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析章次公先生评论清代医家的几句话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朱良春教授文
   章次公先生对历代医家的成就, 有公允评论。兹就先生对清代6位医家之评述, 略加阐析, 以窥一斑。“余尝谓清代医人中, 有二奇人, 曰四明高斗魁、玉田王清任; 有二学人, 曰吴县叶桂、吴江徐大椿;有二妄人, 曰昌邑黄元御、元和陆懋修。高王二人, 奇而不诡, 开创风气; 叶徐二人, 虽沿仲景, 自有创获; 若黄陆二人, 直以齿牙胜人, 然究其实则枵然无物者。”先生对清代6 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用了上述97个字, 作了概括性评述, 分为奇人、学人、妄人3类, 要言不繁, 画龙点睛, 可谓的当公允。
 先生对高斗魁、王清任二氏颇为赞赏, 评价甚高, 称其为“奇人”,但“奇而不诡, 开创风气”。指出高王二氏在学术思想上超出陈规, 异乎寻常, 但奇而不诡, 并不无理诡辩, 亦未脱离实际, 而且还有所创新和前进, 这正是他们对学术的发展和延伸, 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学风。
 高斗魁字旦中, 又号鼓峰, 清代著名医家, 浙江四明(今宁波市)人。著《医家心法》、《四明心法》、《四明医案》 (1728 年印行)等书。曾与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 1629-1683) 结交( 1661) , 讨论医学,对吕后来研读医笈, 并为人治病,有一定影响。论医宗旨, 近于张景岳, “治病多奇中”, “起痼扶衰, 悬决生死日时, 多奇验”。在其医案中, 有用大剂人参熟地等治愈温病重症的记载。自创新方, 多有奥义, 如治肝火郁于胃中, 以致倦怠嗜卧, 饮食不思, 口燥咽干, 曾订滋肾生肝散(六味地黄当归白术柴胡五味子炙草), 方中六味滋肾, 逍遥生肝, 组方明确, 增损灵活, 取水能生木之意。此法在叶天士治脘痛用石决明阿胶生地、杞子、川斛、粳米, 魏玉璜治胁痛一贯煎等养胃汁之前。而高斗魁此法, 又受到赵养葵《医贯》治木郁先用逍遥散, 继用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之启示。高氏滋肾生肝散、疏肝益肾汤(六味地黄加柴胡、白芍)诸方, 都是柴胡与地黄同用。魏玉璜一变其法, 疏肝喜用川楝子, 把柴胡换成川楝子,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方剂演变的一个侧面。
  王清任( 1768- 1831 ),字勋臣, 清代著名医家, 河北玉田人。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 岂不是痴人说梦; 治病不明脏腑, 何异于子夜行”。因此他为了纠正古医书关于脏腑形态功能方面记述的错误, 能破除世俗观念, 去义冢和刑场实地观察, 并解剖动物作对照,历经42年而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对前人认识上的一些错误,作了纠正和补充。尽管还有主观臆断之处, 但在封建社会里能这样做,已属很了不起的。其次,他在临床上强调气虚或气滞导致血瘀,主张补气、行气与活血化瘀相结合, 而创订了许多补气或行气化瘀的方剂, 如补阳还五汤(补气化瘀,通络振颓, 治中风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蹇流涎, 或截瘫、小儿麻痹等症);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 治头面部血瘀所引起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 或壮年脱发, 或白癜风, 或妇女干血痨, 也治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晕);膈下逐瘀汤(功能活血祛瘀消积。治瘀在膈下, 形成积块, 或小儿痞块, 腹痛有定处不移者);少腹逐瘀汤(功能活血化瘀, 温经止痛, 对妇科多种疾病如瘀血内阻的痛经, 或瘀滞寒凝的少腹结块、疼痛, 或术后肠粘连, 或慢性盆腔炎有瘀象者)等,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王氏是医学史上具有敢于实践和独创精神的医家。
  高王二氏, 确是“奇而不诡,开创风气”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
