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体质研究:槐杏医话(十七)体质学说,方证对应和中医受体学说(更新)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体质学说指导下的方证对应是目前经方研究的前沿。体质学说和方证对应学说其内在本意和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本文试图暂且抛开现有成说,做一番全新的探索,以为一砖以引众玉。
证,是症候群。是疾病特定阶段所有症状的概括性描述,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规范性,经方所对之证尤其如此。如果严格按照原方原剂量来使用经方,甚至可以把经方看做就是一味药,因为其用来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如桂枝汤组方药理所揭示的,其有缺一味则不可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其有效成分因为其组方的严谨和所治证的高度契合而有极高的稳定性。同时,又由于经方所对之证,简明规范且有典型意义,也可以把具有这种特征的证看做是疾病的一个症。譬如说这个病人就是有桂枝汤的症状,就是有梅核气,厚朴半夏汤的症状,处方用药的过程中就可以考虑把桂枝汤或厚朴半夏汤看做是一味用来治疗桂枝汤症状或梅核气症状的药,如此等等。所以,尤其对于经方来说,方证对应,基本上可以视作药症对应。这样来解读经方的方证对应,一方面是由于经方自身特点决定它可以这样来被解读,另一方面,经方的使用过程中,经常被用来合方或作为方根来使用,在一个处方中的确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复杂疾病中所包含的桂枝汤症状。因为在复杂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其人可以表现出桂枝汤所对应的桂枝汤证,但结合其他症状,这个人总的来看又不能说就是一个桂枝汤证。那么,如果可以把这其中桂枝汤证所包含的症候群就视作该疾病的一个症状,其名称就是桂枝汤症状,其对应的药物就是桂枝汤组方。再者,为使本文把问题说得简明,特别强调目前只有经方的方证对应,可以当做药症对应来讨论。如此来说,需要探究的就是体质学说指导下的药症对应的内在本意和最终目了。(以下文中所指药症对应包含经方的方证对应,在此先做一番说明)
体质学说要解决的问题,必然与医学临床相关,它的内在本意和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体质学说对于医学临床的意义就是运用其日趋完善的体质认识论原理,通过体质辨识,寻找和发现具有相似体质特征的一类人,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性规律,以及这一类人对何药何方具有选择性敏感的规律性,指导临床医生结合四诊,以确定一个特定病体对何药何方敏感的最大可能性,从而选择主药主方,处方以治。
何为选择性敏感?从体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先人对进入体内的各种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就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譬如脂肪泄,譬如乳酸不耐,譬如滴酒脸红等等。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样具有选择性。譬如青霉素不耐,譬如糖尿病体质不耐喹诺酮类药。从中医的方面来看更好理解,譬如大便素溏的当然用牛蒡子之类的要慎重,常自汗出的用麻黄要慎重。中药的很多使用宜忌其实不仅仅是在用它来治病时要遵守,更应该是针对素体体质状况来说的。之所以人体对药物有选择性,是因为个体体质差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时候,当然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这种体质因素所决定
选择性,亦即选择那些素体体质允许的,敏感的,而且同时被临床反复验证的可能使疾病治疗效果最大化的药物。这样的一个过程,其本质就是体质学说指导下寻找药症对应的过程。(未完待续)
体质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通俗的讲法,就是身体素质。有句话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结合体质学说的目的,可以说,身体是生病的本钱。我曾经把人比喻成一座房子,外来的病邪叫外贼,内伤的病邪叫内贼。房屋的结构,选用的材料,折旧的程度,主人关心和修补的勤懒,家庭的和睦与否,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病邪侵害人体时的相关因素。这些相关因素在未有病邪侵害时已经客观存在,这就是体质概念的第一层含义,也叫素体禀赋。当不同素体禀赋的人符合相对健康定义的时候,也可以把他们称作平人。(相对健康的定义,就是个体的衰老进程符合所处时代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规律,在此不作展开)。比如人的相貌,包括脸型,高矮,胖瘦,脉型等等,还有性格特征饮食偏好等等情志方面都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甚至运用体质辨识方法,通过药症对应,还能寻找到不同素体禀赋的人患病的趋势性和特异性。比如流行性感冒季节,不同素体禀赋的人外感即使是同样的邪气,其发病,其治疗,其转归都有明显不一样的趋势性和特异性。如何掌握这种趋势性和特异性呢?某些致力于临床体质研究的医家通过细心的观察,渐渐认识到尽管素体禀赋各有差异,但总有某一类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表现出对某药某方的高度敏感性。而且药和症的的对应度越高,越能保证这种敏感度,越能保证最终的治疗效果。他们把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类人直接用该药该方的名称来命名。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药症对应的基础上,把不同素体禀赋的人加以分类。比如生病趋势是太阳伤寒的,用麻黄或麻黄汤治疗效果好的一类人,就是麻黄体质药人,或麻黄汤体质方人,简洁地称之为麻黄人,同理,生病趋势是太阳中风的,就称之为桂枝人。这样的分类可以叫做素体体质分类,也可叫做平人分类。
体质概念的第二层含义是素体体质是可以改变的。譬如坏了的门窗可以修补,可以更换,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可以调和,这一方面需要主人的积极配合,必要时也需药物的参与,甚至可以发生结构性的大变化,造成体质的根本性改变。比如一个经常感冒的人可以经过食疗锻炼或者药物调理渐渐的变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感冒频率。(未完待续)
  

-------------------
好文章,有启发。期待中。

-------------------
如此等等。这其中药物对体质的调理作用尤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就是体质的调理与改善甚至是向好的方面的本质上的改变。一个容易感冒的病人,如果每次通过挂水或只驱外邪的中医方法来治疗,那么基本上很难改变他易于外感的素体体质。曾经治疗过现在是朋友的一位病人,初来我处治疗感冒的时候,说我的药没有前医好,人家开三副药,一般两幅半就能把感冒治好,这次吃了你的五天还没好。我有口难辨。只提醒了他一个问题,你究竟是要看每次感冒效果立竿见影,还是要感冒的次数越来越少,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感冒?经过近两年的调理,现在就不再那么动不动就感冒了。

-------------------
就像房屋的结构造型和风格可以是复合的兼具的一样,人的素体体质也可以是复合的兼具的。而且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会出现阶段性的体质表现。就算是平人,其体质的恒定也只具有相对性。所以素体体质一方面具有决定于受先天遗传,后天供养和生存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有决定于自我修复能力和药物参与作用的相对可变性。这样的认识对于临床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体质辨识,通过药症对应寻找到对素体体质尽可能高度敏感的药物,另一方面也要时时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体质的随时变化以及可能的复合,可能的兼具。更重要的是,对于某些疾病,可以通过调理和改善体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见病治病。以前说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针灸的上病下取,左病右取,治患取健等等就是这个意思。现在还可以说中医不只是可以见病治病,还可以调体治病。这是中医治病必求其求本最真实的体现。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05 11:46重新编辑 www.lindalemus.com/shiti/]

