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补发:一张图统一胡老和刘老的病位分歧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张图统一胡老和刘老的病位分歧

niyunjiu
1、胡老的观点与经络表里的理论吻合,着眼于静态的病位。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同主表;太阴与阳明相表里,同主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同主半表半里。
2、刘老的观点与开合枢的观点吻合,着眼于动态的病势。
太阳开->少阳枢->阳明合->太阴开->少阴枢->厥阴合->太阳开。这样看厥阴离太阳更近,理当主表。
3、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是因为开合枢一直很模糊。少阳之枢,不是枢阳,而是要枢阳入阴,厥阴之枢不是枢阴,而是枢阴入阳。其实,阴阳各自并不需要枢,只有阴阳过渡的时候才需要枢!
那么真正的开合枢应该是这样的:
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太阴开->少阴合->厥阴枢->太阳开
(至于少阴为合厥阴为枢的论证,内经中有证据,网上的论证也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4、人体是复杂的,我们需要立体的看问题。
在动态的变化与静态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少阳和厥阴是复杂的,少阳在病位上是太阳和阳明的半表半里,也是病势上由阳入阴的半表半里。厥阴同理。
图片:开合枢.jpg
700)this.width=700;" >

图片:6.jpg


图要是做成立体的就更好了。大家通过看图可以发现: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同主表;太阴与阳明相表里,同主里;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同主半表半里。
同时,三阳相对于三阴,则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同时,从动态上,厥阴离太阳确实比少阴离太阳近。但是从静态上则又是太阳少阴同主表。
其实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件事,就是当双方观点相反而各自都有充分的证据的时候,往往是需要在另一个更高的层次看问题。双方都是局部真理。
阴阳是相反的,阳合和阴开是一个方向,所以阳明合与太阴开都是阳气降敛。太阳开和少阴合都是阳气升达。
lgdaz
佩服楼主,很会调和。静为少阴,动为厥阴,这样说来,胡老与刘老的认识都对。不过这样说,恐怕与胡、刘二老的说法不能一致。
胡老与刘老,对于六经病或六病的认识,都是从病位的内外而论,而不是以经络的走向而论,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胡老认为厥阴属于半表半里部,少阴属于表部;刘老的认识正好相反。
那么,若少阴为表,表部病能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精神症状吗?显然不能。因为邪犯心肾之里(半表半里)就不是表部病了。
但是,《伤寒论》厥阴病之提纲证好像也没有把厥阴的病位说清楚。如果能把厥阴病提纲证的病位弄清楚,也许就把少阴与厥阴孰表孰里分清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阳病之提纲证的病位是清楚无疑的。太阴病之提纲证的病位属于消化道之里部,也是清楚无疑的。实际上,少阴病提纲证的病位也是清楚的,因为“脉微细,但欲寐”的证候不可能属于表部证。所以,还是有必要分辨一下厥阴病提纲证,是不是属于表部?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首先,“消渴”,不是里部有热,若里部有热,不应有“下之利不止”的情况。另从“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来看,厥阴病的消渴是阳郁,阳郁不能化水为津,故出现“消渴”,与少阴病“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的津液亏竭不同。从“气上撞心”来看,厥阴病的气上撞心,属于桂枝证的气上冲。“心中疼热”,应是上焦虚热。上焦虚热,才能有“气上撞心”,因为气一定是向虚处冲撞。虚热扰心,故“心中疼热”;虚热扰胃,故“饥而不欲食”。那么,这样辨析,认为厥阴病的“消渴”不属于少阴病的里(半表半里)部津液亏竭之饮水自救,而是卫气有余之渴。若是里部胃肠有热之渴欲饮水,不可能少少与之愈;若是少阴病津液亏竭之自利而渴欲饮水,亦不可能少少与之愈。那么,此消渴之邪就不在里部,亦不在半表半里(中)部,只能是在表部。表虚卫气郁滞,以致气不化津而渴,并能发生气上撞心。
niyunjiu
10(lgdaz) 的帖子
我也认为六经不是经络,至少不是单纯的经络。
 那么,若少阴为表,表部病能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精神症状吗?显然不能。因为邪犯心肾之里(半表半里)就不是表部病了。
既然不认为是经络,那少阴不一定和心肾有关系了。胡老最重视症状了,少阴病是阴性病,就是人的反应消极,免疫力不太卖力,那出现这种精神状态当然是可能的。以此否定少阴病是表部病,证据不太充分。按照胡老的分类,桂枝加附子汤,麻附辛汤都是少阴病,这些汤证确实和表部有极大的关系,各个名医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10(lgdaz) 的帖子
我们论证厥阴病时,不能用少阴去反证厥阴,因为讲的是就它们俩,咱们不能陷入循环论证!!
其实少阳的提纲历来也有争论,原因很简单,半表半里之病本来就复杂,由阴出阳,由阳入阴。
少阳有心烦喜呕,厥阴有心中疼热,气上冲心,饥而不欲食,少阳和厥阴都会影响里部之胃的。
厥阴当归四逆汤显然也与表证有关,柴胡证与表部有关,就不说了。
所以说少阳与厥阴与表里都有关系。
现在单独论厥阴。厥阴病的特点就是上热下寒,由阴出阳。其阳如果不能顺序达表,就会郁而乱冲,则上部自然有热。而如果更严重,干脆就连郁的力量都没有,直接向下走,所以下利,这就是厥阴的下利比少阴还多还严重的原因。
10(lgdaz) 的帖子
仔细看看,我们发现,厥阴和少阳的病态有相似之处,一个偏阴,一个偏阳。
10(lgdaz) 的帖子
另外,在胡老看来,表部病的意思就是身体打算通过向外排除疾病,或汗或尿。
而脉微细,但欲寐,这一症状在三阴病中简直是最轻的了。
在胡老的分类中,少阴篇大量的内容是少阴太阴合病而偏于太阴,正如太阳篇一样
lgdaz
“但欲寐”与“多眠睡”,都是精神症状,也是神智症状。“但欲寐”是体力不支,神智不清爽,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这是中阳虚寒的表现;“多眠睡”是热盛神昏,神智昏迷,昏睡不醒的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病邪若只在表部,没有深入于里,是不会出现这两种表现的。

