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呢,给大家来讲神农本草经的这个
甘草。
以前几堂课中,给大家已经分段把
附子、
桂枝、
党参、
白术、干
姜,都做了一下讲述。今天开始学习甘草。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这段话是本经的原文。
大家可能经常吃药的时候都会,吃药或者开方的时候都会用到甘草这味药。这个药在于处方中出现的频率应该说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
伤寒,仲景用方的这个,用方的习惯来说,一般在调治汤药的时候,甘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被应用的
一味药。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服的这个汤药呢,叫水剂,用水煮。用所有药物先进行浸泡以后,然后通过水煮,煮在不同时间,然后是决定它药物走的远近。上焦药呢,就一般煮得比较轻浅一些,然后是作为解表;入中焦呢,就是煮的时间差不多;下焦呢,叫做汤、煎,煮的时间是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为什么就是说这种用水煮的方法呢?大家可能会想水煮的话那药渣的作用会怎么样呢?这个水啊,水性闭藏,水性有封藏的作用。所以呢,在煮药的过程之中,药物的很多气味,然后经过煮了以后,这个汤里面的这个,尤其是煮的时间稍微长点,汤里面的这个气味要比这个留下的药渣里面远远为多。所以我们过去古人一般吃药是只吃第一煎的,而现在作为从节省的角度来说可以吃两煎。
甘草气味甘,甘呢,甘属中土,主脾胃,主土。平呢,这个平也属于中土。本身这个甘草,甘能缓,平呢,这个平是指它的寒热温凉之性。所以说呢,这个甘草呢主要性味还主要是入于中土。象我们平常吃汤药,这个汤药首先服了入于脾胃之中。入于脾胃之中,靠脾胃的运化,说过一句话叫做:胃若分金之炉。分金之炉是什么意思呢?你把金银铜铁各种不同的金属放到一个炉子里,这个炉子呢经过高温加热了以后,它根据各自不同的比重、重量、特性,然后它就分成几层,它俨然分开的,这就是金属的;
而胃也是一样。你吃下去凉药,它凉药有凉药的路,清降有清降的路,升发有升发的路。姜桂附有姜桂附左路的升发,
麦冬五味
大黄枳实厚朴它有右路的敛降。所以说呢,这个药物入胃,内经里有句话叫做:“各随其所好”。根据药性的不同,然后这味药它就有它的偏向,所谓的同气相求。浊气呢,它就慢慢地缓行于下焦,清气呢它就发散于上。这是不同的药物入胃了以后,但这个根本,它不管是怎么分金,怎么上下、升降,它总归靠的是中土脾胃的枢转。如果脾胃不能枢转,中土无力,所以吃进什么药,也会呆滞成一堆。温燥药呢,只会耗散精气。寒凉药呢,就会导致脾湿壅滞,甚至阳气下陷。这就是枢轴败坏的现象,叫“枢败”。中焦的枢机不转。
所以说作为很多汤药,大家看伤寒论就知道,甘草的用量首先它是助胃气的。有很多疾病来说,它作为一个调和的药,因为每个药物都有偏性。靠甘草的力量来中和偏性,然后来减轻它对胃气的影响。但是呢,又有不同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不能用甘草。就甘草这个特性是什么?是中缓,入中土的话它是甘缓。甘缓的话首先脾土,脾土如果不是因为元气不足而是因为邪气重,就是说判断一个脏腑的虚实,大家首先要考虑到两点,顺便讲吧就是说,大家有时候觉得是虚啊实啊,其实没有虚实的。没有实,只有虚。第一句话就是:精气夺则虚。脏腑始终都是虚的,这个脏始终都是虚的腑可能有实。邪气盛则实。邪气盛了精气肯定虚。是不是?但是以邪气盛为主。有的情况下是因为精气虚,但是邪气不实,只有这两种情况,不要说好像虚实好像脏腑还有太过。
这个观点很多人脑子里模模糊糊都存在的。所谓古人说“肾无实证”,也就是从这点阐发了。其实何止肾无实证,五脏俱无实证。因为实证的意思就是说,脏腑的精气总是亏多的,然后是邪气可能有时候逆气,寒热逆阻它有时候有实证。而在邪气盛的时候呢,有时候需要用偏性来调和。有时候攻邪的时候寒邪凝滞的话有时候不需要甘草。中焦湿气过重的时候痰湿阻滞过重的时候有时候不需要甘草。
