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理清概念--討論胡希恕老有關"無陽"和"無津液"之說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紅森:汗法一般指麻黃湯,而桂枝湯不應屬汗法。通常服桂枝湯,需加啜粥而能出微汗,以啜粥借穀氣,雙補營衛之氣,而能出微汗。常人若單服桂枝湯,未必都能發汗,故桂枝湯應視為類似平補平泄, ..?(2013-09-20 12:45)?700)this.width=700;" >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当不是解表剂才于理可通。则热多寒少之寒,亦不是太阳表证之寒。应是卫阳虚之表虚畏寒。有表脉不当微弱。微弱之脉不是卫阳抗争病邪之迹象。所以不可更汗。所以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不为汗解而设。桂枝之用不在解表在通阳解郁以和营,麻黄之用不在解表在解肺气之郁以宣肺卫之气。肺主皮毛属卫。此说明对麻黄桂枝等药物的使用还要看它们的不同配伍。仲景告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为何不告诫桂枝下咽,阳虚则毙?正说明运用桂枝的禁忌,阳盛比阳虚意义重大。若桂枝损阳,当不忌阳盛,尽管放胆用之。其实,邪阳盛不同于正阳盛。邪阳盛的实质是邪气盛。单从发热这个症状来看,发热重基本等同于邪阳盛。发热的本质是热源和内毒素,是有物质基础的。如果和外感邪气联系起来看,应等同于邪气重。所以麻黄汤的阳气重,一方面是与桂枝汤比较,一方面指邪气重,而不是阳气重。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麻黄桂枝通过发散来损掉这样的阳气,本质还是驱除邪气,是损邪阳而不是正阳。如果用驱邪必伤正这个角度说所以麻黄桂枝也损正阳,所以桂枝损阳。那凡是有驱邪作用的药物都能损阳,从这个层面来讲,提桂枝损阳又有多少重要意义?所以还请先解决何以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而不是阳虚则毙吧。如果阳虚用桂枝是大忌,仲景用桂枝之大圣,能不告诫?反告诫阳盛则毙?完全于理难通。

-------------------
槐杏: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当不是解表剂才于理可通。则热多寒少之寒,亦不是太阳表证之寒。应是卫阳虚之表虚畏寒。有表脉不当微弱。微弱之脉不是卫阳抗争病邪之迹象。所以不可更汗。所以宜桂枝 ..?(2013-09-20 17:39)?700)this.width=700;" >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同样“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少阴三急下,也没多少人敢用。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个阳盛指的是温病。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医案,一少年得了温病,某医误用桂枝,该少年热到用手指抓墙,最后七窍流血而亡。

-------------------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不是仲景说的。如果是仲景说的,那仲景白虎加桂枝汤怎么解释呢?仲景告诫的是气不上冲者不得与桂枝。先弄清楚“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是谁说的好吧?

-------------------
槐杏: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当不是解表剂才于理可通。则热多寒少之寒,亦不是太阳表证之寒。应是卫阳虚之表虚畏寒。有表脉不当微弱。微弱之脉不是卫阳抗争病邪之迹象。所以不可更汗。所以宜桂枝 .. (2013-09-20 17:39) 700)this.width=700;" >

桂枝湯適用脈浮弱而惡寒,當用則用,不必懼如虎狼。一般表實不用,用之則煩,如傷寒脈緊用誤用桂枝湯,桂枝湯不能解衛氣之閉,表閉而又用桂枝湯復充實表陰,表過實而生煩。太陽熱病不用桂枝,陽明熱病多不宜用桂枝湯,但桂枝湯合其他方劑則不是絕對不能用,而是當慎用。桂枝湯實際很溫和,用于傷寒表實,脈浮緊者,則屬誤用,經常發生,服則使人煩,仲景教戒"常需識此"。或也有誤用桂枝於熱病者,似較少見。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好像是叔和傷寒例之語,理雖無謬,斃命之事恐是罕聞罕見,愚實未聞也,況桂枝劑量不必用致古之三兩(今45-50克)。承氣誤下、麻黃誤汗之殺人者,則比較容易得多,實際也比較多見。
桂枝二越婢一湯主要用於太陽中風略兼寒或風寒兼雜的一種,我主要拿來解表,此湯列於太陽篇,主治太陽病,很好用。機理上說,一類病家先中微寒,閉束衛氣,後傷於風,開其毛孔而汗出,體表衛分泄而肺家之實未泄,鬱而發裡熱,另,表層得解,而肌肉層未必解。此為一類,非必此類。若先中風未出汗解,復中寒營衛俱束,表實惡寒而內熱作,則用大青龍湯。先風後寒或風寒並受,都有可能,一些病毒外感也多此證,非必先風後寒等。大青龍湯主為表實(寒閉)裡熱、發熱惡寒,而桂枝二越婢一湯用於表虛、裡有微熱。

