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强调体质?因为在临床上找不到一种脱离具体人体的疾病。同一种病,在每个不同的人身上,都会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在教科书上,疾病病因预后,病程的初中末传变,可以说得很清楚,但是一到临床,一接触具体的病人,复杂性马上凸显。常规的、一般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理论上的东西,往往变得模糊而且遥远。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说谈问题,一具体,就深入。结合具体的病人讲疾病,就是深入。 ——经方医学有一种独具魅力的能力,就是处理复杂的病情。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其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原则。看到什么,就处理什么,注重当下。不过,这个证,不是症状。对症状下方,那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是证用是方,是针对疾病与体质状态用方,而方证就是掌握使用本方的证据,也可以理解为条件、目标、抓手、诀窍等。其中经验性极强,可操作性极强。 ——我们说的体质或体质状态,其实就是个体差异。抓住个体差异,就能让教科书上的东西变得简单起来。抓体质,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清代
伤寒家钱潢说:“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发,就是人体的个体反应方式,感受何种病因,古人是无法弄清的,有时也没有必要弄清,但古人可以根据这个人“发”病的状态或特征来确定其治疗方案,或下,或汗,或和,或温,或清,……。方法千变万化,不可穷尽,但基本的配方就是那些。犹如儿时玩的万花筒,三块玻璃,放一些彩色玻璃碎片,稍微一转,花样遂变。 ——病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临床情况多变而难以预测。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一;同一方法,对此人此病有效,对彼人此病却无效;同一方法,对此人此时此病有效,对此人彼时此病又无效。临床医学上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医生这一职业充满着挑战。面对疑难病症,或纠结难解,反复踌躇;或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一般来说,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所以,越干越烦。
-------------------
-------------------
-------------------
-------------------
-------------------
-------------------
-------------------
-------------------
-------------------
-------------------
有是证用是方,是针对疾病与体质状态用方,而方证就是掌握使用本方的证据,也可以理解为条件、目标、抓手、诀窍等。其中经验性极强,可操作性极强。
我最喜欢这句!而且我觉得临床证据是多样的,不单一的,甚至是错杂的,因此仲景有“但见一证”的明训!
-------------------
-------------------
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所以,越干越烦
-------------------
-------------------
-------------------
看到黄老师对体质学说发表的最新思考,我的心里很激动,因为应用体质辨证治疗疾病,使我的从医生涯重新焕发了活力,没有了厌烦感。通过体质分类,即使再复杂的症状也会在你面前原形毕露,不会有一筹莫展的感觉。可是,由于我学的时间太短,还不能领略里边的真谛,所以就总是迫切的希望看到老师的关于体质关于方证的思考性的文章,从中吸取养分。谢谢老师!
-------------------
看到另一个帖子中有人影射体质说是套方,无语中....
-------------------
-------------------
-------------------
中医诊断讲有四诊,有人喜用排列先后掂其先后主寡,虽然有失,但还是有其道理,我们不妨就俗说俗,说到“望诊”望什么,为什么要望,病家有什么可望的,而医家通过“望”想得到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通过看到的表象为下一步信息加工处理奠定大致的轮廓,作为医生接诊面对的是健康缺失的人,正如黄煌老师所说的人,而这个人首先是处于病态(个别例外)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高是矮,精神状况,营养状况等等很多细节第一时间映入医生眼帘,综合多种目测信息归纳重点就是体质元素。把望诊放在第一位就是看体质辨体质,是第一手资料,然而人有差异,人有变化,同一种疾病患者具体表现也不同,在临床上多反映在体质上。学生的老师早年随他的老师葭杭先生出诊一病家,老师在病历记录写明“谵语”。葭杭先生看后即在“谵语”二字上打了X,老师不解,明明有此证,为什么-----?。葭杭先生说没看到婆媳不和吗,面色正常,谈吐正常(回答医生语)虽有小疾,不足出谵语状。老师这才明白进门时为什么患者婆婆连起身让座的起码礼数都没有。这就是望诊, 结合体质言谈否定了一些症状,为下一步处方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当然结合其它诊断)。