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这是什么?所谓邪,什么叫邪?“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所谓什么叫寒热,就为什么体内会寒热的表现呢?这个阴气不能升动则为寒,阳气不能敛藏则发为热。这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呢,有时候寒热现象也是因为不协调,不当其位所显现出来的。这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呢,就是中土不得运化,周身气机不能流转,所产生的脏腑有邪气瘀滞。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之气,甘草正好可以推动中焦的气化,来调整五脏六腑寒热虚实。首先讲就是说,这个甘草能够治疗的五脏呢,寒是什么寒,大家一定搞清楚,热是什么热。这个寒热虚实分很多种,那甘草它治的这个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它是什么问题。
从中土走的话,还是一点,由于中土虚,以太阴脾为主的这个中虚来说,中虚第一点是三阳不得含藏,第二点是三阴不得开发。如果中虚脾土导致的下焦阴不能出阳,这时候产生的寒症可以使甘草。阳不得入阴,就是我以前讲的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就是参芪草,来主治的。是因为上焦火不归土,大家都知道火能生土是吧,心火能生土,火能生土这个转化过程。但是火不归中土的话火气不能藏,中土必然虚。这时候中土一实了以后火气自然能够能含藏起来了。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讲的一点就是说至于甘草这一味药的升降,就是说每味药首先讲它的时候它都有升有降,有它天性,有它近似的脏腑归经的问题,服药了以后有它同气相求的类比。甘草呢本经里边应用的时候大多数都讲究是
炙甘草,它后面都有注解。炙甘草是什么,炙甘草是治疗五脏之寒冷。甘草经过炒制了之后它更偏于阳气的由阴出阳,疗补虚寒,有这个偏性。
而生甘草的运用可以敛五脏之热,敛六腑,五脏六腑的三阳之气不得敛降。我简单举个例子:
桔梗甘草汤就是一个例子。桔梗甘草汤的这个用药是生甘草,用于敛虚热的时候大多是以生甘草为主。这个为什么呢?这个生甘草大家如果吃过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甘草有点辛味,有点苦味,除过这个以甘为主呢,乍尝起来甘草汤它有点辛味,有点辛散,苦降的作用。生用的话偏走于气分,助上焦的三阳之气敛降,炒制了以后性质就比较温和,温和它是甘温,可以佐助中阳的升达。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这都是讲的一个中焦开化的自然产生的这种效应。中土为后天之本,受气曲直之源。
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关于金创肿这个说法,古人都说生甘草可以泻火去热,生甘草所谓这个泻火去热的也是讲的它入中土的这个效果。
金创肿是什么,就是受的外伤啊。受了外伤之后伤的是什么?脾主四肢肌肉,伤在脾胃啊。为什么甘草能够治疗这个金创肿呢?甘草是补中土开化源调和营卫之气。所以它对金创肿这个恢复是有作用的,解毒。这个解毒呢恰恰就是甘草。。。大家如果拿这个甘草尝过之后呢就知道甘草这个甘味还是不同一般的,在嘴里尝了以后这个余味是非常明显的。甘就是中土之味,它为什么解毒呢?五行四象皆己土啊,就是说全身这些不足啊全都靠中土的作用来发挥产生的,但是呢中土有含藏作用,就像人身体呢也有五行也有六气,六气也有变化,但是都不显现出来,就是归于中和,甘草的作用呢就是使药物的偏性偏而不过。只要药物的偏性不能够破坏中土的和气,它就不算有毒,这就是所谓的解毒。毒就是药物的偏性达到一定程度人身体这种阴阳升降之极的平衡承受不住了,第一个就是说胃气病,消伐胃气了。第二个就是胃气伤,最后达到胃气逆衰败了,这个就是毒药产生的作用。从这点来说甘草可以解毒。但是有的毒药它作用的性质不一样,所以甘草就是,也不能尽用。
关于甘草这个原文呢大家还需要仔细看一看,学中医就是这样,对于经典原文呢必须要反复诵读,最好背下来。背下来以后隔一段时间读一遍,这样子久而久之通过自己的取类比象就能领悟出味道出来。这是一个渐修的法门吧,上来不要求建立一个五运六气彻明的了解,只是通过药物啊伤寒论啊进行不断的诵读,渐渐地渐悟的方法。
大家现在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问一下。
刚才说的这个金创肿啊,不是伤在脾胃,是脾胃它有所合所充,有了充养的本源,脾胃充养呢,脾胃是什么,脾胃的开化呢也就是以荣卫二气,荣卫二气对这个肌肤血脉的荣养。这个营气呢,自脾升达;这个卫气呢是经过肺胃的敛降。脾胃的虚实关乎营卫二气的充实。
这个治疗金创肿的话肯定是生甘草,大家不要想炙甘草。这个生甘草的作用呢,气机补在脾胃,它归经入经有四肢肌肉这方面的作用。
甘草和
甘草梢一样么?
