服药。使乳无热。儿亦清安。以 乳方、去甘草、与乳母服之。若麻收之后。口疮唇裂者。均宜以秘本洗心散去麻黄、或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甘草。俱加石膏、牛蒡子下之。如系牙疳之症。则又从牙疳门施治。
绿袍散 治一切口疮腐烂。(朱曰 绿袍散治口疮神效。)
荆芥穗 薄荷叶 青黛(各三钱) 元明粉 硼砂(各二钱) 百药煎(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为末。点舌上。令其自化。或用新汲井水。和蜜、调点舌上。亦可。
乳方
木通 泽泻 猪苓 生地黄 赤茯苓 天花粉 连翘 黄芩 西茵陈 甘草梢 灯心引。水煎。
上药、候乳母食后。令捏去宿乳服之。服后。令乳母仰卧。使药味传贯于乳。再令乳母略去乳汁少许。然后以乳哺儿。仍以此药与儿同服。
秘本洗心散 专治口舌生疮。
当归 生地黄 木通 黄连 大黄 薄荷叶 麻黄茸 各等分。灯心引。水煎服。
舌上累累生白珠。心脾郁热致灾危。急宜清心与降火。依法调治症自除。
舌者心之苗。而脾脉又络于舌。心脾二经之热。无所泄而发于舌。故舌生白珠。累累如粟。甚则上 牙龈。满口遍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法当以朱氏洗心散。去甘草、加黄连。或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加麦冬治之。如大便不通者。以洗心汤去赤芍、甘草。合泻心东加石膏、牛蒡子。或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甘草。加黄连、石膏、牛蒡子治之。外以桑白皮捣自然汁涂之。或用涂方涂之。或用绿袍散(见八十条)点之。如食乳孩子。以 乳方(见八十条)去甘草。与乳母服之。
朱曰:凡一证当知从何经发出。如此证读内经者即知发于心脾二经之热。据经用药。自可迎刃而解。
朱氏洗心散 治心经有热。口舌生疮、白珠、等症。
生地黄 枯黄芩 麦冬 归尾 知母 薄荷叶 甘草 鲜藕节、侧柏叶引。甚者、加黄连。
水煎服。
洗心汤 治心热、白珠满口、二便不通。
防风 荆芥 黄芩 木通 大黄 连翘 生地黄 归尾 赤芍 甘草 灯心引。水煎服。
一书无赤芍。有黄连。有潮热加柴胡、羌活。一书有潮热加黄连、骨皮、元参、黄柏、栀仁。
川黄连 为末。临卧。蜜水调服。
涂方 治口疮甚者
黄柏(去粗皮锉碎以蜜炙黄色) 青黛 各等分。为末。以蜜调涂患处。
涂方
薄荷叶 黄柏 硼砂 冰片 黄连 为末。以蜜调涂患处。
阳明胃火留为殃。毒上冲牙生疳疮。此症非同口疮比。顷刻能令性命伤。
麻毒流连走马疳。牙龈黑烂食难尝。败唇崩鼻牙齿落。漏颊穿腮旦夕亡。
牙疳者。专于上下牙龈腐烂。其毒最重。其症最危。非若口疮舌珠之比。此乃胃火留而不去。余毒上冲所致。急宜清胃凉血。佐以润大肠之剂。以秘本加味清胃散。加石膏、荆芥、火麻仁、杏仁治之。大便秘者。以秘本洗心散(见八十条)去麻黄。加牛蒡子、石膏微利之。(有用当归散者。实属无济。方仍存之。)外以桑根白皮煎汤漱洗。以马鸣散、文蛤散、救苦散、无比散、烧盐散等方。随用以涂之。若麻一出即收。麻毒收入于里。致生牙疳。大热、谵语、不食等症。内宜用凉解之剂。以加减清胃汤去陈皮、桔梗、甘草。加黄连、葛根、牛蒡子主之。外以熟附子切片。将水煮软。敷患者两手心、两足心以拔之。如麻后牙疳肿痛者。以清胃散(见七十九条)加荆芥、元参、牛蒡子主之。外以尿桶中白垢。火 如盐。加冰片研。和蜜调、搽之。凡麻后、牙龈黑烂、肉腐出血。呼吸气息、臭气冲人者。名为走马牙疳。急用尿白火 。加冰片。以蜜调频涂。或用马鸣散等方。或以龙硼散、黄龙散、雄黄散、神授丹等方吹之。又或以黄连、硼砂各一钱。胆矾三分。冰片五厘。研末搽之。再加白盐梅、烧灰存性。人中白、火 、同研。搽之更应。内急以生犀地黄汤、加石膏治之。俟症平。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用生地黄、加木通、栀仁、生犀角、西茵陈以利小便。使热血下行。而毒火不致上冲矣。若牙疳白色。为胃烂不治之症。有用栗树根白皮。煎水洗患处。而以五倍子、雄黄、百草霜、枯明矾、为末吹之者。间有取效。未必全验也。若通龈白色。自外延入内者。无脓血者。牙眶烂而口臭者。喘促痰鸣者。面颊浮肿者。环口青黑者。颊漏腮穿者。喉穿齿落者。唇崩鼻坏者。皆不治之症也。
朱曰:牙疳证虽危险。内外治法极多。按法治之。自可奏效。尚有一种似牙疳者。如小儿口内生毒块。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酒浸捣烂涂脚心。男左女右。自愈。
又一外治法。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为末。鸡子白调作饼。贴涌泉穴。男左女右。一周时愈。
秘本加味清胃散 治斑疹口舌生疮。牙龈腐烂。
丹皮 当归 生地黄 黄连 犀角 连翘 升麻 甘草 水煎服。
马鸣散 治走马牙疳良方。
人中白(即尿桶中白垢、以竹刀刮取、用新瓦盛、以火 之、俟其色白如盐、取用五钱。) 蚕蜕纸(又名马鸣退、烧灰、二钱) 生五倍子(一钱) 明矾(研细二钱) 又五倍子(一个、入明矾末于内、装不尽、再用五倍子一个、装尽、以火 之、俟以矾枯为度、取用。) 同为细末。先用米泔水、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之。
文蛤散
雄黄(五钱) 枯明矾(五分) 蚕蜕纸(烧灰一钱) 生五倍子(一钱) 又五倍子(一钱同明矾炒枯用) 为末。先将米泔水、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上。一日数次。以愈为度。
救苦散 治口疮牙疳。
人中白(火 五钱) 寒水石(飞过三钱) 青黛(五分) 僵蚕(炒) 黄柏 冰片(各一钱五分) 牛黄(二分) 为末。先以苦茶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上。三五次少愈。十次全愈。
无比散 治牙疳腐烂。
黄牛屎( ) 冰片(少许) 为细末。吹患处。
烧盐散 治牙疳溃烂 取椽斗大者。实盐满壳。合起。将铁丝扎定。烧化存性。以 复地片时。取起。加入麝香少许。研细。涂之。椽(音许、即栩字。诗陈风宛丘之栩柞栎也。一名杼。三四月间开黄花。八九月内结子。子如皂斗。子外有房。可染皂。)
加减清胃汤 治麻后口疮。
元参 连翘 生地黄 黄柏 麦冬 木通 白茯苓 天花粉 陈皮 桔梗 甘草 灯心引。
龙硼散 治麻后口疮。
