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金谷子医话集》???? 经方临床的处方方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经方临床的处方方法

这是就个人学医行医几十年来的经验谈。

一、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经方?汉以前是指经验方,有经方家,与医经、房中、神仙,并称医学四家。现在是指经典方,尤其是伤寒金匮的方子。

二、临床,这里谈的是临床实际应用的问题,不是理论的辨析。

三、处方方法,就是对经方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如何运用才能保证疗效的问题。

四、在说个人处方方法之前,我要声明,我的方法,只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说我的方法,不代表我反对别人的方法。五脏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辨病结合辨证、西医诊断中医分型辨证、西医病理结合药理研究处方、经方结合现代实验方法、专病专方、科研统计协定处方等等。

五、现在说的是经方辨证,不同于以上的种种辨证。经方,是有一定指征的,什么证才用?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对这个指征如何掌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看能看到的最原始的记录是怎么说的。

六、比如:肾气丸,是治什么的?据金匮原文是治女子小便不利,男子消渴的。互文来看可以理解为不论男女,有小便不利、消渴皆可用之。据种种理论辨证方法可能认为是治肾脏虚损、肾阳虚、少阴经病、肾炎、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或其中属肾阳虚型者、降尿蛋白、降糖、壮阳、治耳聋属肾阳虚等。然后再据肾阳虚列出诊断标准的几主证几个次证。如畏寒肢冷、耳鸣耳聋、腰酸腿软、阳痿早泄等,自然都成了肾气丸的主证。那么再反过来,我们应用这个方子时,依据就多了起来,主治就广了起来,说好听一点,就是研究进展拓宽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实际上最大的可能的潜在的危险,就是凭理论的推衍想象出来的证候,并不是经方本来的主治,如此用药时,就把不住关键的证候,进而导致应用中无效。

伤寒论未记载的症候,就是症辨无据,可以辨脉,脉无记可以辨病。

七、疾病是复杂的,但不能以病之复杂为由,而否定经验的成就。正因为复杂,所以才不能轻率。复杂是因为理论不能完全概括,所以才更显经验、经方的重要。一切流传至今的方,是后世推论药性的源,而反过来证之于病机,进而解释方子,自组方子,就容易迷失本源。开方有根据,就不会十个医生十个方,哪个有效不一定。

八、经方之经,医家之有经,若各门各道各有其经一样,治国有法,有宪法,诸教各有其经,都是尊祟至上,不可轻易移易的。经,意指如日月之经天,恒久而不变者也。是一类人群所尊从而做的规范与标准。丸就是丸,散就是散,汤就是汤,或可变化 ,也是变化有据。轻易随意改变剂型、剂量,是不可以的。

比如五苓散,用散剂好用,改用汤剂就未必。有些科研报导用汤且不用原方比例之量,或许有据,但更多的可能是在“加减”上。前面说过,这或许也是一法,但已非原散。

九、死方不可执与照症搬方的问题。或曰:古方不能治今病,死方不能治活人。这说法不无道理,但只是一个方面。人有不同,但终归是人,病有不同,也有相同规律。从其同者而看,就有用成方之必要,从其不同看,变化也不是没道理。所谓知常达变,守常知变。关键还是知常守常,常都不知,变则成乱。

十、方证相应问题。证有多种,或有或无,死套可乎?可亦不可。说是可以,是因为经方所言都是特征性的证,“必```”“或..."证列分明。哪是必见,哪是或见。见则用不见也可用,用什么就有了准则。说不可,是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个词意和病人的表述之间还要靠临床的确认,不是徒从文字见。

十一、经方所言证,是“辨证”,可分辨的证,就如一个人的特征。虽然有则不一定是,但没有则肯定不是。如毛主席的广额和下颏的痣,刘少奇的大鼻子,一看就识是谁。这就如中国的写意画一样,不一定完全真实,但一看就不会认错。所以用科学的概率统计法,几主证几次证的“证型标准”法,虽然不失为一法,但不是应用经方的正确有效方法。

感目下中医用药多端,所谓“十个中医十个方,哪个有效不一定”;叹自己学医路途之弯,艰难摸索数十年,头发变白(当然也有先天因素),方略见其端;哀有些中医学子,找不着饭碗,不知学医不精,反而对中医悲观,作为多吃了几年咸盐的人,我有责任对我的同行多说几句个人的感慨。

