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四逆汤救里不一定下利清谷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临床几乎不可能见到,于理也不符。伤寒脉阴阳俱紧而无汗者,里气必不虚,若下之,当邪热入里,不应有虚寒之变。联系90条,则明此乃本发汗,表病未解,医反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伤寒先发汗,汗出表虚,而致里气也虚,表证未除,医反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是因为下利清谷,是里部虚寒,故当先温里。正虚者,必当扶正为先,这是法则。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是温里以后,大便如常,里阳已复,外邪仍急,故仍身体疼痛者,急当救表。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病发热、头痛,若为表阳病,其脉当浮;若为里阳病,当有里证不大便、小便黄。今无里证(无论是里阳证不大便、小便黄,还是里阴证下利清谷)而脉反沉者,必是阴病里阳不足,无力浮起,当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扶正解表。若不瘥,身体疼痛,为里部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出表,当救其里。此乃本已阳虚,又发表伤津,虽然还没有下利清谷,也是阴阳俱不足的反应,否则不当有“若不瘥,身体疼痛”,即不当有表病不瘥,故宜四逆汤救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联系91、92条,可知二三日无证,是无下利清谷证,其病在表,其脉反沉,应是脉沉小,如“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脉沉小者,属少阴,是里阳不足,故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微发汗,必有表证,若微发汗表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
有道理

-------------------
  

-------------------
  

-------------------
国栋先生说得在理。四逆汤证并不一定下利清谷,身痛脉沉也是温里指征。

-------------------
挺好!

-------------------
后学体悟到的:
对当时原文记载情况的理解和对原文的发挥是两个思维学习过程,二者可以区分。
隐性的病机是线,这之中有浅深不同程度的表现,如遇冷则泻,或便溏,或仅舌淡白水滑而余证尚不显,但都可做四逆汤证。方证在外感病表现如仲景所述,在杂病则症状趋于缓和甚至隐性。临床应用确实应当注意。

-------------------
好啊!

-------------------
楼主《伤寒论》理论功底蛮好滴,学习了
但更期待和翘望以后同时多看到楼主的医案。。。。。。。。

-------------------
说一病例,我大姐夫,三九天到公园转圏散歩,走了八圈后觉腰冷寒重,为完成任务又坚持走了两圈,回来后自觉腹部不适,因平时有排便不畅,常服麻仁润肠丸,自作主张服了一丸麻仁润肠丸,立码下利清谷水样便,简直提不起裤子,大姐来电话,怎么办,简单问后,让服白通汤,附子给20克,先煎2小时,一付则愈

-------------------
   一连看了N遍,没理解先生此文的主旨,几日忙于答辩一直没有再细思考。
  四逆汤何时非见“下利清谷”为必然?如果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题目就有问题了。既然说“四逆汤救里不一定下利清谷”由此推断是必见的。
  先生以此基点出发,结论当然显得有理有据。但推敲不得。
  本条是承上条已具备的举出病表里证俱现,依法治疗而生变故的应急法,医下之,必是据里证急,故先下,法对方不对,致肠胃虚寒,完谷不化,泄泻不止,以至于现失水性身疼痛,就当用温药急救。“后”字谓里证解后,身疼痛乃是脱液性的身痛与“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同义。“清便自调”是说如常一样的调和,知胃肠机能已向愈。
  仲景师在例举,临床少见但不是不可能见到,正因为少见才有例证的典型性。以此推论四逆汤必有证缺乏依据。

-------------------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是针对霍乱吐利,与“伤寒,医下之”而出现的下利不止,恐不是同一种状态。
《伤寒论》是针对热病而写,《伤寒论》中的“伤寒”,没有不发热的。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虽然脉浮,但是下利清谷,里证为急,故应先温里。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有外证四肢疼,但是下利厥逆恶寒为急,故先温里。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是外证,阳气浮于表,大下利而厥冷是里寒,温里为先。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身体疼痛是外证,与353条同义。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肢拘急是外证,与上两条同义。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与354条同义。