牡黄牛屎尖( ) 明矾(五分) 冰片(一分五厘) 朴硝(一钱) 硼砂(二钱) 为末。以鹅管盛末。吹患处。
黄龙散
牡黄牛屎尖( ) 冰片(一分) 为末。以鹅管吹患处。
雄黄散
雄黄(一钱) 黄柏(二钱) 麝香(一分)为末。先以艾叶煎汤洗患处。然后以末搽之。以愈为度。
神授丹
枯明矾(七分) 麝香(一分) 白毡灰(三分)为末。以竹管盛。吹患处。
生犀地黄汤
连翘 葛根 元参 黄连 生地黄 荆芥穗 升麻 甘草 生犀角(另磨) 水煎。入犀角汁二三匙对服。
上唇生疮虫食脏。下唇生疮虫食肛。此名狐惑非佳候。化 丸儿酌治良。
上下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名曰狐惑。其义云何。乃出自伤寒指掌之言。谓上唇多疮者。虫食其脏。名曰狐。下唇多疮者。虫食其肛。名曰惑。盖取其进退犹豫之义也。大非美候。宜以秘本化丸。或古方化 丸。酌量而治之。如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症也。
秘本化 丸
君子肉 芦荟( ) 龙胆草(各二钱) 五灵脂(一钱五分) 黄连(二钱) 川楝子(一钱五分) 乌梅 为末。以乌梅去核、捣烂、合丸。白水下。
古方化 丸
黄连(五钱) 蜀椒(闭目者勿用、去杆、炒二钱。) 苦楝树根白皮(晒干二钱) 为末。用乌梅肉、七枚。以艾汤浸、捣烂、合丸。艾汤下。
切牙之症非痘比。痘有寒热二症分。喜食热物四肢冷。下血咽痛见阎君。
切牙虽非痘症比。亦有寒热二症分。未曾服药从热治。过用寒凉又宜温。
麻之切牙。非若痘比。痘症切牙。有寒热二症之分。而麻症切牙。皆属热候。乃阳陷于阴。故多发渴。而手足俱热。喜饮食冷物。治宜滋阴降火。以麦冬汤。去白芍。加丹皮治之。若手足俱不热。而反厥冷。喜食热物。此为热邪内亢。后必下血、咽痛、痰鸣而死。即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治之。然多不可救。若饮食犯椒姜辛辣助热等物。更非所宜。然麻后切牙。亦有虚实。不可执泥无虚实之说。但不与痘症比耳。麻后切牙。其先未曾服药而切牙者。乃实症也。解毒乃止。而三味消毒饮(见三十三条)之类。可以随证加减而用。若已经服药而切牙者。恐服寒凉之药过多。有伤气血而然。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人参治之。
朱曰:实证宜解毒。易治。多服寒凉伤气血。非大医不能治矣。
麦冬汤 治痘症。便实而渴。
舌胎虽当分颜色。黄为胃火白肺热。惟有黑胎莫相逢。麻症逢之心经绝。
舌者心之苗。心为君火。麻本火候。故舌有胎。胎有黄、白、黑三种。白胎为肺热。黄胎为脾胃热。均当清解疏利。更兼外症参详而治。如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桔梗、甘草。苏葛汤(见第六条)去柴胡、赤芍、甘草。俱可随症加减而施。纯黑者。则为心绝。黑而湿者。热yin血分。黑而燥者。热yin气分。皆为危候。此症无分首尾。均宜清热疏利。一例而治。并宜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黑而湿者。多用生地黄、元参。燥者。倍用黄连、黄芩、麦冬、淡竹叶。加地骨皮、木通。黑色渐退者吉。不退者不治。
唇燥火热在胃脾。红赤热重淡白微。若带紫黑而燥者。苦寒之味始相宜。
唇燥、乃脾胃二经之热。其症有三。一则唇淡白而枯燥者。其热尚微。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加麦冬、木通、牛蒡子治之。一则唇赤而枯燥者。其热极深。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元参、牛蒡子、连翘、木通治之。一则唇带紫黑而枯燥者。其热剧而重也。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犀角汁、元参、牛蒡子、木通、车前子治之。惟宜随症轻重。以清热分利。方称良工。
少阴太阴火上冲。唇舌必然见赤红。正收收后唇舌裂。心脾已绝归罗酆。
唇舌破裂。此心脾之火甚上冲也。其色必深赤。间有紫黑者。若初发热。及正出之间。唇舌红而破裂者。此症还轻。斯时其毒在未出将出之际。若得火轻血活。内能托出。口能食物。斯为可治。药宜用寒凉。加以疏托之剂。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元参、牛蒡子、荆芥、葛根、薄荷叶治之。若正收与收后而唇舌破裂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黄柏、元参、山豆根、木通治之。若唇舌破裂而紫黑枯燥。此心脾二经俱绝。兼之血不活者。则难治矣。
火邪拂郁咽喉痛。射干鼠粘汤可用。吹喉惟有十宣散。莫犯金针病增重。
毒火熏蒸气上炎。咽喉自此正疼烦。从来麻症多咽痛。莫作寻常喉痹看。
麻症属火。咽喉疼痛。亦是常候。乃毒火拂郁上熏。故咽痛也。切勿误认作喉痹。而妄用金针去其血。初潮咽痛者。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射干、山豆根主之。外以十宣散吹之。(有以甘桔东加牛蒡、连翘、升麻治之者。万不可用。方已芟。)已出而咽痛www.med126.com者。以静远主人射干鼠粘子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钱氏甘露饮去熟地黄、酌用石斛、茵陈。加牛蒡子、射干、防风主之。麻症有咽喉痛者。不拘初热正出已收。俱以射干、牛蒡子、山豆根、防风煎汤与服。外用十宣散吹之。或用二圣散吹之。如麻症有结喉等候。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主之。如麻毒上攻。咽嗌肿痛热渴。或肿毒不消等症。以加味骨皮清膈散(见五十条)去当归、滑石、桔梗、甘草、紫菀。加石膏、元参、麦冬、薄荷、防风、牛蒡子主之。(有以大如圣饮子治之者。非惟不识避忌。而实于病无济。方姑为收录。)如麻症血热。咽喉不利者。以加味消毒饮去甘草。加射干、生地黄。或以紫草消毒饮。去甘草。加生地黄、防风、射干治之。如咽不利。而兼风热咳嗽者。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连翘、桑白皮、贝母治之。如咽痛。而麻不大起发者。以消毒饮(见二十三条)去甘草。加葛根、前胡、射干主之。如肺热咽痛、声音不清者。以全书除热清肺汤(见五十五条)去石膏。加射干、牛蒡子、黄连主之。(有以甘桔清金散治之者。不可轻用。方仍收。)大凡麻症咽痛不堪者。照症用药而外。不拘前后。外用十宣散、二圣散、玉锁匙、化毒丹等方。任凭选用吹之。