如果能对大家有点滴的启发,进而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则病家幸甚,我愿已足。

以上拉杂说十一点,欢迎提问,一同探讨。



理是理,方是方。推测没有错误,猜想不是不对,但与辨病脉证治是不同的。

还有,易纬的一些说法,不同于经。

医生是治病的,要治好病就得用好方,有理无方,就只剩说嘴,有方不论理,大不了是个不会说的,守个方沿尚能治病。


-------------------
初从刘渡舟老师学背原文。
再从业师裴永清学到抛开注家,从字义分析读原文。
 
临床后从刘老比例不变说法,经方应用入手。能治顽疾,毕业实习时已有固定病人跟随医治。假期回家时,能治顽疾。

毕业十一年后,一次受惊、劳累加感冒后,胸闷咳喇月余不好,渐至头晕气短、心悸、脉结,自用时方补清一周不效。出现代脉二联率,觉问题严重,中午静坐反思,所用方剂实是无根的多。乃改用经方,一剂分三服,一服后,胸畅、脉复,只是头胀、身胀、不寐,止后服。第二天服下余剂,一月没复发,月后复发,小其量六剂。其疾顿失,身壮强如以前。且自幼冷风瘾疹病,再也没发。

从此专心攻经方,考其量,参今古医家考证,效大有提高,敢对病家预期其效了。



金谷子 17:46:48
多中医已成西医,几多中药已成西药,同道诸君可鉴矣。此中医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不通六经气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经气化,不可用李可方。无有驾照,不得驾车!


金谷子18:02:23
一个馒头吃饱饭,一碗米饭也行。
你还用“胃中无食,是以为饥、饥则欲食,得食不饥,馒头是食,入则充饥,故辨为饥饿病、胃中乏食证型,治法虚则补之,治则进食补胃,用方、用食…,食法…注意…”。这用得着吗?等你辨出,早饿晕了。
然后,你再在“饥则欲食吗?,得食不饥吗?,馒头是食不是?,入则充饥不能上”反复怀疑论证几个子课题带个博士,不饿死才怪呢。

隋唐汉宋,方还象方,是治病而设,明清则理多于实,至温病学起,切实有转,民国图存,大医有出。共和以降,医为干部,将名医供奉,干部传已三代,其尚能操术否,操技如何?就看我等怎么做了


过劳车惊
心悸不宁
渐至虚汗
二搏一停
多方无效
真正惶恐
甘草
覆杯而平
由此返悟
专心治经


经方家,与神仙家是不同的。
一则传方治病,一则内证生理以求长生,另外还有医经家、房中家,汉前为医学四家,各有专承,精一则能。


方术者,方法与技术也。
修心证道,与此有别,当然没有高下对错的分别。《汉书.艺文志》中医学四家是这样分的,后来显微随化,存乎其人。同样,神仙家也是一样的。房中家因有诲yin之嫌更是如此。
桂林本,不说真伪,但从体例上看,比现行的明.赵开美本更条理。方与明宋传本的格式多有类似。
我还有日本传来的“康平本”。真伪考证是学问家的事,医生不管这些,即便是乡野妪叟所传,效即良方!


“为什么中医越搞越不行?就是对经验的整理和积累不够重视,而过多地谈玄说妙,这说到底是偷懒,想走捷径”
不只是这样,浮躁,浅薄,自以为是,师心自用,方不会用三五个,却自以为可以以理法组方。这不是说别人,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写大病例,是必要的基本功,训练系统严密的思维方法。
读经典,更是为医必需,继承前人经验,总比自以为是的瞎撞乱碰强。





有法,不等于有药,没药就没法说了。再说,有药没量也没法说。所以法是方向,量是里程,必有精确的方药、剂量、用法,诸环节没错,方可期效,否则,纸上言耳。



规矩权衡,所以做到有数。经方示人者在此。
你可以说天地本无数,是人自设,不错。
本自天然的见鸟飞而思学之,于是有了修仙术,据说有人飞升了,我没见,不评论。
精思实测,立规矩,依权衡而做成的飞机飞船,我是见过的。

是以知权衡不可废。虽然这限制了你的想象,提高了你的难度,没有了做风筝的自娱和艺术创作,可这是飞翔,使更多人飞上蓝天的必需。否则,你只能在飞的想象中自娱,风筝的艺术上陶醉。
华佗手识斤两,抓药一抓一个准,水平是高。可没我高,我用戥子一称,更有把握。
经方的规矩,与“医者意也”的对照,正是这样。


-------------------
胡必江:初从刘渡舟老师学背原文。
再从业师裴永清学到抛开注家,从字义分析读原文。
 
临床后从刘老比例不变说法,经方应用入手。能治顽疾,毕业实习时已有固定病人跟随医治。假期回家时,能治 ..?(2012-06-27 19:40)?700)this.width=700;" >

我解伤寒的方法举例


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这是说的"辨太阳病、证、治"

太阳病是什么?见提纲的条目。治疗经过,是发汗,发汗后当解。设若不解,要辨的是特征的证“蒸蒸发热”,如是则病位在胃。治疗就用这汤。条理分明,直接运用。别的理论,就不好说了。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这是说的阳明病的典型辨证证候。——胃家实!别的意义爱谁怎么想都行,记住这个会辨阳明病就行了,就算是了学了仲景的话了。

3.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这是从六个层次上的辨证:少阳的辨证;治疗的禁忌;误治后的见证;误治后病位所在;正确的治法;如果不正确治疗,再误后的辨证。

如此条理分明、清晰可辨的实用学术,不是云里雾里的虚谈者可以能用的。

问:请教又该如何理解“胃家实”?仲景有没说怎样才算是“胃家实”呢?