-------------------
是我无知了,贻笑方家!不过复习一下白虎加桂枝汤也好。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其脉如平,是说脉象基本与常人或与平时无区别。此为阳盛之脉否?身无寒但热,但骨节疼烦,所以非真无寒。内经言先热后寒者为温疟,但热不寒者为瘅疟,即真正阳盛阴竭之疟。当然不能用桂枝。此当白虎加人参汤之属而非白虎加桂枝汤可胜任。又其脉如平,明示并非阳盛。概表有寒闭,里热不得外泄而欲泄,但仍被寒闭,所以先热后寒,病如疟而不愈。时呕者是热不得外泄只能上涌而泄。骨节疼烦当有湿,是证阴液未损,是卫阳郁遏,营阴不得温煦,所以疼烦。桂枝以有表寒而设,通阳散郁和营为用。且下列服法中有,温服,汗出愈之言,温服者,助汗之意,明确桂枝所用为解表之用。白虎汤本欲清热止汗之方,何以加桂枝反言汗出愈?一说明此用白虎非真正阳明热盛,有大汗出,渴不解等症状,故言其脉如平。二更加说明本方证表寒外闭,里热不得外泄两个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表寒外闭而不是阳明白虎汤证。以桂枝开外,白虎清里,以桂枝开外为要,白虎清里为辅,所以言汗出则愈。此有是症用是药,与阳盛不得用桂枝无关。仍说明桂枝所用当结合具体病症与配伍,而不是但言损阳或补阳。
有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热痹者。当知桂枝应为痹而设,不通为痹,桂枝通阳散郁以和营,开表泄热以除热之用明矣。
气不上冲着者不得用桂枝。也明言气上冲者宜桂枝汤而非桂枝汤主之,也即可以不用桂枝。说明气上冲不是必用桂枝的见证。气上冲者,究竟说明什么?又见某高人解脉促胸满之脉促与常识脉促同。脉促与气上冲,皆提示太阳经气尚在抵御外邪,所以脉促,而非常识所言脉促之意。太阳经气起于下。下之后必使其受损而难以上冲而继续抗邪。今下之后,气仍有上冲,说明太阳经气仍有抗邪能力,则说明邪仍在表,至少未全入里。脉促气上冲,皆是为提示表仍有邪,是可用桂枝解外的证据,但非必用,所以皆言宜用桂枝而非主之。何气上冲?有解为水气上冲。愚意为太阳经气上冲,是用来见证邪在表的,与桂枝无关。桂枝用来解表,不是用来专治气上冲的。气上冲症状的消失是因桂枝解表后邪气去,太阳经气平和后导致的。

-------------------
紅森:桂枝湯適用脈浮弱而惡寒,當用則用,不必懼如虎狼。一般表實不用,用之則煩,如傷寒脈緊用誤用桂枝湯,桂枝湯不能解衛氣之閉,表閉而又用桂枝湯復充實表陰,表過實而生煩。太陽熱病不用 ..?(2013-09-20 20:35)?700)this.width=700;" >

既然伤寒例可以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今则亦可说,桂枝下咽,阳虚则毙,有何不可?有人解释本条,从断句上做文章,当为: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从伤寒很多条文句式特点看,这样解读有一定道理,比较符合临床。说明桂枝二越婢一湯之脉象,不是微弱。此方当有解表和营兼清里热的作用。与大青龙对照分析,不无道理。

-------------------
槐杏:既然伤寒例可以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今则亦可说,桂枝下咽,阳虚则毙,有何不可?有人解释本条,从断句上做文章,当为: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脈微弱者,此 ..?(2013-09-21 09:36)?700)this.width=700;" >

桂枝二越脾一汤在李老师“太阳中风的变证之一”一贴中有过讨论。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26080&ds=1#tpc
大青龙汤为麻黄越脾汤,属大发汗;桂枝二越脾一汤,属小发汗。
38条大青龙汤的禁忌: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可以考虑用桂枝二越脾一汤。

-------------------
今再来:桂枝二越脾一汤在李老师“太阳中风的变证之一”一贴中有过讨论。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26080&ds=1#tpc
大青龙汤为麻黄越脾汤,属大发汗;桂枝二越脾一汤,属小发汗。
38条大青龙汤 ..?(2013-09-21 10:12)?700)this.width=700;" >

可以考虑用桂枝二越脾一汤.你的意思是此方证脉象仍是微弱?

