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郝万山
“太阳病”三字,应当泛指一切表证,本条所论应是,无论中风、
伤寒,亦无论经过治疗与否,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四个症状,就可应用桂枝汤。这是抓主症,针对主要症状用方的示范。
曾治一男青年,淋雨后,先发寒战,随后见发热、头痛、身痛、无汗,体温曾达39℃。自用解热镇痛药后,虽有汗出,但身热未尽退。刻下症见头痛、发热、恶风寒、活动或饮热水后则有汗出,体温38℃。实习的同学有认为是太阳伤寒,有认为是太阳中风。我则认为,此证不必强辨中风或伤寒,因有第13条的主要症状,针对症状用方就可以了。遂用桂枝汤一剂而愈。
-------------------------------------
服药后的护理方法:
1、药后啜粥:因桂枝汤发汗力弱,养正力大,如果想达到发汗的目的,服药以后需要啜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饮冷粥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有注家说,啜是大口喝得意思。其实,热粥是不能大口喝得,只能是小口连续喝,既不使烫伤口咽,又能借助足够的热力。
2、温覆取汗:服药啜粥之后,要温覆,也就是加盖衣杯保温发汗,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忌大汗淋漓。汗出要周遍,使手脚都见到汗;还要使汗出持续一定的时间,也就是加盖衣杯保温发汗要达到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左右。如果做到上述三点,这才叫汗出透了,才可以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我们学习“太阳病篇”,重点之一就是学习汗法的应用,因此在这里关于发汗的具体要求,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发汗的方剂。
3、见效停药:如一服汗出病愈,就应当停服。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4、不效继服:如一服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在服第三次药的时候,要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半日内把三服药都服完。若病重而服一剂汗不出者,须昼夜连续给药,一直可以连服二至三剂。在这里的一剂,是指桂枝汤原方、原量,但此方煮取三升,每次仅服一升,即原方剂量的1/3,这就叫一服。
5、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黏滑、肉面、辛辣等食物。临床经常遇到年轻妈妈在自己的孩子患外感病后,不懂得饮食禁忌的重要,反而认为应当给孩子多吃些营养丰富、热量高的食物,结果却使孩子外寒不解、内停食滞、高热持续不退。因为人体的正气既要抗邪于表,又要消化这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可以说是顾此失彼,两难照顾。所以强调在患外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