静远主人射干鼠粘子汤
射干 山豆根(各一钱五分) 牛蒡子 紫草 紫菀茸(各一钱) 蝉蜕 升麻(各六分) 木通 石膏 桔梗(各八分) 甘草(五分) 灯心九根引。水煎。食后服。
钱氏甘露饮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痘疹热毒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
天冬 麦冬 生地黄 枳壳(炒) KT 石斛(去苗) 黄芩 熟地黄 茵陈 枇杷叶 甘草 水煎。食后服。牙齿动摇者。并以此漱口。
加味消毒饮
牛蒡子(一钱五分) 荆芥(七分) 防风(六分) 紫草茸(一钱) 甘草(五分) 糯米一撮引。水煎。不拘时服。
紫草消毒饮
紫草 连翘 牛蒡子(各一钱) 荆芥(七分) 山豆根 甘草(各五分) 水煎。不时温服。
十宣散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儿茶 雄黄 苦参(各五分) 硼砂(五分) 乳香(一分) 元明粉(三分) 冰片(少许临用时下入药内) 为末。每用五厘。以竹管吹入喉中。
二圣散
苦参(三钱) 僵蚕(二钱) 为末。吹喉二三次。即痛止肿消。
玉锁匙
焰硝(二两五钱) 硼砂(五钱) 僵蚕(二钱五分) 冰片(一厘)为末。每用五分吹喉。
化毒丹
薄荷叶 荆芥穗 雄黄 辰砂(各二钱) 朴硝(一钱) 牙硝 硼砂 甘草(各二钱五分) 桔梗(五钱) 山豆根(一钱五分) 为细末。以竹管吹入咽中。或以水调服。
大如圣饮子
牛蒡子 桔梗 甘草(各一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
甘桔清金散
牛蒡子(七分) 连翘 甘草(各五钱) 桔梗(一两) 诃子皮(三钱) 为末。薄荷少许。煎汤。下一钱。或加薄荷。水煎服亦可。若非声音不清者。则去诃子皮。
〔附〕治平常咽喉方备用
射干鼠粘子汤 治咽痛。
牛蒡子(四两) 射干 升麻 甘草(各一两)水煎服。
甘草防风汤
甘草(一钱) 防风(二钱) 桔梗(六钱)水煎服。
加味甘桔汤 治咽喉暂用。
桔梗(八分) 甘草(一钱二分) 牛蒡子 射干(各六分) 防风 元参(各四分) 生姜一片引。热甚者。去防风加黄芩。
五拗汤 治咽痛。
麻黄 杏仁 荆芥 桔梗 甘草 姜引。水煎服。
射干散 治咽喉肿痛。
射干 元参(各钱半) 牛蒡子(一钱) 升麻(八分) 桔梗 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海上方 治骨鲠。
金凤花根 打碎。以米醋煎。用有嘴壶盛之。令患者将口衔壶嘴。仰面咽之。其骨即出。吞药之时。勿令沾牙。或用玉簪花根。威灵仙根。如前法治之。亦可。
寒热头疼兼背强。遍身痛楚苦难当。更有头项俱肿者。都缘毒火未清降。
麻症本类伤寒。倘或不避风寒。未经清解。邪火内迫。毒攻于里。症生多端。或有伤寒并作。头疼背强。或头面颈项浮肿。或脉强火盛。大热作渴。或麻收之后。发热而遍身疼痛。种种症候。在所不免。急宜清火解毒。如寒热并作。头疼背强者。当用表散。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略加白芷治之。(有加羌活者。大非所宜。)头面颈项肿者。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白桔梗、甘草。加葶苈主之。脉强火炽。热盛作渴者。则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主之。如麻出稠密。遍身疼痛烦躁者。以凉血饮子(见四十五条)去赤芍。加连翘、牛蒡子主之。如麻收后。遍身疼痛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葛根、前胡、白芷、防风治之。(有加升麻羌活者。亦非所宜。)
朱曰:时医不敢用表散。盖慎之也。惟麻证则必须表散。如项肿遍身痛。以及腹肿腹痛证。皆毒邪闭塞。证虽凶猛。用清热解毒。佐以表散。无不奏效如神。
腹痛原因毒内攻。首尾治法不相同。清解通利消饮食。更分虚实莫朦胧。
腹痛之症不一。总由火毒内郁。而不能出。或为风寒壅滞遏抑。或因饮食停滞不化。而皆能致痛。若见于初热正出之间。风寒壅遏。毒反内攻。而腹痛者。急与疏表。麻出透而痛自止。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淡竹叶。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枳壳。或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治之。若饮食过伤。腹满胀痛者。以枳实导滞化毒汤去山楂、浓朴、槟榔、甘草治之。(有用平胃散。加神曲、山楂、麦芽、枳壳、木通治之者。治腹痛满固当。而治麻腹痛亦非所宜。方仍附收。)大便秘者。加丑牛、或大黄以利之。小便赤涩不通者。加猪苓、泽泻以导之。若于正收及收未尽之时而腹痛者。乃外邪未尽。而复入里所致。宜兼清中外。法当疏托。佐以清解。使毒复出。而痛自止。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加枳壳。木通、黄芩治之。如麻全敛之后而腹痛者。治宜清凉解毒。佐以风药。兼分利余热。使毒内消、而痛自愈。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知母、花粉、桔梗、甘草。加枳壳治之。又须验其有无他症。分别属虚属实而治。若邪热内结而腹痛者。以通利大便为主。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治之。如麻后脾气不调而致腹痛面目四肢浮肿者。以分利小便为主。以导赤散(见二十六条)治之。腹疼而小便不通者。以导赤散(见二十六条)加芍药治之。若麻症毒重。腹痛烦躁潮热者。以连翘败毒散。去赤芍、甘草治之。倘腹痛不止。加黄连、麦冬治之。若麻症首尾肚痛者。此皆由毒火内蕴而然。宜先发散。以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桔梗、甘草治之。后以山楂肉煎汤与服。至若元气大虚。阴阳不能升降。小水不利。遍身浮肿。喘促兼见者。则难治矣。
枳实导滞化毒汤
枳实 青皮 麦芽 木通 连翘 赤苓 牛蒡子 山楂肉 槟榔 浓朴 甘草 灯心引。水煎服。
连翘败毒散
连翘 防风 牛蒡子 荆芥 木通 赤芍 甘草 水煎服。