不太一样。这个甘草梢是比较细的一个部分。
咱们中国在药物的运用上非常讲究取类比象。对于一个药来说,它的根、茎、梢它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它的根呢相当于人身的底部,气机发源的根部。这个茎呢,相当于人的胸腹、躯干部。梢呢,相类比人的四肢肢节。
炙甘草是怎么制的?
炙甘草我们一般是拿蜜制的。拿蜜进行炒。
小石头问,药一般是什么程度可以停止,有什么具体的指标?
这个就问得非常外行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下面还有一条就是,中病即止。你知道它的逆气所在了以后,然后用药物进行调整,就中病即止。只要邪气稍微调和,然后这个方子就可以变了。当然现代人呢由于生活条件各种影响吧,一般人外在呢风寒暑湿的侵袭虽然少了一点(但是也不少其实,空调啊,空气污染啊,各种东西吧),内在呢主要情志内伐的比较厉害。所以这就是慢性病。慢性病有时候就不可能中病即止,为什么?病人的情绪得不到调整。虽然内伤情志了以后,脏腑的精气得到了耗散,这时候外在的六经之气外在相应的地方也产生了逆乱,这时候你虽然中病了,然后六经的气机得到了调整,(但是)脏腑的精气没有得到充足,而且脏腑的淤积打不开的话,这个病过几天又会反复。所以说现在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呢,以脉象为主。脉象产生逆乱的话,它必然有它逆乱的指证。首先关于六部脉大象,六部脉大象如果是失去了胃气的平和,有少胃气,有无胃气等等现象。再一个看各部脉,各部脉也有相生相克,比如古人常说的最常见的例子,弦居中土,就是弦脉啊跑到右关部了;还有缓临水宫,这也是常见的,就是缓脉啊虽然属土,但是缓脉入于尺部,叫缓临水宫。这两种都是按过去古人说是不治之症啊。其实这两种还是可以治疗的,只是比较难治而已。
弦居中土呢,中土如果是弦而无胃的话这个胃气欲败,这种病非常难治。这种病,一般病人平
常思想上,个人思想精神上就有点问题。这个缓临水宫呢这个先天阳气欲败啊,要到这个地步的话,古人就可以推测能活几年几年了三五年或者是,推测时间了。但这也不一定。缓临水宫这个临床上也有例子我也治过,通过治疗的话也可以好转,但是过一阵子不治疗的话缓脉又会出现在尺部。当然那个病人在西医来说是个绝症了,什么扩张性心肌病,当时说他只能活几年来着,现在看着也还行。这都不是绝对的。
有什么具体的标准么?这个看病啊一定不能搞什么具体的标准,要搞这个啊就跟现在啊这个所谓的卫生局要残害中医要搞什么量化。本来是心法上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无形流动,非得要拿这种僵化的物质教条来去框死它。你说这样框死它了以后还有那种无为的妙用么?症状消失不见得。有的症状消失恰恰是加重。古人说过了:医家善以治不病以为功。本来一些病就没什么病,体内产生了一些正常的变化,发生了一些症状,有些情况下就可以不药而愈。恰恰是用了药以后觉得病好了就觉得是大夫的功劳。而有的病呢产生了这种所谓的,
三七以前讲过的排病反应,你用药物给他治下去了,恰恰是加重了有时候,隐病,这一点不是说所有大夫都能认识到的,需要对疾病观察到一定程度然后才能慢慢的体会到。
象温病学派,很多种治疗方法是最善于隐病的。可以说荼毒国民这二三百年吧,也是该到时候调整调整了。就是因为它善于隐病,所以它在很多治疗过程之中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这个中土气机一旦扭转的话,它的郁结就会显示出郁迫,有凝滞的地方它就要开结,它就会产生更大的矛盾。温病学派的寒凉药把脾阳一压住,元阳升动一压制住,马上这症状就没了,有时候人还可能会显示的更精神一点,这是为什么?就是说有很多病人吧,吃了寒凉药,恰恰有时候还暖和一点,精神一点,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现代人的思绪纷飞啊,本身这个相火就不敛,寒凉药有时候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敛这个浮阳,但是这个基础是什么?中焦的枢转尚未完全陷败,如果中土真正是阳气衰陷的话,寒凉药一用病人马上不受。虽然给掩盖部分症状,但是病人的主流的精神气色是掩盖不住的,马上就会出现衰竭症状。
我看过很多病例在网上,病人是浑身