-------------------
从体质发病学的角度,还可以探讨天人相应这一中医理论的重要含义。天气系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对于人来说,都包含在天这个概念里面。有寒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在天气突转阴寒湿冷之前会有预报功能,很多消化道溃疡病人也有季节性复发的明显特征。这样的天人相应比比皆是,无需论证的。如果药物作为天这个客观存在的的一部分,那么,人与药物之间也必然存在对应性。何以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地灵气等皆以草木山水为寄,人居期间,以之为应天之通道也。所以平人未病之时,其人已与药物对应。且不同素体体质之人对应之药物亦异,反之,类似素体体质之人对应之药物也同。以药物或方名来分类和命名平人的素体体质,本质上讲就是天人相应的具体化,所以,药人对应,就是天人相应。平人成病人时,因症有病生,药人对应又进一步具体化为药症对应,又时时关注体质变化,不忘药人对应。如桂枝人服桂枝汤未汗,似有麻黄体质变化之疑,然只要桂枝汤证仍在,仍宜桂枝汤,勿与麻黄汤。又如麻黄人发其汗,就不只微微有汗既可,或许大汗方能驱其邪,这又是麻黄素体体质决定的。
人之体质与人之正气相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体质强健,百邪难侵。治病过程中时时不忘药人对应,就是为了时时顾护正气,桂枝人当然慎用麻黄,用也要短用,少用。久用多用则必然有过汗伤正之弊。短用少用则又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之必须,也即暂时性的体质变化的需要。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05 11:49重新编辑 www.lindalemus.com/yaoshi/]

-------------------
以药物或方名来分类和命名平人的素体体质,本质上讲就是天人相应的具体化,所以,药人相应,就是天人相应。平人成病人时,因症有病生,药人相应又进一步具体化为药症相应,又时时关注体质变化,不忘药人相应。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经方医学论坛——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http://hhjfsl。com/jfbbs,原文地址:http://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4274.html
有见地。
个人认为,黄老师体质学说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隐于或不是很明显的中医理论中的体质学说以非常直观的形式提出来,并且是与经方的方证药证紧密结合的,正因为揭示了本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以才会在实践中有如此的推动作用。
另外,正如槐杏先生提出的可以把方证在一定意义上看作一味药证,这非常有助于对如柴胡桂枝汤等方的理解。
我另外又想一法,古人讲人亦为一小天地,实质上外感病的治疗可以是这样的。人体与自然界相应,天应春季,则人亦当是春季,其脉为弦。如此可以类推。内经俱载。
而如果天是春季,在人体则为夏季,如表现为白虎汤证,那就说明不协调了,那么就必须去调人体的这个夏季的状态。同样的,如果是夏季贪凉饮冷形成桂枝汤证,如,<经方实验录>所载之案,那就是说在夏季形成了类似春季的桂枝汤证,那么就应当去调整人体以适应夏季。这或许就是《内经》所说的“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一种调节方法。

-------------------
西医的受体学说对药学药理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没有相关陈述,但中医事实上有自己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类似于受体学说。本文将借用受体这一说法但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概念。本文试图在总结和建立中医的受体学说方面作一番先行的探讨。
何为受体?作为一个医学概念,受体就是接受药物的机体。机体是一个活动态过程和功能状态,用中医的话来讲,任何机体都是处于一种阴阳自调,以平为期的动态过程中。所以,受体的概念,还可以理解为功能状态,本文称之为受体状态,简称受体态。
从天人相应这个角度看,天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生存于自然界的人与之相应的过程,本身就是受体接受相应物质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自有的甚至带有某些特异性的功能状态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受体态。由于素体体质的差异,决定了受体态的特异性,使得每个受体态在接受如天气变化,药物进入等天的因素的过程中表现出各具特色反应机理和疾病症状。同时又可能因为素体体质具有相似性的一类受体态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机理和疾病症状。
在漫长的临床实践和验证过程中,人们渐渐的认识到什么样的症状在天人相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就叫气虚,血虚,诸如此类。并且知道什么样的药什么样的方可以用来来补气用来补血。为什么黄芪补气?为什么当归补血?在黄芪当归的药物概念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受体态的概念,想到黄芪当归,你就知道必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一个受体态,一个表现出气虚血虚症状的受体态。也就是说,对药物的认识以及功能的固化,形成药物概念的时候,本身就结合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其获得功效认可和固化的手段和具体表现,就是药症对应。
传统药物概念,只是规定和固化了药物功能的一般性认识和使用的一般性原则。任何受体的功能状态发生异常,只要依据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药物的一般性使用原则,便可以处方用药以治。比如气虚,药可用黄芪,方可选补中益气汤,血虚可用当归,方可选当归补血汤,太阳中风药可用桂枝,方可用桂枝汤,太阳伤寒药可用麻黄,方可用麻黄汤,等等。它只是对所有受体态一般共有症状的普遍适用,而没有因受体态决定于素体体质差异而有的特异性而导致的药物使用的特适性。也就是传统药物概念里面没有包含素体体质差异所决定的受体态对药物选择性敏感的重要信息。
新的药物概念必须把这样重要的信息固化在里面。如前所说,由于经方自身的特点,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味药,那么基于体质学说的药症对应或方证对应,也必须固化到药物或经方的概念里面去。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就是:在一般症状满足的前提下,黄芪谁都可以用,但黄芪体质(或黄芪人)用更好。桂枝汤谁都可以用,但桂枝体质(桂枝人)用更好。这就是长期致力于经方体质学说研究的黄煌教授提出的药人方人说的基本内容。
任何新的认识或理论学说的建立,其来源必须是临床,其目的也必须是临床。中医的受体学说,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天人相应,其来源是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这可以从中药或方剂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寻找答案,无需论证。
中医药物或方剂的概念里面,已经固化了药物本身的性味,升降沉浮,归经,以及与之相应的某种受体的反应状态和对受体状态异常的调整作用。新的概念中还包括体质特异性因素。中医的药物或方剂概念,不仅仅是概念本身,更重要的,它还是中医临床用来观照的证据系统。辨证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证据并与证据系统进行时时观照的过程。通过体质辨识,四诊合参所得的一系列材料和映象,必须与已经存在于临床医生脑海里的药物方剂的概念相结合,并相互观照,去伪存真,找到契合点,并尽最大可能提高契合度,然后处方论治。
未临诊时,临床医生的药物或方剂概念结合自身经验,对医生来讲,已经客观存在。什么样的受体异常状态用什么药什么方来治,等等。这就意味着具体化了的药物或方剂概念,其本身就已经有一个受体状态的内涵。这个相对稳定的固化了的对药物或方剂的认识与经验,就是药物或方剂的受体态。它就是被用来观照的临床证据体系。简称之为药物或方剂的受体态。还可以说成是体质学说里描述的药人,方人,此点无需加述,应可自明。
临诊时,医生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受体态。即一个在应天过程中出现功能异常的人。他是不是我心中已经有的受体态?他符合我心中受体态的部分症状还是全部?他是我心中的药人方人吗?任何辨证论治的过程都必须要进行两种受体态之间的观照,我相信这就是每个临床医生诊疗过程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后者,因为它结合体质辨识,更具方向性,更易找到突破口,因为体质的特异性决定了对药物或方剂的敏感性,提高了两种受体态之间的契合度,从而更好地保证最终的治疗效果。
所以说体质学说指导下的药症对应或方证对应,它不是简单的有是症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更不是抛弃了辨证论治而另起炉灶,它一方面对药物或方剂概念做出了新贡献,并且创造性的开启了临床诊疗的新模式,更是经方研究与发展新的里程碑。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05 11:54重新编辑 ]

