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中医书籍 > 正文
医学纲目:治恶寒

<<医学纲目>>目录

字体:

〔丹〕阳虚恶寒,用参 之类,甚者加附子少许,以行参 之气。

永康吕亲家,形瘦色黑,平生喜酒,多饮不困,年近半百,且有别馆。忽一日大恶寒战,且自言渴,却不能饮。予诊其脉大而弱,惟右关稍实,略类弦,重取则涩。遂作酒热内郁不得泄,由表热而下虚也。黄 一物,与干葛同煎,与之尽。黄 二两,干葛一两。脉得小,次日安矣。

〔垣〕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气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曰升阳益胃汤

羌活(半两) 柴胡(三钱) 独活(半两) 防风(半两。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人参(一两,去芦) 甘草(炙,一两) 白术(三钱) 半夏(一两,汤洗,脉涩者可用) 黄 (二两) 泽泻(三钱www.lindalemus.com/wszg/,不淋者勿用) 黄连(二钱) 茯苓(二钱,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橘皮(不去穣,四钱) 白芍药(五钱。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旺,为脾胃虚则肺受病,故因时而补母虚也。)

上 咀,每服三钱,生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午饭前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服药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者,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胃气。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禁忌如前者,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及酒湿面大料物,及冷蒸寒凉淡渗之物。)

黄 补胃汤 治表虚恶贼风。

黄 (三钱) 甘草(一钱) 麻黄(一钱) 草豆蔻(一钱半) 橘皮(一钱半) 青皮(七分)当归(一钱) 香白芷(一钱半) 升麻(三分) 本(三分) 柴胡(六分) 黄柏(八分)

上锉如麻豆大,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

〔丹〕缙云胡君锡,年三十一岁,形肥而大,色稍苍浓,家富而足,更专嗜口味。两年前得消渴病,医与寒凉药而得安。有一人教以病后须用滋补,令其专用黄雌鸡,因此食至千余只,渐有膈满呕吐之病。医者意为胃寒,遂以附子、沉香之药百余帖,呕病除。月余天气大热,忽恶风,足亦怕地气,遂堆糠尺许浓,上铺以簟,糊以重纸,方可坐卧,而两手不能执笔,口鼻皆无气以呼吸,欲言无力,行十余步便困倦,脉皆浮大而虚,仅得四至。予作内有湿痰,因多服燥热药,遂成气耗血散。当此夏令,自合便死。因其色之苍浓,元气尚全,可以安谷,遂以人参。黄 、白术熬膏,煎淡五味子汤,以竹沥调饮之,三日诸病皆愈。令其顿绝肉味,一月后康健如旧。又以鸡汤下饭,一月后胸腹膨满甚,自煎二陈汤加附子、白豆蔻饮之,其病顿除。遣人问调理药,予教以绝去诸药与肉饮,自然平安。

上阳虚恶寒五法,皆以参 为君。首一法佐以附子,中三法佐以升阳之剂,末一法佐以消痰之剂也。

〔垣〕夫脾胃之症,始则热中,终传寒中。经云∶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积于胸中,是肾水反来侮土,此谓所胜者妄行也。作中满腹胀,作涎,作清涕,或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阴阴而痛,或妄见鬼状,夜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俱痛,而不渴不泻。此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故其脉盛大以涩,名曰寒中。

白术附子汤

白术 附子(炮) 陈皮 苍术(制) 浓朴(制) 半夏(汤泡) 茯苓(去皮) 泽泻(各一两)猪苓(去皮,半两) 肉桂(四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食前温服,量虚实加减。

夫病热中症者,冲脉之火附二阴之里,传之督脉。督脉者,第二十一椎下长强穴是也,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马,其势不可遏。太阳寒气细细如线,督脉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传于胸中。手太阳者,丙,热气也。足太阳膀胱者,壬,寒气也。壬能克丙,寒热逆于胸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不能交入膀胱经,故十一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能令母实,手阳明大肠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此言之,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

若见此病中一症皆为寒,禁用诸甘酸药。

〔《素》〕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逆调论)

〔东垣〕云∶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海〕气分寒,桂枝加附子汤。(方见伤寒自汗。)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方见伤寒体痛。)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方见治虚实法。)