金谷子:问得好,说到胃家实,就和现在的证型说法一样,还是不能分辨临床证的,下一步就是弄清什么是"胃家实"这才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

原文接下来是: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内实胃家实,就是"不更衣,大便难"

反复地说明的细辨.不用再多解释.

再看现代的说法: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

这就有些不着边际,流于形式上的,字面上的'理论上的思辨了,把一个实用的技术问题弄得云里雾里了.


-------------------
胡必江:我解伤寒的方法举例
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012-06-27 19:43)?700)this.width=700;" >

方学仲景,学医治病

可以谈实,慎免论空

学仲景__仲景之方,是搜集的当时的验方,“博采众方”而来,值得学习。
学医治病__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治病,研究仲景之学,一切不离治病这个宗旨为好。
可以谈实__可以谈论自己运用的经验,听来的经验,或是同类病的仲景没有谈的验方。
慎免论空__至于六经气化之有无,阴阳之转复之机理,组方药性之功能等,不妨也算是一种研究方向,但不切于临床,易流于空谈、空论、空话,宜免。




入经方之门,会用经验之方,能做到方药煎出后的味道有把握,则效就有把握了。

理论辨析容易,但不落在实处,终无异于与聋谈音,与说色。



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邓公曰“有效是硬道理”。


理论是理论家的通行证,
有效是做医生的座右铭。



不见病人,不知虚实.是不能开方的.更不可以"虚实夹杂""正虚邪实"等理论说法随便凑药开方,这样遗害不浅,慎之又慎.

不如学学曾经的卫生部长吴仪,从黄帝内经开始学习.



溯本求源,是非自明。

大道至简,多歧亡羊。

善治病者,就敢说这个“一剂知,二剂已”。敢说这个“针下立已”“药不旋踵”“效如桴鼓”。



行外人看似简,
易视难为易,
易孟浪为事;
行内人看着难,
易视易为难,
行有所忌。




所以偶然取效就昂首戴面,
以天下第一名医自许者,
识见少之故也。


-------------------
胡必江:方学仲景,学医治病
可以谈实,慎免论空
.......?(2012-06-27 19:45)?700)this.width=700;" >

谈伤寒之六经


伤寒以六经分证,六经者,究竟为何?后贤各有发挥。有开合枢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化说,有脏腑经络说,余尽然之。然竟谁是仲师之本意?余复尽疑之。列贤所述尽管有理,仲师无言,难以质对。

  仲师所言者,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而已。或本《素问》之六大论而谈气化,然此六论首见于唐` 王冰,汉时有无,实难定论。

  历史上一以贯之,与医学、种树之书一样幸免于秦火,以占卜之名而存的《易》,可说是论阴阳之祖。孔子辅以十翼,至汉其说大行,“独尊儒术”。仲景处其时,承内、难之医理,合易之六爻以论六经,亦当属情理中事。

  观金匮之病因三条,及除厥阴以外,尚有“厥阳”一说,可推知仲师所言阴阳而已。阴阳为变,中间有个“化”的过程,故而有三阴三阳之论。诚如道生一,为太极;一生二,为阴阳;二生三,八卦是也;三生万物,八卦相重,六爻相叠,六十四卦,推论万物也。

  故六经者,仅是曰阴曰阳,曰太曰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阴阳,而成六。有名无实,有是理而无是质,故谈“六经实质”者,实无实质可言。

  因其无质,故可曰阴曰阳,曰柔曰刚,曰气血,曰腑脏,谈正邪,论生长,说经络,道收藏,细致于桂枝麻黄、铢镏斤两,大至于星耀运行、鬼神来往。

   千虑之思,期有合于圣意;一得之见,望就正乎师友。


附:2007.8.9

手三阳,应春,三阴应夏;足三阳应秋,三阴应冬。
手三阳,肠与焦沤腐蒸腾熏于上,春之少阳生发象;
三阴肺、心、包,位于上主红血、动不已,主夏之太阳,阳极而阴,升极而降,离中一阴爻,心腔有阴血是也;
足三阳、三阴,理同。


-------------------
胡必江:谈伤寒之六经
伤寒以六经分证,六经者,究竟为何?后贤各有发挥。有开合枢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化说,有脏腑经络说,余尽然之。然竟谁是仲师之本意?余复尽疑之。列贤所述尽管有理, ..?(2012-06-27 19:46)?700)this.width=700;" >

经方和时方


金谷子 17:58:18

研究古代经方,不吸收历代相传的配方经验,或仅仅依袭家传或传授的一家之说,或师心自用,随意创制新方。这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

