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快速学习中医及寒温统一的秘诀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最近学习温病著作,先从《温病学释义》学起,认真看了前面的总论,虽然对温病的理解加深一层,但临床依然无从下手。然后背此书所附的名著,先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再背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余师愚的《疫病篇》。越背越觉得,理论太多,实战太少,更有一些甚至是出方的错误。有些错误已经被后世医家严厉的批评,有些错误还没被指出。这样的理论,不能作为精典奉若神明来背,否则被误而不知。况且《温病学释义》中所选名家医案药效太慢,有的一个病要治半个月,可读性不强。
   在读《温病学释义》期间,也读了刘景源的《温病学讲稿》、金寿山的《温病学讲稿》。特别是刘景源的书,理论太多,臭长。金寿山对于卫气营血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内在联系说的比较清,利于以六经来统温病。
   昨天又看了张文选的《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及《叶天士用经方》,干货多,一时令我十分感慨自己学的太浮了,缺乏深入,从而产生了“人生有涯、学海无涯”的苦恼。中医书太多了,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事倍功半,胡子白了还未学明白的人多的是。张文选是孟澍江的学生,后来又跟刘渡舟、赵绍琴抄过方,积淀深,又用功,他的结论可信。他的《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理清了吴氏方与叶案的关系,《叶天士用经方》理清了叶氏对经方的理解与化裁,得出了“温病方与经方是一脉相承”的这一重要结论。也就是说,要想学好温病方,必须把经方的基础打牢。实际上,只要把经方学活了,很多温病方也就出来了。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书不再读的多,而在读的精。想要快速学中医,不要搞太多玄理,要走经方的“方证相应道路”,这真是一条执简奴繁的最快的学习中医的大道。
   于是,对于温病的学习,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1.《温病纵横》
2.《温病临证破解》
3.《温病方证与杂病辩治》
4.《叶天士用经方》
   如此这般学习,既把温病的理论学了,又把温病方的方证学了,又把经方的方证温习了,如此寒温一体,是别开生面的一派,学习速度更快,临床实用性更强。这就是快速学习的秘诀!
 以上内容是昨天的,以下内容是今天早上的:
   《伤寒》、《金匮》中有不少论述黄疸的条文,黄疸应该是湿热病中比较重的,重型湿热的黄疸仲景都有出治法,如何治疗轻型的湿热证,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了。还有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小柴胡等方,稍一化裁后,治疗湿热病效果就不错。所以,想研究好湿热病,应该把仲景论述湿热的条文集中整理一下子,然后再找些后世的论述,比如《千金方》、《诸病源候论》等,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这样整理成的东西,保证水平比较高、实用性比较强。
   研究湿热病如此,研究温热病也是如此。这样一来,温病的学习,不是又有新方法了吗?

-------------------
張文選先生的《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確實是一本好書!裏面的一些經驗還是非常好用的,可重復性並不比經方差。如升降散、翹荷湯、厚朴草菓湯、黃連蘇葉湯、香附旋復花湯、甘露消毒丹、雷氏芳香化濁法之類的使用經驗,都是些挺能經得起重復的經驗。
除此之外,李士懋先生的《火鬱發之》和謝路先生的《溫病臨證破解》中的關於“火鬱”的說法也是挺管用的。李士懋先生的另一本書《汗法臨證發微》也是非常實用的。

-------------------
赵绍琴老的温病还是非常不错的。

-------------------
谢谢楼主的心得体会!

“ 他的《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理清了吴氏方与叶案的关系,《叶天士用经方》理清了叶氏对经方的理解与化裁,得出了“温病方与经方是一脉相承”的这一重要结论。也就是说,要想学好温病方,必须把经方的基础打牢。实际上,只要把经方学活了,很多温病方也就出来了。”

说的好!

-------------------
楼上诸位,心领神会,那些书不可泛泛读过,真有真功。

-------------------
说的好! 说的好! 说的好!            

-------------------
说的好! 说的好! 说的好!

-------------------
叶天士、赵老都是飞花摘叶的高手,精通经方自然不在话下了。
相关文章
 桂枝
 丹溪心法 91: 产前 上课笔记
 吴茱萸丸(《圣惠》卷四十四)
 脉    诊!
 医学正传 26 肺脏门 上课笔记
 灸痨虫穴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