-------------------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个没道理啊

-------------------
今再来: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个没道理啊?(2013-09-21 14:48)?700)this.width=700;" >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两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以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金匮: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23条已言明脉微而恶寒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脉微缓者不需要治。既有邪在表,但只是排除几个脉象而不言明具体脉象。说明此种情况可能有较多其他脉象,如可以是温疟之其脉如平。但不管何种脉象,发热恶寒情况下,脉微或脉缓必须除外。
从一日二三度发,到一日再发,到只言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说明外邪是逐渐减少,而里热是逐渐增多。又把白虎加人参汤条文置于桂枝二越婢一汤之前,以说明27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尚未达到里热炽盛之白虎加人参汤证。且结合金匮温疟条文看,此前还有白虎加桂枝汤证这种程度的里热情况。层次分明。前后对照,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可以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就能得出使用之见证。而更加说明必须排除脉微弱这个脉象。所以言,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27条必须与23条25条结合起来对照分析。当知表邪与里热三种不同程度的见证特点,而其脉象没有具体指出,但排除脉微缓,脉微,与脉微弱。可推知27条脉象不当是微弱。


-------------------
槐杏: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两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2013-09-21 17:42)?700)this.width=700;" >

27条的脉微弱,我看有点虚赢少气的意思。
石膏也就是清气分之热,保津液。
除了发热还有一点点恶寒,因此用麻黄开郁,那点量基本是意思意思。
这个方子仔细想想应该发不出汗。

-------------------
槐杏:是我无知了,贻笑方家!不过复习一下白虎加桂枝汤也好。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其脉如平,是说脉象基本与常人或与平时无区别。此为阳盛之 ..?(2013-09-21 08:32)?700)this.width=700;" >

身无寒但热,已经说明是内热证。其脉“如平”与其证“身无寒但热”作比,当然是舍脉从证了。若从脉论,脉平者无病。无病者怎么会“身无寒但热”呢?身无寒但热,说明邪热在内。邪热在外者当有恶寒。骨节疼烦,是内热外扰,正如白虎汤禁忌:“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其表不解者当有恶寒。此证身无寒但热,故其骨节疼烦,是内热外扰骨节。如经曰:“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疟疾的表现是往来寒热。经曰:“疟多寒者,名曰牝疟”。疟多寒者,是说此疟此时往来寒热的表现为恶寒多恶热少。经曰:“柴胡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疟寒多微有热,是说此疟此时往来寒热的表现为恶寒多微有恶热。或但寒不热,是说此时只有恶寒,没有恶热,也就是此时没有往来寒热。
身无寒但热,是说此疟此时的表现是没有恶寒,只有恶热。因为其证有骨节疼烦,桂枝善利骨节,所以加桂枝。汗出愈,是邪从表出,故曰汗出愈。这与服小柴胡汤,身濈然汗出而解是一样的道理。小柴胡汤是解邪从外出。邪气的出路无非是从汗出,从尿出,从呕吐出,从大便出,从衄血出,从月经出。这是邪气离哪里近,就从哪里出。并不是汗出愈者都是表寒。
太阳病证下之后,气不上冲者,是病机不向外。桂枝的作用是解外,没有外证者不得用桂枝;病机不向外者,也不得用桂枝。
温服者,并不是助汗之意。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陷胸汤、大陷胸、黄芩汤、黄连汤、白头翁汤、白虎汤、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等都是温服,难道都是助汗之意?温覆才是助汗之意,不要把温服和温覆弄混了吧。

-------------------
槐杏: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两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 (2013-09-21 17:42) 700)this.width=700;" >

==>27條必須与23條25條結合起來對照分析。當知表邪与里熱三种不同程度的見證特點,
而其脈象沒有具体指出,但排除脈微緩,脈微,与脈微弱。可推知27條脈象不當是
微弱。
23條脈微緩,是稍微緩下來或趨於緩之意,緩屬常脈,故說為欲癒。27條是微弱,脈象不同,這個象是微和弱,蓋津虛陽氣亦不達。
"金匱:溫瘧者,其脈如平",這個"如平"不是如常之意,而是三部脈差不多高度,常脈則寸微浮而尺微沉。今尺浮而趨於與寸平(此時寸當為常脈,不浮不沉),此為關部有熱,氣盛而帶起尺脈,中焦熱甚是也。

-------------------
今再来:
27条的脉微弱,我看有点虚赢少气的意思。
用石膏也就是清气分之热,保津液。
除了发热还有一点点恶寒,因此用麻黄开郁,那点量基本是意思意思。
这个方子仔细想想应该发不出汗。 700)this.width=700;" >

麻黃和石膏的組合很有意思,無汗者能令微汗出,大汗者反能令大汗收。所以很多有麻石之劑皆不言有汗無汗,蓋有汗無汗皆可用。我的理解是,這些麻石劑恢復了肺的正常功能,故能起此雙向調節之用。

-------------------
李国栋:身无寒但热,已经说明是内热证。其脉“如平”与其证“身无寒但热”作比,当然是舍脉从证了。若从脉论,脉平者无病。无病者怎么会“身无寒但热”呢?身无寒但热,说明邪热在内。邪热在外 ..?(2013-09-21 18:38)?700)this.width=700;" >