  叶桂( 1667-1746) ,字天士,号香岩, 清代著名医家, 江苏吴县人。继承父业,聪悟好学,博通经史子集, 尤究心于医术, 先后拜师17人之多, 汲取众家之长, 又有所创新, 善治疑难杂症, 多从脾胃立论。30岁时, 其医名与父名已同噪于大江南北。对温病尤有卓见, 能跳出《伤寒论》的框架, 创立“卫、气、营、血”为温病辨治之纲领, 提出了辛凉解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滋阴救液等法则, 制订了许多实用的方药, 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虽为其弟子所辑, 但均系其实践有得之言, 值得我们细细领悟。徐大椿( 1693 ~ 1771 ), 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博览群书,上自《内》、《难》, 下至元明著作, 无不披阅, 勤于著述, 是清代写作较多的一位医学家, 又是医学评论家, 所评注之《临证指南医案》、《外科正宗》,颇多独到见解。他认为《伤寒论》原是救误之书, 随证立方, 并无定序, 乃删除六经门目, 俾方以类从, 证随方见, 著《伤寒类方》,使学者可按证以求方, 不必循经以求证, 具有真知灼见。《医学源流论》乃短小精悍之医学论文汇编, 颇多精辟之论。其他著述尚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慎疾刍言》、《兰台轨范》等。徐氏说:“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 泛览之书约万余卷, 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于此可见徐公读书奋发之勤和高尚谦逊的精神。叶徐二氏之学术成就, 虽沿袭仲景, 但均有创新,所以章先生说他俩“虽沿仲景,自有创获”,乃富有学养之人,是很中肯的。

-------------------
  黄元御( 1705-1758) ,字坤载,号研农,清代著名医家,山东昌邑人。博览经史子集,精研医经典籍, 他主张: “理必《内经》, 法必仲景, 药必《本经》。”在临床思维上受张景岳之影响极大, 重于温补。对经典著作中的错简, 提出校订意见, 著有《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灵微蕴》等书,有一定贡献。但其论医理、评诸家, 常用偏激之辞, 故章先生称其为妄人。
  陆懋修(1818-1886),字九芝,号林屋山人,清代著名医家,江苏元和(今吴县)人。读书甚多, 著述亦丰, 有《世补斋医书》( 1886年刊行), 流传甚广。但过于尊经, 思想保守, 固执己见。对某些医著上的学术论点, 每严词抨击, 虽有中肯之处, 但多偏执之见, 对不同学术见解, 往往加以否定。如认为“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之外”。并说:“在太阳为伤寒, 在阳明为温热。”认为阳明病就是温病,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 是采取否定态度的。斥王清任的亲临刑场观察脏腑, 是教人在杀人场上学医道。又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温热门之席姓案,乃热邪误治人脏之坏证,恙已至极期, 叶氏立育阴清邪法以挽救之, 可谓煞费苦心, 但陆氏却予否定,认为“古人治温, 决不育阴”, 并说:“犀角、石菖蒲二味, 并开心窍, 送邪入心”;用牛黄清心丸, 乃“助犀角送邪入心”, 这是极大的偏见。因已神烦呓语,呼吸喘促, 正气大虚,阴液耗竭,育阴正所以清热, 犀角及清心丸,也为挽救坏证危局而设,有何不是呢?章先生对此曾作中肯的评述:“后人欲评前哲之学说, 最不可先有成见, 成见横梗胸中, 其流弊为武断。九芝批此案,成见既深,武断毕露。滋水制热之法,用于热病,至叶氏乃有步骤、有条理,从存津液至生津液,实为叶氏之最大业绩,吾人不可一概抹杀也。平心论之,叶氏自有其不可及处,尊信太高,诋毁太过,俱非持平之论。”这是很公允的。
  黄陆二氏, 虽然读书很多,著述亦丰,但过于尊古,偏执己见,对不同学术论点,往往采取否定态度, 严词驳斥,一无是处,这就近乎“武断”、“诋毁”,所以章先生称其为妄人。至于章先生说他俩是“枵然无物者”,是指理论脱离临床实际,是空洞的理论家,不是实践家而已,并没有否定他俩在博览群书和医学上的成就, 这是应该说明的。
  章先生是务实派、革新派,很少用浮泛的理论作文章,辨证用药,力求实效。他最反对八股式、不切实际的空论,或臆测武断的主观意见。同时, 他没有正统观念,提倡“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所以他评价高王二氏是“奇而不诡,开创风气”的奇人, 赞赏叶徐二氏是“虽沿仲景,自有创获”的学人,批评黄陆二氏是“直以齿牙胜人”的妄人。章先生对清代六位医家短短97个字的评论,今天重温一下,还是值得在治学、临证时参考的。

-------------------
哎,中医学上也是一锅烂粥,各家各说,一般人也是很难有智慧去判明的!黄元御和陆懋修居然都成了妄人了???到底谁是谁非啊?敬请能真正辨明是非的学兄给予详细的解说为谢!
相关文章
 交感丹(《本草纲目》卷十二引申先生方)
 青礞石
 心肾阴阳两虚
 海参粥
 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
 为父亲问诊:眩晕、头重、头昏,白天易流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