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伤寒论》是古书,不要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去理解
《伤寒论》是在汉代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我们不能准确知道那个时代人的思想,思维模式,特别是医家,他掌握的知识是我们不好掌握的,甚至是没法知道的,用现代知识去理解几乎是行不通的。现代医学是“实验”医学,从内看外,看的是表象,中医则不然,是以外推内,看的是本质。
二 学习《伤寒论》不可能一蹶而就
现在好多学子都知道学好伤寒可以成就大家,想几口就把《伤寒论》吃透了。我的学习方法是先下死功夫,背下来。古文深奥,言简意赅,应该玩味。才临证不可能用好经方,时方用好了也不错,时方也是先人总结的呀!等你学识到一定程度了,你会觉得《伤寒论》越嚼越有味,才会发现经方的魅力。这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需要用时间去磨你的刀,会成为一柄青锋宝剑的。
三 古今《伤寒论》注疏是每位医家个人的见解
《伤寒论》古今注疏何其多,临床的适用性让古今医者为其折腰。注疏者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医家,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看法。初学者应该多看名家注解,但要有存疑,不要迷信,要有扬弃的精神,等你有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临证经验后,才发现有的是糟粕,有的是精华。再高的水平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仲景的想法,仲景无自注是一憾!有医家说《伤寒论》的每一条都是医案,我很认同。
四 学习《伤寒论》不能死套方证,更重要的是掌握临证正确的思辨方法
仲景书中,举一返三的条文比比皆是,自设问答,条文互见的也很多,要看到仲景临证时是怎样去伪存真,探寻病机的,怎样遣方用药,加减化裁的。后世的“八纲”、“八法”、“十剂”、“脉法”等等,其实早就自然存在于论中了。这些东西,你就是不专门研习它,等学习《伤寒论》久了,你可能理解的更透彻,应用的更自如了。仲景书囊括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更有自己的心法和发明,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病案升华起来的不朽的理论。
这只是我个人见解的一部分,不一定都正确,但我是这样做的,我也还在学习别人的方法。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学医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功夫高低,要看每个人的悟性和勤奋程度了。
-------------------
仲景书中,举一返三的条文比比皆是,自设问答,条文互见的也很多,要看到仲景临证时是怎样去伪存真,探寻病机的,怎样遣方用药,加减化裁的。
精僻!!!
-------------------
看到楼主从不理解伤寒到理解,到深入体其中奥妙的一个过程。能有这样的水平确实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我觉得平常看看不是医学的历史书会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文化。有利于学习中医。
-------------------
楼主说的等于没说。
看楼主说的这么自信,应该水平很高了吧。
-------------------
-------------------
楼主水平不咋的,
只是下过功夫哩,
背诵不过小把戏,
俺是祖师真徒弟!
-------------------
老生常谈也得谈,
只怕不谈是傻蛋,
仲景书中多妙义,
日谈夜谈天天弹!
-------------------
-------------------
-------------------
呵呵,请问哪些内容是抄袭的?就这几句话的小文章还值得抄袭?
可见世人抄袭成风!抄袭深入人心也。
-------------------
-------------------
谢谢!英雄所见略同。
孤陋寡闻,没看过这本书,不晓得是谁写的。读的多是古籍。
-------------------
今天百度了一下,《伤寒论临证指要》为刘渡舟先生所作。本书未读过,只是早年读过《伤寒论十四讲》,惭愧!
一定学习!
-------------------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柯琴《伤寒来苏集》,我个人体会这三本书多读对我学习和临床使经方,提高疗效获益匪,三十年前我与已故恩师陈瑞春教授交谈此事,他亦赞同,并笑称我是伤寒柯派的。
-------------------
-------------------
-------------------
临床要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经方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才能慢慢的学会这份本领,呵!!努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