首先,大多数疟的表现是往来寒热。有但寒不热,也有但热不寒。但是,若作疟,病本必有寒。如温疟无寒闭表,则里热如何不得外泄?直接用白虎汤清热即可。虽有里热,但无白虎汤证的必备条件,所以不与白虎禁忌来对照。药用白虎清里热如桂枝二越婢一,用越婢之清里热同理,非有越婢汤证也。用越婢兼清里热,仍用桂枝解外。此温疟之里热更加进一步,所以清里热当用白虎之药而仍非必定为白虎汤证而设。若是里热外扰关节而骨节疼烦,则当加芍药。今但加桂枝,是卫阳郁遏,不通则痛,而与营阴无牵涉,所以不用芍药。桂枝如何利关节?利关节的道理是什么?通常理解的汗出而愈,是解表的理解多还是其他的理解多?如果温疟条文的重点在有里热白虎汤证,则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说汗出而愈或当言汗止而愈。今言汗出而愈,不管其本身有无汗出,至少里热通过表汗而外泄的通道是不畅通的。而白虎汤证不存在这个情况。为何不通畅?当然问题的根本还在表有一定程度的寒邪外闭,卫阳郁遏。卫气司开合。卫气功能失常所以汗出通道不畅。
越婢本治风水。桂枝二越婢一汤中用越婢,是用其药或有里热之病机而设,非必定有越婢汤证。且与桂枝同用是兼有表邪之未解。白虎加桂枝汤中用白虎,亦用其药或有里热之病机而设,非必定有白虎汤证。
解骨节痛烦为里热外扰所致,则白虎汤证或里热更甚并伤阴液之白虎加人参汤证有骨节疼烦见证否?有时呕见证否?二者表里俱热,不见骨节疼烦。里热炽盛必能逼迫津液外泄而汗出。但今有外邪闭塞,汗不得出,里热不得外泄,在外者见骨节疼烦,在里者,上涌而呕。呕者,邪有外解之趋势,桂枝因势利导,开表泄热。所以汗出而愈。此用白虎之药清里热而非当白虎汤证而设之理。如非,则有表不能用白虎,如何解释?骨节疼烦和时呕,是用表解之见证,所以用桂枝。而非白虎汤本证。
题外:治胃病甚多。胃酸乃人体重要消化液。很多病人有胃酸过多的见证。要分清绝对过多和相对过多。比如由于幽门梗阻等原因引起的胃排空迟缓所导致的,往往是相对过多。其病本是幽门梗阻或胃动力不足。虽针对胃酸过多常用制酸护膜之药,但通幽增加胃动力调脾胃升降是治疗的根本。甚至有时候不用制酸药。这个说明临床用药即使对症状,但不一定对证。证有严格定义,必须反映病的阶段性本质,是疾病的主要矛盾。以上分析越婢或白虎之用,当是对症状用药,或局部症状所含病机用药。只是组成总体证的一部分。并且从治病求本的角度看,不属于主要矛盾。这个其实不只是在这两个方剂出现此种情况。两个或两个方剂以上的合方都会碰到类似问题。合方所治是否必见分方所治之所有见证?我以前曾有文讨论过此问题。把合方中的某个方剂作为一个小团体看作一味药来用。那么药就可以用来对症,而不是证,这样看的话,使用这个小团体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局部的症状或症状组合,不必从严格意义上来要求其必须符合所有分方所治之所有见证。但有一条,就如同单味药的使用,必须符合症状或症状组合的内在病机,且对整个证的治疗具有意义。比如桂枝二越婢一汤证,选择越婢来兼清里热,白虎加桂枝证用白虎来清里热。都需要从合方应用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仅仅从单个方剂本身情况来强解。比如不能用越婢汤来为主来解读,从白虎汤为主来解读。除非它本身就是这两个单独方剂的运用。恰恰它们在这里都是作为一个对症的功能小团体来使用,所治只是整个证的一部分症状。而且并不是问题的主要矛盾。所以从白虎汤证来解读白虎加桂枝汤证,是不妥当的,容易产生歧义。

-------------------
紅森:==>27條必須与23條25條結合起來對照分析。當知表邪与里熱三种不同程度的見證特點,
而其脈象沒有具体指出,但排除脈微緩,脈微,与脈微弱。可推知27條脈象不當是
微弱。
.......?(2013-09-21 23:35)?700)this.width=700;" >

27條是微弱,脈象不同,這個象是微和弱,蓋津虛陽氣亦不達。请把这个分析结论与桂枝二越婢一方剂的实际功效结合起来看,你就会发现,脉微弱居然照样发汗而解。既无阳,方中可有救阳?明言不可发汗,为何可发汗而愈?
金匱:溫瘧者,其脈如平",這個"如平"不是如常之意,而是三部脈差不多高度,常脈則寸微浮而尺微沉。今尺浮而趨於與寸平(此時寸當為常脈,不浮不沉),此為關部有熱,氣盛而帶起尺脈,中焦熱甚是也。这个有道理。

