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仲景原意 在临床中诠释经典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评介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近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经方新著《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获益匪浅,感慨良多。黄仕沛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正步杏林,从医多年,体验非凡。上世纪90年代起转攻仲景之学,于经方致力尤勤,尤其服膺仲景方证之学,大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书中不仅通过大量经方治疗危急重症病案展示出一位当代中医临床名家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的大师风范,更展示出先生对中医学的真挚感情,对中医学子的提携厚爱。黄师谆谆告诫后学学习中医学的关键与捷径——方证相对,笔者对此感同身受。
忠实仲景原文,亦步亦趋
黄师常谓“仲景步亦步,仲景趋亦趋,是学习经方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黄师指出对医圣亦步亦趋,以仲景书为法,探索经方的辨治体系和用药规律是学习捷径所在。而学习、掌握、运用经方的基础与关键则在于忠实仲景经典原文。临证时,只有熟练掌握方证条文,才可以辨别方证进而据证用方。书中记载的大量经方验案与经典原文高度相似,可以说是经典条文的高频再现,是经方医案的原味翻版。如“胸中一股寒气上冲咽喉,时而数日一发,时而一日数发,发作时觉胸中窒息感”即“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上腹部跳动感半年”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即“心中悸而烦者”的小建中汤证;应激性肠炎患者的“大便失禁,清稀如水状,量多”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的理中汤证等。
拓展运用经方,深入挖掘
由于经典原文叙症极其简略,这给我们学习继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做到古方新用、古方今用,还原、丰富、充实方证主治就成了学习经方的重要任务。黄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挖掘经典高效古方方证,拓展经方证治,还原经方剂量,读来启发甚多。以小
续命汤为例,该方原文主治中
风痱,黄老将本方拓展运用于治疗
多发性硬化、
脊髓膜瘤术后脊髓萎缩、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帕金森综合征、
胸腺瘤术后放疗后脊神经受损等出现四肢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下肢活动不利、乏力,感觉障碍,麻痹不仁,言语不清,吞咽功能障碍,神经性疼痛等。黄师对方证的临证发挥还有很多,如不仅将
木防己汤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指(趾)端如鼓槌状,还用于慢性
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出现指端发黑、杵状指的治疗,认为这是条文“面色黧黑”的延伸;
甘草泻心汤治疗
银屑病、慢性
结膜炎、手足口病;防己
地黄汤、风引汤治疗老年女性的嘴巴不自主抖动,脑梗后肢体不自主舞蹈等。
不尚玄理空谈,力倡客观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自宋以降,中医学思辨盛行,徐灵胎针对当时医界诡辩盛行深有感慨,“今则以古圣之法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黄师敏锐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临床不尚玄理,不尚空谈,不尚浮夸,反对以虚无飘忽的理论解释仲景学说。通过文献考证发现,《
伤寒论》与《内经》并非同一传承体系,若以《内经》理论解释仲景学说则大失圣人之意,所以黄师反复告诫学生,“须知仲景用药,皆以证为依据”。如
麻黄汤中桂枝为桂枝证而设,不仅能主治恶寒
发热头痛,更能定悸,减轻麻黄发汗太过而出现“心下悸欲得按”之弊;
芍药甘草汤并非“酸甘化阴”所能解;
血府逐瘀汤中
桔梗、
牛膝一升一降只是基于良好主观愿望的一厢情愿,桔梗去之也无妨等。
黄师力倡回归仲景原意,主张在临床中诠释经典,反对以虚玄的理论敷衍解释伤寒,甚至在其《陋质铭》中说“可以丢素问、去难经,无生克之乱耳,无六气之无形”,看似偏激,但其言论切中时弊、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况且黄师也不完全反对《内经》,只是强调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重点上,而这里的重点则指“方证”。柯韵伯曾说,“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而使之茅塞如此,令学人如夜行歧路,莫之指归,不深可悯耶?”中医学大道至简,而方证则是中医学的核心所在,是执简驭繁的关键。总的来说,笔者认为该书瑕不掩瑜,不失为学习经方之一大助,为嘉惠杏林的一部应时佳作。
-------------------
楼主所言甚是,在下亦有同感!期待黄先生这样的力作、新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