发热,郁热四现,用了一两年的滋阴寒凉药,用完了以后还是郁热。这为什么呢?本来就是厥阴病阳气郁结在里面了,越用寒凉药越瘀滞,其实这时只有用温热药枢转中土,阳气一开散了以后,为什么临床上很多病人和大夫说这一点,在大量过用附子了以后,病人首先体现是四肢冰凉,或者是全身冰凉。这种现象正好是郁结开达了以后,然后病人马上阳虚症状马上体现出来。所以这点基本问题大家还是要细把握的。要不然的话只是治病的话,那到头来也还是害人啊。
这个疾病的治疗的转归呢,首先明白这个疾病的来去。这个脉象也不可凭。为什么?因为对于一般的病人他来找你就诊的时候你不可能知道他平常脉象的常象。因为每个病人脉象都有他的常象,先天禀赋各不一样,平常这个脉的高下就有偏盛偏衰。这个时候呢,我们只能说考虑他疾病是怎么来的,产生了脉象的变象。症状消失了以后再根据脉象的这个变化,考虑出他现在的这个逆象调整过来了,这就基本告一段落了。以后再进一步就是养生的过程。当然了,看病其实也没什么,看病有时候不过是为病人患者所谓的,料理料理这个一些后事擦擦屁股而已。这些患者大家每天声色犬马,是不是,暴寒暴热的,然后呢一不好出现逆证,大夫调整调整,关键在于养生,这个治病都是其次,次而又次的。这要内经的说法就叫:斗而铸兵,渴而掘井。等到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再去挖井,口渴再去挖井,那已经晚了。
内经在开篇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说过:“上古生民,圣人之教下也。”怎么“教下”呢?“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现在谈不上了,是不是?这个比较少一点。空调,可以说现在这个虚邪贼风。还有暖气,暖气冬天不能太热,夏天空调不能太凉。这个就是现在主要的虚邪贼风。下面就养生的大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个恬淡虚无是因,真气从之是结果。“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这四句话。这四句话是养生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平常大夫要求病人调整的一个指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恬淡虚无自然精气从之。精神内守自然病安从来。
上古人其实讲究养生呢,我们中国道家讲究养生分三种法:天元,地元,人元。每种练法都不一样。“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是合于天地的,比较高的入手的方法。然后,处在过程之中呢,可以辅以药食,药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药食治病啊,这是地元。通过服食可以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状态。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了。
这就是说我们中国古代来说对疾病来说,重在于调养,重在于养生,而不重在于看病治疗。这个西医呢,就是更等而下之了,专门执着在症状的治疗和纠正之中,可以说是下之又下的下策了。但是虽然是下策,从这种物质有形的基础上入手的话,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很多大夫能够一下子能够学到,所以呢它的实用性比较强,导致呢大家对它比较关注。但是它对整个国家和长时间来看这个文化的传承,没有一点好处。这是有害无利的。你看看医院里现在,很多制造了多少活鬼?很多病人不断地手术,腹腔里没几个好的脏器了。这个心血管科呢,来个病人装个金属进去,来个病人装个金属进去。
糖尿病人现在也要装。
胰岛素泵装来装去还是不好,该死还得死。所以说,这个国家弄到最后越来越不和谐,这治病的这种方法也是一样的。本来抗生素、激素本来就是涸泽而渔了,再加上各种手术、各种机械。
甘草一般平常咽痛就吃这样对还是不对?
这不对,肯定不对。这个咽痛我说了,这虚火在上的人甘草可以敛虚火,是中土素薄的人;你要是中焦脾胃湿的话,你吃甘草那不是更加加重了么?就跟很多人
咳嗽,老感觉干咳不行,老吃甘草片,这有一部分人就是恰恰吃甘草片非常错误。本来呢,肺的气化要是开达的话,它就会把偶尔有些痰啊淤浊啊虽然少啊排出来,再用甘草这种甘缓的性格把痰闭在里边,很多咳嗽都变成慢性了。长期咳嗽就会伤损肺气。所以说甘草这类药呢吃了暂时不咳了,感觉好,过两天再吃吃,这个越吃越坏,到时候还想不到是甘草害的。
口含生甘草能不能止牙疼?