伤寒病变的传变情况,是以体质状态决定的。中气不衰者,邪气不可能传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伤寒论》“六病”的顺序排列上,并没有规律性可循。太阳病不一定传阳明,也可以传少阳,传太阴,传少阴,传厥阴。伤寒病,也不是都从邪犯太阳开始,也可以直接犯三阴。所以,《伤寒论》六病的排列顺序,不应是以六病的内外顺序排列,而应是以六病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六病时的顺序排列为:
少阳病时寅卯辰;
太阳病时巳午未;
阳明病时申酉戌;
太阴病时亥子丑;
少阴病时子丑寅;
厥阴病时丑寅卯。
常人感受外邪,以先得阳病为多。且感受外邪,又常首犯太阳,恐是此因,把三阳病排在前面,把太阳病列为第一。太阳病列为第一,少阳病只能排在阳病之末,以保持大论阴阳排列顺序的结构性。
另,有一种说法是,王叔和把“六病欲解时”,按在了张仲景头上。这恐怕没有凭据。王叔和治学的态度是严谨和忠实于原著的。他在引用文献时,总是注明文献出处,“疏不破注,注不破经”是王叔和的治学精神,也是他忠实于原著的表现。

六病的症状表现,每一种都是身体打算把邪气向外排泄。比如咳嗽,吐痰,呕吐,汗出,小便数,腹泻等等。无非是邪气偏于表、偏于上者,身体从表、从上排邪;邪气偏于里、偏于下者,身体从里、从下排邪。
niyunjiu
18(lgdaz) 的帖子
但欲寐当然很重,相对于三阳病重,但是在三阴病中就算轻的了。
咱们应该立体的看六经,少阴为表,但是仍然是阴性病,其表主要是说身体想向上向外排,但体能太差。我认为六经的顺序反应了人体的体能线性降低,这是从动态上看病势。但从病位上少阴为表,这是从静态上看方位。

至于六经病的传变规律,我认为有常有变。如果一个人生了病,不去治,或许会体现出六经的顺序。好像已经有人这样实验过。不过这一点还不敢确定。

-------------------
楼主真是有心人,我自己都没有备份!

-------------------
刘志杰也有一张图。楼主的解释不错了。

-------------------
我没有备份,得感谢坛友:xdzh,丢失的帖子都是他奉献出来的!
相关文章
 慢性肾炎(曾经有紫癜)
 我和两位老中医的缘份--玲珑香
 柴胡铁锈汤(《产科发蒙》卷二。)
 背痛,脱发,记性差
 【转贴】“阴阳”均衡饮食 吃出生命力
 治平汤(《会约》卷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