四逆汤证常见发热兼吐利,由于发热,临床常有医者给予清热解毒。

身痛为邪气在表,法不当脉沉。外证不解而脉沉,主脏腑机能衰减,故病发热,头痛,身痛,脉沉者,当先温里。
黄师一语道出要点:“身痛脉沉也是温里指征”。

方剂学四逆汤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脉象微细。
对于四逆汤,一般都是这样介绍的: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主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而《伤寒论》四逆汤首先是用于表热里寒。这个表热,并不是疾病危重期的阳虚假热,而是表有真热,里有真寒。
对于表热里寒下利,与四逆汤,多可热退病解。为什么里阳复后下利止而表证亦能得解呢?这就是自愈机制,正复邪却,正复才能祛邪。但也有利止热退后又复热的,还需与桂枝汤善后。由于病例记录不善,也是以前对于四逆汤证的应用没有体会出真谛,总以病危神衰恶寒踡卧,下利清谷为先决条件,所以对于应用四逆汤救里的数例病案没有完整记录,只能凭现在的理解,发一些空论,实为遗憾。
《伤寒论》条例,都是医案的写照,每一条都是难得的法宝,认真研究,必得精进。
这里有一个医案,可以参考: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1622&fpage=7
婴儿手温热,脉数,可不可以用四逆汤呢?手温热,与四逆汤方名的四逆,首先不符,怎么决断呢?依据是下利腹胀不喝水和脉沉,断为里寒为急,表热为次,需先温里。

-------------------
呵呵

-------------------
读李先生文章,如饮甘露,对于《伤寒论》有如此之深的功力,不辞劳苦提携后学,实为我辈之幸。以前读书,缺乏深思,或熟视无睹,难解之中真谛,随着临床日久,越发感到理论的缺乏。现在读来,更加真切

-------------------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下利清谷不止:是个太阴里虚寒证。
身疼痛者:这是一个表证。


少阴当有相应的症状:脉微、脉细、精神不振、小便色白、渴,或心烦,或下利。
少阴不是纯阴象,太阴才是一片阴寒。

伤寒大法:方证相应,效果最速。
与清代温病法相比,伤寒过于粗疏。

内热外感类疾病,只看伤寒难以掌握,与温病法对看,则其中难解之处,一目了然。
黄芩汤伤寒论中有两句话,与温病法对照,更易掌握。温病法是伤寒法的伟承与发扬。
黄连阿胶汤只有一句话,麻黄附子甘草汤…………
温病法补全了伤寒中的舌诊;
把阳明病分为气分、营分两个类型,血分应该对应于厥阴,让学者更易对照掌握;
对燥病进行了总结(个人认为应对应于百合病)。
把湿热病进行系统的总结。

-------------------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临床几乎不可能见到,于理也不符。
在下临床偶遇一例,小儿感冒一周,发烧,眼眶周围红疹,咳嗽,用了小柴胡加了莱菔子,芦根白茅根等药,本无意泻下,结果之后小儿用药之后暴下,后面直接拉的就是清水,嘱停药,因精神还可,没有继续用药,米粥调养,观察之,之后诸证痊愈。
或者仲景书中所记:一个是可能有不大便几日,有可下之征,故前医用下法,一个是可能没有可下之征,但是用药有偏颇,变成了有下之事实

-------------------
ymljd00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下利清谷不止:是个太阴里虚寒证。
身疼痛者:这是一个表证。
.... ..?(2012-05-24 21:38)?700)this.width=700;" >

还望老师多多发帖,把总结的伤寒温病之法和我们一起分享

-------------------
黎小裕: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临床几乎不可能见到,于理也不符。
在下临床偶遇一例,小儿感冒一周,发烧,眼眶周围红疹,咳嗽,用了小柴胡加了莱菔子,芦根,白茅根等药,本无意泻 .. (2012-06-15 10:36) 700)this.width=700;" >

请注意“下利清谷”的“清”字。这个“清”是动词“清除”的“清”,是排除的意思,而不是名词“清水”的“清”,不是透明的意思。“清谷”的“清”,与“清便”、“清血”、“清脓血”的“清”是一个意思。清谷是排出没有消化的谷物,清便是排出大便,清血是排出血。
暴下利、拉清水,多是里有热,或者是胃气来复,腐秽当去。暴拉出清稀的水与拉出没有消化的谷物,是相反的状态,一为里实,一为里虚,不可混淆。
相关文章
 脉法
 习惯性便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定”方案确定
 请教,关于针灸禁忌,哪里找?
 明镜膏(《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引《医鉴
 加减白术膏(《症因脉治》卷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