就是这个作用!口含生甘草何止能止牙疼,还有某些口腔溃疡就是说虚证的,老来复发的反复复发的口腔溃疡,中土虚的很多一系列症状,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中焦寒湿啊,按照伤寒来说是太阴病。太阴病有它的提纲,大家可以翻开伤寒论看看。但太阴病的这个关键是,腹满不欲食。中焦寒湿的病人肯定是纳呆,不想吃饭。进而之,或有腹满,或腹满甚,就平常肚子胀。这是太阴病的一个就是说眼目吧,不欲食。他吃也吃不下去,中焦寒湿都壅滞着呢。这一点呢,太阴病跟厥阴病就有两条都讲到这个食的问题。这个厥阴病呢,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现少阳,总是中现少阳,相火,所以说呢,这个厥阴病呢,是想吃,饥而不欲食;这个太阴病呢,是食不下,也不想吃。它这是两点。它为什么会饿呢,厥阴病?是因为有火。太阴病呢,是寒湿在中。太阴病即使中焦化现阳明之气的时候,也是腹满,也吃不下。
还有一个就是说,太阴病中焦寒湿的病人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口中和。如果是单纯的太阴病,单纯的附子理中汤证,不兼有厥阴少阳不兼有明显的少阴证的话,他必然是口中和。什么叫口中和啊?口里头没有乱七八糟的杂味儿。口苦,少阳火上逆了;口甜,口甜这个杂病不单是中焦寒湿水泛,这个口甜呢也是三阳之气逆上。
这个临床上如果大家临证多的话就会遇见很多病人,我在这里大概给大家讲一下。以后遇上了别人不会看的话你就可以直接开方子。有很多病人就是口辣,总感觉舌头特别辣。口辛,口辣就是口辛,这是一证;口苦,口里极端的苦;口甜。五味上现呢,它有一点就是,中焦有湿,肯定是中焦有湿了。脾主五味,舌为心之苗。这个舌头辣呢跟口辣还不一样。这个舌头辣舌为心之苗这肯定了这一点不用看,只要是舌头特别辣的病人吧肯定是少阴病你不用想。上面有少阴君火底下肯定是太阳寒水,直接予四逆理中温就行了。温完以后口就不辣了。
至于说这个口苦呢,这中焦肯定有湿,是不是?上焦口苦是少阳火,你得考虑到,既得中焦温中化湿,上焦又得降少阳火,这两点把握住了以后,这就治疗口苦。还有一个口甜,口甜是怎么回事?这个甘为脾精啊,甜味为脾精,口甜呢是精气不藏。精气不藏有几点呢?肯定有阳明热,少阳阳明这三阳不降。然后导致脾精不能藏。这个时候呢,滋脾阴,养脾土。还有降三阳的热。一般呢,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呢,就知道肝气易于冲伐它,这时候口甜呢,就要柔肝。就
芍药你就要考虑用。还有口咸,口咸是什么?肾气不藏。是因为中焦有湿,土气不收,导致的肾气不藏。这个时候呢,既得要温肾气,有得要化脾湿,助肾气的封藏。你象
芡实啊、
山药啊、
补骨脂啊,略微加点参姜附啊,把中土的湿气化一化,然后再收敛一下。
酸,口酸大家知道,这口酸呢,这也非常常见。口酸的病人也不少。酸味是什么?辛苦皆属阳,是不是?辛苦甘呢甘属中焦属平也算阳味儿。咸与寒(酸)呢都是阴味儿,口酸的病人肯定中焦是不但有湿,中焦是有寒的。这个时候呢,口酸的病人直接温化中土,大用辛温。然后呢寒湿一化,口酸就自愈。
但是呢大家要知道,治湿邪呢有一条呢,治湿邪绝大部分都要利小便。如果治湿邪你不利小便你光温中的话,三阴倒是温化了,三阳也不降,闹得病人到时候,阳明腹满,少阳火壅滞在上,头晕之类的。所以说光用温燥有时候(也不行),讲到这个治疗方法。
胃里反酸啊吐酸水啊,中土肯定是寒湿的。这胃酸既然要反上来的话,是怎么反,首先阳明胃气不降。酸属什么味?酸为肝味。肝气不藏,肝味基于中土发泄于上,这个是中焦土湿之气犯肝了。这时候呢,你要疏肝的话要用到辛味,辛散疏肝。而阳明不降呢,中土阳明上逆阳明不降那必然少阳不降,少阳经脉是怎么走的?少阳经脉是起于胁下,循于胃口然后上出。它经过胃口的话,如果阳明不降的话首先导致,如果少阳气在下就会胁满,如果少阳气在上就会口苦咽干目眩。
所以的话,阳明与少阳是一对。少阳不降能影响阳明不降;阳明不降肯定会引起少阳不降,或多或少的问题。还一个是口淡无味。内经里讲呢,脾和则口能知五味。口淡不能知五味者,是脾气不和。脾气为什么不和啊?有虚有实。那就要考虑到是虚还是实。绝大多数是虚。那怎么补啊?参草,
人参甘草,直接补就行了。口淡无味这个淡呢,这个脾土主的是中和之气,其实是甘平,平常真正的口淡无味呢,这个才是
脾气虚的本相。不是说这个口甘啊,口甘是偏于实邪。口淡无味呢,这个偏于脾气虚。人参主补五脏,第一条,要补脾,那不人参么,甘草。人参,这味药非常好用。但是现在好的人参不多。将就着用点也会效果不错。然后甘草,主五脏六腑邪气。也可以深达脏腑,这两味药路子都比较深。
这个问人参补一切虚证么?