-------------------
今再来:27条的脉微弱,我看有点虚赢少气的意思。
用石膏也就是清气分之热,保津液。
除了发热还有一点点恶寒,因此用麻黄开郁,那点量基本是意思意思。
这个方子仔细想想应该发不出汗。?(2013-09-21 18:35)?700)this.width=700;" >

27条的脉微弱,我看有点虚赢少气的意思。那治疗就应该补虚补气了,方中有没有呢?
除了发热还有一点点恶寒,因此用麻黄开郁,那点量基本是意思意思。
这个方子仔细想想应该发不出汗。看来你是伤寒股票:骆驼睡在平板上了。

-------------------
槐杏:27條是微弱,脈象不同,這個象是微和弱,蓋津虛陽氣亦不達。请把这个分析结论与桂枝二越婢一方剂的实际功效结合起来看,你就会发现,脉微弱居然照样发汗而解。既无阳,方中可有救阳?明 .. (2013-09-22 10:10) 700)this.width=700;" >

雖然有些情形用桂枝湯可能會汗出而解,但我從不認為桂枝湯是發汗劑,更不用說配
上越婢湯。桂枝湯能出汗是因為體表津液已經補充夠了,津滿而自溢地出汗,不是
麻黃湯那樣逼出汗的。

-------------------
紅森:雖然有些情形用桂枝湯可能會汗出而解,但我從不認為桂枝湯是發汗劑,更不用說配
上越婢湯。桂枝湯能出汗是以為體表津液已經補充夠了,津滿而自溢地出汗,不是
麻黃湯那樣逼出汗的。?(2013-09-22 10:19)?700)this.width=700;" >

脉微弱,此无阳,不可发汗。为何还用桂枝与麻黄?假如再加上桂枝麻黄发散阳气而损阳,并驱邪必伤正,这个方剂的解读就更加混乱不堪了。如果这个方剂使用不发汗而病愈。则麻黄桂枝之用就非解表而能解释。即便此方不解读为发汗剂,然脉微弱,此无阳者,可用麻黄桂枝否?阳解释为邪气之阳,则无邪阳不须用桂枝麻黄来发散。如解释为正阳,无论是阳之津液还是阴之津液,无此阳者亦不能用桂枝麻黄。现在偏偏用了。如果解读27条整个条文?

-------------------
紅森:==>27條必須与…
"金匱:溫瘧者,其脈如平",這個"如平"不是如常之意,而是三部脈差不多高度,常脈則寸微浮而尺微沉。今尺浮而趨於與寸平(此時寸當為常脈,不浮不沉),此為關部有熱,氣盛而帶起尺脈,中焦熱甚是也。
.......?(2013-09-21 23:35)?700)this.width=700;" >

脉平应是不病之脉。
内经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内经还有平心脉、平肺脉、平肝脉、平脾脉、平肾脉等,如“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
可见平脉就是不病之脉。
《伤寒论》第391条曰:“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第398条曰“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第391条之“脉平”,就是病脉已解故脉平。398条之“病人脉已解”,也应是病脉已解而复脉平。391条之“小烦”与398条之“微烦”是一个意思。从脉平无病证,只是有小烦,所以损谷则愈,不用服药来看,《伤寒论》所谓“脉平”也是不病之脉。
“平脉是中焦熱甚”的解释富有新意,真是一千个人读《伤寒论》,就有一千种看法。

-------------------
其脉如平,有多种解释。疟者,是发作性疾病。若温疟发作时,里热已达一定程度,其脉决不会如平。且存在正邪交争,其脉更难如平。当此时,是否还能用白虎家桂枝汤?岳美中医案有治一例温疟。言每日不发如常,下午发则热多寒少,汗大出,恶风,烦渴喜饮,其脉洪滑(知未孕)。辩为温疟。用此方一剂病愈大半,二剂疟不复作。启示:白虎汤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白虎加桂枝汤中可用白虎的对症,是发作时才具有,不发作则不见,无白虎汤证的连续性。又此病发作时里热炽盛如此,如何得脉如平?此即为洪滑之脉。当理解为不发作时其脉如平,如正常人一般,似乎妥当一些。岳美中老以里热用白虎,以汗出恶风用桂枝,不为温疟条文拘泥,放胆用之而取效实为吾等理解条文打一针清醒剂。也即有桂枝即用桂枝,有白虎就用白虎。定为温疟,则选白虎加桂枝汤,未必一一对照条文而解之用之。否则真死于条文者也。反观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亦不必拘泥于脉像如何,汗与不汗,无阳还是有阳。只要外有不甚之微邪,里有不甚之微热。即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未如前二条言如虐,一者一日二三度发,二者一日再发,则可知表邪更微,虽皆是热多寒少,但前二者之热,是外热,邪气较重,正气抗争较激烈而发热。而此却有里热的成分),而热多是与寒相对而言,且此热有从里热外泄而来的成分。从越婢汤证看,或有汗自出,是里热迫汗而出。当此时,即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若再纠缠于条文后半段,真是难得清晰明了的解读矣。