体质学之所以重要就是把复杂东西变得简单起来,正如黄煌老师所讲“——我们说的体质或体质状态,其实就是个体差异。抓住个体差异,就能让教科书上的东西变得简单起来。抓体质,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清代伤寒家钱潢说:“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发,就是人体的个体反应方式,感受何种病因,古人是无法弄清的,有时也没有必要弄清,但古人可以根据这个人“发”病的状态或特征来确定其治疗方案,或下,或汗,或和,或温,或清,……。方法千变万化,不可穷尽,但基本的配方就是那些。犹如儿时玩的万花筒,三块玻璃,放一些彩色玻璃碎片,稍微一转,花样遂变。”
我这只是随便一说,体质学内容广泛,望闻问切四诊都涉及,细说怕是写论文的量了,还不一定说到点子上。难得有黄煌老师体质学说思考。学生当加倍努力多掌握黄煌老师更多体质学的经验与知识总结。
-------------------
黄师对体质学说的新思考,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诊治思想,是中医诊断学及四诊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为我们拓展了临床思路。
-------------------
-------------------
体质,体质,还是体质!!!从病人自身体质入手,辩证选方用药,这是中医“因人制宜”思路(或者说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体现,也是治病求本的体现。
-------------------
-------------------
以前看病基本不喜欢正对患者的眼睛,特别是女性,现在我却时常喜欢关注患者的眼神```希望能孰能生巧,看出点“方证 ”。
-------------------
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所以,越干越烦
-------------------
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所以,越干越烦。
-------------------
-------------------
黄老师,我有个疑问,就是比如一个人是大
柴胡体质,但是他没有
大柴胡汤证,那用大柴胡后会不会有效呢。我认为体质是定下大方向,然后我们在这个大方向上找到对证的方,也就是最后最求的还是方证对应,不管是胡希恕的六经多纲还是您的体质,都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还请解开学生的疑惑。
-------------------
“为何要强调体质?因为在临床上找不到一种脱离具体人体的疾病。”醍醐灌顶。
-------------------
-------------------
黄老师,我个人认为,体质只是说明这个人易患这类疾病,当然也多用些类方剂,但,并不代表说他就一定是这类方证,临证之时,还是要以证为准,是证用是方,对吧。
不过体质,的确是一种便捷方法。
另,请教黄师及各位,对“三部六病”怎么看?特别是“三部六病”统一切方,一切法?
-------------------
您能不能举个例子呢,我想这个也是很多晚辈的疑问,期待您的抽空回答
-------------------
黄老师的体质说很实用,可以在临证时作为初步大体上的筛选及判断证型、病机时的参考之一。
-------------------
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临证随时随地紧抓体质,从体质入手, 方能提高疗效.
-------------------
临床上体质确实非常重要但在不同的时期体质可以改变柴胡证体质可以改变为
桂枝证体质
-------------------
黄老师 有没有具体体质方面的书籍出版,让我等后学晚辈也深入学习一下
-------------------
-------------------
-------------------
-------------------
“一般来说,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所以,越干越烦。”------大师的教诲。学生记住了。
-------------------
-------------------
-------------------
黄老师说到了中医的精髓,方—病—人,变化是无穷的。关键还要看一个医生的细密诊断,用心去分析。
-------------------
《
黄帝内经》中有有阴阳二十五人,将人分为二十五种。黄老师更为具体了。
只是有个疑问,这种体质是先天的呢?还是后天的呢?还是无论先天后天,只管这种体质,"有是体质,用是方"?
体质有没有年龄段关系?性别关系?
黄老师体质之说,如给人画像,画出一副关于人的春夏秋冬。
-------------------
看到wojiaocxq的问题,晚辈也有同样的疑惑,是否可以这样来问呢,若“李逵”“鲁智深”等
麻黄体质的人出现了
桂枝汤证或
小柴胡汤证,是否还会用麻黄呢?
-------------------
卡农:看到wojiaocxq的问题,晚辈也有同样的疑惑,是否可以这样来问呢,若“李逵”“鲁智深”等麻黄体质的人出现了桂枝汤证或小柴胡汤证,是否还会用麻黄呢??(2012-04-19 09:27)?700)this.width=700;" >
窃以为麻黄体质的人不会出现桂枝汤证,如果出现了桂枝汤证,有是证用是方,应该用桂枝汤。
-------------------
“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什么样的土壤适合于长什么样特定的植物,见到了这种特定植物多的地方就能了解这个地方的土壤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