人参是补一切虚证的。补的什么虚证?五脏之虚啊!能补五脏。但是呢,很多病人出现的虚不受补这种,什么叫虚不受补?脏腑内虚,经络之气外结,产生了邪气瘀滞,这个时候如果单纯用人参的话,经络之气本来就有阻隔,单纯用人参的话必然产生瘀滞更重。所以说用人参也是有讲究的。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有人问什么情况下不可用人参?
我只知道什么情况下可用人参,什么情况下不可用人参,自然不言而喻了。人参补五脏之虚,凡是脏腑精气匮竭的虚证,都可以用人参。
什么样的人会虚不受补?还是那一点我刚才说的,精气夺则虚,精气夺的人就可以用人参;邪气盛则实,邪气盛的人就会虚不受补。先得除邪。先得纠正逆气。
桂林古本中,很多汤头的方意比较浅薄,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仲景原文。有个别汤头我个人都可以造得出来。而真正古本伤寒论里边,仲景经方来说,那是非常深奥的。古方就古方。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认为了。你说要是三七生弄一个
当归四逆理中,弄一个
柴胡桂枝
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挺好的,但是你非得要拿它做为一个汤头加减那就不必了,非得要硬塞到伤寒论里头。。。
这不是常人吃附子人参上火。常人吃人参是不会上火的。这必然是脾胃有壅滞。
炙甘草汤中的炙甘草量不是最大为什么叫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的主治是什么?是脉结代,是不是啊?炙甘草汤之所以叫炙甘草汤,首先是它甘草用的是比较大的量,四两,这在所有伤寒方中用的量是比较大的。我们不能用剂量的对比来看大小,炙甘草汤中什么药用的量最大呢?
地黄半斤,地黄半斤算大么?那你说酒呢?水七升酒八升。清酒用了那么大量,你说酒是君药主药么?不是。关键在于药物有君有臣,就是说药物起的作用,哪个是枢轴,哪个是真正关键作用所在。
请谈一下口咸的治疗。
我给你们讲一下机理吧。口咸的病人有很多种变化。咸呢肯定是肾啊属肾。肾水之气不藏呢肯定是太阳寒水之气上犯,太阳寒水之气上犯治疗有很多种,你得看中
土从湿从燥的化相。有人口咸,上焦还咳嗽啊,中焦脾胃又想吃凉的,这些治疗就不一样了。如果中焦脾胃一派寒湿之象又口咸那就直接真武汤上了。如果口咸中土又从燥化呢,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可以考虑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当然这种病症比较少,
知柏地黄丸证还是比较罕见的,当然临床上也有吧。这种知柏地黄丸证呢,临床上有很多人就类似于火热郁结在上相火不收的,当然知柏地黄丸非常好,但是要考虑到,很多人虽然吃了知柏地黄丸比较好,但是脾阳在下陷,这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症状虽然好了,精神也好了,相火一收敛,相火只要一收敛,元气肯定足,但是这边脾阳生动,脾阳又受到了削伐。所以说这个病是治好了治坏了,实在是不好说。
人的右眼睛发红是为什么?
这个不好说了。你白睛是怎么发红?白睛是有血丝呢?还是整个白睛巩膜一片红赤呢?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说按照中医常用的观点来看,左青龙右白虎,右边眼睛发红嘛,还是主要考虑到三阳不降。然后再看你是全眼睛发红还是眼内侧还是外侧发红,白睛是局限在一个部位呢还是整个呢遍满了血丝发红,这个不一样的。如果光是缕缕血丝的话呢,这个考虑肝的问题。如果整个白睛发赤,眼白能看到红色的话,考虑肺热。一个是木火,在血脉中呢,一个是肝木,木火刑金,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还是内经那句话: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谨守阴阳无与众谋。不要说拿着附子当个宝一样。整天附子前附子后的用。附子用多了以后耗伐元阳,人的阳寿也跟着削减了。但是有些病人陈寒你还不得不用。所以说呢你就要考察这个病人,真正的寒湿之邪,去其大半而止;真正需要温养的病人,就得用制附子,就得用附子久煎、先煎来治疗。真正用附子不先煎的话,这是散寒的治疗。
这个十字春风说可以讲一下咳嗽么?