平胃散 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之人宜之。
浓朴(去皮姜汁炒) 苍术(米泔水浸去皮麻油拌炒黄色各四钱) 陈皮(去白) 炙甘草(各二钱) 姜引。水煎服。
麻疹腰痛症候恶。婴儿罕有男妇多。男为肾败女血耗。治法不同切莫错。
麻疹之症。原系胎毒所感而发。而脏腑所蓄之毒。因之而泄。故诸经皆有见症。惟肾为清净之府。不宜见症。腰者属肾。膀胱之络系焉。故凡麻症。多忌腰痛。如见腰痛。则为逆候。然腰痛之症。幼孩罕有。惟男妇多有腰痛者。何则。盖男人有五劳六欲之伤。肾多虚弱。麻乃火候。丙丁熬煎。壬癸必涸。麻收之后。阴血必亏。津精重耗。故多见斯症。乃为肾败之候。最为难治。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六味地黄汤(见七十八条)加枸杞、杜仲、故纸之类主之。如尚有余毒未尽者。更加牛蒡子、连翘、治之。如兼有潮热者。加酒炒黄连、黄芩、盐酒炒黄柏、地骨皮等药治之。如初热正出已出之时腰痛者。则于宣发清解药中多加生地黄、当归、以滋养之。若妇人出麻之际。或值经来之时。或因热重。迫血妄行。天癸非期而来。血既下行。已经暴耗。兼之毒火熬煎。耗中加耗。人身之血。能有几许。当此重耗。未有不生腰痛之疾者。凡有此候。急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多加元胡索主之。倘仍有余毒未清者。或兼有潮热者。则仍加炒黄连、炒牛蒡、连翘之类。以解其余毒。清其余热。如见于初潮已出之间者。则亦于宣发清解药中。多加生地黄、元胡索、当归治之。总宜急为调治。免致夺血而亡之患。
朱曰:治腰痛法。皆井井有条。
气疼皆因风邪干。内有余热与风抟。此症逢之休妄治。法当寒热分两般。
麻症气痛。皆因内热未泄。外为风寒所袭。食热相搏。内外夹攻。致有此候。然有寒热之分。寒者易治。热者难为。治之者、先宜探其寒热而施治。方无差谬。凡遇此候。先以冷饭炒热。以绢包裹乘热而揩其胸。喜揩而痛稍减者。此寒多热少。以香茱汤与之顿服。得吐。则寒邪外泄。而痛即止。不吐亦即痊愈。若揩之而更加痛者。此内热已极。外感最深。热毒风寒。搏结胸中。吐之难减。下之不利。温之增剧。凉之弗息。延经一二日。肺胃腐败而死。虽用清热保肺清胃之剂。亦仅十全一二而已。
朱曰:试气痛寒热。法甚精。然炒热盐试之。亦未尝不可。腹痛不仅有寒热两证。因气、因血、因痰、因食。且有虚痛。有实痛。原因不一。
香茱汤 治寒痛、绞肠痧等症。
香附米 吴茱萸 五灵脂(俱用醋炒) 台乌药(各三钱) 水煎浓汁。顿服。中病即止。
麻症属阳身宜温。身不温暖有灾 。首尾不温非美候。变症一见谒阎君。
头温脚冷症候逆。初出见之且莫急。正出正收脚仍冷。纵有神方也无益。
遍身发热麻之常。若不发热苦难当。收后下体冷过膝。此为肾败治无方。
四肢身体冷如雪。初热见之毒难出。正收收后逢斯症。脾胃败坏死可决。
痘症头温足冷为顺。如麻见头温足冷之症。则为逆候。然而麻症有下体冷者。亦有顺逆。但有先后之分耳。何则。麻之为症。上膈主之。必从头上热至脚。其初热时。上身壮热。下体及脚凉冷。必须壮热至足。麻方得出。故初发热之时。下体及脚凉冷。此为顺候。若出后及正收之时。则上身下体。俱以不冷为佳。此时下体冷者。则为逆候。至于麻收之后。则宜遍体温凉如常。倘有麻收之后。虽遍身温凉如常。独下体厥冷过膝上止者。此为肾败。不治之症。若初出之时。腰以下不热。毒不能透。而反渐收者。亦为逆候。急当温养脾肾。或有得生者。温脾如白芍药、炙甘草之类。果仁、白术等味。在所宜禁。养肾如熟地黄、当归之属。杜仲、枸杞等味。又在所必忌。只可用养阴汤。(见三十二条)去麦冬、元参、薄荷、荆芥、川芎。加炙甘草。以补其脾、养其肾耳。夫麻乃肺胃邪热所发。本属于阳。故四肢身体常宜温暖。若四肢身体反冷如冰者。则是大逆症矣。若初出正出之时。四肢身体冷如冰者。则毒不得透。而麻必渐收。若正收及收后。肢体冷如冰者。此乃脾胃败坏。气血大虚。毒必不尽。定不治矣。
麻疹寒热似疟症。柴苓汤儿加减进。收后患疟用鳖甲。神而明之医中圣。
麻症初热已出之时。有寒热似疟者。此时切不可专以疟疾施治。宜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薄荷叶主之。至出尽之时。如有寒热似疟者。以柴苓汤。去人参、半夏、肉桂、白术。加贝母、骨皮治之。如麻后竟成疟疾者。治法以清凉健脾开胃为主。宜以静远主人鳖甲饮主之。渴者。加熟石膏少许。不渴者。方中之麦冬、知母。须除去之。夫疟多因脾虚生痰而作。若出麻之后。果是疟疾。并无余毒。则柴苓汤中之人参、半夏。又何妨施用。但肉桂、白术。不可轻使耳。又何必拘泥麻初常法。麻后余邪等症之不宜用燥悍之药耶。如小柴胡汤。(见二十二条)正所宜用。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此也。
朱曰:疟之原因甚多。当因其见证而治之。不必拘于一证。亦不必拘于一方。
柴苓汤
柴胡 半夏 人参 黄芩 甘草 猪苓 泽泻 白苓 白术 肉桂 姜、枣引。
静远主人鳖甲饮
九肋鳖甲(新瓦上焙、以醋淬数次、至黄色、研为末、再用醋拌炙干二钱) 山楂肉(去子三钱)麦冬 薏苡仁(炒各五钱) 白茯苓(二钱) 橘红(二钱五分) 知母(一钱二分) 干葛 白芍(各一钱五分) 柴胡(二钱) 贝母(三钱) 淡竹叶(一钱) 炙甘草(七分) 姜引。水煎服。
沉睡昏睡似寐同。却有分别在其中。更有烦躁不眠者。临症无讹是良工。
沉睡者。谓沉沉熟睡。精神意志清白者、是也。夫麻原属火候。火症得安静沉睡。本为上吉。然当分首尾而治。正热出现之时。其人精神困倦。沉睡少醒者。则为逆候。何则。盖缘正气亏损。邪火内郁。而未能发扬于外。乃正气不胜所致。后必变大发烦躁者有之。宜以养阴汤(见三十二条)去熟地黄、川芎、白芍。加生地黄主之。若正收及收后。能食而安静沉睡者。盖缘气血俱虚。火毒退去而得安宁。此为顺候。治法、当以补脾养血为要。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薏苡仁、白茯苓主之。又有一等名曰昏睡。昏睡者。调昏昏而睡。不知起止。虽睡多久。醒来不知人事。掐其颊车、合谷二穴。而不知痛者。是也。又有一等似寐非寐者。此两症、无问正出收后。见之良非吉兆。多难治疗。当察其兼见何症而施治之。夫沉睡昏睡两症。虽相仿佛。而实不同。昏沉二字。医家最当详辨。庶几临症无讹。又有麻疹挟热。作麻不出。烦躁不眠者。法当解毒清凉。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连翘、牛蒡子以清解之。热除麻出。而烦躁自宁。可以安寝矣。若收后烦扰。而反不得寐者。是余火复燃。急须滋阴养血。以六味地黄汤(见七十八条)合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生枣仁二三钱与服。则阳自敛而得寐矣。