金谷子 17:58:33

不研究古代经方

金谷子 17:59:05

时方的研究则必须研究病机,然后,才能识其大意。所谓方义,研究到最后往往千篇一律,云里雾里;疗效的可重复性也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金谷子 17:59:37

经方的主治比较明确,具体每味药均有其主治;时方所主治的则是“阴虚”“阳虚”“水亏”“火旺”“上实下虚”“一切风”“五劳七伤”等病理概念,它的适应范围比较泛滥,如九味羌活汤,张元素说:“此方冬可以治寒,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

金谷子 18:04:12

在方剂结构上松紧之别。经方相当严谨,动一药既换一名,甚至改一量既换一名,主治与功效也发生改变,体现了严格的构效关系,表现出古典朴素的结构美。而时方则比较松散,加减繁多,许多时方仅是罗列了一些治疗这类疾病的基本药物,如九味羌活汤条下规定,“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金谷子 18:50:05

皇甫谧说:“仲景垂妙于定方”。吕复说:“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若合符节”,

喻昌去:“为从方宗,群方之祖”。

吴瑭还赞它是:“金科玉律,为后世医方之祖”。



大方如沙子枪(又叫霰弹),大而不杂,有个方向;
小方如狙击手,虽小,必需命中。
经方不全是小方,鳖甲煎丸,薯蓣丸等;
时方也不全是大。
内经制方就有大、小、奇、复。
一棍子全打死不好。
方不在大小,关键是有理有据有验。有此“三有”,什么都不用说了。


-------------------
胡必江:经方和时方
金谷子 17:58:18
.......?(2012-06-27 19:47)?700)this.width=700;" >

读仲景


高天流云 14:44:53
四肢逆冷,心下悸,小便不利,身体振振然动摇。
水气为病,真武汤可也



天堂草原 14:45:19
可舌红脉弦呢?



高天流云14:45:40
用药后就好了,信不?



天堂草原 14:46:13
与水饮之证不符啊



高天流云 14:46:31
哦,是吗?



天堂草原 14:48:57
为何舌脉不符?



高天流云 14:49:56
呵呵,这是个常识问题



天堂草原 14:50:01
指点指点



高天流云 14:50:13
病人不会照着你读的课本生病



天堂草原 14:50:43
那到是!



高天流云14:51:14
病与书不同时,你说是书假?还是病假?



高天流云 14:52:05
请你看看真武原方,就真明白了



天堂草原14:52:30
可真武的舌应何舌?



天堂草原 14:52:38
脉应何脉?



高天流云 14:53:03
看完后,原文拿来,一字字读,就明白了
高天流云 15:05:26
想想,仲景为什么有的方子谈脉,有的不谈,多数不谈舌?



高天流云 15:06:10
而对证,必详述,或有或无,程度部位.全有.是为什么?



高天流云 15:06:29
思考后再说



高天流云 15:13:54
切,我算什么?古来神圣多了,我草医一个


2008.1.24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是简单的事,多出些理论的臆测.汉文章明白如话,层次分明,非常实用.后来的注家多是个人的看法.不如照真看仲景原话就是.

伤寒、金匮,近二年我用这样的方法重释了一遍,等于是复习,和没说一样。


2008.2.29

伤寒论是本辨证论治的书,搞清名义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至于其理,说理论,还是看理论书好.不是说本书不讲理,而是其病脉证治,才是其精华所在,实际所在.


******

不只是读懂读不懂张仲景,
最可怕的是:仲景读不懂你。
后世论伤寒者,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不少是蝇附骥尾者流,
借经以注我,注得仲景都不懂了。
仲师实学,切于临床,
谈病、脉、证、治,
不谈医理,不谈药理。
而附会者以症测理,
以药测证,
再反过来应用,
不亦妄乎?
就如见猪狗饭,就反过来以食测物,吃饭是是猪狗;
再推猪狗吃屎,饭就是屎,人吃饭也就吃屎了。
在治经中,
违背逻辑的推测,
在错误的路上导致了中医的不治病。




真看得我头晕眼花耳聋口哑.
多是已意之逞辨,与仲景辨证远了些。
理论是你猜的理论,仲景只是辨证论治。有是证者,用是方是药,有是病是证者,用是方。
其它的说法,各说各的就是了,无关临床学术应用。


中国的医学,如同中国的一切其它学问、艺术一样,是不可用理辨的方法来强解的。你看国画不讲透视而是多点透视,围棋没固定棋谱而讲棋势。古琴无音节之确谱,而千古传流音韵动人。
同样中医的经典,你用你理解的理论去强解,本身就犯了个错误。不如照原样先用着,体会这些证是个什么状态,如何运用就对了。因为再理性的思辨,终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医圣只是述象,如伏羲氏之画卦。


先看是什么,再看效怎样。至于为什么,支持有兴趣的研究,临床医生以治病有效为能,以会用多方为务。研究,是学问家的事。


"想金老临床极强之人,也主张临床实践脱离理论"
完全是误会.绝无此义.
临床有临床的理论,医学理论不验之于临床,则事涉虚幻.
临床有效,自有其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不学理论,则是"传方者",传方者不鄙,只是为学问家所鄙.学问家不耻,只是若不会临床效方,空口白话,为操技者所笑.