这个咳嗽我以前在讲干姜桂枝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如果想看的话可以拿以前听课的录音再听一下。但是我要提一点就是说,过去人老说: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这为什么不治呢?就是这二三百年来温病学派横行的结果。喘咳有什么不好治的?这些温病学派上来就是寒凉清降,脾阳一旦衰陷,就是慢性咳嗽,这就是咳喘之症遥遥无期了。可是呢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里面原因,继续平喘啊降逆啊,然后是治到最后脾肾同治,又滋阴啊又补肾啊,治到最后,这个病人还总是好不了。
皮肤干燥容易角质化起硬皮。这是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皮毛属于肺金。皮毛干燥呢津液不得疏达,津液是全身的荣卫的这种。。精气是怎么疏达皮毛的?是靠营气来濡润的。大家都如果学过中医的话可能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叫做:气熏之血以濡之。血是怎么样濡润呢?肝藏血,肝主营气,肝脾。这个营血之气不能达到肌表,是因为阳不足。过不来了。还有一种可能是水不足,本身水就不多。这两种情况你要一一地甄别,是不一样的。皮肤干燥如果阳不足的话是四肢发凉,还干燥;另外一种是皮肤干燥四肢还热,阳气不敛。血虚就阳气不敛,血为阴。为什么容易角质化,这角质化是什么?阳化气,阴成形。为什么这些肝肺之气疏达到肌表容易产生这些瘀滞容易角质化呢容易不那么起硬皮容易不那么凝结起来,阳气不能达于肌表了。这个表气,肯定是阳气不足。第一个是阳气不足,第二个是阳气瘀滞。才会容易导致角质化。这时候你可以,现在通常的治疗方法都是软坚的破结的然后是通散的,这都是小法。用一些养血的疏肝的温阳的温升肝木的濡养肝木的,把肝血荣润滋养了以后,自然能够通达皮肤血脉之气。然后这个病逐渐会好转。
“冬天无扰乎阳”是不是不要用附子?
这个话说得不太对,非常不对。什么叫“无扰乎阳”?无扰乎阳是叫你不要用中上焦的药,不要用
生姜,生姜那是夏天吃的药,少用生姜,少用那些走上焦,
麻黄啊什么的,
荆芥防风,开达上焦。阳气这个时候要敛藏了。附子这个药则不一样。附子大辛大温啊,能有封藏之效。如果呢先天元阳就虚,下焦少阴有含藏之困,本来就有寒气凝结在那,阳气想敛敛不回去,鸠占
鹊巢。这个时候就得用附子来开散寒邪。寒湿之邪一开达了之后,阳气自然就收敛回来了。老来开达中上二焦之气,阳气怎能收得了?中上二焦是什么?你不要助用。助用过多了以后呢,用有余而收不足。附子这味药还是个好药。主要是用在对于姜桂这些而言的。但是冬天如果是伤寒的话,那该用还得用。
这个每味药能用不能用啊不能这么谈。内经里面“有故无陨亦无陨也。”什么药都能用。怀孕两个月的孕妇我照样给她用大黄,是不是。他只要有这类病症你自然要给他用相类似的药,他就像那个病人,他得了这种
痢疾重症,血气凝结郁在下,大黄本来就是破血气腹中之郁结的,就得要用。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他的症状,恰好是对他最大的伤害。当然了,还像伤寒论说的:设便有微溏者当与小柴胡证不可与小柴胡。小柴胡本身就是籍借中焦枢转之气然后,半斤柴胡,才能够升达肝气。十克人参,这是它的中轴啊。但是设若本来大便就老有溏泻,为什么大便会溏泻呢?清阳在下则生飧泻。这个阳气升不上去都陷在底下了,则生飱泻。这个便溏恰恰也有这方面意思,阳气还是陷于下的。这个时候呢,脾阳陷于下。你再用
小柴胡汤,半斤柴胡,苦辛平的枢转,转得动么?转不动。转不动就彻底掉到底下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再用小柴胡汤,恰恰就是揠苗助长。所以呢,就有微溏者不用。你象,这个孕妇呢,你要给她用活血药,要给他用泻下药的时候,设当用的时候你减量用,稍微把量减一些。不要因此扰动胎气。但是呢,你要不用的话,这个疾病本身这个逆气无法纠正的话,本身它就足以为害。所以说其中这个关键还在于权衡之中了。
这个十字春风你又说外行话了。民间中医网上说
脚气是胃里有菌的缘故。
民间中医网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中医外行,每天胡说八道,我也看惯了。中医就不认为有细菌存在,一气流行,皆是一气之化。哪有细菌啊?各位用脑子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间有细菌么?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变化纷纭,如果真正是用现在的物理来解释的话,它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分子不断运动,产生一些分子云变化,我们的视觉不能最有效地分辨而已。那么分子又是什么?这些分子云又是怎么构成的?这些分子云又是一些极细微的微粒进行不断的运动,产生了一些幻象,然后我们认为有这种东西,其实说到最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不是说这个物质的本质有区别,而是说这个物质的本质的排列现象有不同。