-------------------
正如药物或方剂的概念需要更新一样,中医的受体概念,同样不能只是把受体理解为一般的药物接受体。当然应该包括受体的体质特异性。只有结合了体质因素的受体学说才可能是完整的中医受体学说。
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从最本质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中医的手段,帮助出现异常的受体恢复正常。药物之外的其他手段,虽然没有药物进入人体,但它的确可以引起受体的接受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视作药物进入。
一个具有体质特异性的药物接受体,只是受体概念的第一层含义。受体状态的具体化,必然可以细化到机体内对药物的接应过程甚至包括部位,成分,机理等等。所有与药物进入体内有关的过程与机体的反应,皆属于受体态概念的范畴。譬如,药物接受的部位,比如参与接受的机体内的对应物质,比如作用机理等等。这其中,可以特别提出把药物在体内必然客观存在的接应物质定义为狭义的受体概念,简称药物受体。
药物进入人体,需要接应物质的参与,才能对机体的疾病产生治疗作用。而且,只要是有确切疗效的药物,就可以推定所治机体内必然存在对应的接受物质存在。那么,有麻黄,当然就有麻黄受体,有经方如麻黄汤可以视作一味药,那么就有麻黄汤受体。
体质的特异性,导致了每个人的受体系统具有特异性,。譬如在一般症状满足的情况下,因为每个人都有麻黄受体,所以都可以用麻黄或麻黄汤。但麻黄体质之人的麻黄受体就占主导地位,这就表明此人更加适合用麻黄或麻黄汤。
这是受体特异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转化和变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何人的素体体质是可以改变的?是因为受体的分布在改变,甚至在药物的参与下,受体发生了转化和变异。以前是对应与麻黄的受体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对应与桂枝的受体占主导地位,无论是短暂还是长久,总是导致了体质的改变或体质倾向的改变。所以,受体的特异性反过来也能影响体质的特异性。
如果可以确定受体的确是客观存在于平人体内的对应于药物的物质。那么它必然可以量化。西医受体学说明确的证实了这一点。中医配伍剂量的重要性也间接的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大剂量使用黄连附子的临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是因为必须在有足够的使用证据前提下,才能放胆施治,这也意味着必须是患病机体内有大量的黄连或附子受体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经方的使用规范严谨,也意味着它对病患体内受体的辨识具有更高的要求。这也说明了体质辨识对经方使用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又为经方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质辨识,实际上就是受体辨识,就是药人辨识,方人辨识。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02 14:14重新编辑 www.lindalemus.com/shouyi/]

-------------------
受体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含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受体是可以转化和变异的。平人之时,阴阳调和,功能正常,各种受体皆处于相安无事的非应激状态。而当外邪侵袭或内生致病因素侵扰时,相关受体便进入应激状态。两种状态下所产生的受体变量,就是人体正邪交争的产物。疾病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受体变量,使各种受体恢复到非应激状态。亦即中医所说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当然,受体变量的产生,还应考虑机体的自然衰老因素。它所导致的受体变量的累积,是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平均健康程度的参照物。其结果是正常人体的自然死亡。目前来讲,只有延缓其累积的方法而无彻底消除其累积的良方。无长生不死的药,自然无对应的受体。反之,自然衰老最终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人之体内本无此受体,怎来长生不死药
应激状态下产生的受体变量,因体质的不同,病邪的各异,以及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药物和病症契合度的高低而使其性质不尽相同。一是其聚集的部位可以不同,二可以是占主导地位的受体变量的不同,三可以是不同受体变量转化变异的规律不同。四可以是各种受体变量之间能否兼具的好恶不同,或许还有更多未知的不同。
既然中医治病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应激状态下患病机体内产生的受体变量,那么就可以把治疗疾病看做是药物和其对应的药物受体之间发生的消合反应,目的就是让其恢复常态。既然是反应,那么当然就可能有生成物(这不是类似于正物质和反物质碰在一起的湮灭反应。如果死神可以看作是人的反物质,那么当你见到的时候,也许真的就是湮灭反应了),而且是不能容于机体的病理性产物,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成为对人体来说新的邪气,从而产生新的受体变量。所以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除体外。(中医讲邪有出路,应也属此,而且由于受体变量的性质位置等不同,邪出的途径也不同,如汗痰涕血尿便等等)如果无生成物,那也可言邪消于无形,只要使受体状态恢复正常即可。
中医的邪气概念在此还可得到新的诠释。导致机体应激并产生受体变量的内外原因是邪气,药物治疗的受体变量本身是邪气的具体表现。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如果不能彻底的清除出去,也是邪气,留在本经的受体变量仍是未尽之邪气,受体变量的性质发生改变转入他经的也是邪气。总之,只要有病理性的受体变量存在,人的体内就有邪气存在。

-------------------
对于某些疾病,可以通过调理和改善体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先生用药细致周到 儿子用了先生止咳药 能吃能睡 体质改观中

-------------------
我无远大志向,作为民间中医,只要被人说一声是合格的中医,就心满意足了

-------------------
先生有些想法与我不谋而合。黄煌老师的学说有很多东西发前人之未发。我之所以不敢非常仔细系统的去了解,主要的是想是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体质学说。本文基本上接受和十分赞同黄煌老师的基本观点,并且试图赋予体质学说指导下的药症相应,方证相应以新的内涵。至于是否可以找到体质学说的发展方向,还需同道批评和指正。

-------------------
续八楼:伤寒六经病证,其本质就是各经病症的受体变量的特异性表现。太阳病,即告知外邪侵至太阳经,机体应激中产生的受体变量在太阳经。又因体质不同,决定了在太阳经的受体变量有桂枝和麻黄的不同,所以有选择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不同。或邪气转入少阳,成少阳病,即告知受体变量的位置在少阳,占主导地位的受体变量发生了改变,或一个病人来就诊时已经表现出少阳症状了,其体内本身就是有柴胡受体变量占主导并集结在少阳经。那么就以小柴胡主之。病理性受体变量有并有合,六经病症也有并有合。以此推论,可至各经。以此推论,可至各经变证。

-------------------
在中医中引入了受体与靶器官的概念。

-------------------
上善若水 无为而为!!!