善言古者,必验于今。

善言化者,必通于神明。

最信奉的是内经的理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其实伤寒是本实用的临床方书.方书嘛,就是讲方子的应用,治什么病的.讲辨病'辨脉,辨证,辨方,辨药,辨用.辨清了能切实临床应用了,仲景之意毕矣.

引http://wt.mingyi99。com/bbs/viewthread.php?tid=8919&extra=&page=7




张仲景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方子

没见到仲景告诉我们象12楼说的那么多。

只是有是病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

不讲药理,不讲医理。只说病、证、脉、因、治、方。如是而已

“背诵经典很重要。只有背过了,才能运用自如。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自然就会想起某个方子。我想先学的第一步应该是会运用方子。”完全同意这个说法,是基本的功夫,也是最高的境界。
空谈药理医理,不识证侯方药,做不了真正的医家。真正的医家,只是不谈,并非不懂,又不是不谈,而是不空谈,医理隐在证侯中,通过证侯表现出,识证就是知理了。药理与方药的关系也是一样。


我只说个人有点滴体会。
多看诸家意见,先贤经验,
结合原文(多看几个版本),
与之前后相近年代的经方传承关系。
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见解,
从而不会执一家之言而非其它。
金谷子 :
我只说个人的点滴体会。



若以已之有限见解,
执近几十年来的成套理论,
反证经之正误,
是颠倒上下矣。



不用强解天意,
不猜经方,
用了好就信用着.
金谷子 :要知道,
后来好多的理论解释(理解),
正是据经方而论药性。
金谷子:麻黄汤治.…………,
据此说成麻黄药性是发散风寒,
再反过来,
用这样的药性解释看方子,
不是自己解自己吗?



金谷子:
狗吃屎长个的机理,你知道不?
狗都不知,只是照吃照长。
金谷子:
祖师不知不说,只是用了效就用,何疑于狗之吃屎?



先知是什么,
再知治什么,
怎么用,
怎么样。
至于为什么,
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
人为什么不长五个眼三个嘴,
排尿的排精为什么不两个管呢?
并且明显卫生嘛。



金谷子:
我小时,听任继愈老先生一语而入的门,终生感戴 。
金谷子:
我跟从任老的治学方法,

“读原文”。
金谷子 :
用自己的思想,直接对话千古圣贤,
你没见中央文件传到村里就变了样?
我二十年还没读好呢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是理论,有用的理论。



可惜我年轻时花了不少功夫,业余做了专业外文期刊的编译,换了个晋职外语免试。心常愤愤然,误了我多少读经典的时间?三十后才彻底抛开,再来读亲切的祖宗的经典。象和老爷爷谈话,那么平白、真切、质朴无华,句句切中临床。方觉我读书多年,才有白居易一读《华严经》后的感觉,——从此“不读人间糟粕书”。


-------------------
胡必江:读仲景
高天流云 14:44:53
.......?(2012-06-27 19:49)?700)this.width=700;" >

经方剂量 实物考证 汉度量

2007.6.6

昨晚看中央10套节目,有汉五铢钱出土,实称约3.3克。
那么仲景方一两二十四铢,约为15.84克。
与柯雪帆从治司农铜权得出的近似。
查相关资料如下:则一两为3.5÷5×24=16.8克


 五铢钱,顾名思义重量为五铢,约3.5克.五铢钱成为了后来七百多年中国货币的主体,一直到唐朝的开元通宝出现(公元621年)后才被取代.然而最初汉朝一如既往在各地铸造.虽然是官方铸造,分散的铸造使得质量无法统一,并难以防止民间的私自铸造.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西汉政府痛下决心,废止各地铸造货币的权利,统一由中央铸造.各地均输官将铜矿等运来,地方铸造的五铢钱也一律回收作为原料铸造新钱.根据<<汉书 - 食货志>>记载,元狩五年(前118年)到汉平帝的元始年间(公元1-5),共铸币280亿,平均一年2.2亿,即22万贯.这一数字出现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是非常惊人的.唐朝鼎盛的天宝年间(742 - 756)平均铸币一年不过32.7万贯.中央独占铸币的权利以及货币的成功流通为汉武帝时代的经济财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大大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
胡必江:经方剂量 实物考证 汉度量
2007.6.6
.......?(2012-06-27 19:52)?700)this.width=700;" >

