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黄煌教授医话:名医朱少鸿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名医朱少鸿(1872--1942)名慕尹,江阴县峭岐凤戈庄人。他生母早背,继母抚长。幼时就喜欢读书,在塾上学从不缺课,老师布置的功课不但能按时完成,而且他还能利用空暇,旁览诸家经史和文学著作。由于他在学问书法等方面下了苦功,因此朱少鸿二十岁就参加了乡试名列前茅,晋拔为“秀才”。
    朱氏世代业医,少鸿父亲的医道很好,诊务忙碌,他常伴随父侧,对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疾苦的情况十分感慨。乡试后不久,他就打消了“学而优则仕”的谋取功名的念头,立下了奋发学医的大志。
    从此朱少鸿每天跟随父亲身旁诊治疾病,稍有空暇就手不释卷,刻苦攻读医学经典著作。在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探求学问,每读一书,必至理解透彻。如有不懂之处,他向父亲提问,向当地其他名医讨教,与通道师兄弟同讨论。因之朱少鸿学习进展很快,在医学基础理论上,立下了深厚的根底。业成以后,朱少鸿以他精湛的医术和醇厚的医德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仰和赞誉,不少青年慕名来向他学习。但朱少鸿依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医学著作。他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道艰深,人命关天,多闻博识,是医者的要旨啊。”
    朱少鸿在医学上谦逊好学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而他忠厚醇正的医疗作风也使得他的声名传播遐迩。到他家就诊的病员,不论贫贱长少男女,他都一视同仁,认真检查治疗。许多要求出诊的病家,不分时间早晚,路通远近,朱少鸿医生总是随请随去不辞劳累。所以朱氏行医后,他的业务范围波及常熟、武进、无锡三县,晚年在上海行医,深得病家推崇。他一生培养的学生就有近百人,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朱少鸿在医疗技术上的成功实例,不胜枚举,很多垂危的病人,经他诊治后往往妙手回春,霍然向愈。有一次他到璜塘乡下诊治一个高热昏迷的病人,病员家属以为病人准备后事,请来的道士作法驱鬼,但病情越重,朱少鸿傍晚赶到病家,只见里里外外围观着许多人,一些医生绝望地向家属解释。朱少鸿诊视病员,见其神色惨变,呼吸微弱,脉搏低沉。家属问他这病人尚有希望吗?朱少鸿笑着说:“他身上有五个‘鬼’,我将它捉出来就会平安的。”他开了剂中药给病人服下,半夜以后,病员大便排出了五枚坚硬的粪块,就是他找出来的“鬼”。从此附近的群众更加钦佩朱少鸿高明的医术,他捉“鬼”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邢鹂江  1982年春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道艰深,人命关天,多闻博识,是医者的要旨啊。”
认同.学无止境.

-------------------
勤奋是必要的

-------------------
心细如发,了然于胸

-------------------
呵呵,江浙自古多才人。

-------------------
学习名医事迹!

-------------------
朱少鸿学术经验(节录)