-------------------
续12楼:所谓受体变量,通俗的理解就是平人在成为病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一切症状,包括因治疗因素的参与而导致的新变化。这其中积极的变化是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指素体体质的改善和疾病症状的消除。而因治疗的不恰当甚至误治所导致的消极变化,主要是指对正气的伤害以及新的病症的产生。这种情况尽管临床上时有发生,但原则上是不被允许的。消除受体变量的过程,一方面就是使病人恢复成为平人,另一方面,尤其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者,顾护和提高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把暂时的体质改善巩固为素体体质的改善,甚至促成向好的性质上的改变,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虽然消除症状是最终目的,但素体体质的改善更重要,不仅可以通过素体体质的改善间接的达到这种目的,而且可以因素体体质的向好而减少复发。前文所举一感冒病友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黄煌教授的很多治验更能说明这个问题。至此可以看出,体质学说对临床的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人方人的辨识,四诊的合参,运用药症相应方证相应的手段,迅速找到治疗的方向性和突破口,二是调体治病,就是通过改变素体体质,使之向好,达到治愈疾病减少复发的目的。就像我所举人体像房子的例子说的,通过注重门窗的修补,内部关系的理顺,就能更好的驱贼,而且还能提高防贼能力,减少遭贼次数,减缓折旧进程,从而使身体常健,延年益寿,这些都是拜调体治病所赐。所以说体质学说开启了临床诊疗的新模式。
中医理论上并不知道麻黄的具体成分,同理,中医也不知道麻黄受体的具体成分。但中医知道麻黄的具体功效和使用方法,中医知道麻黄受体的状态以及变化的规律。所以,中医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明显具有自身特色。中医认识疾病主要通过整体来把握,通过外部征象和效应验证来把握,而不是通过微观解析和量化认识来把握。青蒿,是通过疟的整体症状表现与青蒿治疟的反复临床验证来加以认识和使用的。经络和穴位是通过反复的治疗效应来被认识和确立的。五脏六腑是通过藏象来得以固化认识的。这些都与具体成分的分析,客观存在的探索,和解剖直观的证实完全不同。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固有思维和方法。所以,中医的受体学说当然不可能与西医相同。
既然疾病是从整体上来把握的,那么中医治病的对象就不只是人生的病,而首先是生病的人。不是以病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治人优先于治病,不可本末倒置。平人何以成病人?内经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者,使人强健少生病的体质因素也。治人优先于治病的原则,无非就是强调顾护和扶助正气的重要性,无非是强调调理素体体质使之向好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既是体质学说的基础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体质学说发前人之未发而对中医学做出的巨大贡献。这就是体质学说在中医受体学说中的具体体现。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03 11:18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期待

-------------------
何为病人,其实质就是处于疾病状态下的人,也就是广义的异常受体状态,是有异与平人的非常态。也就是说在疾病状态下机体内产生了病理性的受体变量。无论是平人还是病人,他总是处于一种状态之下,所以可以说,中医所说受体,其实是指一种状态,而不是指受体的具体成分,量化指标和解剖位置等等。所以,中医受体学说要揭示的是,这种状态与药物之间的效应关系。如麻黄,是要揭示其功效和因具有麻黄受体变量而表现出来的机体所有外部症状之间的效应关系,而不是和麻黄受体的具体成分和作用机理之间的效应关系。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在受体学说中的具体体现。
病理性的受体变量,客观存在,即使你可以不知道它的具体成分。按中医的方法也不可能知道。但只要它存在,中医必然可以通过它使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来确定它存在。体质辨识和四诊合参,就是要寻找它存在的证据,关于这一点,有必要对中医的证据认识作一番展开的说明。
大家知道刑事推定中有证据链的说法。还有一句名言: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中医有时说致病的邪气叫贼邪,邪气强叫贼势强。中医看病就是驱贼捉贼。先须辨贼。辨贼就要证据。找证据就要线索。线索就是人体遭贼后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有些证据很明显,甚至明显到等于自投罗网,不打自招。(这里可没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说法哦)有些却巧妙隐藏顽固不化。只要有证据链说明某人犯故意杀人罪,那么必然可以考虑以死刑论处。这人无一句供词也可,不交代具体的杀人手法,不交代具体的杀人时间,某时某分某秒等等很多细节也可。只要症状证据,说明一个人太阳伤寒了,那么必然就可以考虑用麻黄汤来论治。不知道这个人身体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作怪也可,不知道麻黄汤,麻黄汤受体的具体成分,不知道
麻黄汤进入人体后发挥作用的具体机理也可。西人认为他们的刑事推定方法等是科学,却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怀疑有加。可以这样说,中医的辩证论治,实际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刑事推定法,就是在整体上把握和认定是否犯罪和犯罪的性质,就可以定罪量刑。所以,只要构成疾病的证据链,就可以定罪论处,就可以辨证论治。这就是辨证论治在中医受体学说中的具体体现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03 11:16重新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
(说个题外的。我们论坛应该设:实习探员,探员,探长,大探长,总探长这样的分类。我们中医都是侦探,还是法官呢。定叫贼邪无处可藏!黄师应该是总探长和大法官了。呵呵)
言归正传。生命的本意其实就是一种状态和过程。疾病侵扰和自然衰老伴其一生。人生之而具阴阳,以应天地之阴阳。人生之长之存之病之亡之皆具阴阳之分阴阳之性。生之男女有别,禀赋相异,长之高矮胖瘦,脉形各具,存之春夏秋冬,风霜雨露,病之寒热温凉,七情六欲,亡之偶然必然,千因百果。阴阳之道无处不在,阴阳之性无所不具。万物皆有阴阳,何况于应天之人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此平人终老之道也。
平人者,阳平阴秘之谓也。病人者,阴阳失和之谓也。平人与病人之差异,即阴阳之偏颇。偏颇之外像,即为疾病之症状也。亦即前文所言之病理性受体变量。是以受体变量亦当具阴阳之性,因其本身就是阴阳偏颇之结果。阴阳偏颇,寒热从之。不足有余,虚实从之。从内从外,表里从之。所以,欲辨病理性受体态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岂出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之规矩?
前文已略述伤寒六经病症诊治与受体学说的关系。受体学说的提出更是启迪于经方体质学说指导下的药症相应与方证相应。所以于此不再赘述。
中医藏象学说揭示的是中医对人体脏腑和功能认识,以及疾病状态下功能异常时在外部表现出来的可为中医作为辨证依据的症状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脏腑辨证,就是寻找这些规律与有效药物或方剂之间的效应关系。任何脏腑功能的异常,都可以视作人体的邪气。任何受体态受侵于邪气,必然产生应激反应。也必然产生与之对应的病理性受体变量。所以,如果可以在藏象变异的前提下去辨识和把握疾病,那么,受体变量必定就具有脏腑特性。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说主张的辨证法。不难理解,结合受体学说来分析,它揭示的无非是当邪气侵入时和侵入后,病理性受体变量的习惯性位置以及转化,甚至改变性质的一般规律,以及在各个位置选方用药的原则和相应关系。本文在此不作更多陈述。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03 13:20重新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zg/]

