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施今墨医案学习讨论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施师曾治粤人某君,五十余岁,经某医院确诊为“肠伤寒”,历十余日,发热炽盛,神识昏瞀,谵语频频,倦卧,目瞌,面晦暗,高热近40度,发热时轻,偶一睁目,言语亦复清晰,,每日强之略进流食,有时索水饮,小溲短赤,大便溏黑,早暮数行,量极少,仅沾裤褥,苔浮黄白,垢腻,舌质红绛,脉数,一息七、八至,按之无力,中沉取,来去尚分明。前医迭用清解、泻热、芳香透络、浚利二便诸法,药味自银翘、桑菊、三黄、石膏知母、硭硝、大黄,甚至安宫、紫雪、至宝等遍尝未效,而病情日增。细绎前医之治,不顾患者正气大伤,津液枯耗,但驱寒凉以祛实邪。夫药力须赖正气以发挥其作用,正气不胜,邪不能逐。令拟邪祛与扶正并进,先予局方至宝丹一粒、大枝西洋参10克,煎浓汁化服。当夜进药一次,清晨复进一剂。下午复诊,脉证依然,仍令夜间及次晨再各进洋参12克,至宝丹一粒,即神识较清。原法再进,至第四日烧热稍退,睡眠甚安,稍饮米粥,得大便一行,未再作谵语,诊视尚有薄黄苔,舌色略淡,脉渐起,数象减。至宝丹日服一粒,洋参日服12克,加耳环石斛10克煎水代茶饮,冀其阴液渐复。一周后以饮食调整,遂告脱险。上案摘自施师之徒李介鸣《施今墨先生学术经验介绍》。本人请教诸位,该案是否一下手就可以使用经方白虎加人参汤?施师确实够细腻矣,是否离经方尚远?

-------------------

-------------------
相去甚远

-------------------
期待黄师解析。

-------------------
现在有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这种病不难治

-------------------
此案不是经方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因为从温病的卫气营血的辨证来看,已经入了营分了,如舌舌质红绛,脉数。.病在气分热证的, 可以参考<<伤寒论>>的阳明篇,病在血分的,<<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已嫌不足,不能满足疾病谱的需求.故有温病学派的诞生.此案已经入营分了,早已过了气分,但气分的症状还存在,而正气已显不足,,如口舌垢腻,倦卧.符合白虎加苍术汤合至宝丹加西洋参.故分析此案要结合温病的辨证体系.温病的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延伸和发展,是明清的中医前辈在我国中医辨证体系上的一大进步和创新.<<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是我学习中医早期所研究的一本医案,里面的案子绝大部分可以用伤寒六经的辨证方法来分析的,只有几例需要结合温病的辨证体系.今日尚古山民世兄提到此案,故我不揣浅陋,赘言几句,与同道共勉.QQ:275366794

-------------------
楼上分析极是

-------------------
此案开首应该使用黄芩黄连剂的,后来取效,不在人参,而在局方至宝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开窍药的应用,是后世医家的创新,但如果能配合经方,可能效果更好。

-------------------
谢谢黄煌老师的指教!!
 近日细读了已故樊天徒医师编著之《伤寒论方解》及各前贤著作之后,对于黄连汤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对于温病学也有新的视角,但是对于温病家的方法则不敢恭维,这是题外话了。

   一并谢谢各位的指教。



-------------------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是我学习中医早期所研究的一本医案,里面的案子绝大部分可以用伤寒六经的辨证方法来分析的,只有几例需要结合温病的辨证体系.
以上所说极是,只是施氏的多用合方,组方用药雍容华贵,京医御医之风格很是明显,
我用过施氏医案中的一些用方用药经验,很是灵验,他的一些理创新至今很是实用。
相关文章
 适志汤(《辨证录》卷八。)
 犀角散(《圣惠》卷二十。)
 加味修肝散(《银海精微》卷上)
 颈部的神经性皮炎!
 治疗心阴虚的方子,高手帮我看看
 攒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