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学习:【原创】中医长夏是什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长夏”识
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
关键词: 长夏;季夏;五时;脾主长夏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胜,相克之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四时之胜”中又有“长夏”呢?

2、五时之长夏

四时春、夏、秋、冬加之长夏谓之五时,系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土、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之脾等相配而构建的五大系统使然。此乃《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即由“取象比类”-四(五)时五行五脏阴阳的整体观类比推演思辨而来。

《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1]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首见于《内经》,或是由战国时期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2]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3]

《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3、四时与五时

四时中虽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但仍多言之四时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  

如《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四时与日月星辰、五方、五行相配。《四时》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吕氏春秋·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水润下”、“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火炎上”、“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金从革”、“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木曲直”、“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穑蕃息。”此乃五方、五行、四季之相配,而中央之土于时为四季,无季夏之称。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但《内经》大多数篇中四时仍多是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这也充分说明了《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湿土,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而言及五时者,可见于《灵枢经》,如《经别》篇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五阅五使》篇云:“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说明此时期五时与五脏、五行相配之理论或已经成熟。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明显的是受“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天有四时、五行,四时如何配五行?即如王冰所云“春木风、夏火暑、秋金燥、冬水寒、长夏湿土”也。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才得五行之配五时也。

因为《内经》一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品,所以纵观全书来看,有时是春、夏、秋、冬四时相提,有时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并论。四时相提符合自然界现象,而五季并论则是出于理论之需要而已。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而经文中之内容却是五季内容之回答。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生、长、收、藏,是以四时而言,长夏哪去了?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王冰注:“春夏为阳,故生长也;秋冬为阴,故收藏也。”

4、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何也?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甚为妙哉!《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4]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渗透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中央,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

《汉书·律历志》云:“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居于中央的土对四季起统领作用,任何季节用事都离不开土。

参考文献
[1] 余云岫,恽铁樵.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9
[2]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96
[3] 孔德立.先秦诸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3
[4] 孙恰熙.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89

相关文章
 遍身皮赤两腿肉青
 桂附地黄丸不是金匮肾气丸
 为什么一感冒就转成上呼吸道感染呢?
 败酱
 黄芩芍药汤(《种痘新书》卷十一。)
 原叙二 周守儒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