经方的剂量与配比是疗效的关键


___转37c

目前说的经方,都是指仲景《伤寒》与《金匮》的方子。《汉书.艺文志》所言经方家,是与医经家、神仙家、房中家并称的医学四家之一,是以重视临床经验方剂为特点的一派。
 仲景师宗内、难,撰用神农、伊尹而写成的《伤寒杂病论》重视临床,言不涉及房中与神仙,当视为经方家言在汉代的显现。经方家所传承的是药物配比与剂量的成功经验,配用方法,服用方法等。
这种方法如今在中国菜中还可见到,而在中医学,尤其在中医学院的教学中肯定是没有了。
 做个糖醋鲤鱼,主料佐料分明,配比合适,大厨做来,当然可口。若只知其组成是鱼、糖、醋、盐、葱、、蒜、酒,每味6~9g ,水煎服,山东多加葱,山西多加醋,南方多糖,北方多盐,理论不错,但这样做来怕是都不吃吧。
 你要说不好吃,我有理论,这是名吃,这是国粹。这多象我们开不出好吃的方子,还自我欺骗说“良药苦口”啊!治病的汤液不会比美食家的汤更粗糙吧?
 其实,经方的量并不是什么“不传之秘”,历代的度量衡考证不可谓不明,《方剂学》教材中也已列出,但又画蛇添足,引李时珍“古之一两今之一钱”说,临床习用说,一下子给减了数倍。
 唐有孙真人用古方,量比古方大,说是今人之病较古人复杂;金元人说“古方不能治今病”,流派纷呈;明清以降,有陈修园氏批评的“惟苓惟梗”的“果子先生”,好听的叫做“平正轻灵”,其时人评价如《红楼梦》中王道士治妇人妒病的陈皮炖梨方,一日一剂,久服必效。
比起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汉代与现在的差别,好比一个人的一生中,前一小时与这一小时的差别,难道说,我前一小时的剂量不适合于现在吗?在临床中遇到对证的病例,在师传经验的基础上,用经方渐加到原方原量时,味纯美而效立见,少数微有眩冥,也是经中明言的,始信“效如桴鼓”、“药不旋踵”之谓,绝非虚语,乃是实指。
 当代岳美中的四神汤,药少量宏,一味有半斤之多,而其对玉屏风的应用从蒲氏之法,取日积之功,真可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尝听焦树德老师赞瞎子阿炳的二胡曲,我生也晚,无此耳福;所幸者94年亲聆上海俞丽娜教授之小提琴《梁祝》,那声析江河,势崩山岳,荡气回肠的绕梁之音,使我相信,伯牙之道未亡也!而我们有幸为医,竞谁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仲景衣钵之传人?
 但愿我们开的糖醋鲤鱼不是一盅猫都不闻的“国粹”,而是大盘大碗具有大中华气派的大众美食。

2002-12-31


帖后语


想想我们课本上教我们开的方子,是否如此?
不闻伊尹、仲景之厨艺久矣!


对! 所以医得识药。
但现在中医、中药两个专业,《中药鉴定学》是中药系的课,中医系无。
有这样的中医博士吗?连我这乡村土医生都要笑掉大牙了~~~~~~~!


不过,江南大米与东北的不同,但用200g,都可作为成人一餐之量。
若用12g,就是贵重如胭脂米,也只能塞塞牙缝而已。
看看西洋参和藏红花的用法,为什么无显效?


是否看我是个能吃的大肚子?哈哈哈!~~~~~~~~~~
这不算大,我吃二两一个的馒头,一顿八个,还得外加二碗棒子面粥。但不是病,也不是我用药量大的原因。
我也曾仅喝七日泔水而仍然无病者。三折肱而为良医嘛,试试无妨。


这正是教材上不讲的。
有时我想,是否中医学院当初从民间请教授时礼遇不够?文革时的非礼就更不用提了。
人是有感情的,我心气不顺,还会掏心掏肝地讲吗?
当然,我绝不是说我们的老师保守,只能说我的徒缘太浅,这样的真经不是老师教的。
假如你会了,对那些和你拍肩膀称兄弟的年轻同学们你讲吗?
你也只能说,我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而背后却是冷笑加苦笑,还伴着一二滴昏浊的老泪!


与其发牢骚, 不如自己实干。
我是自己出来干以后,被迫自学的中药鉴定。
很多知识是跟诚实的老药商学的。
我疗效好了,病人多,可以多买他的药啊。
而在学校,只靠觉悟,也没个师徒的名份,老师的积极性?——唉!


对中药炮制,我说句俗话,我们不能“拉不出屎来赖茅房”啊!
即便我不这么说,人家搞中药的,背后也会这么骂我们。


注重传统的经验,会使我们临症时少走好多弯路。


假如把经典比作鸡蛋,我只剥到凤凰衣的一层,尽一生能吃到蛋黄,则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经方之量,我一直认为,是学习中医的一把金钥匙。


量证的对应,应提高到如何重要的程度?这怕是提高中医水平的关键!