朱少鸿先生深谙《内经》、仲景之学。医案无不引经据典,皆有所本;而临证施治,则灵活变通,既不拘于经方,又不泥于时方。对治疗伤寒湿温及调理肝胃诸症,能独辟蹊径,擅用苦辛通降,以运化中焦,斡旋枢机。辨证注重体内脏气之变动,把握伤寒兼挟阴经或肾虚见症,熟用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敛阳平冲、温经撤邪以救逆。对肝经气火风阳诸症,多用镇摄兼以柔静收功。杂病调理,重视肝胃和脾胃关系,用药平补缓消,多寒热润燥相兼。于伤寒或内伤杂病创用“脐腹诊法”、“咽喉诊法”,在辨证诊断上独树一帜。生平擅长内、妇科,于杂病调理,尤具心得,推崇《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诸说。
兹就朱氏主要学术经验作一初步探讨和介绍。
1  苦辛通降  旋中焦而化湿热
苦辛法肇始于《伤寒论》三泻心汤黄连汤诸方,明清以降,多用于外感热病,尤以湿热病为主,有“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之说。先生于苦辛法应用更广泛,以之治疗各种湿热病以及肝胃诸症,经验学识颇能启迪后学。
先生认为:“苦辛之法,专主通降。”“通者,通其阳以祛其浊;降者,降其阴以泄其热。”“欲通其阳,非辛不可;欲除其湿,舍苦不能。”“苦泄以平肝木之威,辛温以和脾胃之气”,故临证注意把握湿热逗留中焦、蕴阻脾胃,或肝胃不和,热郁、气滞、湿阻之病机。辨证以苔之黄腻厚浊,脘腹痞胀,虽呕恶、泄利而不轻减等症为要点。选药每以川连之苦寒,清热泻火燥湿,配伍川朴之辛苦微温,行气导滞,通降胃腑;干之辛温,直入中焦,振奋胃阳,宣开湿郁,达热于外;吴萸之辛开肝郁,引热下泄。此外,常随证加入黄芩半夏橘红等苦辛之属。
2 敛阳平冲  撤肾邪而摄动气
先生诊病辨证重视体内脏气之变动,尤重脐腹诊法。他认为,凡下元虚损、冲逆阳浮,或阴寒上僭等病变时,以手按压脐腹部,可见当脐悸动,此称之为脐跃。此法适用于重症外感热病及复杂的内伤病辨证:如热病中兼挟阴经见症,或肾虚之体复感外邪的所谓“夹阴伤寒”,以及胃病、咳喘、遗泄、崩漏、产后病等。
3  柔静镇摄  益肝肾而靖风阳
叶天士云:“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甘酸之属宜之。”先生治肝火、肝风效法叶氏,处方刚柔相济,绝无克伐之理。先生认为:“肝经刚愎,端藉血养。”“无形之火燎原,肝肾虚而无以收摄。”“肝失藏而错经妄行,阴失守而虚阳外越。”辨证则重视脉象:弦带涩,是肝脏失于和平,阴液无以涵阳。重视咽喉诊法:咽喉肿痛屡发,蒂丁肿垂,厥少有火,水不涵木。凡此种种,先生皆取镇摄与柔静兼进。观其肝火、肝风诸案,牡蛎、甲、石决明珍珠母、玳瑁贝齿及龙骨、龙齿紫石英玄精石等介石类药物应用较多,并多参以柔养阴血之品,如首乌、阿胶当归枣仁生地石斛墨旱莲女贞子、潼沙苑苁蓉等。此法除用于内伤杂证外,于妇科崩漏等证,先生皆习用而多效。
4  药主平和  调肝胃而抑亢害
综观先生杂病调理诸案,可见用药多平和,而以平补缓消为法,处方多寒热润燥相兼。辨证每从肝经入手,气火风阳,辨析详明;治疗则泄降与柔静相伍。重视肝胃和脾胃关系,治疗主平抑亢害而扶持不足,首重顾护胃气,强调“有胃则生”。
先生用药灵活,处方中药对颇多,或益其效,或制其弊,颇具特色。以生地为例:虚劳门中分别与秋石磁石附子同用,肝病门中分别与川连、薄荷龙胆草同用,积聚门中分别与沉香砂仁同用,热病门中与豆豉同用,血证门中与蛤粉同用,崩漏门中与紫石英同用。其他较多见者,如白芍,除常与桂枝或桂心同用外,还有分别与猪胆汁、吴萸、沉香、附子、细辛、紫石英同用,用意皆在一“和”字。