朱曰:麻后烦扰不寐。用六味丸加减。亦是一法。
麻疹收完幸平复。动止如常饮食足。心腹绞痛忽然亡。此是气虚中恶毒。
麻疹收完之后。动止饮食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此是元气虚弱。兼之偶中疫疠之气。正不胜邪。邪伏于中。外若无病。内已亏损。故一中即死。谓之中恶。
痰热聚于心胞络。喉中哈哈发惊搐。未透之时反为吉。慎勿妄投金石药。
麻毒流连为壮热。烦躁不宁时搐掣。养血散火清心肝。神爽身凉生可决。
发热无休神渐昏。忽然螈 似堪惊。莫将疯痫同调治。小便通利即安宁。
麻之发搐。不同常论。乃痰热聚于心胞络中所致。若见于发热初出未透之时。俱为无害而反吉。治法宜以疏散之剂。少加清凉之药治之。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生甘草、杏仁。加栝蒌霜、淡竹叶治之。若收后而发搐者。则为难治。法当消痰清上焦之火。兼利小便。只宜用轻清之剂调之。不可误用镇惊金石之药。以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去薄荷、石膏。加贝母、栝蒌霜主之。如痰壅甚者。以栝蒌仁一味煎汤与服。以涌吐之。如麻后浑身壮热不除。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不宁者。此乃热在心肝二经。然不可与急惊同治。以当归养血汤去川芎、甘草。加酒炒黄连、地骨皮。与黄连安神丸相间而服。或以安神丸去冰片、甘草。或导赤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加人参、麦冬。煎汁送下治之。小便清长者可治。小便短少者不可治。宜以抱龙丸与服。若搐而喉中无痰鸣。或自吃指者。是非麻之发搐。乃正虚不能主持之候也。必死不治。
朱曰:以栝蒌仁一味煎汤取吐。为吐法另立一法。
当归养血汤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麦冬 木通 栀仁 甘草 淡竹叶 灯心引。
黄连安神丸
黄连 当归 龙胆草 朱砂(各二钱) 全蝎(水洗糯米拌炒干七只) 石菖蒲(姜汤泡去毛姜汁蒸) 白茯神(各一钱五分) 为末。滚水和作饼。蒸熟。以 猪心血同捣为丸。以朱砂为衣。黍米大。灯心汤下十丸。
安神丸
黄连 当归身 麦冬 白茯苓 甘草(各五钱) 朱砂(一钱) 冰片(二分五厘) 为末。滚水和丸。蒸熟。以 猪心血同捣合丸。黍米大。灯心汤下十丸。
抱龙丸
琥珀 天竺黄 白檀香 人参(各一两五钱) 白茯苓(一两五钱) 甘草(去节三两) 枳壳 (麸炒) 枳实(麸炒各一两) 辰砂(五钱) 金箔(一百张) 山药(去黑皮炒熟一两) 牛胆 南星(一两) 为末。每药一两。取新汲井水一两。同入乳钵内捣匀为丸。如皂子大。勿见日。阴干。晒则燥烈。每用一丸。薄荷叶煎汤化下。
手厥阴经心胞络。热邪壅滞谵妄作。正收收后兼凉血。发热正出用疏托。
谵语妄言。其症皆由热邪炽盛。火毒壅滞于心胞络而作。若初发热而烦躁狂言。或麻隐而不出者。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煎汁。调辰砂、滑石末治之。(有用第二条纳荆防败毒散去柴胡、川芎、羌活、人参、甘草。加木通、豆根、骨皮治之者。并注记听用。)若发热未出正出之际而谵妄者。俱为火邪内伏。不得透表而致。药宜疏托。佐以清凉分治之品。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麦冬、赤茯苓、石膏、知母、枳壳治之。甚则加蜜酒炒麻黄以发越之。使麻得以尽出肌肤。而谵语自止。若麻已出之后。狂言乱语者。以淡竹叶、灯心煎汤。调辰砂、滑石末治之。正敛及敛后谵语者。药宜清凉解毒。佐以分利凉血之剂。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去天花粉。加牛蒡子、连翘、木通、赤苓。以清解凉血而分利之。(有以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甘草梢、粳米,加生地黄治之者,实为无济。)使火退毒清。而谵语自止矣。慎勿迟延。以致不救。如热轻余毒未除者。必先见诸气色。宜预防之。始终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除甘草。加连翘、枳壳、木通、赤苓以分利之。(有用苏葛汤、加减黄连解毒古方治之者,并注记听用。)若麻收后余热内攻。循衣摸床。谵语妄言。神昏志衰者。死症也。
朱曰:谵语有轻有重。伤寒胃中热甚。上乘于心。心为热冒。谵语不休。其证至重。故必下之。此则仅仅妄言证之轻者。故可以辰砂、生地、木通或白虎辈清之。
麻毒流连热不除。浑身似火毛发枯。 羸渐渐成疳瘵。得遇良工病可苏。
麻疹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施治。待气血和畅。自然退去。若麻疹既收。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精神倦怠。饮食减少。或咳嗽不止。或便泄不已。或身热不除。形体羸瘦。毛发枯竖。皆真元虚损所致。若不及时调理。恐成疳瘵之患。倘不早治。以致睡则扬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微微螈 。变为慢风。不救者多矣。并宜以双和汤去川芎以和之。有嗽。加橘红、贝母。咳。加麦冬、百合。有泻。加土炒白术与炒扁豆。如食难消化。加砂仁、麦芽。如气血俱虚。以双和汤合四君子汤(见七十二条)。随症调治之。切禁用寒凉伤犯脾胃之药。专力资培。缓图平复可也。愚按、虚羸之候。虽系真元虚损。故不宜用寒凉伤犯脾胃之药。亦不宜骤用大补之剂。但当清其余热。滋其阴血。和其脾胃。平其肝气。杀其疳虫。使营卫和畅。脾胃健运。自然日渐平复。神全体肥。若以双和散而治虚羸。竟用 、桂。是犹抱薪救火。非惟无益。而又害之矣。曷若以柴胡四物汤(见三十条)去川芎加薏苡仁。与清热除疳丸去川芎加薏苡仁。相间而服。实为妥当。若麻后元气不复而羸瘦。身无潮热者。乃脾胃虚弱所致。调理脾胃。平其肝木。必渐渐康强。以白芍汤主之。或以八珍汤去白术、人参。加芡实米、薏苡仁治之。慎勿轻用人参、白术。恐闭其余邪。致难清理。如麻收之后。失于调理。以致体瘦气弱。且又泄泻。将成疳积者。宜以奇效神应肥儿丸。或健脾肥儿丸治之。如麻后眼青体弱。精神不如平日。又有咳嗽气急者。以苏子四君东加姜汁炒芥子、光杏仁治之。气急甚者。加箩卜子、栝蒌仁治之。若热大甚。或日久不减。而渐羸瘦者。总宜清热平肝。以柴胡麦门冬散(见三十条)加酒炒黄连、黄芩、骨皮治之。甚则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合人参白虎汤。(见六十四条)与柴胡麦门冬散(见三十条)。相间而服以治之。