我诊所药房的人,要求误差不过0.05, 基本都能做到,做不到时,复核时改之。
一克竹叶就是一大把啊!
同仁堂还是单称单包的,应提倡。
人力费当然也大些,但熟练了也快!


创方不易。用经方是一捷径。
君不见,科研方子日出数十,月出数千, 有几个是长命一岁的(还不说十岁)?


经方中陈皮用至160左右,效好无不适,不是10g可比的!


二十多年了,才逐步会用几个有效的方子,对有限的几个病可以说有把握。实在惭愧。
后学者少走我的弯路,是我心愿。


医者意也,使得治人之术,成了儒者呈意之学。医不治人,何以为医?


希望有讨论具体用量的同道,来求临床实用的最佳配比。


不能无原则无标准,医者意也到失真。


2005.7

中华文字数千年一统;文言,数千年可读;典籍,盛世有修。这就是我们有财富,历史是不能随便断裂开来讲的


有疑问,就是入门的起始。一点点突破,一点点解决。

另见:http://www。mingyi99。com/bbs/viewthread.php?tid=2450&extra=page%3D3

仲师之四逆散、麻杏苡甘汤,有人作汤,就是大了许多;而灸甘草、大柴胡,同样作汤,见有人小了许多倍。

意思是,当然方量随人用,如吃饭一样,可馒头大小总有个大概。


又:

金谷子:柴胡10克 大黄6-10克 枳实10克 黄芩6克 半夏10克芍药12克 生姜3片大枣10枚 (《伤寒论》大柴胡汤)
如此大柴胡,胡为乎?窃以为不取也。

经方的量比,越来越不被人重视。
经方就越来越荒诞不经,没规矩无方圆。
就会成为假医学,医不学方,医业全荒,不会治病,只开苦汤。




2007.12.26
一药一量,必有以据.我用的不大,一切没超出历史文献和现在临床研究的范围.
怕的是无原则的小和无定数的"傻大胆",一是误事,一是害人,不识者,不可轻易模仿.
建议读经典,看原方,考证历史用量,验证于当今临床.一方一药,每味的用量和煎熬方法,要认真.有效无效的区别,就在认方用药的真与不真.


方不论古今,以效验为优.

理不在据典,据实以求其理.

一切效法,现在的就是将来的经典,同样,经典的至今有效的,同样新鲜.



不论传统还是创新,

一个原则,就是要真实,

一个标准,就是要实效,

一个目的,就是要能治好病,

一个理想就是为了健康.


-------------------
胡必江:经方的剂量与配比是疗效的关键
.......?(2012-06-27 19:53)?700)this.width=700;" >

汉五铢


白头翁:在新疆境内东疆和南疆地区发现了大量汉代“五铢”钱币,主要的地区有:哈密、罗布泊、民丰、于田、和田、焉耆、库车等。近年来在和田县的买力克阿瓦提遗址的沙层地表下1.2米深处,发现了西汉“五铢”钱币的窖藏,钱币储藏在一口赭红色陶质大缸中。此缸口径有26厘米,腹径为56厘米,通高也为56厘米。出土时,钱币大部分已锈黏成块状,全部钱币重约45公斤。一枚西汉“五铢”钱币,其重量约为3.8克。以此计算,总数可达到1.184万枚左右,数量之大,着实惊人。


(西汉五铢)

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特点如下:

一、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二、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郡国五铢的郭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内外郭,个别内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为多,少数的超过4克。
四、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五、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
六、三官五铢币材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含量约20%,比郡国五铢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铸造工艺先进,多为铜范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所造。三官钱形制及“朱”字头方折的特点,系由三铢钱继承而来,进而成为此后西汉时期五铢钱基本特征。上林三官五铢是西汉五铢钱中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洛阳烧沟和洛阳西郊先后发掘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铸币,上林三官五铢在两处汉墓中都有出土。
 钱币业务由三官署统一办理,有许多好处:第一、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第二、提高铸钱技术水准;第三、增加了生产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铸;第五、容易控制发行。
 三官钱初期重量超过五铢,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铸钱技术采用铜范法,铸出的钱币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绝对合乎标准,铸出的钱边缘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新钱铸成后,政府用以收兑郡国钱,一枚兑劣钱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钱已经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永不许流通。
 五铢发行三十一年后,汉武帝崩殂。在此期间,铸成的钱数量很多,钱的范式也有变化。比如文字的大小、书法结构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横、星月文、四决文等可能是炉别的标志。
 西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谨慎守成为主,对外战争大致已结束,对内则鼓励生产,经济状况比武帝末年还要好。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继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无事,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是西汉的黄金时期。同时国际贸易也很发达,也是西汉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铸钱,很快发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国库中来。宣帝末年,库中存钱八十多亿。宣帝五铢是汉宣帝在位期间铸行的。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的“金”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钱的外郭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钱直径有2.5和2.6毫米两种,最常见的郭厚1.5厘米,穿宽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约厚1.5-2厘米。在两汉五铢中这种钱的面郭最宽。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宣帝铸钱以工整敦厚著称,在西汉钱中地位极高。
 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
 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小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就出土情况,尤其是从汉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况看,小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间,说明这是冥钱而非行用钱。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帝初铸五铢时“周郭其质”,以防止奸民从钱背面磨铜取熔。可是西汉后期竟出现另一种磨边的剪轮五铢,是一种用普通五铢钱经磨鑢加工而减重的钱币。实际上这种五铢叫磨边五铢最为贴切。
 西汉后期成帝、哀帝之世,社会矛盾尖锐,灾荒相继,币制也随之混乱,剪轮五铢就势此时开始出现的。
 剪轮五铢是币制混乱时代的产物,洛阳烧沟及洛阳西部发掘的西汉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陕西省咸阳市土原下发现金质五铢一枚,钱直径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较背部稍宽,面穿方正,上有横画。“五铢”二字小篆阳文工整,“五”字交叉处弯曲,上下两横较长,“铢”字的“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三角形,制作精美,色泽金黄,诚为罕见的稀世珍品。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金谷子  
(412020679) 16:04:59
由汉五铢的新出土的量,证柯氏之考正确。坚定用经方的信心  

