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的腹诊术,最早是受我国医学影响而出现的。主要分为“难经派”与“
伤寒派”。“难经派”腹诊由针术医家提倡,以《内经》、《难经》为理论根据,重视诊察胸腹间动气,将腹部分区与五脏相配。“伤寒派”腹诊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指导,将腹诊所得证候与仲景原文对比,决定选方用药。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诊断技术。
(1)腹诊的目的
腹诊的最大目的是测知虚实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而腹力,包括腹肌的弹力、厚度、加压的抵抗感、皮下脂肪等综合情况是反映虚实的重要指征。如腹壁厚、肌肉发达、富有弹性的为有腹力,多见于实证。相反,腹壁软,腹肌弹力弱为没有腹力,多属虚证。
(2)腹证的临床意义
[1]心下痞硬,指心下部憋闷,有抵抗感,多见于阳证,如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用
泻心汤类或
柴胡剂;若素来胃肠虚弱见腹胀、时
腹痛,误用下剂而致的心下痞硬者则为阴证,用
人参汤类。
[2]心下痞、心下痞满,指有心下部憋闷感而没有压痛,抵抗等他觉症状,常在心下部有振水音,为虚证,适于用四君子、六君子及人参汤等。
[3]心下软,心下部软而无抵抗,多见于虚证病人,偶见于实证者。
[4]胸胁苦满,指从胸到两胁严重的胀感并伴有抵抗和压痛。按体质的虚实及胸胁苦满的强弱,分别使用
大柴胡汤、柴胡加
龙骨牡蛎、
四逆散、
小柴胡汤、柴胡
桂枝汤、柴胡桂枝干
姜汤等。
[5]胁下痞硬、胁下硬满,指肋骨弓下部的痞硬,常见于胆囊炎、
胆石症,也应柴胡剂。
[6]心下支结,指腹直肌在上腹部分的肌紧张状态,是柴胡
桂枝汤、四逆散的证。
[7]里急、腹直肌挛急,指腹直肌从上至下呈紧张状态,包括自觉肌紧张,肠蠕动亢进、疝痛等,多是虚证的腹证。适于用
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等。
[8]小腹拘急、小腹弦急,小腹拘急是下腹的肌肉从耻骨联合为下顶点的逆八字形的肌紧张,多伴腰膝无力,腹疼等,为肾虚的腹证,用八味
地黄丸。小腹弦急指下腹的肌肉沿腹直肌的异常紧张状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9]小腹不仁,指下腹的正中部腹壁的无力状态,或伴有知觉钝麻。为下焦虚衰的表现,老年人,
坐骨神经痛、
腰痛、间歇性跛行症及产后开腹术后一时尿闭时可见到小腹不仁,用八味地黄丸。
[10]小腹满,小腹硬满,小腹满是指下腹部的膨满感,小腹硬满更加有腹肌紧张亢进及压痛,这一腹证也称为“瘀血的腹证”,是使用活血化瘀剂的指标。
[11]小腹急结,指在髂骨窝有强烈的压痛,是
桃仁承气汤的腹证。
[12]
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悸是心脏的博动,心下悸、脐下悸是腹部大动脉的搏动,能非常强地被触及者大体是虚证,不宜用发汗及下剂,宜用炙
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苓桂术甘汤、
半夏厚朴汤、
五苓散等。
[13]心下振水音,
胃下垂、胃张力松弛等胃壁紧张度弱的情况下,透过腹壁能听到给予振动时胃内的水音,属虚证,宜
茯苓饮、真武汤、半夏
白术天麻汤、六君子、四君子、人参汤等。
[14]腹满(腹胀),腹胀,腹部表面硬,但深压迫时抵抗小,脉弱者多虚证,宜温补疗法。腹力强,深压迫时抵抗力强,
便秘,脉有力时多实证,宜用
大黄剂,承气类。
[15] 正中芯,即腹壁正中的皮下可触及象
铅笔芯样物,是解剖学上的白线。平时触不到,但当腹直肌紧张异常减弱时可触及。在上腹部触及正中芯是中焦虚,用人参、四君子汤等。下腹部触及正中芯是下焦虚,用八味地黄丸等,从上至下可触及正中芯者是全身的体力低下状态,用真武汤,人参汤,小建中汤等。
-------------------
-------------------
-------------------
腹诊值得好好地研究和总结,看日本的医案,对于一些症状复杂或伴随症状不明显的疾病常常是根据腹诊的结果直接处方,疗效极佳。
-------------------
-------------------
黄煌老师在腹诊的姿势上有什么讲究,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
不知道黄师在临证时对每个病人都腹诊吗(好象不可能)?如果腹诊的话,病人是什么样的体位呢?
-------------------
引用第6楼仆本恨人于2008-11-27 11:56发表的 :
不知道黄师在临证时对每个病人都腹诊吗(好象不可能)?如果腹诊的话,病人是什么样的体位呢?
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我给病人腹诊是平卧位,双腿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