朱曰:清余热、滋阴血、和脾胃、平肝气、杀虫疳。凡此数法。真治小儿麻后虚羸之圣法。
清热除疳丸
黄连 当归(各二钱) 龙胆草 川芎(各一钱) 青皮 陈皮 芦荟( ) 干蟾头(又名蛤、即虾蟆、火炙酒淬。) 君子肉(面粉包煨、去壳并黑皮、各钱半。) 为末。神曲糊合丸。米饮下。
白芍汤
白芍药 炙甘草(此二味为君) 莲肉 山药 扁豆 龙眼肉 青黛 麦冬(此六味为臣) 合三四剂。水煎服。
八珍汤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甘草 姜、枣引。
奇效神应肥儿丸 治肌瘦面黄。或面青而白。泄泻少食。肚腹胀大。青筋满腹。或伤饮食。常有吐泻。尿如米泔。及一切疳症。
人参(三钱、如力微者、用一两、或以乳汁蒸北直参一两代之) 大川黄连(酒炒二钱) 臭芫荑(炒擦去皮取净者五钱) 君子肉(面粉包煨、去壳、并去内黑皮、四十五粒。) 夜明砂(淘去土砂、取净砂醋炒干一两。) 漂白术(陈壁土炒五钱、不宜白术者、以薏苡仁炒代之。) 吴神曲(炒五钱)生麦芽(炒五钱) 天浆子(即五谷虫肉、汤浸洗净炒一两。) 淮山药(炒三钱) 小青皮(醋炒三钱) 胡黄连(酒炒三钱)山楂肉(去子汤洗三钱) 干蛤蟆(火炙醋淬极焦三只) 花槟榔(三钱) 等合研为细末。每早空心。
以米饮调下二三钱。
健脾肥儿丸
人参 陈皮 甘草(各五钱) 黄耆(蜜炙) 扁豆(炒) 山药(炒) 白术(泔水洗漂土炒)白苓(炒各一两) 神曲(炒) 楂肉(去子各二两) 百合 当归(去尾各八分) 黄连(酒炒三钱)白芍(酒炒) 地骨皮(去骨酒洗各六钱) 陈皮(去白五钱) 为末。蜜丸。弹子大。老米为饮。化下一丸。
双和汤
熟地黄 白芍(酒炒各一钱) 黄耆(蜜和酒炒) 当归(各七分) 川芎 炙甘草(各四分)
上肉桂(三分、有热者去之) 生姜一片。红枣一枚去核为引。水煎服。
孕妇麻症若相当。潮热蒸蒸胎易伤。子去母应无害事。症轻子母两无殃。
大热蒸蒸血海干。毒火内攻胎不安。急宜清热养营血。治不依法生祸端。
古云。胎遇热则坠。麻为火候。内必有热。最易坠胎。孕妇出麻。此症极险。当于初热未出之时。须察其热之轻重。正出之际。须验其麻色之红淡。法宜疏解。佐以清凉滋血安胎之药。不可犯动胎气。初热时。宜用参苏饮去人参、半夏、木香、陈皮。加条实子芩、大腹皮以发之。或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子芩、荆芥、苏叶、蕲艾主之。或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白术钱半、子芩、蕲艾、枳壳、砂仁各二钱主之。或以安胎散、罩胎散主之。始终以安胎清热为主。则胎不动而麻易出。此理诚当。愚按、孕妇出麻初热之时。而用四物汤加白术、艾叶、砂仁。与夫安胎散、罩胎散、方中之人参、白术、川芎、砂仁、香附、白芍等味。恐燥悍之药。触动毒火。而热转甚。酸收之味。敛固毒火。毒只内攻。麻难得出。症必增危。非但坠胎。且难保妊妇无虞。即如参苏饮。虽曰除去人参、半夏、木香、陈皮。而要知桔梗、甘草亦不宜遽用。莫若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枳壳、木通。加当归、条实子芩、生地黄、元参、酒炒黄连主之。使麻毒透出。内热自退。而胎自安矣。麻出之后。则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条子芩、黄连、牛蒡子之类主之。至于麻收之后。亦宜以四物(见二十五条)为主。如安胎散、罩胎散、四物加白术、砂仁、蕲艾、及安胎饮等方。俱可加减选用。倘无溏泻。而大便闭涩结滞者。则人参、白术。又当慎用。大抵凡一切实脾行气温燥之药。既碍麻症。复伤子气。咸宜禁用为是。
朱曰:妊娠出麻。在不知者必诧为希奇。其实男子在三十以内。亦间出麻。盖麻为先天遗毒。于本人气血。原相融洽。故能留藏许久。而始发出。所云燥悍之药。触动毒火。酸敛之味。敛固毒火。真是至理名言。当奉为金科玉律。
参苏饮
人参(三分) 苏叶 桔梗 葛根 前胡(各四分) 木香(一分五厘) 陈皮 茯苓(各五分) 枳壳(三分) 半夏 甘草(各二分) 生姜引。水煎服。
安胎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身 陈皮 白芍药 大腹茸 连壳砂仁 苏叶 香附米 条实子芩 早米引。水煎服。初发热。加升麻、葛根、连翘。麻太多。加酒炒黄连、牛蒡子、山楂肉。口渴。加麦冬、知母、天花粉。若系痘症。痘不起发。加牛蒡子。倍用白芍。
罩胎散
白术 当归 白芷 白芍 茯苓 柴胡 川芎 阿胶 陈皮 砂仁 甘草 糯米引。水煎服。一书、加干柿蒂七个。苎麻根七寸。甜瓜蒂一个。将药入银器内。放水二钟。以薄荷叶盖定。煎至七分。去渣。仍将薄荷叶盖之。温服。(按苎麻根、苏叶。妊娠出麻初潮。用宣毒发表汤内宜加入。)
安胎饮 孕妇出麻宜用。
条实子芩(沉水者加二钱) 白术 当归身 白芍药 人参(各一钱) 川芎 陈皮 苏叶 大腹皮(黑豆水浸、洗净、各八分) 连壳砂仁(姜汁炒) 甘草(各五分) 糯米一撮引。
女人麻症最难医。阴质从来血多亏。待得疹子将发日。又恐天癸正行期。
发热经行非正时。火邪迫血血奔驰。急须凉血停为美。若待中虚悔却迟。
正理论云。婴儿女子。益以滋水。以女子阴质。血常不足也。麻症血若不足。多生变症。故女子十四岁以后。有出麻者。常恐天癸正行。血走气虚。而成伏陷也。宜以养阴汤(见三十二条)去白芍、川芎、熟地黄。加生地黄主之。若女子出麻于发热之时。经水忽来。却非经水正临之期。此乃毒火内蕴。扰乱血海。迫血妄行。故经水不依时下也。宜以凉血饮子(见四十五条)去赤芍、木通。或凉血地黄汤(见四十五条)去甘草。或元参地黄汤(见五十八条)去升麻、白芍、甘草。俱加荆芥、连翘、牛蒡子主之。或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生地黄、当归、炒荆芥、连翘、牛蒡子治之。总以凉血为主。必得经止方妙。如服药不止。久则中虚气弱。麻必隐伏。
产后如逢出麻疹。此时胎去免忧惶。只凭补益功最效。莫犯寒凉生气伤。
