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学院“四老”:分别是何任、陆芷青、詹起荪、蒋文照。
-------------------
何任,192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市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是杭州颇负盛名的中医,就诊者远及湘、滇、蜀、粤、苏、鲁等地。家庭陶冶,使何任从小就萌发了学医志趣。中小学时,除涉猎《四书》、《史记》、《古文观止》等书外,还熟读了《本草备要》、《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心悟》等医书,这对他以后医学深造,奠定了基础。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将战火烧到浙江,何任一家避难到浙东缙云乡间。1937年7月他考取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当时的医学院设备简陋,环境艰苦,何任只能住在里弄中一个小亭子间里。他每天除上课之外,便刻苦自学,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还经常向中医和西医各科老师请教,遂使他对中医理论和诊治疾病的方法逐步有了全面的了解。4年后,何任于新中国医学院毕业。此后不久,其父逝世。当时江浙一带疾病流行,诸如
天花、
鼠疫、
疟疾等烈性、急性传染病随处可见。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中医何任沉着应诊,并不断地总结、摸索诊治温病的规律,使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1947年,他在杭州开设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何任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身于人民共和国的中医事业。他先是负责杭州市中医协会工作。1955年负责筹建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并任副校长。1959年该校发展成为浙江中医学院,他担任副院长,1979年被任命为院长。1984年,开始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近40年来,何任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从学校的学制长短、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学生工作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他长期坚持临床医疗,经验丰富,屡起沉疴;在教学、医疗之余,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出版了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等7种,在中国外中医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是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知名专家。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会长,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何任还是第四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五、六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起,为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中医教育事业,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等职,现为
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
桃李满天下。
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 《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因年代久远,文辞晦涩,错讹颇多,亟待整理研究。有感于此,40余年来,何任从理论到临床,孜孜不倦地对该著作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外研究《金匮要略》的知名专家。50年代,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尚且不多,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何任的第一部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金匮要略通俗讲话》。1960年又出版了他的《金匮要略归纳表》。前者将深奥的《金匮要略》原文,用浅显的白话表达,使其通俗易懂;后者则是他从事《金匮要略》教学的经验体会,将丰富且又琐碎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这两部书的出版,对中医界学习和继承《金匮要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金匮要略通俗讲话》自1958年问世后,前后印刷5次,印数达20万册。《金匮要略归纳表》则广为《金匮要略》教学所使用。1981年、1983年他又在上述基础上,将多年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方剂的经验、体会加以补充、发挥,分别出版了《金匮要略新解》和《金匮要略提要便读》。鉴于何任研究《金匮要略》的造诣,1983年,卫生部委托他主持卫生部科研项目——“《金匮要略》整理研究”,并承担全国《金匮要略》函授教材的编写。在从事“《金匮要略》整理研究”这一科研工作中,何任选择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孤本——元?邓珍刊本为校勘的底本,悉心校勘,补缺正误,剖析疑难,历时4年,三易其稿编成《金匮要略校注》一书,1988年9月通过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审定。专家们称之为当今《金匮要略》的最佳版本。
何任研究《金匮要略》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早在1981年10月北京“日中《