-------------------
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何为理?理就是理由,理也是道理,也是证据,也即有是症有是证。理从何来,理从辨析症状而来。理字写在第一位,是因为从望诊就开始寻找理由了。不过接下来的过程中,就是理法方药全在脑子里打架碰撞不分先后了。可以先有药,以药策症,可以先有方,以方测证。可以先有法,以法统方,可以法方药都有了,再来验证一下,到底有没有理。直至最后,形成一个理法方药兼具的完整治疗方案。这也可以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来形容。而体质辨识往往可以迅速的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假设前提,虽然这个前提下的假设不一定成为最终的选择。病理性的受体变量在外部的表现错综复杂,有时甚至是头绪万千。可以把这些表现比作一个树。也就是把病人的所有症状比作一个疾病之树。由主要症状集合起来的现阶段的综合描述——证,就是主证,就是疾病之树的主干。药对枝叶方对干,药症相应方正相应,伐而倒之
是为中的是为桴鼓之必由也。所以受体变量就是一棵疾病之树,砍其枝叶明又复,伐其主干一朝除。另外,疾病之树的主干和素体体质具有本质上的联系。简单的比喻可以有二层意思,一是素体体质好,疾病之树根本就长不起来。二是一旦它长起来了,就要跟你抢营养,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能改善体质,让它抢不到营养,也会慢慢枯死掉。
何为法?法就是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之。泻南补北,滋水涵木,培土生金,在表汗之,在上越之,在下下之等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平阴阳,去疾患全赖八法以成。还可以法推知其理。何以温法和之,其人必有痰饮也。何以利其小便,其人有湿也。何以选择和解少阳,其人柴胡体质易得少阳病也,如此等等,皆可推之。亦如砍伐疾病之树方法之多样,娴熟之时或可从其手法拿捏力道而推知其所伐之树为何等模样。
何为方药?药以症对,方以证对。内经言望而知之为之神。方人到眼,心中方定已有数分。比若假定某某是杀人之疑犯,则必已有三分证据在手。既已假定某方,则某方的概念受体态所包含的种种征象是否可以在眼前的这个受体态中一一找到?比若杀人要有动机作案时机等等要素一样,能不能找到这些方意要素就是最终定方的决定性证据。这就是以方测证。同理,药人到眼,便知何药当用,既欲用之,便须继辨究竟属此药人的判断正确与否。这就是以药测症。
综上所述,整体把握,辨证论治,体质辨识,各种辨证手法,药症相应,方证相应,融于理法方药之一炉,借受体学说以成管见,敬以一砖而引众玉之意也。此毕。




-------------------
有新意,值得探索!

-------------------
自探自判?

-------------------
可惜我没有资格加分,不然的话,最起码加30分。哈哈
顶楼主!!!

-------------------
自探自判?还是自说自话,或者王婆卖瓜之类的形容确切些?。还有楼上,谢谢。要是你真能加分,我希望是————   一万分!哈哈!

-------------------
还有,文中所有药症相应或方证相应,一律修改为药症对应或方证对应,这是一致公认的提法。

-------------------
此文下篇,将引入科学哲学的范式概念,进一步阐述体质学说可能对范式革命的重要意义。敬请有兴趣的同道关注。

-------------------
何为范式或范式革命?简单讲范式是一个学科的最基本理论基础,具有一般性适用的原则,但却不能以个别命题来证实或证伪。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当新有理论对此具有颠覆性时,就称之为对本学科的范式革命。有兴趣的同道可以先了解一下有关这方面的概念内容。南阳归来再续。谢谢关注。

-------------------
请槐杏兄再续。

-------------------
先说说经方大会期间与同道交流后对方与证的思考。关键的问题是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如江阴的陈刚华就提出证的下面一层是什么?
证是疾病的阶段性表现,同理,证的本质只代表病的阶段性本质,而不必然就是病的本质。某些时候两者是基本一致的,某些时候会不一致。黄师提出炙甘草汤不是一个心动悸脉结代心率失常的专用方,它至少还是一个止血方。这是怎样的一个理念呢?这就是说这个方所对应的证的本质,和病的本质有不一致的时候。这里需要透过证的表面看病的本质。意思是有的时候是方证对应,有的时候是方病对应。当证病本质相一致时,方证对应就是方病对应,当证病本质不一致时,选方用药必须遵守方病对应的原则。这里面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通俗的比喻来解释。
在回来的车上,想问题,几乎没睡。列车给我启发。可以把病比喻成行驶中的列车,车站比喻成证。首先来解释一下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相同的列车可以在不同的车站停靠,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证,所以治法各异,这就是同病异治。不同的列车可以在同一个车站停靠,那么,就可以表现出同一个证。当都证和病的本质一致时,就是异病同治。当证和病的本质不一致时,依然要辨各自病的本质,即使有同样的证,仍然需要异病异治。
为何要提出在体质辨识指导下寻找方证对应呢?很显然,其真正的目的是透过证的表面寻找病的本质。不断在临床上探索的医生时常会感到方证对应的情况下往往方病不对应。但如果能通过体质辨识认清病的本质,尽量使证的本质与之相符,必然会效如浮鼓。即既是方证对应,同时又是方病对应。
我举了两个病例来说明:两个ST段改变心肌缺血的病人。他们的共同点是素体畏寒,慢性便秘。气候越是寒冷,症状越重。其他方面无特别不适。我想,较长时间存在于机体身上的两个不适之间,必然存在本质上的关系。阳虚是它们之间的纽带。这两个症状以何为主呢?或者先治哪个呢?设想治其心,则若便秘不得改善,每次努责不下之时,心脏会有如何反应?反之,先以温通大便,得畅快而心自舒矣!皆以济川煎加味,一个三剂,一个五剂而愈。复查心电图ST段改变消失。这里抓住了两个要点,一个是素体畏寒的体质,这是病的本质。阳虚便秘又是证的本质,两者一致,方选对应之济川煎而效。当然若能兼顾,亦当有效。此举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待续)