-------------------
接下来希望能够讨论一下29条和30条,这两个是难点。也有关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议,希望各位参与。不另外开帖。觉得此楼氛围甚好。继续保持哦。列出条文先: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而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对照: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首先,认可30条非伪。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此桂枝是否即指桂枝汤?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30条告诉你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亡阳的原因不是附子温经,而是附子温经,助桂枝过度发汗而汗出过多亡阳。如此分析则可以看出29条误治的结果是误用桂枝加附子汤所导致的。而且主要原因是附子温经增加了桂枝的发汗作用,所以言亡阳故也,责在附子。显然,29条具有与20条相同的阳虚见证,但病的本质不同,加用附子是误治。至少除了阳虚,还有其他见证。
桂枝加附子汤是四肢微急,而29条但言脚挛急。包括30条所言,皆是两胫,脚。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所谓增剧,当知原有症状有不同程度增加。所此处脚挛急症状加剧而厥,应仍但指脚。29条若厥愈足温者30条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此明确告知寒在下焦。而且寒加重是因为汗出过多损伤阳气所致。其原因却是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用附子反未能如阳虚漏汗证助桂令汗止。
桂枝加附子汤漏汗不止,小便难,是否因阴液损伤而导致?阳虚所漏之汗,虽为阳性体液,漏而不止当然能是整体体液不足,但与阴液损伤无关。想桂枝汤自汗出,也是用同等芍药,今漏汗损液如此,亦未加芍,当知阴液未损。温阳固表止汗则体液得以回复则病愈。既无阴液之损,何来四肢微急因阴液亏损不利关节之说?结合2930条来看,四肢微急仍当为阳虚不能温煦营阴,营阴郁滞而导致关节不利。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30条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而乃胫伸。明确言足温是问题的根本和前提,卫阳温煦营阴之后,才能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29条之所以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关键是20条是全身上下皆有寒,故言四肢微急,而29条在于寒在下,故言脚挛急。小便数是下焦阳虚,膀胱气化不利点滴而出,其每次小便的量必不为多。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可知里阳虚,虚在下。心烦为何?29条加剧了症状是咽中干,烦躁吐逆,当知心烦为寒水之气上凌于心所致,所以心烦。因下焦阳气更虚,不但使津液不能得到气化而上承咽喉,还使下焦寒水之气进一步上凌心而烦躁。损伤脾阳和射肺而吐逆。误治到此地步,甘草干姜汤之选,当无疑义。
甘草干姜汤之后,有三个若。三个若的理解应当并列接在用甘草干姜汤后。30条是用来解释29条的,所以其言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是笼统说法而不是同时见证,意思是误治后出现这些症状。具体先后次序仍以29条为依据。第一个若,是服甘草干姜汤后厥愈足温而脚仍不伸用芍药甘草伸之的情况。第二个若是如果甘草干姜汤温补中焦过头了,引起胃气不和,或也可视为邪气从脾脏还出胃腑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微下而止谵语。第三个若,是用甘草干姜汤救治后,虽然第一步误治是加剧了各种症状,但还能见到29条的初始证,且并未因用甘草干姜而有所改善,一者说明甘草干姜汤药力不够,不足以复其阳,则阳虚本重,二者如又发汗,复加烧针,则阳气更虚,导致四逆汤证。

-------------------
以上分析得出结论,20条桂枝加附子汤所治,非阴阳两虚证。是阳虚漏汗,并无阴液损伤,所以但加附子,固阳止汗津液自回而不益阴。
29条是上热下寒,兼有表证。阳虚在下,浮热在上。一般认为,烦躁多属热证,但伤寒论中因阳虚而烦者,不惟一处。因寒于下,热浮上,所以阳虚不能峻补。所以不得用附子。但若阳虚程度已达到四逆程度,则当用附子回阳救逆,不在话下。29条第一次误治后用甘草干姜汤即表明29条阳虚程度当然不甚,所以附子不用。在有阳浮于上的时候用附子峻补,反能促使已经浮越之阳外散,今29条有脉浮,自汗出,表证未解,通道敞开,所以言附子温经,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即是此理。附子非但不温阳,反逼迫浮越之阳通过表邪开泄之通道而外散,使阳更虚。附子之误,已然得解。便是桂枝,本有收敛浮越阳气之能,用之也不宜大量。
29条究竟该用何方来治。我试着说一个:桂枝甘草龙牡蛎汤。因为我在复习过程中解释此方时,一直认为有下焦寒水之气上凌于心的观点。29条用附子不能,用桂枝汤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不能,起手甘草干姜汤不能,又有阳虚致烦,又分析出是下寒上热,里寒于下,阳气浮越于上,又有表邪未解。得出少用桂枝加甘草龙骨牡蛎,即桂甘龙牡汤为治。望同道分析论证乃至驳斥之。
还有一个有趣的:甘草干姜汤是二逆汤? 治寒厥从脚起?且以温脾肺之阳而化下焦水寒之气?又肾着汤用甘草干姜苓术,是否可见一斑?如加手足之寒厥,则加附子成四逆?