-------------------
《朱少鸿医案》选读
痰饮门
常州刘左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虚则痰不易化,脾虚则湿不能运;痰上逆而喘咳不休,湿下注则囊跗俱肿。肿之与喘,无非气失升降,而乏运行之力也。细审症情,要不外乎痰饮为患。溯其来由,恰是脾之湿热,胃之壮火,交煽互蒸,结为痰浊,气升则升,气降则降,遍身上下,无处不至。故卧则上部肿甚,坐则下部肿多,以卧时气壅于上,行坐气归于下也。尝考《内经》一身之气,肺所主之。今肺窍为痰阻塞,气化无权,何以为膀胱行水?水不行,自然小溲艰涩而少也。又考《内经》人生之四肢,脾所主之。今脾土为湿扰伤,阳气日困,何以为胃腑消谷?谷不消,自觉胸中痞窒,而大便亦溏也。要之,饮食入胃,散津于脾,输精于肺,肺之津液,亦是饮食所化。是证中阳既乏,运化失宜,饮食不化,津液而尽化为痰,以痰生痰,绵绵不断。先贤所谓痰饮者,脾必败。脾败则木横,乘其所胜,而气机窒碍,虚阳暗动,是以前二日有昏厥肢牵等象,近日来有五心烦躁之征。诊得脉来数弱,左手愈觉沉微;阅舌苔黄腻,尖边俱见深红,盖微为阳微,红为阴弱。按脉舌而合病机,固阴不易补阳尤难。今于难易之中,拟一妥然之方,姑先健脾泄湿,肃肺化痰,佐以平阳,参以理气。宗仲圣泻心法与苓桂术甘意,加减成方。
川雅连(吴萸三分煎汁炒)  淡干姜  姜半夏  云苓  土炒白芍  江枳壳(麸炒)  银杏肉  化橘红(盐水炙)  刺蒺  生牡蛎  泽泻(盐水炒)  桑白皮  台乌药  竹二青(姜皮二分炒)  
复诊  是证喘咳肿胀,前方但论脾肺,然病延既久,未有不伤乎肾也。故前两年冬令甚咳,春暖渐安,显见身中收纳失职,肾间阳不潜藏,水液变化痰涎,射肺为喘为咳,侮脾为肿为胀。得之烟体,而烟瘾频来,其气愈促,自汗甚多,阳气外泄,阴气内凝。盖痰饮者本为水寒阴浊,阴甚于阳,阳不用事,所纳谷食,遽难运化消磨,由是胸脘痞窒,大便时溏也。故昨议吃紧调中,服后脘腹稍舒,苔黄稍化,虽觉中宫稍得运化之力,而脉来仍有弦数之形,殊非善状。当从原意,重佐顺降之法,以冀呼吸稍和,肿势渐退,庶为万幸。
蒺藜  甜葶苈大枣三枚泡汁炒)  土炒白术  盐半夏  云苓  枳壳(麸炒)  化橘红(盐水炙)  煅牡蛎  淡干姜  泽泻(盐水炒)  桑白皮(盐水炙)  土炒白芍  瓜蒌皮  陈米蛀屑  另:小温中丸,每服三钱,陈皮汤送下。
咳嗽而气升,腹膨足肿,是溢饮之象。
土炒白术  川桂枝  茯苓(连皮切)  瓜蒌皮  生草  橘红  制半夏  桑白皮  炙苏子  生苡米  炒白芍  生姜
饮泛作呕作咳,形体畏寒,宜温药和之。
川桂枝  茯苓  生草  姜皮  炙橘红  白术(土炒)  川郁金  款冬花  桑白皮  炙苏子  瓜蒌皮  竹二青(姜汁炒)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道艰深,人命关天,多闻博识。”医家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谨记

-------------------
学海无涯啊

-------------------
学习了。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道艰深,人命关天,多闻博识,是医者的要旨啊。”记住了。

-------------------
学后不足教后困真言也

-------------------

-------------------
老前辈的经验我们要多多的学习呢
相关文章
 喉症煎方歌
 单纯性甲状腺肿
 山萸肉治脱证效胜参芪
 大三阳,肾虚,鼻炎,深度近视
 龙凤丸(《得效》卷七)
 为什么我吃了健脾祛湿的药后会拉肚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