巴戟丸

良姜(六两) 紫金藤(十六两) 巴戟(二两) 青盐(二两) 肉桂 吴茱萸(各四两)

上为末,酒糊丸,每服二十丸,暖盐酒送下,盐汤亦得。

三焦寒用药大例∶上焦寒,陈皮、浓朴、藿香。中焦寒,大小便不通,白术、干姜丁香。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

上焦 (桂附丸 铁刷汤 胡椒理中丸)

中焦 (二气丹 大建中汤)

下焦 (还少丹 八味丸 天真丹)

胡椒理中丸

款冬花(去梗) 胡椒 甘草(炙) 荜茇 良姜(各四两) 白术(五两) 干姜 陈皮(去白)细辛(去苗。各四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汤酒米饮任下。

铁刷汤

良姜(炮,六两) 茴香(二两) 甘草(炙,一两) 苍术(米泔浸一宿,八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三片,盐一捻,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或热酒调下。

二气丹

肉桂(去粗皮) 硫黄(细研。各一钱) 干姜(炮) 朱砂(研,为衣。各二钱) 附子(一个去皮脐,炮制为末,半两)

上为细末,研匀,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附子理中丸

人参(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服。

大建中汤 治内虚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起卧,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痛,不能久立。补中益气。

桂心(一钱) 芍药 黄 (各二钱) 甘草(一钱,炙) 生姜(五钱) 当归 人参(各三钱)附子(半钱) 半夏(二钱) 枣(三枚)

上 咀,水五盏,煎至三盏,去渣,分三服。

〔垣〕天真丹 治下焦阳虚。

沉香 巴戟(酒浸,炒,去心) 茴香(盐炒香,去盐) 破故纸(炒) 萆 (酒浸,焙) 胡芦巴(炒)杜仲(麸炒,去丝) 琥珀(各一两) 官桂(五钱) 牵牛(炒黑,去盐,取头末一两)

上为末,用浸药酒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空心温酒下。

〔海〕下焦寒,四逆例。干姜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辛,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药皆阳,气化能作小便。若姜、附、术三味,内加茯苓,以分利之为佳。附生用而不炮,则无火力,热则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则热直入下焦。

代灸膏 治老人衰弱,元气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减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代灸,其效不能尽述。

大附子(一个,炮) 吴茱萸 桂皮 木香 蛇床子(各半两) 马蔺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用药半匙,白面半匙,生姜汁半盏,用煎成膏,摊于纸上,临卧贴脐,以油纸覆其上,绵衣系之,自夜至明乃去,每夜如此贴之,其腰腹如灸百壮。除寒积,腰疼贴腰眼。

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类是也。(方见惊悸。)身前寒属胃。

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气虚,则身以前皆寒栗。治法宜针法,补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治见厥。)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腹胃寒,理中之类也。全见诊法。)

五脏寒方∶肝寒,双和汤。(方见治虚实法。)心寒,定志丸、菖蒲丸。(方见小儿。)脾寒,益黄散。(方见小儿。)肺寒,小青龙汤。(方见伤寒。)肾寒,八味丸。(方见治虚实法。)

〔海〕通治大寒∶大已寒丸、四逆汤

〔垣〕沉香桂附丸

沉香 附子(炮) 肉桂 干姜(炮) 良姜 吴茱萸 茴香(炒) 川乌(各一两)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食前一服。忌生冷。

〔海〕大已寒丸

荜茇 肉桂(各四两) 干姜(炮) 良姜(各六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

〔垣〕诸脉按之无力所生病症∶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时痛,心胃相控睾,隐隐而痛。或大便溏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泪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胁时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恶寒,时时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甄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其振寒复至,或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口开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其发躁方过,而振寒复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风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症也,亦伤精气,以辛甘温热润之剂,大泻西北二方则愈。

姜附汤 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

兼治阴证伤寒,大便利而发热者。

干姜 熟附子(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或虑此药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饵。姜附本治伤寒经下后又复发汗,内外俱虚,身无大热,昼则烦躁,夜则安静不渴,六脉沉伏,并宜服此。不知脉者,更宜审之。兼治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一方附子汤以生用者,名曰白通汤。一方白通汤内加白术倍之,甘草减半,名生附子白术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腹胀满,身重,手足螈 ,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一方用姜附汤加麻黄、白术、人参、甘草等分,名附子麻黄汤。治中寒湿昏晕缓弱,腰脊强急,口眼 ,语声混浊,胸腹 胀,气上喘急,不能转动。更宜审而用之。