伤寒论》学术交流会”上,日本访中团团长、医学博士藤平健就曾赞扬何任的有关《金匮要略》专著是“中医学杰出著作”。1985年12月他应日本东京医药专门学校的邀请,去日本东京作《张仲景方之应用》的讲演,并同时为东洋学术出版社作“《金匮要略》之认识”的学术讲座,深得好评。东京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医学博士桑木崇秀先生称何任为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者”。 除《金匮要略》外,何任对《伤寒论》等其他古典医著亦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40多年来,出版的著作有15种,撰写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数十年来,何任在中医药园地里辛勤耕耘,成绩斐然,深受中医界的同道和师生们的好评。1978年他出席了第六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代表大会。1981年10月8日《浙江日报》第四版以“献身于洁白事业的人”为题,报道了何任的事迹。现在他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中医教育、医疗、科研战线上。“老年明知夕阳短,无待扬鞭自奋蹄”,是他为浙江中医学院外宾接待室所写的条幅,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现浙江名中医馆金国梁、何若苹均是何任老先生的学术继承人。
-------------------
陆芷青生于1918年。浙江温州人。现为浙江中医学院教授。陆氏出身于中医世家 ,其父为浙南名医,陆氏幼承庭训,尽得其传,后赴上海,入中国医学院深造,得聆名家陆渊雷、徐小圃、丁仲英等教益。陆氏 业医近60载,精于中医内科,擅治时病及内科疑难杂症。对心胆病研究颇有成效。有两项成果通过省级 鉴定并获奖。1991年,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首次评定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二三十万从业中医里评选出500位名老中医,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陆芷青教授,名列其中。陆老业医60载,娴熟岐黄、仲景之学,精于中医内科,善治时病及内科疑难杂证,学术造诣精深,尽得先君之学。著作及参与编写的书目有《王孟英医案点校评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白话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话解》《温病条辨白话解》等。有50余篇论文在海内外杂志发表。1978年以来,先后带5批硕士研究生,成绩蜚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的政府特殊津贴。《陆芷青内科精华评述》由其高徒程志清教授整理,于1998年出版。
-------------------
蒋文照,男,1925年10月5日生于浙江嘉善县,1944年拜晚清御医陈莲舫再传弟子嘉兴名医徐松全为师。徐氏医术精湛,既擅长瘟病,取法叶天士;又兼治内妇儿杂证,法宗陈莲舫。五年学医满师,遂悬壶开业。1952年参加嘉善县天凝区联合诊所工作,1956年参加浙江进修学校(即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师资班学习,翌年留校任教。1959年又选至卫生部委托
北京中医药大学所办医经师资教研班深造。精于《内经》等经典理论,对运气说和温病学说造诣精深。在临床上擅长内科,兼及妇、儿科,尤其诊治温病、肺系疾病、脾胃病症等匠心独具。
1983年由浙江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名老中医。198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1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授誉为国家级首批名老中医,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特殊津贴。医教工作六十多年,曾先后担任浙江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医系副主任、函授部副主任、研究生顾问、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及学报主编等职。学验俱丰,医德并茂,享有盛誉。
蒋文照教授是浙江省第五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浙江省中医学会顾问、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浙江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高级中医药职称评审委员会会员兼学科组组员,浙江省高等学校
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刊杂志社顾问。并先后担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医基础学科组组长。由于医术精湛,颇有建树,同道称颂。培育人才,不遗余力,如今桃李满天下。
50--60年代主要负责中医函授教学工作,编写了《中国医学史》、《内经》、《中医诊断学》、《金匮要略》、《内科学》、《妇科学》、《
儿科学》等自学指导和教材。并编写《温病条辨》白话解释部分内容,发表各种论文20余篇。
06年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 》课题。
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徐珊教授曾师从蒋文照老先生。
-------------------
詹起荪 (1919-2009),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三世业医之家,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詹氏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已50余年,曾先后担任浙江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教务处长、副院长。詹氏在长期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成绩卓著。曾出版《中医儿科临床手册》等医学专著,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詹起荪诊治婴幼儿
腹泻电脑系统”软件获浙江省科技成果奖。
詹氏在学术上重视小儿体质特点,将其分为正常体质、肺气素虚、素体脾虚、素体脾肺两虚、素体脾虚肝旺等体质类型以利于临床辨治小儿疾病,以及强调鼓舞、顾护脾胃之气,用药清灵纯正,量轻味薄,慎用补剂的观点。临证特色重点反映詹氏治疗小儿外感
咳嗽、小儿哮喘、小儿疳证、小儿惊泻的经验。他创立的“定痫豁痰汤”,使小儿
癫痫病的疗效从“控制”进而治愈,治愈率达90%以上。
中医儿科专家盛丽先曾师从詹起荪。詹起荪的儿子詹乃俊,目前也都是小有名气的医生
-------------------
-------------------
-------------------
-------------------
寻梦:向前辈致敬、学习!?(2012-04-01 20:11)?700)this.width=700;" >
敬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