-------------------
(题外话:如果此文没人看,那就我自说自话,孤臭自赏吧。呵呵)是否可以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两个病人是否可以用炙甘草汤呢?据黄师经验,本方可以治疗慢性便秘。这是否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某些心律失常与便秘之间的关系呢?假如用这两个方都治好了病,那么可以说,它们所对应的证的本质皆和病的本质一致。十大类方大大扩大了经方治疗的范围,基本原理就是体质辨识指导下的方证对应,更是方病对应。单纯确定一列停在站台上的列车的证的表现是不够的,还需知道这是什么样的车,车次型号规格折旧程度等等,这就是病的本质。
至此可以看出,证的本质,只是疾病阶段性的本质,也是素体体质在疾病过程中阶段性的具体反应表现。(证的下面一层,就是病)。它可以和病的本质相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那么,很明显就得出方证对应具有局限性这个问题。甚至辨证论治皆需重新考量。
先提一个不会引起疑义的命题:中医以疗效说话。凡是用来治疗疾病有效或痊愈的方,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对应了疾病的本质。这种方病对应关系不受方证对应关系限制,甚至决定方证对应关系。
按照麻黄汤经典方证对应描述,应无治便秘这一条。如果用来治便秘取得了临床效果,那么方病对应关系必然存在,但方证对应关系显然不存在。无证可辨可以比喻成行驶中的疾病列车没有停靠在任何站台,只有通过方病对应,才能找到治疗疾病的途径,而不是方证对应。
那么,认识疾病的本质比认识证的本质更为重要。如何更好地了解行驶中的疾病列车呢?
决定疾病本质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体质。所以,体质解构就是最好的途经。一是体质分类。二是体质与发病,病程发展和转归之间的关系。三是体质与药物选择性敏感之间的关系。四是寻找可能存在的方证对应关系。五是必须找到方病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体质解构最重要的临床意义。希望可以和方证对应关系是一致的,但即使不一致,也不一定会影响治疗效果。
换位思考:对于某一个经典方,只要能通过体质解构建立起它与病的本质的对应关系,那么它的使用就不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方证对应。黄师提出的经方使用的疾病谱的概念,显然是基于体质辨识之上的,而不是简单的方证对应。其真实意图就是首先是方病对应,然后是方证对应,理想情况是这两种关系相一致。从最终治疗效果来看,方病对应是根本。调体治病的理念,其理论基础就是方病对应,它是对人对病不一定要对证。


-------------------
嘻嘻,我在看!不过,老兄那么牛,我就免开愚口,只心里面敬仰一番!!

-------------------
非但有人看,看得还很仔细呢。让我们细细体会一番再说。不要将孤芳自赏说成臭,识货的人有的是。

-------------------
非常欢迎各位带着思考来本楼探讨。内经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即个体所具备的防病抗病战胜疾病的能力,也可理解为机体在可控范围内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机体内自我调平阴阳的能力。什么叫健康?健康是指一种状态。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够达到平衡目的之情况或状态,就是健康。这种状态就可理解为正气内存。那么,体质的核心因素首先就是这种正气,这种自我调控能力。其次,在疾病过程中,体质是如何参与发病,治病和转归的规律性认识,这是体质核心因素的第二层意思。
太阳病,何以有中风和伤寒之不同?太阳病提纲里但言脉浮,示意所有人之太阳病皆得浮脉。而分类提纲里以缓紧加以区别。不同人得之而有不同特点。这里面不同的人得同样的病(太阳病)会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证。显然隐含者体质因素决定病发特点及转归这一思想。这一方面说明了证的下面是病,另一方面当仲景用方来治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方病对应,即所用之方是用来治疗太阳病的。接着桂枝证用桂枝汤,因其人体质决定发为桂枝汤证。麻黄证用麻黄汤,因其人体质决定发为麻黄汤证。很明显,这里面就是体质辨识与方证对应的严密结合。设想仲景不能辨识这两种体质类型的人,又何以能认识他们的发病规律和治疗的的对之方呢?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很显然,仲景要告诉医家常须记住的是,此种情况不是太阳病中的桂枝证。脉浮紧者,极有可能是麻黄证。

-------------------
如何做到常须识之呢?从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可以看出,体质辨识非常重要。再加临诊时的脉诊,更能辨别究竟属何证。
从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可以看出,仲景首先要辨的是病的本质,然后是体质辨识,四诊合参,对证处方。简言之:就是体质辨识和方证对应相结合。方证对应和方病对应相一致。
还有如风家,酒客,湿家,失精家等等描述,无不体现出仲景运用体质辨识起到认识疾病本质的重要性。
以下列举有关条文,看看仲景是如何进行体质辨识,并指导处方用药,告诫使用禁忌的。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其人病后素常汗自出)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其人素喜饮酒)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其人本属喘家)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其人久患淋病)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其人素体疮不愈)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其人素患鼻衄)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其人素常失血)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其人素体多汗)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蚘。(其人素有中寒)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其人素有里虚)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4-16 11:13重新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
好文章,细细读。

-------------------
槐杏兄此文在下是高声诵读,好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由衷的敬佩杏兄,向您学习!

-------------------
各位兄弟过誉过誉。那就再说下去吧。
人之体质构成,大致包括先天禀赋和后天供养两个方面。
先天决定的体质特点,主要是指人种特点,族群特点和家族特点以及个人遗传性获得特点这四个方面。前三者通过沉潜形式默化在个人遗传性获得特点之内。所以,先天体质特点主要是指个人遗传性获得特点。
很多疾病,已经被证实其人种,族群,家族遗传的先天体质特点影响致病的特异性规律。通俗理解,就是先天缺陷所致的疾病易感性。这种易感性用中医术语来描述,就是从发病角度看天人相应的具体表现。
任何环境因素,致病因素,对人来说,都是天的因素。在与人相应过程中,或者直接说病邪侵袭人体的过程中,对于有某种体质缺陷的人体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简言之,相比没有此类缺陷的人体,更容易受到侵害并发病,并且可以说侵害的程度更深更重。
肥人多湿,瘦人多火。若有湿邪,若有火热,二者同受,结果不同。其人桂枝,其人麻黄,同受太阳,结果不同。其人耐酒,其人滴酒脸红,可同饮不可饮同量。如此等等,不难理解。
外感尊仲景,内伤尊东垣。非言前者内伤不治,后者外感不攘。后世医家流派,更有诸多发挥。
仲景之时,其人体质易害于伤寒,东垣之时,其人体质易害于脾胃。黄元御之时,其人体质易害于脾湿有多,丹溪之时,香燥肆逆,其人体质易害于阴亏又多。比若寒凉,攻下,比若温病学派等等,皆与其时人之体质有莫大关系也。中医各家学说概与体质学说有深层关系,在此暂不展开矣。
然外感之病,时时有之。外感之病,师法仲景。是以无论何派,可从本违而自立其门者少矣。是以从外感之一端可论体质与发病之关系,暂不涉各家学说,当可取言。