〔海〕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何以治之?答曰∶病有标本,病热为本,大寒为标。用凉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顺本而失时,故不从乎标本而从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温是已。然既曰温,则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温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得四至,余病便无,令治之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中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至可犯,亦其理也。

上虚寒正治,盖谓脉虚而恶寒者设也。脉虚恶寒,真寒也,故正治。

〔丹〕色目妇人,年近六十,六月内常觉恶寒战栗www.lindalemus.com/yaoshi/,喜炎火御绵,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浓,已服附子十余帖,浑身痒甚,两手脉沉涩,重取稍大,知其热甚而血虚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黄,加白术、黄 、炒黄柏、生甘草、人参,每服一两重。方与一帖,腹大泄,目无视,口无言。予知其病势深而药无反佐之过也,仍用前药热炒与之,盖借火力为向导。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病痊安。

蒋氏年三十余,形瘦面黑,六月喜热恶寒,两手脉沉而涩,重取似数。以三黄丸,下之以姜汤,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三黄恐是三补丸,芩、连、柏也。)

〔海〕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

〔子和〕一妇人身冷脉微,食沸热粥饭,六月重衣,以衣帽蒙其首,犹觉寒,泄注不止。常服姜、附、硫黄燥热之剂,仅得平和,稍用寒凉,其病转加,三年不愈。戴人诊其两手脉,皆如横绳有力,一息六七至。脉诀曰∶六数七极热生多。以凉布熨心,以新汲水淋其病处,妇乃叫杀人不止。令人时时复以冷水淋之,至三四十桶,大战汗出,昏困一二日,而向之所恶者皆除,此法本于华佗所用,世无知者。

〔《素》〕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脉解篇)上寒实反治,盖谓脉实而恶寒者设也。脉实恶寒,假寒也,故反治。

〔丹〕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湿痰积中,抑遏阳气,不得外泄,身必恶寒。

进士周本道,年近四十,得恶寒症,服附子数百帖而病甚。予诊其脉弦而缓,遂以红茶入生姜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许,减大半。又与通圣散去麻黄、大黄芒硝,加当归、地黄,百帖而安。

一女子恶寒,用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齑水吐后,用后药∶

川芎 南星 苍术 黄芩 酒面丸服。

上焦不通,则阳气抑遏,而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东垣升阳益胃汤,用升发之剂,开发上焦,以伸阳明出外,温之也。丹溪吐出湿痰,亦开发上焦,使阳气随吐升发出外,温之也,故寒栗皆愈。二者治阳虚表寒之要

运气 恶寒有三∶

一曰火热。经曰∶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又云∶少阳所至,为恶寒战。又云∶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治以寒剂是也。

二曰风。经云∶厥阴在泉,风yin所胜,病洒洒振寒。治以辛凉是也。

三曰寒湿包热。经云∶阳明司天之政,清热之气,持于气交,民病振寒。四之气,寒雨降,病振栗。治视寒热轻重,多少其制是也。

〔《灵》〕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 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刺节真邪篇 下同)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荣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官能篇 从合治之。)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针灸 脏腑恶寒有三∶

其一取肺。经云∶振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冤,取手太阳是也。其二取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其三取胆。经云∶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出振寒,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撮》〕下部寒冷∶关元、肾俞。

〔桑君〕又法∶气海、中极。

〔《甲》〕振寒螈 ,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身痛,因为螈 ,尺泽主之。

头项恶风,汗不出,凄厥恶寒,呕吐,目系急,痛引额,头重项痛,玉枕主之。凄凄振寒,数欠伸,鬲俞主之。

〔《密语》〕通身恶寒,筋脉拘急,十指不得近风∶绝骨(二寸半。推而上之,令气中和为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纲目>>目录

    相关文章
     阴阳兼治汤(《石室秘录》卷二)
     简说中医为何被国人冷落
     加味四物汤(《医学集成》卷二)
     羚羊角散(《医统》卷十一。)
     术苓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引《入门
     力争截疟成胀临危救安奇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