解语石  
(50904033) 16:12:54
这些天跟木易讨论这个“量”,大家很是迷惑  
一两3克,有效的很多,很多名人大家都是用一两三克
一两15克的,也效  

金谷子  
(412020679) 16:17:55
象你喝酒,三小盅?还是三大杯?过不过瘾,酒鬼自知。  

金谷子  
(412020679) 16:20:09
用三克来用桂枝汤,灸甘草汤,就如粥棚赈灾的粥;
用十五,那就是皇帝老儿的八宝粥。


白头翁1:凡人有病,如锁错 ;医者治病,如以钥开锁。不善开锁,虽极用力而锁不开,甚且将锁损坏。铜匠善开锁,只须铜线一根,轻轻一拨,而锁自开。故不善治病者,虽用重剂,而病不解,甚且加增;善治病者,只须一药,即可得救。初学治病,当自审其能治则治,否则以待善治者,不可未识病情,孟浪用药,将人损坏,虽有善者,未如之何!夫锁可损也,人亦可损乎哉?


金谷子:对错之别,不同于量大量小之别。

一顿五斤粗粮,一年喂出肥猪。
要是二两,哪怕山珍海味,虽然猪们欢迎这样的口味,也怕是不死也营养不良了。
不同于开锁的是,都能开胃、入口、下肚、成屎、放屁。

一撮米喂个画眉,会叫着哄你玩,你嫌声小,给塞二两肉,想喂成鹰大,不撑死才怪呢。

当然,方不一定都大量,当大则大,当小则小。
当大而小,误病机误性命;
当小而大,戗正气,促性命。
大小有度,不得随意妄为。


-------------------
精彩!

-------------------
老金真是一明医也。推荐推荐!

-------------------
这是一本书吧?好

-------------------
又见真才实学的高人。

-------------------
收藏了。真有趣,有思想。

-------------------
胡必江:读仲景
高天流云 14:44:53
.......?(2012-06-27 19:49)?700)this.width=700;" >

不只是读懂读不懂张仲景,最可怕的是:仲景读不懂你。后世论伤寒者,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不少是蝇附骥尾者流,借经以注我,注得仲景都不懂了。仲师实学,切于临床,谈病、脉、证、治,不谈医理,不谈药理。而附会者以症测理,以药测证,再反过来应用,不亦妄乎?就如见猪狗饭,就反过来以食测物,吃饭是是猪狗;再推猪狗吃屎,饭就是屎,人吃饭也就吃屎了。在治经中,违背逻辑的推测,在错误的路上导致了中医的不治病。
 真的太精彩了,感谢你的见解。

-------------------
zj3212003:不只是读懂读不懂张仲景,最可怕的是:仲景读不懂你。后世论伤寒者,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不少是蝇附骥尾者流,借经以注我,注得仲景都不懂了。仲师实学,切于临床,谈病、脉、证、治, ..?(2012-06-28 12:14)?700)this.width=700;" >

确实精彩!!!

-------------------
当头棒喝!

-------------------
最好是写有价值的医案医话,能经得起临床反复推敲的反复验证的医案。想这类帖子,有很多内容老生常谈熟视无睹都写烂了,看腻了,就不要写了吧。

-------------------
网络滑头的牢骚而已!

-------------------

-------------------
金谷子是谁?
相关文章
 小柴胡汤纵横谈
 黄耆汤(《会约》卷十一。)
 谁认识这个草药的就是英雄
 众仙丸(《杨氏家藏方》卷三)
 zt : 膀胱经的妙用
 内经博议 @ 胃脉论 上课笔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