[ 此帖被槐杏在2011-05-07 09:44重新编辑 www.lindalemus.com/Article/]

-------------------
非常好,张兄象你学习。

-------------------
体质因素影响疾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质缺陷与疾病的关系,二是体质的综合状态在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抗病能人。简言之,就是体质因素在正邪交争过程中对疾病进程的影响力。
病,是一个过程。病的本质,就是机体受到病因侵害和机体抗侵害的一个动态过程。此种相互联系又不断斗争的对抗关系,既是造成病体各种症状的原因,又是病程发展的基本动力。
对体质的综合评价,其实质就是对正气的评价。病程的任何阶段,一切症状,无不时时与正气有关,与体质因素有关。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解,不只单纯停留在发病学的角度。整个疾病过程,皆须体现。比如经过药物干预,扶助了正气,治愈了疾病,这也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具体体现,调体治病,也是具体体现。治未病,纠正亚健康,食疗,保健,养生,生命在于运动等等,都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具体体现。
体质中相对恒定的部分,如前文所言,可以称作素体体质,它伴随人的一生,较难改变。包括先天遗传,后天供养所得之秉性以及某些顽固的生活习惯等因素。
体质中相对变动的部分,主要与疾病相关。可以叫做可变体质,它是索体体质在疾病过程中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表现,并随病程的进展而改变。它虽然最终决定于素体体质,总的方向与其保持一致,但有时可以不一致。比如麻黄体质之人在某个病程中因过汗而表现出临时性的桂枝体质,或者如麻黄桂枝各半汤之类的情况都有可能。但总的来讲,当这个病程过去以后,此人的素体体质依然是麻黄体质的可能性最大。
素体体质虽然难以改变,但有改变可能。首先,当人的生存环境,工作压力等因素得到改善,人的自然衰老等因素的参与,人的素体体质会有自然改变的情况发生。其次,药物的参与,自身在修心养性方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完全有可能改变素体体质。比如恰当的调理体质的药物治疗,比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比如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适当的运动等等。
可以通俗来理解,素体体质就是平人的正气状态,相对稳定,可能改变;可变体质就是疾病进程中正气的阶段性状态,随时可变,但决定于素体体质,也可能在向好目的的有意指导下,固化为素体体质的一部分。前提是,这种体质必须是更加有利于平人的健康倾向的。




-------------------
对病的概念没有界定清楚

-------------------
病,是一个过程。病的本质,就是机体受到病因侵害和机体抗侵害的一个动态过程。此种相互联系又不断斗争的对抗关系,既是造成病体各种症状的原因,又是病程发展的基本动力。
谢谢楼上。对于病的概念的解析,还有更多不同的角度,欢迎楼上探讨。

-------------------
niyunjiu:对病的概念没有界定清楚?(2011-06-21 06:36)?700)this.width=700;" >

思想通过文字语言传递本身就是很累的事情。何必拘泥文字?知其意,悟其神!


-------------------
可以再谈谈疾病的本质。机体是由物质和意识构成的。在生命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物质的均衡和意识的常态是正常人体需要的基本条件。物质失衡与意识变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意味着机体疾病的产生。但并不必然导致临床意义上疾病的产生。物质失衡与意识变态的修复,大致有自我修复和外助修复两种。通过自稳调控能力能够恢复正常状态的,可视为不是临床意义上的疾病,如感冒自愈的,某些自限性疾病等。
  病的本质,是机体不能自我修复的物质失衡与意识变态。物质失衡与代谢关系最大,意识变态与神经递质变量关系最大。无论物质还是意识,其在动态过程中的功能基础是机体内各种物质成分。病理状态下,物质失衡与意思变态的实质,就是各种物质成分的失衡。病的本质当然就是机体内各种物质成分的失衡。某种疾病就意味着某种物质成分或相关的数种成分的失衡。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外助的药物或其综合功能可以类似于药物的方法进入机体或施加于机体,最终使物质失衡得以恢复,从而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治愈疾病。
  中医的证,是疾病阶段性症状的综合概括,是当前疾病体现出来关键要素和主要矛盾,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物质失衡。如果这种失衡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则这种证的存在也将是较长时间内疾病的主证。所以,从动态的角度讲,疾病任何阶段的概括性总结都可以用证来描述,也意味着可以用对应此证的方剂或外治方法来治疗。只要遵循抓住主证遣方用药,方证对应就能体现方病对应,就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所以,证的本质在动态过程中就是病的本质。而机械化的静止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会导致证不能反映病的本质。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内普遍存在对药物的接收物质,而且一方面当某些疾病产生时,往往是因为与此相关的接收物质失衡,产生了变量,另一方面药物进入机体,只有通过这些接收物质才能最终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其过程就是消除这些变量,修正物质失衡。这些接收物质被称作受体,而且为显示其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直接用某某药物受体来称谓,如阿片受体等等。
  正常人体内各种受体处于常量以及动态平衡中。当机体产生疾病时,必然使受体常量发生改变,打破原有平衡。特定疾病具有特定的受体变量,这种变量只有相对应的药物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并与受体相结合才能得以消除,从而使受体回复到常量,恢复原有的动态平衡,治愈疾病。所以,方证的实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受体对应药物的进入的渴望。比如阿片受体在机体某个部位的聚集,意味着该部位的疼痛。这种痛证的表述,即意味着对阿片的渴望。而阿片以及综合功能类似阿片的复方制剂进入机体与阿片受体相结合,即能消除变量,缓解疼痛。推而广之来理解,方证对应效如桴鼓的本质意义,就是证所指向的受体变量可以而且确实通过所对应方剂含有的有效成分得以消除。中医针灸等外治方法,也是通过对机体的有效刺激,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传递关系最终达到消除变量,恢复平衡的目的。有关研究可以证实针刺后缓解膝关节疼痛的机理与该部位阿片受体的变量消除有关。
  方证对应既是较高级别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 ,也是中医受体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以说麻黄或麻黄汤受体,桂枝或桂枝汤受体等等。当机体在一定阶段内具有麻黄证或桂枝证的显著特征,就可以认为机体内麻黄桂枝或麻黄汤桂枝汤受体必然产生了变量,而且在当前阶段属于主要矛盾,属于主证,则可以用麻黄桂枝或麻黄汤桂枝汤来治疗,以消除对应的受体变量,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方证对应实际上就是药物与药物受体的对应。中医是通过整体把握,体质辨识,辩证论治等基本方法,总结出形著外的症状与受体变量的内在关系,又在不断的实践检验过程中,建立起这些症状与能够有效改善这些症状使之向好甚至全部消失的药物和其他一些治疗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建立了药物和受体变量之间相对恒定的对应关系,药物和疾病本质的关系,也就是中医的药证对应关系,方证对应关系。
  中医的受体概念与西医概念既有相同又有本质的不同。西医讲究单一的对应关系,中医更讲究综合的对应关系。西医先从实验分析的角度去寻找对应关系,中医从一开始就在临床上寻求对应关系,而且只要药物与疾病治疗有效之间存在关系,而且不断被临床所验证,就可以认定为药物和疾病之间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虽然没有经过对有效成分的分析认识,甚至作用机理的认识,但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认识却是清晰和肯定,其强大的基础和自信来自于数千年来临床的不断验证和修正。或者也可以说中国通过自己的方式有意或无意的已经寻找到药物与药物受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并不一定要求以对药物的解析分析机理探究作为认识的基础,这与西医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具有本质的不同,这是中医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
期待张兄继续`