婴儿尚在母腹中。天行麻疹正临躬。大热蒸蒸胎因坠。治法莫与产后同。
妇人血常不足。产后则血更亏。如产后又值出麻。须当养血。而略兼解毒之品。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少加荆芥、牛蒡子主之。不可妄用寒凉。恐伤生发之气。有用十全大补汤主之者。但方内白芍、肉桂。须宜酌用。若欲用之。当俱以酒炒用。以逐瘀生新。白术须以芡实米易之。若系孕妇出麻。热甚胎坠。不拘已现麻未现麻。则竟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生蒲黄、牛蒡子、黄连、黄芩、连翘、炒荆芥主之。以去其旧污。生其新血。解其毒而清其热。自获奇效。又不可拘产后之例。宜用补气血也。
十全大补汤
人参 白术 白苓 甘草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白芍 黄耆(各一钱) 肉桂(三分) 姜(三片。)红枣一枚引。水煎服。
产妇麻后乳汁干。心火 炼竭津泉。惟有养血为急务。莫施峻剂塞乳源。
乳汁乃津液化成。妇人产后。去血过多。兼之麻火 炼。血枯津涸。故乳汁干竭。宜养血以滋生化之源。切不可妄用峻补之药。塞其涌泉之源也。宜以四物汤中(见二十五条)加花木通主之。
遍身浮肿因何作。只因麻后气血弱。婴儿闺秀从无此。老翁妇人此候多。
麻后遍身浮肿。童孩罕有此候。惟老人妇人多有之。盖老人气血本亏。兼之麻火耗血。以致出麻之后。遍身浮肿。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四君子汤(见七十二条)去白术。加薏苡仁、甜葶苈治之。若女人麻后遍身浮肿。必系初热正出已出之间。适遇经行。阴血重耗。故麻后遍身浮肿。如无余热便闭等候。则当以养荣汤或四物汤(见二十五条)。或四君子汤(见七十二条)。俱多加甜葶苈以治之。
养荣汤 治脾肺气虚。营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
人参 白术(土炒) 黄耆(蜜炒) 炙甘草 陈皮(去白) 桂心 当归(各一钱) 熟地黄五味子(蜜炒、此味宜除) 白茯苓(各七分) 远志肉(五分) 白芍药 姜、枣引。水煎服。
麻后余邪最作殃。几经恶候甚郎当。时行疠气相传染。疫鬼勾魂赴北邙。
麻疹出尽得安宁。邪未尽时症未平。拂拂烦热邪尚炽。频频呕吐毒犹蒸。
麻疹于欲出未出之时。宜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邪之为后灾也。若不知解毒于初。使麻尽出。以致毒停蓄于中。未有不为殃者。或为壮热。日久枯瘁。或为惊痫。或为泄泻。或咳促咳血喘急。或呕浓脓、而成肺痈。或作疳 而死。此虽一时疠气之染。彼此相传所致。而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尽者也。业斯道者。但见先出疹者。有为余邪之发。死而不治。则后之初发者。即早为之预解。使无余邪为害。而不致于夭札。方称良工。但凡麻疹。只要出得尽。则毒便解。而正气和平矣。若麻正收之际。而犹拂拂烦热不宁。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泄泻者。此乃毒邪壅遏。尚未尽出故也。烦热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麦冬、生地黄、地骨皮、牛蒡子、赤茯苓治之。呕吐者。以柴胡橘皮汤去人参、半夏。加枇杷叶、木通治之。倘果麻未出尽。以苎麻蘸酒。或蘸胡荽酒戛之。待麻出尽。则烦热自除。呕泻自止矣。如麻收后。只发热而无他症者。以加减清肌东加黄连治之。如麻后有余毒未尽。而发壮热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生地黄、鲜地骨皮、木通、枳壳主之。如麻后身热不除者。以柴胡四物汤(见三十条)去人参、白芍、川芎。加酒炒黄连。或生地骨皮汤(见三十条)加黄连治之。如麻后余毒未清。余热未尽者。以十仙东加骨皮。或连翘清毒饮去赤芍、桔梗、甘草。加黄连、黄芩、地骨皮、生地黄治之。
如麻后余毒未清。留滞肺经。致吐痰如黄脓者。乃成肺痈之候。以桑连散治之。如不愈。以百部汤治之。倘不全愈。以花蕊石丸治之。并以白芨为末。用猪肺切薄片蒸熟。蘸白芨末食之。若用此数方不愈。则成肺痿。宜以紫菀汤治之。
柴胡橘皮汤
柴胡 橘皮 黄芩 白茯苓 人参 半夏 甘草 竹茹一团。生姜一片引。水煎服。
加灭清肌汤
柴胡 黄芩 生地黄 当归 地骨皮 茯苓 知母 淡竹叶七片引。水煎服。
十仙汤
柴胡 葛根 元参 黄芩 黄连 栀子 赤茯苓 枳壳 生地黄 陈皮 生姜引。水
煎服。
连翘清毒饮
连翘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石膏 赤芍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桑连散
绿豆粉 桑白皮(蜜蒸) 苦参(各五钱) 黄连 天花粉(各二钱) 为末。白汤送下三四茶匙。
百部汤
地骨皮 麦冬 天冬 知母 元参 栝蒌仁 百部根 百合 地茄根 水煎服。
花蕊石丸
地骨皮 百部 百合 天冬 麦冬(各五钱) 薏苡仁 花蕊石(各一两) 寒水石 胡黄连(各三钱)真熊胆(三钱) 为末。绿豆粉合丸。白汤下。
紫菀汤
人参(三钱) 桔梗 茯苓(各一两) 知母 贝母(各一钱五分) 阿胶 紫菀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数日不食有何妨。麻色淡润保无殃。吐虫自汗相兼见。果系脾热用泻黄。
胃火蒸蒸食频频。通利小水便安宁。吃食太早生奇症。咬指嘶唇好怕人。
麻于初热未出之际。多有不食者。乃胃经火邪炽甚。故饱而不索食也。但得麻色淡红润泽。虽数日不进饮食。亦无妨害。不必强与之食。盖热毒未解。内蕴实热。自必不食。若见初热未出及正出之时。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去天花粉、黄连、山栀仁、麦冬。加荆芥、葛根、牛蒡子、连翘主之。使麻透尽。内热清散。自能食也。出尽而不食者。宜清解胃火。以石斛清胃散(见五十九条)去赤芍、甘草。量加健运之味治之。麻收之后。如仍不食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神曲、山楂、麦芽。或更加砂仁。以三剂与服。则自能食。但方内有熟地黄。胃虚弱者。宜少用之。如元气蒌颓者。急须培补。防有虚羸之患。若麻收后。胃虚而不纳五谷者。当以理脾养胃为主。宜以六仙散(见七问内)治之。若麻后身热不除。烦躁不食者。此属膈热。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大黄。加丑牛以治之。如麻后身大热、口渴不食、唇裂、眼肿、大便秘、小便不知出者。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通利三四次即愈。若麻后脸青、唇紫赤。身热不食。乃毒火太甚。或泻或渴。或咳嗽。俱宜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倍用栀仁。加薄荷叶、地骨皮。以二剂与服即愈。若麻收后。而不思饮食。鼻干无涕者。以清肺消毒汤除桔梗、甘草。加桑白皮、贝母主之。
