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识生(1874-1936),字一虚,福建上杭人。幼承庭训,潜志于
伤寒杂病诸书,1914年著成《伤寒论章节》一书,旋游粤东, 所至有医声。嗣鉴于国医衰微,慨然以振兴中医药为己任。1911年, 包氏至上海,组织神州医药总会,主辑医药学报。1913年, 发起医药救亡运动,请求保存中医药,以后又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 多次为中医学校加入学系奔走,并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包氏学术宗仲景,尚经方,主张真理改进中医,但反对以西医学说研究中医。代表作有《包氏医宗》。
对经方的研究,是包识生学术中较突出者。 他强调经方的整体效应,反对以“本草之主治,强合经方之主治”。 主张以《内经》的气味厚薄阴阳等理论来分析经方的效能。他强调经方的严谨性, 认为:“药味之增减,分量之轻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反对医者临床处方,任意填写。他说:“《伤寒论》一百十三方, 《杂病论》一百四十三方,统称之为经方,乃仲圣所著, 为方书之鼻祖,功效奇著,迥非后人所作时方可与此论,数千年来, 习医者莫不奉为金科玉律,其采用药品,虽取材于《本经》,然间亦有为《本经》所未录者,且其性格又自成一家,治病效能, 往往与《本经》药性不符,个药经配成方剂,施之于病,效捷如影响, 其分量更神妙不可思议。如
桂枝汤治有汗中风之太阳病也, 加重
芍药则变为治
腹痛下利之太阴病矣。加桂则治奔豚病矣,加芍、饴则为补中之品, 加芍、黄则为攻腐之方。又如四逆加重
姜、附,则变为通脉, 去
甘草则为
干姜附子汤异,药味之增减,分量之轻重,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诚神乎其神矣。后世方书,多有不注分两者, 医生临证处方,亦任意填写,药肆售药,更轻重不符,如
大承气汤, 本四黄八朴五枳三芒,时俗竟有用六分
川朴、钱半
枳实、三钱
玄明粉、二钱
大黄,而敢大夸其口曰:今日某姓病,某用大承气矣。其实调胃之不若也。
桂枝汤本芍、桂同等,乃有已用
白芍三钱,复用桂枝三分者, 愈病乎?增病乎?有今之所谓读仲景书、用经方者,大黄、
石膏、
黄芪、潞党、附子、干姜,竟有用二三两,而至于一二斤者, 请问古戥如是乎?古方如是乎?人乎?兽乎?是故一则不及,胆小如鼠, 一则太过,心狠如狼,呜乎!草菅人命,谁之过欤? 吾中医药之退化,有江河日下之势者,未始非若辈有以致之也!”
包识生认为经方自有经方的妙用, 其主治与《神农本草经》不同,不能以本草论经方。他说:“《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 其药味只八十八种,最常用者,不过十分只二三,治疗各证, 不以《本草》主治为范围,而以《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
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寥寥百数十字,包含诸方之效能, 合以本草温平寒热四气之作用,及气血藏府攻补升降各主药,错综变化,可统治百病。 若以本草之主治,证之经方,则不帝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矣。 故医者当知经方自有经方之妙用,散见于《伤寒杂病论》之间, 万不可以《本草》之主治,强合经方之主治也。”
包识生将《伤寒论》方分类研究,认为有主方、单方、 偶方、复方、合方、加减方以及六经方、六yin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方等,这对理解经方是很有启发的。
主方:“伤寒之主方,概列之为十六种, 其宗旨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定之。夫病证多端,治法不一,揆其诀要, 莫不以此八字为纲领。”此十六方为
芍药甘草汤、
麻黄汤、陷胸汤、 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越婢汤、
泻心汤、
白虎汤、桂枝汤、承气汤、
四逆汤、
五苓散、
柴胡汤、抵当汤、理中汤、
栀子豉汤。
单方:“内服凡八,外用凡二,皆一味也。凡不用甘草、 枣、蜜等和缓其性,单刀直入,功力尤专”。此十方为:甘草汤、
文蛤散、烧 散、 一物
瓜蒂汤,
皂荚丸、 黎勒散、鸡屎白散、红蓝花酒、蜜煎导丸、
猪胆汁方。有八方虽有甘草, 但不过取和味而已,与单方近似。八方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甘草
麻黄汤、
藜芦甘草汤、
桔梗汤、
紫参汤。 包识生认为:“伤寒诸方与杂病有异,杂病见病治病,用甘草者不多; 伤寒则有阴阳变化,多有甘草加入也”。
偶方:“或一方一性,或一方二性,得甘草之缓和, 则二药之功力不致各走极端,合成一气,无先后缓急之弊,如军旅之有司合,或合力攻邪,或分头击敌,战无不胜,病无不治矣”。 偶方有十四方:四逆汤,
调胃承气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栀子甘草豉汤、
半夏散及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杏子汤、甘草粉蜜汤、甘麦
大枣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瓜蒂散。
苦酒汤、
猪肤汤、
桃花汤。
复方:“奇方偶方之外,又有复方。奇方,单味也;偶方, 双味也;复方,多味也。然药虽多唯,而其方药同一功效者, 亦可称单方。药虽多味,而其方药只二种功效者,亦复方之类也。 按复方不论药味之多少,必具有三种以上之功效者,亦可称为复方也。 但伤寒之复方少,杂病之复方多”。包氏所分的复方为:桂枝汤、 越婢汤、真武汤、
小青龙汤、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
小柴胡汤、 大承气汤、大陷胸丸、
乌梅丸、麻黄
升麻汤。
合方:病有并病,方有合方。“合方乃治并病者也, 加减方治兼病者也”。方有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
加减方:即《伤寒论》中有加减变化的方剂。 如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汤、柴胡汤、麻黄汤、越婢汤、承气汤、抵当汤、陷胸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真武汤、白虎汤、五苓散、 栀子豉汤。
六经方:“太阳为寒水之经, 证治在寒水二字,寒为太阳之主证,恶寒是也,太阳之证罢不罢,以恶寒不恶寒定之, 太阳之补与攻,以汗出不汗出定之,如恶寒而无汗,治以青龙发汗, 如其恶寒而有汗,治以真武止汗,汗即水也,故曰太阳为寒水之经, 此说实足证吾中医学术之简要且确切也”。
大青龙汤(统治风寒伤表表实之方),桂枝汤(中风有汗表虚),桂二婢一汤(伤寒有汗表虚),
葛根汤(中风无汗表实),麻黄汤(伤寒无汗表实), 真武汤(统治风寒伤表表虚之方),桂枝甘草汤在(有汗阳虚),芍药甘草汤(有汗阴虚),五苓散(口渴阳实),栀子豉汤(心烦阴虚)。 少阳居颊颈胁筋骨,故脉证亦以此为范围。寒多热少,当从表解, 用小柴胡汤,热多寒少,当从里解,用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之虚者当与桂枝汤,大柴胡汤之虚者当与建中汤。阳明居面胸腹肌肉, 以燥为主证,阳明里证有四种,即气血水火是也。四证皆以肃杀攻下为主。承气汤(燥热伤气),抵当(燥热伤血),陷胸(
燥热伤肺, 肺水内停),泻心汤(燥热伤心,心火内结),阳明之虚实, 四逆(阳亡),理中汤(阳虚),
吴茱萸汤(阴格),
猪苓汤(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