-------------------
现代医学的受体学说以及临床研究有许多基本概念术语和成果,考虑到中医学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全部引入和运用。但如前所说,对受体概念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中医学的受体概念必须目前也只能从整体上来把握。中医药理学方理学的某些研究也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层面,比如中药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中药的激素样作用,中药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这些效应作用得到体现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必须与具有特异性接受能力的受体相结合。简单理解,药物的参与对机体来说,本质上都可以认为是一种或多种化学信号的进入,其物质如分子形式等只是这种信号的载体。机体处理这些化学信号的方式是以对应的受体物质与其载体结合,并通过这种结合改变机体内的功能物质而使药物对机体的效应得以体现。与受体能够亲密结合的化学信号载体,可以称之为配体。单体中药或配方,其有效成分都可以认为是承载着某种或多种化学信号的载体,也就是配体。方证对应其实就是受体与配体的亲密性对应,是一种特异性对应,或者可以把证作为方的靶向性受体来看待。

-------------------
受体在体内分布,在种类上数量上均呈现特定的模式,某种细胞之所以成为某种化学信号特定的靶细胞是由于这种细胞膜上具有接受某种化学信号的受体。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只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上有促肾上腺激素受体。这些体现受体分布特异性的情况在机体内普遍存在。中药归经,以及伤寒论六经定位辩证,说明了药物或方剂与作用部位之间,存在靶向性对应。而药物主治与方剂主治所列症状或其阶段性概括——证,本质上就是受体定位及其变量形至于外且被中医掌握经临床多次验证的证据体系,所以说,证是方的靶向性受体。
受体在体内分布具有特异性,那么,能通过与此受体结合且产生效应的药物和方剂对机体的作用同样具有特异性。比如,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服用温阳药物能使M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阴虚证服用滋阴药能使降低了的M受体最大结合点位升高数值。有研究表明,附子肉桂能减少“甲减”阳虚证模型小鼠脑内M受体数,降低cGMP系统的反应性病使之正常。中药药性之寒热温凉是从临床上药物运用的结果中总结出来的,是和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中医所认识和把握的疾病寒热性质与受体的关系,可以从上面例子中M受体的变化中略见端倪。又如NA,DA,由于其分布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使寒性药物,温性药物或补气药因改变其含量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表现为抑制或兴奋。
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大都可以用中医的症状来描述,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口渴引饮小便黄赤
。唾液分泌量,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被称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如果中药能够有效调整使其正常化,则可以认为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的一系列药物受体都可能是中药的靶向性受体
比如认为柴胡剂就是不错的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剂。又比如治疗寒热错杂,心肾不交的方子,治法上升降寒热温清消补等并用都体现了调节与平衡的重要性。
在一系列过程中,显然中医学并没有探究到可以确切知道靶向性受体的具体成分与作用机理的程度,但却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这些受体外在的表现以及与药物或方剂的对应关系,这与西医受体学说有本质的不同,且这些对应关系被临床不断验证且可以信赖。

-------------------
槐杏先生似乎越来越向一篇博士论文靠拢了
我为什么对经方药证往西医药理学上套不感兴趣,就好比把股票的周期放大,级别扩大,反而看花了眼,不知所云。

-------------------
今再来:槐杏先生似乎越来越向一篇博士论文靠拢了[表情]
我为什么对经方药证往西医药理学上套不感兴趣,就好比把股票的周期放大,级别扩大,反而看花了眼,不知所云。?(2012-07-12 21:30)?700)this.width=700;" >

首先先谢谢先生对如此文章的关注。好像本人闲的没事干。其实本人虽然发贴甚多,其实在线时间是不多的。想说的话上来就说,不打草稿不留底稿。中医要知其所以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体质学说方证对应不能永远只给人提供入门教材初级培训的错觉。我知道这样的文章是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但有些事情如果用发展眼光去看,真的难以回避。比如药理学,为何要认为一定是西医专用能?好比两种建筑方式,中医一开始就是高屋建瓴式的框架结构,而西医是从一堵墙一间房的建立起来。中医需要从整体的把握到局部的认知,西医需要从局部的把握到整体的认知。这是中西医最终融合的必由之路。经方药证结合药理学加深认识,更知所以然而非一定要用来指导临床,但有时的确有利于对临床用药增加新的认识。我的一个病人开始时用仁为活血主要,后结合药理学认识,知道了川芎丹参在控制肺纤维化方面优于桃仁。这个病人从去年五月开始服药至今年4月停药。今日刚刚从上海肺病专科医院复查途径我处,显示肺纤维化得到有效控制和部分逆转,肺功能检测也显示大有改善。现打算继续停药观察。这个病人的治疗过程虽然没有走太多弯路,始终围绕一个主方进行药物调整,却很复杂,坎坷。病人家属也很配合。

-------------------
肺叶间纤维组织萎缩,肺叶萎缩造成肺的体积缩小,实际就是金匮中的肺痿。初期纤维化只要辨证恰当可以逆转,若到晚期呈蜂窝肺,便危险了。

-------------------
今再来:肺叶间纤维组织萎缩,肺叶萎缩造成肺的体积缩小,实际就是金匮中的肺痿。初期纤维化只要辨证恰当可以逆转,若到晚期呈蜂窝肺,便危险了。
?(2012-07-13 14:30)?700)this.width=700;" >

先生若有兴趣,可以详细了解一下目前西医在治疗此类疾病的前沿情况,以及中医目前的治疗情况。此病轻重病人目前为止治疗了五例,一例早期的,去年就停药,现在如有咳嗽等症状,就按方抓几副来吃,立马管住,又停药。一例重症就是前面提到的,停药以来稳定,预计今秋继续治疗。一例山东的,是本论坛发帖求助的。一例河南新乡的,是患者介绍的。都比较重,苦于不能来面诊,难以提高疗效。肺痿的认识可以认同,但本病往往寒热错杂,常常表现出病本寒而肺有郁热。
相关文章
 
 守瘿丸(《宣明论》卷十五)
 昨天无意间发现蚕豆的作用
 肾血管疾病
 泻针出气是什么意思
 砒霜丸(《圣惠》卷九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