若因先服凉药过多。有伤脾胃。身热虚烦不食者。以四君子汤(见七十二条)去白术。加薏苡仁、连翘、牛蒡子、解毒之味治之。但方中之人参。必要察人之虚实而施。须其脸不红、口不渴、唇不赤。方可用之。否则不宜。若麻不食而兼吐虫。则为胃败不治之症。若麻后不食而吐虫。又兼自汗者。真是虚症。最为难治。用药不当。变症多端。不可依麻初常法。当用辛温解散之剂。如果系脾热。则以泻黄散酌量加减而治之。凡出麻之后。胃气未平。饮食不可骤进。宜以清粥缓缓调和。使胃气舒畅。渐进饮食。自无后患。麻后若吃食太早。咬指甲。撕口唇。KT 眼毛。看手、咬人等症。宜以解毒化滞汤去甘草、桔梗。加青皮治之。又有麻收之后。贪食不厌者。乃胃火太盛所致。宜以大连翘饮(见十八条)去赤芍、甘草、柴胡。加地骨皮、黄连、石膏、知母、生地黄治之。
六仙散
蚂蚁花(烧灰) 莲肉 薏苡仁(各二钱) 藕节(一两) KT 石斛 陈早米(炒各五钱) 为末。米汤送下三钱。
清肺消毒汤
防风 枳壳(各五分) 连翘 前胡 黄芩 桔梗(各一钱) 荆芥 甘草(各四分) 水煎。 作十余次服。
泻黄散
防风(四钱) 栀仁(炒黑一钱) 藿香叶(七分) 石膏(五钱) 甘草(二钱) 为末。白汤送下。或用蜜酒拌。略炒。仍以白汤送下。
解毒化滞汤
防风 荆芥 枳壳(炒) 神曲(炒) 麦冬(去心炒各五分) 连翘 黄芩(酒炒) 前胡(各七分) 茯苓(七分) 楂肉 甘草(各三分) 桔梗(一钱) 水煎。作十余次服。
浴早水气泊腠里。干疥湿疮由斯起。莫道小疾难为患。只愁终身疮不已。
不知避忌见风早。遍身瘙痒如蚁蚤。此症不因浴早致。消风疏解痒如扫。
疮疥之生。多见于麻收之后。皆缘生水洗浴大早。水气流泊肌腠而发。是以麻后洗浴。必须过一月之后者。虑其生疮也。如遇此症。即以防风、荆芥、艾叶煎汤洗之。或用苦参四两、石菖蒲二两煎水。临洗时。加入猪胆汁二三个于水内洗之。或缚墙枫艾叶、枫树叶、柑子叶、红浮萍、煎水洗之。勿用生水洗。亦不用治疮方药熏洗。恐致闭毒入里。变生他患。为害非小。然不早治。必致每岁对出麻之月而发。虽云小疾。亦须慎之。如麻后生疮不已。此乃余热未尽所致。宜以连翘生地黄汤或生地化毒煎及胡麻丸。加何首乌、刺蒺藜、白芷、薄荷之类。煎服治之。或用苦参汤治之。如麻后余毒未溃。变生痈疽疮疖者。以解毒东加防风、荆芥、牛蒡子治之。或用陈氏苦参丸、荆防败毒散(见第二条)去人参。加连翘、金银花治之。若疮如癞者。以胡麻散主之。如脓水淋漓。以羌活当归散主之。若麻收之后。遍身瘙痒者。又非浴早之比。乃见风太早所致。以消风散疏解之。其症即愈。如皮肤瘙痒不能忍者。以二味消风散治之。
连翘生地黄汤 治麻毒未尽。生疮不已。
连翘 生地黄 金银花 元参 黄连 荆芥穗 木通 胡麻仁 甘草 水煎服。
生地化毒汤
生地黄 金银花 白蒺藜(炒去刺) 连翘 元参 胡麻仁白附子(乌豆水煮透) 何首乌(乌豆水煮、俟干)威灵仙 黄连 木通 薄荷叶 荆芥穗 甘草梢 干红浮萍为引。水煎服。
胡麻丸 治风热瘾疹。及疹后瘙痒生疮。日久不愈。
胡麻仁(四钱) 防风 威灵仙 苦参(各一钱) 石菖蒲(一钱) 独活(一钱) 白附子(乌豆水煮一钱) 甘草(五分) 为末。米糊合丸。白汤下。
苦参汤
苦参 大枫子(去壳) 荆芥 防风 白芷 独活 何首乌(乌豆水煮干)白附子(乌豆水煮干) 威灵仙 胡麻仁 北全蝎(糯米炒) 僵蚕(姜汁蒸) 白蒺藜(炒去刺) 牛蒡子(炒) 姜引。(一方无独活、又一方有甘草。)
黄连 金银花 连翘 水煎服。
陈氏苦参丸 治遍身瘙痒。癣疥痈疮。
苦参(四两) 元参 黄连 大黄 独活 枳壳 防风(各二两) 黄芩 栀仁 白菊花(各一两)
为末。蜜丸。桐子大。食后。或茶。或酒。送下三四十丸。日三服。
胡麻散 治风热瘾疹瘙痒。并治癞。
胡麻仁(一两) 苦参 荆芥 何首乌(各八分) 防风 威灵仙 石菖蒲 牛蒡子(炒) 白菊花 蔓荆子 白蒺藜(各六钱) 为末。食后薄荷叶煎汤下。或以茶下亦可。
羌活当归散 治瘾疹瘙痒。脓水淋漓。
羌活 当归 川芎 升麻 防风 白芷 荆芥 连翘 牛蒡子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甘草以酒总拌晒干。酒煎服。或以水煎。用酒对服。
消风散 治风热咳嗽。通身疥瘰。小儿痘疹余热。顽麻瘾疹。
川芎 羌活 防风 荆芥穗 藿香叶 人参 赤茯苓 僵蚕(各一钱) 陈皮 浓朴(姜汁炒)炙甘草(各五分) 蝉蜕(一钱)
一方无藿香。有薄荷。水煎服。如久病头风目翳。日三服。此方妙用全在浓朴、人参。当知肌表之疾。无不由胃而发。故用浓朴清理其内。即以人参助诸风药消解风热于外。则羌活、防风、荆芥辈。方始得力耳。
二味消风散 治皮肤瘙痒不可忍。
薄荷叶 北蝉蜕(去头足土炒) 为末。食远酒下。
风寒荤腥失禁忌。现点即收不透肌。毒归于内肚角肿。见毒且将毒来医。 麻有至六七日。稍受风寒。未忌荤腥。致四肢面部。略有麻疹影点。点现而即收不见。不能透发于肌表。以致毒归于里。忽然肚角红肿。似毒非毒。初用玉枢丹与服。令泻数次。继用活命饮服之。后以人参、黄耆、白术、蝉蜕、木通、当归之类。托出大毒。起顶出脓。用外科敷药与膏药治之自愈。此见毒医毒之法。不可拘泥麻喜清凉。而竟不敢用补也。
玉枢丹 (又名太乙紫金锭) 解诸毒。治诸疮。通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功。
山茨菰(洗去皮毛、净) 五倍子(打破、洗净焙干、各二两) 上麝香(拣净皮毛) 明朱砂 明雄黄(各三钱) 红芽大戟(绵大戟、红柴胡、切不可用、去芦根洗净、一两五钱) 千金子(去壳油、取净者一两) 为细末。秤过等分。配合以糯米粉搅糊和丸。或作锭子听用。
活命饮 (又名活命丹) 治麻出即收。忽尔作毒。毒将出及毒出后。并宜。
当归 独活 杜仲 秦艽 细辛 白茯苓 桑寄生 上肉桂 熟地黄 北防风 川芎 黄耆 甘草 加人参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