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伤寒论》所曰“骨髓”应属于表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论》第11条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个所谓的“骨髓”,应属于表部。如伤寒骨节痛多与桂枝。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所以身大热反欲得衣,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都是表证。表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我临证所见,不然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一条。就像初学时,笃信这是“真热假寒”一样,因为先入为主嘛,这条是“真热假寒”,数百年来几成定论,教科书也是这样讲的,初学者一点临床经验也没有,怎么能不接受这个观点呢?我把这条属于桂枝证的特异症状说出来,就是不想让错误的论点继续误导后学。
  桂枝证营弱卫强(或者说营虚卫亢),发热恶寒。恶寒,则病人要盖被子,盖上被子又会闷热汗出,汗出时捂着被子难受,就揭开被子,揭开被子就会“啬啬恶寒”,病人会不由自主的发出“啬啬”的声音,还会喊”好冷啊”,于是又赶紧盖上被子,一会儿又用手撑起衣被,让身体和衣被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轻闷热汗出的难受度。看到这一幕,才忽然想到,噢,难道这就是“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于是试投桂枝汤一剂,病人服汤后,从41℃,在4小时内降到37℃以下,并且未再复热。此后仔细琢磨,才悟出这就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为实在想不出来,哪一种病状属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里热外厥者,只是手足寒,根本就没有身大寒的表现。确认了这一条,那么“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自然就想到麻黄汤证了。
  阳盛外热,首先四逆汤证的外热,不是阳盛,所以无论如何其外热也谈不上身大热。尽管四逆汤证的发热恶寒测量体温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测量体温是难以发现有这么高的。因为触摸身体并不觉得有那么热,用体温计一量才吓一跳,“呀,这么高啊!”。对于体温一样高的两种病人,比如说都是39℃,触摸四逆汤证病人的肌肤时,会说“发烧了吧?”,是疑问的态度;而触摸麻黄汤证病人的肌肤,会说“哇,发烧了!”,是肯定的态度。虽然用体温计测量的温度一样高,但是用手触摸肌肤所感觉的热度却不一样。麻黄汤证发热烫手,就是身大热。四逆汤证发热不烫手,就不是身大热。这样从病机“阳盛则外热”,麻黄汤证属于表部阳气重,其外热就应是身大热。“阴盛则内寒”,四逆汤证属于少阴虚寒甚,其少阴已经寒甚了,其外还能是身大热吗?再从临证阳盛者触摸烫手,阴盛者触摸不烫手,都可以说明四逆汤证不可能是身大热。
  所以纠结这一条,是因为弄清楚这一条,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弄不清楚,一直停留在“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认识上,对临床无用。因为没有谁见过“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真热假寒。里热外厥证,是手足寒,不能说成是身大寒。如果把厥寒说成是身大寒,就混淆了厥寒和身寒的概念。比如身大热者出现手足厥寒,是说身大寒呢,还是说身大热呢?同样,“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也不能说成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为已经不恶寒了,身大寒还能成立吗?不清楚这一条,当在临床上见到“发热恶寒,不欲近衣,面色红晕”的病人,能想到是桂枝证吗?

-------------------
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从医生检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热,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从病人自我感觉:
病人身大寒,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仲景在一句话中,前半段的身大热,是医生检查得知,后半段的身大寒,却是病人自我感觉,如果这样的话,仲景应该在写作方法上应该区分一下啊。
当然,从临床来说,这是正确的解释。

-------------------
恶寒是主观。大寒是客观。

-------------------
一楼说的不错,伤寒论的语句很多就是临床医案的记录,有自觉症状,医生诊查所得体征

-------------------
差点学错啊

-------------------
敢问先生,如果说“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那么皮肤在骨骼的外层,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岂不成了无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还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都是寒在表部,热也在表部了?

-------------------
Zero: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从医生检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热,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013-02-27 17:18)?700)this.width=700;" >

  你从医生检查的角度和病人自我感觉的角度这两个角度来体会,这是对的。事实上也只能是这样。
  病人身大热,是触摸着大热,而不是病人自身感觉大热。因为若是病人自我感觉身大热,不可能反欲得衣。欲得衣,就是恶寒。所以“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就是病人发热恶寒,欲增衣覆被。
病人身大寒,是自身感觉大寒,啬啬发抖,而不是触摸着大寒。因为若是触摸身大寒,不可能“反不欲近衣”。反不欲近衣,必是近衣则热。所以“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就是病人发热恶寒,不欲贴近衣被。

-------------------
仆本恨人:敢问先生,如果说“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那么皮肤在骨骼的外层,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2013-02-27 19:03)?700)this.width=700;" >

荣版理解的不错。身大热反欲得衣,就是发热恶寒的麻黄汤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就是发热恶寒的桂枝汤证。这两种发热恶寒,都是表部证候。

-------------------
谢过先生。恨人不是荣版,荣版非恨人所及。先生将恨人误认荣版,恨人窃喜不已。

-------------------

“尽管四逆汤证的发热恶寒测量体温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测量体温是难以发现有这么高的。因为触摸身体并不觉得有那么热,用体温计一量才吓一跳,“呀,这么高啊!”。对于体温一样高的两种病人,比如说都是39℃,触摸四逆汤证病人的肌肤时,会说“发烧了吧?”,是疑问的态度;而触摸麻黄汤证病人的肌肤,会说“哇,发烧了!”,是肯定的态度。虽然用体温计测量的温度一样高,但是用手触摸肌肤所感觉的热度却不一样。”


