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因外因:
风湿热侵袭,内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二者相结合,流溢肌肤所致。
2、 从病程来分,又分成急性
湿疹和慢性湿疹
急性湿疹为多泛发性的,皮疹以红斑、水泡、糜烂为多见。一般经过3周以后转为慢性,皮肤变得肥厚、粗糙,有点状糜烂或局限在某个部位,亚急性湿疹处于两者之间,表现为糜烂已结痂,丘疹已脱屑,散在丘疱疹,红斑已呈紫褐色,全身症状不明显。一般连续观察比较明显,大多数病人在多个医院治疗,初入临床的医生往往与书本上说的对不上号,往往把握不了是急性、慢性还是亚急性。
3、 治疗大法:总的治疗原则,祛风、清热、燥湿、健脾利尿化浊。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不论哪型湿疹
凡皮红起疹,多属火盛
瘙痒灼热多夹风邪,渗出分泌物多,必是
脾胃湿热溃疡日久,定会导致血虚。
如果日轻夜重,烦躁不安,多为阴血耗损,
肝火上炎所致
常用以下几个方证
1、
黄连解毒汤-
黄芩、黄连、
大黄,《内经》曰:“诸痛疮痒皆属于心”,通过三黄泻火,来治疗急性湿疹。急性湿疹以皮损红丘疹为主,适用于火盛型湿疹。
2、
龙胆泻肝汤—龙
胆草、
栀子、黄芩,
木通、
泽泻、
车前子、
当归、
生地,运用本方有3个特点:
1、 部位 病变发生区域在肝经、胆经循行的部位如耳廓、眼周、乳头、胁肋、前阴以及下肢。
2、 主证 主证包括内证和外证两个部分。内证有心烦、目赤、
耳聋、口苦、目眩、小便短黄甚者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胁肋痛,自觉痛痒相兼,或者瘙痒难忍,舌质红苔黄,脉象弦滑有力,外证主要指在皮肤上的表现,常见的有皮肤红肿、焮热、丘疹、丘疹泡、小水泡、渗出糜烂或者橘黄色的痂皮等。
3、 龙胆草一般用在6g以下,用量过大一般容易伤肠胃。
4、 我一般在本方上加白蒺
藜和
苦参,效果更佳。适用于湿热偏盛型。
3、 易黄汤—
山药、
芡实、
黄柏、车前子、
白果,原方是《傅青主女科》治疗黄带的专方,病机是脾虚湿盛,湿热下注,与湿疹的病机同出一辙。本方能够健脾渗湿,清热止带,方中山药、芡实均能健脾渗湿。车前子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热去湿孤,则湿易除。关键是芡实、白果入奇经收敛止带,恢复带脉功能。本方,治疗湿疹的特点,主要以渗出糜烂,流黄水为主。主要用于湿盛型。
4、 四物清疹汤—当归、
赤芍、生地、
川芎、苦参、白
蒺藜、
蛇床子、
地肤子,
蝉衣,本方是山西名老中医张子琳的经验方。主要用于急慢性湿疹,以痒为主的湿疹,本方主要用于风盛型湿疹。
笔者在治疗湿疹的同时,均以内治和外治相配合,双管齐下疗效满意。中药外洗采用湿疹经验方。黄柏洗剂,方药如下:黄柏30g苦参30g蛇床子30g公英60g
白矾30g
地肤子30g
川椒15g
艾叶30g,水煎局部外洗,每日1~2次。
典型病例:田某,男,26岁,2011年8月5日就诊。患者阴囊搔痒1周,自行抓破致感染,经肌注
青霉素、外涂龙胆紫药水无效,遂来我中医门诊治疗。症见阴囊微肿其表皮布满米粒大小,呈
痤疮样皮疹,有多处破溃,渗出黄色液体,痛样较甚,行走不便,伴口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辩证:
肝经湿热,循经下注。投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药用龙胆6g黄芩10g炒
山栀10g车前子15g(包煎)泽泻10g芡实30g白果10g
云苓10g当归10g黄柏10g苦参10g白蒺藜10g,3剂。二诊口苦见愈,阴囊较前明显好转,肿胀消,亦无液体渗出。原方继进3剂而愈。
按: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肝经湿热,循经下注,致阴囊作痒,痒不可耐,自行抓破;湿热较重,外合感染,致有黄色体液渗出。故投清热泻下焦湿热之龙胆泻肝汤,并合入清热燥湿收涩止痒之黄柏、苦参、白蒺藜等,以加强功效,使湿疹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