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134条误治医案的推测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此条是论述太阳病表未解,本当以汗法,医反下之。表证未解,医反下之,误治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结胸;另一种是不结胸而身发黄色。
  这里有一个问题: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这是误治以前的脉证,以及误治以前的症状表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等等,这些详细的病、脉、证等表现情况,张仲景是怎么知道的呢?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汉代的诊疗记录非常完整。

  若是诊疗记录非常完整的话,那么还有疑问,就是汉代都是在竹简上写书的,这些记录在竹简上的病案,不会放在病者家中,那么张仲景又是怎么看到这些竹简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汉代的医生行医,有误治医案的交流制度。
  
  若没有误治医案的交流制度,那就应有医案的患者知情权。张仲景是从患者那里知道以前的脉证情况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患者是医生。作为医生的患者,告诉了张仲景这些在误治以前的脉证情况。

  《伤寒论》序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从伤寒论序中知道,张仲景在建安十年之前,还没有创作《伤寒论》一书。也就是说,在建安十年以前,张仲景还不具备《伤寒论》的诊疗水平。若已经具备的话,他的宗族就不会在“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生卒年月约为公元150~219年。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这样推算,可知张仲景在55岁以前,还不具有《伤寒论》的诊疗水平。
 那么,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34条中所记录的误治案,有没有可能是他本人在创作《伤寒论》以前的医案呢?
 以上几种推测,不知哪一种最有可能呢?

-------------------
大胆的推测!伤寒论应该不是一时一人的著作,张仲景不是一个人,应该是一群人,一群真正的医生!其中更多的家传的,或者是有严格师承的医生。伤寒论中的许多条文,就是是当时传授经方使用经验的秘诀。

-------------------
黄师的还原历史的方法非常有用!

-------------------
“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为什么医者会“反下之”呢?问题应该是出在“脉浮而动数”及“微盗汗出”上。
《伤寒论》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者,为传也。那么脉动数与脉数急同类,故脉动数为已传。脉动数者,当为里阳病;微盗汗出,亦为里有热,里有热而阳外越,故微盗汗出。然里阳病不当恶寒。所以,脉浮动数而反恶寒者,是表里俱病。医者忽视了脉浮及恶寒的脉证,而反下之,攻其里部,致使里部空虚而表邪内陷,发生结胸或小便不利身发黄色的变证。

-------------------
伤寒论的著者是张仲景但学术思想应该属于时代的综合体。

-------------------
引用第4楼老广大于2011-07-24 00:01发表的  :
伤寒论的著者是张仲景但学术思想应该属于时代的综合体。 700)this.width=700;" >


-------------------
引用第4楼老广大于2011-07-24 00:01发表的  :
伤寒论的著者是张仲景但学术思想应该属于时代的综合体。 700)this.width=700;" >


-------------------
引用第4楼老广大于2011-07-24 00:01发表的  :
伤寒论的著者是张仲景但学术思想应该属于时代的综合体。 700)this.width=700;" >


-------------------
《伤寒论》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医者之诸多的误治变证;《伤寒论》的成书,也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借用别人的经验,并主要是在凭借自己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而完成的。《伤寒论》不是抄袭别人的作品,而是个人精加工的作品。所以,《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应该是张仲景的思想。当然任何个人的思想,都具有和他人的联系性或者说是社会性。但是不能因为社会性的原因,而否定个人在学术实践的努力中,总结并创造出来的学术成就。

-------------------
我支持推断是仲景总结先前的医生误治的经验。

-------------------
是的,应该是多代人的总结。

-------------------
是仲景总结先前的医生误治的经验。

-------------------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对于下后的二种转归我猜是当时发生流行病时许多病人出现的情况。是惨痛的教训的总结。

-------------------
其实看看现在,就可以知道当时,走在时代最高峰的往往只有少数人,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中医加西医的误治,是两个系统的误治,汉代是一个系统的误治,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影响了正常的疾病传变,经历了两千年,其实仔细想想,其实大部分的东西没有变,变得只是表面的东西而已。现在的中医不也是每天在救治误治吗,所以说,高明的中医知道正常的疾病传变之外,最高境界乃在于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或者换句话说,中医水平的高低乃在于救误治的水平的高低。

-------------------
我还是看书,多看书

-------------------
仲景的著作告诉历代中医,只有交流才能让中医发扬光,可惜中医的交流却远没西医那么坦诚,

-------------------
现代医学,病菌、病毒的种类分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争议。中医就不同了,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谁能分得清清楚楚?于是争议不断。我们提倡在相互尊重前提下的讨论或争议,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
我在三十年前曾将此类论文寄至全国已故著名老中医李聪甫研究员,他给我的回信主要内容是拜当地老中医为师,学以致用,我当时还不是十分理,伴随着时光的推移,我的感觉是灼见,我想将此感受与你分享,不知你同意否。

-------------------
回17楼: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导意见!

-------------------
多看书

-------------------

-------------------

-------------------
厉害,这么偏僻的地方都能想到,佩服佩服!

-------------------
学习700)this.width=700;" >

-------------------
想象力丰富 考虑这事的功夫 多学习伤寒论

-------------------
黄煌:大胆的推测!伤寒论应该不是一时一人的著作,张仲景不是一个人,应该是一群人,一群真正的医生!其中更多的家传的,或者是有严格师承的医生。伤寒论中的许多条文,就是是当时传授经方使 ..?(2011-07-23 21:55)?700)this.width=700;" >

“伤寒论应该不是一时一人的著作,张仲景不是一个人,应该是一群人。。。”
深以为然!
相关文章
 附养子十法
 集虫丸(《嵩崖尊生》卷九。)
 右膝盖怕凉怕水、拉稀
 伐毛丹(《串雅内编》卷四)
 三岁小孩与血府逐瘀汤
 请教“几”字和“鞕”字的读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