 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与医者的阅历,思维方式,甚至性格都有一定的关系,只要能指导自己的临床,就不能说是错的,也只有这样,伤寒论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用有此一说来评价一种理论,如果非要说其他的理论贻误后学,似乎过分了些。
  我的感觉跟李老师不同,病人发热到38度,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体温计与医者的触觉是一致的,病人自觉发热,但量体温不高,与医者的触觉仍然是一致的,唯独可以不一致的,是病人的感觉与实际的测量体温,至于医者的触觉,有时候是方法不对头,初触觉不热,欲扪欲热是常见的。笔者1991年,上大学二年级,曾在班级的板报上发表初服桂枝汤一文,当时用教材上的剂量一剂而愈,所以对伤寒论笃信不疑,当时的感觉终生难忘,绝无怕冷却又不欲近衣的感觉。所以至少我的感觉与李老师所述不同,或许只是个例吧。

  

-------------------
先来研究“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伤寒书一般只讲骨髓主里,没有更多解释。
《素问?奇病论篇》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所以仲景这里讲的“骨髓”指的是大脑。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寒在骨髓也”会造成头痛,那么很明显这前半段是表证,属伤寒麻黄汤证。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热在骨髓也”是脑热,为温病。
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往往四肢厥冷如冰,胸腹微微温暧,不欲近衣被。
感谢李老师,我今天足足花了两小时研究这个骨髓,终于弄明白11条原来是讲伤寒和温病的鉴别。

-------------------
  凡是会发热的物质,都会愈扪愈热。六病证的发热,也都会愈扪愈热。所以初触之不觉大热,而愈扪愈热者,就不能称之为身大热。否则,六病证的发热,就都是身大热了。
   还有最起码,身大寒,不是手足大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不是真热假寒。真热假寒者,一定不会是身大寒。
  桂枝汤证也有服汤覆被却不得汗出者,甚至服汤覆被二三次也不得汗出者,这在桂枝汤的服法中已经交代清楚。这种情况当然没有烦热,也就没有“反不欲近衣”的表现。
  啬啬恶寒,冷得发抖的桂枝汤证,也不是临床经常能够看得到的。啬啬恶寒,又不欲近衣的桂枝汤证,更不是临床上经常能够看得到的。如果临床经常能够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把“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说成是真热假寒,更不会有今天的争论了。

-------------------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李老师说的不欲近衣,就是这个烦吧?这种情况临床确实很多,我自己就有感触,但是如果坚持住这个烦热,盖被子继续捂,接着就会出汗就会好了。

-------------------
Zero: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李老师说的不欲近衣,就是这个烦吧?这种情况临床确实很多,我自己就有感触,但是如果坚持住这个烦热,盖被子继续捂 ..?(2013-02-28 00:46)?700)this.width=700;" >

这个是46条的证,脉浮而烦靠捂被子,汗是出不来的。

-------------------
李国栋:  凡是会发热的物质,都会愈扪愈热。六病证的发热,也都会愈扪愈热。所以初触之不觉大热,而愈扪愈热者,就不能称之为身大热。否则,六病证的发热,就都是身大热了。
   还有最起码 ..?(2013-02-27 23:01)?700)this.width=700;" >

这个欲扪欲热,是前辈们的术语,确实需要临床实践才能感知,正常人扪不出39的温度,接触时觉得不热,稍久就能感觉发热明显,接触时感觉发热,稍久反觉不热,临床都是可以见到的,而且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另外,测体温一般是腋下体温,所以医生摸时,如果要与温度计所测温度一致,因为摸腋下不方便,但位置至少也要在躯干才有意义,去摸额头和手是不行的。

-------------------
  摸手当然不行,发热病人常有手凉。摸额头不同于摸手。发热为阳证者,额头多烫。发热为阴证者,额头多不烫。

-------------------
每次读到这句,都觉得前后一样,得衣和不得衣,所以老是理解不了先生说的太阳和厥阴在本句的区别,这次终于看清了,惭愧之至,一个“得”字,一个“近”字,何等形象!

-------------------
封狼居胥:每次读到这句,都觉得前后一样,得衣和不得衣,所以老是理解不了先生说的太阳和厥阴在本句的区别,这次终于看清了,惭愧之至,一个“得”字,一个“近”字,何等形象!?(2013-03-11 14:35)?700)this.width=700;" >

说说看“得衣”的得,什么意思。

-------------------
说的是四逆汤证和白虎汤证吧.

-------------------
今再来:先来研究“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伤寒书一般只讲骨髓主里,没有更多解释。
《素问?奇病论篇》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 ..?(2013-02-27 22:41)?700)this.width=700;" >

真是高论啊

-------------------
我历来对阴阳格拒真假寒热之说甚为不解,其说最为无理,误人不浅。这分明是郁则生热不荣则寒,人体之中如果气血运行通路通畅,寒热自会平均,若有寒有热乃郁结而致,郁则生热不荣则寒也就是气血多为热气血少为寒。此条的寒热是客观之温度,郁在表恶寒欲近衣而身大热,郁在中心烦躁不欲近衣而身大寒。正气欲抗邪,邪即为郁结,结在那里,正气亦聚于此,气血亦聚于此,气血多为热,郁结在表,气血聚于表,表热,郁结在中,气血聚于中,中热,那么有没有气血聚于里的条文?在辨可吐第十九有一条,大家可参看。
相关文章
 鼻痛
 第三节 近交系的培育技术
 附子散(《圣惠》卷五十一。)
 当归饮子(《普济方》卷三五五)
 白茅根散(《圣惠》卷五十八)
 “五劳七伤” 话疲劳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