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释》李心机
继《伤寒论疑难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之后,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又出版了关于《伤寒论》研究的第二部专著——《伤寒论通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通释》”)。《通释》在前书抉疑释难的基础上,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注释,从方法到内容,不袭他人成法,不落他人窠臼,新义别出,且能直达仲景本义,足见作者积力深厚且能化而出之。依笔者之见,《通释》的特点即在于一个“通”字,一是文字通达,二是文义通贯,三是医理通透,为当今少有的《伤寒论》研究佳作。
《伤寒论通释》是继《伤寒论疑难解读》之后,李心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又一力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伤寒论》被称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因此,研究《伤寒论》就成为学习中医理论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关于《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却是纷繁多样,学者各执己见。近读《伤寒论通释》,发现李心机教授对学习《伤寒论》提出的建议,十分可取。
一、学习《伤寒论》应 遵照《伤寒论》的原文,不能以己意篡改原文。这是学习《伤寒论》首先应当掌握的方法。千余年来,研究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大致有二:一是研读《伤寒论》原文,二是研究历代注释。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伤寒论》的传本较多,因而在《伤寒论》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以己见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改动,几成风气”。既已经改动,则多非《伤寒论》原意。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后世注家的研究所得,但不要把后世人的诠解混同为《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学习经典只能原原本本地教,原原本本地学”。这是学好《伤寒论》的前提。
二、学习《伤寒论》要独立思考。历代注家在研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提出了大量新观点,作了大量注释,其中颇多精辟见解,但也“不乏谬误之处”。如:有“句读误断而释误者”,有“不明体例而释误者”,有“未详词义而释误者”,有“不详义理而释误者”,等等。因此,“学习前人的注释但不能囿于或
盲从前人的注释”。要在临床实践中细细体会。
三、学习《伤寒论》要学会“让《伤寒论》自己诠释自己”。作者的这一观点首见于《伤寒论疑难解读》,即主张从《伤寒论》自身找答案,破解疑难。作者清晰的研究思路,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探寻《伤寒论》作者的理论思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证。在《伤寒论通释》一书中提出对《伤寒论》的释误有“不明事理而释误”,有“不辨通文释误”,有“未详词义而释误”,有“不明语言特点而释误”,等等。因此,“让《伤寒论》自己诠释自己”,既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论基础,又是学习和研读《伤寒论》不可替代的具体方法。
四、重视《伤寒论》方药的研究方法与依据。学习《伤寒论》必然要涉及《伤寒论》的方药,这些方药大多数用于临床仍行之有效。然而,如何分析《伤寒论》的方药直接影响临床实践。《伤寒论通释》提出“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依据,从仲景书中求索用药思路”的研究方法。这无疑是最为可靠、最为客观的。如对《伤寒论》之四逆散中柴胡功用,李心机教授指出,不能用疏肝理气释之,惟有《神农本草经》的解释最为恰当。
学习《伤寒论》首先要解决方法问题,《伤寒论通释》恰恰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的论述与研究,对学习、研究《伤寒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当前,学习、研究中医经典著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医工作者的重视,《伤寒论通释》的出版发行无疑是非常适时的,有益的。
?????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根据《
黄帝内经》、《难经》和自己的临证体验而撰著的一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典籍。对中医学的理论学术发展和指导临床诊疗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书所蕴涵的辨证论治法则及遣方用药法度,不但适用于外感热病,亦适用于内伤杂病,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是《伤寒杂病论》在后世流传过程中,逐渐析离出来的以论治伤寒为主要内容的专著。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和阐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著述有目可察者近千种之多,为我们研究《伤寒论》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
李心机教授从事《伤寒论》研究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的研究颇具心得,且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前所著,余为之作序的《伤寒论疑难解读》的基础上,又新著《伤寒论通释》,对仲景书之原文按原序列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地阐释,所达到的学术高度,确立了其在《伤寒论》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
为了解读《伤寒论》的原文,从而认识它的真实意义,作者提出了四条建议,同时,这也是作者在本书中遵循的四条原则:
一、遵照《伤寒论》的原文,不能随己意篡改原文。这样可以保全原书的真实性。
二、学习前人的注释,但不能囿于或盲从前人的注释。指出前人注释中有"句读误断而释误者"、"不明体例而释误者"、"未详辞义而释误者"、"不详义理而释误者"、"不明事理而释误者"、"不辨通文而释误者"、"不明语言特点而释误者"等。若盲从这样的注释,不但不能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反而会以误为正。
三、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这样可以避免"误读传统"地羁绊,指出校读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四、以《神农本草经》为依据还原仲景组方用药思路,探讨其辨证用药的规律。
?? 总之,本书虽名曰《通释》,但非遵汉唐"注不破经"、"疏不破注"之旧例,非循随文敷饰,了无心得之陋习。本书的特点是"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将难点、疑点,通过校读的方法加以疏理。文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临床。同时,作者还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编制出简明、便捷、实用的检索系统,因此,是书无论是对初学者或是研究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是为序。
?? 张珍玉
壬午初夏 于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