-------------------
李国栋:脉平应是不病之脉。
内经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内经还有平心脉、平肺脉 ..?(2013-09-22 12:21)?700)this.width=700;" >

平脈不必說,重點是"如平",怎麼個"如"法。"如"字二義,一者"仿彿",另一者"趨
向"(用同"如廁"),二義在此俱可。"平"可指平常,也有"無高下"義。如平,解釋成
仿彿正常,這是本科生的標準答案,當然不能說不對,但文字上可以,病理上就成
另外一個問題了。說"如平"是三部趨於平,差不多"無高下",文字上也不能說不對,
病理上對了。

至於到底如何作解,也不必死執,取決臨床檢驗。

-------------------
槐杏:脉微弱,此无阳,不可发汗。为何还用桂枝与麻黄?假如再加上桂枝麻黄发散阳气而损阳,并驱邪必伤正,这个方剂的解读就更加混乱不堪了。如果这个方剂使用不发汗而病愈。则麻黄桂枝之用就 .. (2013-09-22 10:44) 700)this.width=700;" >

不能光盯著桂枝和麻黃而不考慮芍藥的作用,所有發汗劑都不用芍藥,比較典型的發汗劑是麻黃湯、大青龍湯等。 此處尤其不能忽略石膏,石膏配麻黃經常可以收大汗,或根本不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將桂枝湯和越婢湯分開作解,比較容易。桂枝和芍藥一推一挽,基本打平,桂枝湯補充體表津液,解太陽中風之表虛,麻黃石膏平肺清熱,越婢湯其他成份如桂枝湯的其他成份,皆補津液用。把桂枝麻黃捆在一起,那麼芍藥石膏怎麼解? 愚意不必搞複雜,這樣理解已經很合理,與仲景文亦合,與臨床亦合。如果信不過,你自己熬一鍋試試看,只要石膏夠量,可以不怎麼出汗,出一點微汗而已。不用擔心"副作用",這個劑很平穩。

-------------------
槐杏:27条的脉微弱,我看有点虚赢少气的意思。那治疗就应该补虚补气了,方中有没有呢?
除了发热还有一点点恶寒,因此用麻黄开郁,那点量基本是意思意思。
这个方子仔细想想应该发不出汗。看 ..?(2013-09-22 10:18)?700)this.width=700;" >

实际我想说的是跟竹叶石膏汤的区别。
27条如果用竹叶石膏汤半夏加桂枝会怎样?不是脉弱无阳么,补津液嘛。
麻杏石甘汤的汗出而喘,我自己有体会。
去年国庆开始,不知怎么的清晨四五点迷迷糊糊的时候,总是后脑出汗,把枕巾弄湿了,头发湿湿的很难受。
用过桂枝汤、黄芪、玉屏风等都无效,于是用麻杏薏甘汤加石膏,一剂立效。
喝了三剂停服,直到冬天没再出现过。
不过,最近清晨又开始冒汗了,白天动则也会头汗,正思量病因到底是什么。

-------------------
29条得之便厥,此厥肯定不是四肢厥逆,是双下肢厥逆。如是四肢厥逆,则是四逆证,而非甘草干姜汤证。伤寒论贯穿的主线中有一条就是阳气的变化。比如阳虚的不同程度以及阳虚体现在不同的部位。20条阳虚漏汗,体现在卫阳,程度达到附子级别(肾阳虚通过太阳卫外来传递体现),而且是全身均衡型的,所以四肢微急。四肢微急进一步发展,则成四肢厥逆,属四逆汤证。程度达到附子干姜同用级别(脏腑辩证分析,类似于脾肾阳虚)。此二级别中间,则有干姜级别(脏腑辩证,类似于脾阳虚)。脾主运化水湿,湿性趋下,如脾阳虚则水湿运化失常,且阳虚则寒,所以寒湿在下,若有厥逆趋势,则寒厥从下起。所以29条之厥,是下肢厥逆,是甘草干姜汤见证,是脾阳虚见证,不是四肢厥逆,所以不是四逆汤见证。30条言夜半阳气还,是指中阳得补,卫阳亦的助,夜入阴分,而更好地温煦营阴,所以足当温。温之后其足仍不伸,则与芍药甘草汤散营阴郁滞而伸之。所以29条厥愈足温,其实是足温则厥愈。何以温后两胫拘急仍在?当有营阴郁滞。厥因误汗,而营阴郁滞则29条本证即有,故言脚挛急。所以考虑29条初始证用方,必须考虑加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只是用来复其受损之阳而是足温厥愈,而不能解脚挛急。既终用芍药甘草来解,则初始亦当用芍药甘草,以解脚挛急。
太阳病阳虚等级之分,除20条阳虚漏汗(因卫阳与太阳经气之间的直接关系所导致,所以直接用附子温补肾阳),一般在达到用干姜级别(脾阳虚)之前,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阳虚。传统认为桂枝补心阳,把用桂枝作为一个阳虚的级别是不妥当的。这个在以前本人的复习总结中已有论述。桂枝的作用散中有收。其作用在于影响卫阳的分布以及与营阴的位置关系。芍药(赤芍)的作用敛中有散,其作用在于影响营阴的分布以及与卫阳的位置关系。二药对整体阴阳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这个从太阳病桂枝加桂汤,太阴病桂枝加芍药汤证中可以窥见。如有整体阳虚,则必用干姜或附子,或同用,非桂枝所能胜任。如20条桂枝加附子汤证,163条桂枝人参汤证。而去桂或去芍,一般也决定于邪气主要矛盾的所处的上下位置关系,而非关整体阴阳变化。比如桂枝主上,芍药主下等等。

