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是多种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
(一)唾液中含唾液
淀粉酶和多种无机离子
人的口腔内有三对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分散的小的唾液腺。唾液(saliva)是由这些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pH为6.0~7.0。唾液中水分占99%,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球蛋白、
氨基酸、
尿素、尿酸、唾液
淀粉酶(salivary amylase)和溶菌酶等,无机物有Na
+、K
+、Ca
2+、硫氰酸盐、Cl
-等。通常每天唾液的分泌量为800~1500ml。唾液为无色无味的低渗液体,渗透压最低可达50mOsm/(kgH
2O),这是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对Na
+和Cl
-的重吸收作用造成的。当分泌速率增加,重吸收减弱时,唾液的渗透压将升高,最高可接近血浆渗透压,达300mOsm/( kgH
2O)。唾液中的离子浓度也随分泌速率的变化而变化。分泌速率增加时,唾液中Na
+和Cl
-的浓度升高,K
+降低;而分泌速率降低时则出现相反的现象。唾液中K
+的浓度总是高于血浆,表明K
+是由唾液腺细胞主动分泌的。
(二)唾液有湿润食物和水解淀粉等功能
唾液的生理功能为:①湿润并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使食物易于吞咽;②清洁和保护口腔;③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
麦芽糖;④冲淡、中和有害物质并易于吐出口外;⑤溶解有味的物质以产生味觉;⑥唾液中的溶菌酶还具有杀菌作用。
(三)唾液的分泌主要受神经调节
唾液的分泌主要受神经调节,包括条件和非条件反射。食物的性状、颜色、气味、进食环境、进食信号、甚至与食物和进食有关的第二信号(言语)等,均可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望梅止渴”可认为是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经典例子。
进食引起的非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可分为两期:口腔期及食管胃小肠期。腺体的活动主要受副交感神经控制,味觉、食物对舌、口腔和咽的机械刺激都能引起涎核的活动,从而促进唾液分泌。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枢在延髓。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以副交感神经为主,递质为ACh,作用于腺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细胞内三磷酸
肌醇释放,触发细胞内钙库释放钙离子,使腺细胞分泌功能加强、腺体的肌性上皮细胞收缩、血管舒张、细胞代谢增强,最终使唾液分泌增加。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唾液分泌增加主要是指量多而固体少(稀薄)的唾液分泌。M受体拮抗剂如
阿托品(atropine)可阻断上述作用而抑制唾液分泌。唾液腺还受到交感神经的支配,递质为去甲
肾上腺素,作用于腺细胞膜上的β受体,引起细胞内cAMP增高,使唾液腺分泌粘稠的唾液。此外,唾液分泌还受来自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信号的调节,例如,当一个人闻到或吃到喜欢的食物时,唾液的分泌通常比闻或吃到不喜欢的食物要多。来自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反射也能引起唾液分泌,通常是在吞咽刺激性的食物或发生恶心时唾液分泌增多,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稀释或中和刺激性物质。刺激交感神经也能增加唾液的分泌,但比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应弱,并且其分泌作用随不同的腺体而有不同。其他因素如前列腺素能通过ACh释放间接促进唾液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时可通过改变副交感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使唾液分泌增加。
——《生理学》
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猖獗龋,机理分析如下:
由于唾液具有清洁和保护口腔作用,并且唾液中的溶菌酶还具有杀菌作用,口腔中的牙齿处于唾液的保护作用而不至于被口腔细菌大量侵蚀。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分泌不足,牙齿得不到唾液环境的保护,很快就被口腔细菌大量侵蚀,形成特征性的猖獗性
龋齿(简称猖獗龋)。
下面来看看古人的验齿诊法内容: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语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温热经纬》中对叶天士《温热论》验齿部分的引文及注解。
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治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齿浮龈不肿者,为肾火水亏也。胃脉络于上龈,大肠脉络于下龈,皆属阳明,故牙龈肿痛,为阳明之火。若湿入胃,则必连及大肠,血循经络而行,邪热动血而上结于龈,紫者为阳明之血,可清可泻;黄者为少阴之血,少阴血伤为下竭,其阳邪上亢而气厥逆,故为难治也。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 胃热甚而反恶寒者,阳内郁而表气不通,故无汗而为卫气偏胜,当泄卫以透发其汗,则内热即从表散矣。凡恶寒而汗出者,为表阳虚,腠理不固,虽有内热,亦非实火矣。齿燥有光者,胃津虽干,肾气未竭也;如枯骨者,肾亦败矣,故难治也。上半截润,胃津养之;下半截燥,由肾水不能上滋其根,而心火燔灼,故急当清心救水,仲景
黄连阿胶汤主之。
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证,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木来泄土故也。 牙齿相啮者,以内风鼓动也;但咬不啮者,热气盛而络满,牙关紧急也。若脉证皆虚,胃无谷养,内风乘虚袭之,入络而亦咬牙,虚而反见实象,是谓虚则喜实,当详辨也。又如风痰阻络为邪实,其热盛化风欲作痉者,或由伤阴而挟虚者,皆当辨也。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而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劫胃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齿垢由肾热蒸胃中浊气所结,其色如灰糕则枯败而津气俱亡,肾胃两竭,惟有湿浊用事,故死也。齿缝流清血,因胃火者出于龈,胃火冲激故痛,不痛者出于牙根,肾火上炎故也。齿焦者肾水枯,无垢则胃液竭,故死。有垢者火盛而气液未竭,故审其邪热甚者,以调胃承气微下其胃热。肾水亏者,玉女煎清胃滋肾可也。
古人曾经注意到齿与中医肾脏的关联,在脏腑辨证及温病学里均有阐述,在古人看来“齿枯”,“前板齿燥”,是肾阴干涸、津液亏竭之象,甚至在温病中属于危象表征。实际上是唾液腺的病变,反映了整体的病变。古人从牙齿的病变反观了机体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