它一层一层的排列现象不同。所谓的现象就是象,就像卦象一样。它内外的关系不一样。大家学过元素周期表,那里边原子分子是怎么排列的,多多少少的,是不是,它们有没有质的差别?没有,它们就是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就是组成的现象不一样。中医发展到现在,中医是从最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待每个现象,都是排列顺序不一样,都是内外的组成的位置产生区别,就像我们现在看随便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团体,它的主次关系,领导和属下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谁当领导谁不当领导这个国家的政策马上发生变化,它人还是里边那些人。领导权决策权产生变动马上气象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说不要拿这个细菌拿病毒去视为实有,这就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像现在中医很多人都说,治肿瘤,都看这个肿瘤了,一瘤障目啊!不去从根本上六经气化不是从根本上脏腑虚实来解决问题的话,被一个瘤子把眼睛遮盖住了,那治不好病了。
中医能治疗
狂犬病么?那还用问么?“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是不是。这个看病的时候有很多种方法。中医肯定是万能的。你要谈中医呢就是,我们祖先传下来这一套高妙的心法,它可以用之于宇宙,用之于天地四合,绝对是至臻至妙的。就像我们过去说的,马克思主义用在哪里哪里好,呵呵。
有人说是“桂枝温心阳,
肉桂温肾阳”,是这样么?呃,也可以这么说吧。但是这么说的话比较牵强一点,为什么,中医这样分的话比较容易僵化,因为肉桂和桂枝呢这个部位不一样,所以呢它这两个药物的收发倾向就不一样。肉桂这个药呢,它是辛香无比啊,可以为诸药兼并通使,可以扩散一些寒邪隔阻;而这个桂枝呢是横走枝节,最善于开达中上二焦,入于血脉枝节,所以呢桂枝是温心阳的,肉桂呢可以化少阴寒气。
但是呢,我提的一点,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呢,一定要有表里的差别。象伤寒论本经的用药准则就是,第一个是六经为病,经病,腑病,脏病。这个一表一里。六经致病呢,六经为表,这个六气周流不息,一日一病;而脏腑致病呢,脏腑如果有结聚有留滞的话,这个病就不流动了,就会产生所谓的表里症,表里症的话这个病就不容易流动了。所以说呢,我们说,讲这个药的作用的时候,首先讲究药对六经的作用,然后再对脏腑的作用,这个分谈的话要有层次感。不能说心阳、肾阳,这种分法太过于笼统,是不是。大家首先讲究药物作用,六经是什么作用。少阴肾水,太阳寒水,这种讲,一看才是内行。象后代上来就杂七杂八就直接,肝阳、肝阴、脾阳、脾阴,搞得倒挺成系统的,没用。搞不清上下升降,左右表里了,到时候一头雾水,早就僵化了。
舌苔厚腻是怎么了?舌苔厚腻是胃里头有积滞,那肯定的不用问。因为胃气之上潮,胃气薄则苔薄,胃气厚则苔厚。这是胃气的一个体现。为什么有人早上起来舌苔那么厚?经过一夜脾胃的运化,宿气在内,有人早上舌苔特别厚,这是脾胃平常就有湿者;赶等到吃完饭了以后一看舌苔没了,为什么呢?脾胃受温热饮食的运化以后,胃气一下流行开了,吃饭以后胃蠕动也快,胃气流行开了以后舌苔自然就掉了。并不是吃了饮食以后舌苔化掉了。吃完饭以后过一阵子舌苔又厚了也是一个道理。但是有的人呢,吃饭以后舌苔也不下去,胃气结聚重一点。
骨头里有寒应该怎么治疗?
骨头里有寒,这个说法比较笼统一些。骨头里有寒有两种,第一种感觉骨头凉,凉气不少;还一种,是感觉骨头里边冰凉,不是怕风,这属于少阴寒。这两种同是精气不足。一生一发的不足,一个是生不足,一个是发不足。
真武汤的附子可以加大么?
真武汤的附子当然可以加大了。任何一个方子的药物剂量都是可以调换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根据病人的体质,根据病情的变化。你象
桂枝汤,因为桂枝和
白芍的比例可以产生很多种变化。所以说经方运用的时候,首先要懂经方,熟了以后,经方里每个药都是可以加减变化的,比例不一样,比例是关键,这个比例不一样。本来桂枝芍药是一收一发的,这个收发之间,比例不一样,整个象就不一样。你虽然桂枝白芍用量都比较大,但是比例一样的话,它效果还是相近的。但是你要是力量超过一定范围,脾中土受不了了,或者是因为产生了这种五脏之气收藏产生了影响,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008/8/15 21:4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本帖由网友天色以晚整理完成初稿,辛苦!
本群还有空间欢迎愿意整理录音者加群:64609499
-----------没看见桂枝,是不是还没整理出来? 辛苦了!!谢谢
-----------能把行者老师的录音打印出来邮购就好了
-----------得益非浅
-----------这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太好了,以前有些地方看不懂,经LZ这么一说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