-------------------
29条首次误治后用甘草干姜汤即能复其阳而愈其厥,则当知29条本证应无干姜证。30条有言因加附子参其间所以损伤阳气,则无附子证。既无干姜附子,当无阳虚证。是否有阴虚证呢?如果小便次数多且量亦多,则称小便数多。此类消渴。此证无渴,不为消渴。所以小便数乃次数多而每次量不多,但不是点滴甚至难解,此当小便难。但小便数加重,发展下去可以达到小便难的程度。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水饮停结于心下。此芍药证是也。29条如果小便利,则不当有小便数。所以此处小便数即是小便不利。又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当表证仍在,如恶热渴者当属温,但明言伤寒,所以非温,则无阴液损伤,亦无明显阴虚。所以,29条不是阴阳两虚证。大致仍属营卫不和证兼有外感。而营卫不和主要表现在上下不和。卫阳浮郁于上,营阴郁结于下。上以桂枝甘草,下以芍药甘草,合则桂枝汤成矣!所以29条选方已属桂枝芍药组合也!
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又有言芍药甘草止腹痛如神。芍药止痛,功在解痉。29条治脚挛急不伸,效亦在解痉。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心下满微痛,亦有解痉散结止痛之意!所以小建中桂枝汤加芍药,用在治腹痛,今29条有同理之芍药之用,亦当加芍药。所以然者,脚挛急与腹中拘急同!是属下焦营阴郁结。
所以,29条,本人修正建议,当属小建中!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反恶寒者,虚故也。与29条之微恶寒比较,则知前者为阳虚恶寒,后者仍为表证恶寒。病不解,非表证不解,而是表证去但阳气伤,阳气伤则卫阳损,卫阳损则营阴失其温煦而郁滞。20条看,是汗后表证未去,阳气伤卫阳损,漏汗不止,所以桂枝汤但加附子,68条也可认为是服桂枝汤等汗后,表证虽去但卫阳伤营阴滞,所以留芍药甘草再加附子以助卫阳,20条附子以助卫固汗,68条是助卫温煦营阴。二者用附子,皆由于肾阳与太阳经气与卫阳具有直接的关系。29条甘草干姜汤复阳愈厥,再以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一因其非四肢厥逆,但言脚,所以不用附子复其阳,二因阳虚程度只需干姜。须再发汗复加烧针等才有可能成四逆而用附子。且30条解释夜半阳气还,足当温,后伸之。
可见68条当有可能出现四肢挛急难以屈伸的见证。这从20条四肢微急中可见一般,则20条因卫阳损而导致的营阴郁滞较68条为轻,所以用附子的主要作用在于助卫固汗,同时温煦营阴而治四肢微急。
所以传统认为阳虚漏汗,漏汗则营阴外泄,加四肢微急,20条当为阴阳两虚,68条同理,解为阴阳两虚,此二者未必于理可通。

-------------------
槐杏:接下来希望能够讨论一下29条和30条,这两个是难点。也有关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议,希望各位参与。不另外开帖。觉得此楼氛围甚好。继续保持哦。列出条文先: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 ..?(2013-09-22 14:25)?700)this.width=700;" >

29條之前我曾跟誰討論過,我覺得黃元御解釋比較合理,他認為這是太陽病大部已轉
陽明,只留太陽的一點尾巴--惡寒,半日許必自罷。"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
"皆陽明病特徵。太陽之所以轉陽明者,多只因為太陽病時發汗過頭,缺津液而轉陽
明。腳攣急是津液少之一證。

師兄可以參考一下傷寒懸解,我就不多說,以免轉述走味。
相关文章
 铁线虫病
 安痛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五。)
 网诊何其难矣!
 劳伤阳虚发热
 广东中山5亿建花园式新中医院
 [转载]失传的绝技烫伤不留疤----虎杖液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