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中医书籍 > 正文
医旨绪余: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医旨绪余>>目录

字体:

用药法象

天有阴阳 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 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应之藏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药性要旨

苦药平升 微寒平亦升 甘辛药平降 甘寒泻火 苦寒泻湿热 苦甘寒泻血热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五味所用

苦泄 甘缓 酸收 咸软 淡渗泄 辛散

药类法象

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纯阳,性温,味甘辛) 升麻(气平,味微苦) 柴胡(气平,味苦平) 羌活(气微温,味苦甘平) 威灵仙(气温,微苦) 葛根(气平,味甘) 独活(气微温,味苦甘平) 细辛(气温,味大辛) 桔梗(气微温,味苦辛) 白芷(气温,味大辛) 本(微温,味大辛) 鼠粘子(气平,味辛) 蔓荆子(气清,味辛) 川芎(气温,味辛) 天麻(气平,味苦)秦艽(气微温,味苦辛平) 荆芥(气温,味苦辛) 麻黄(气温,味甘苦) 前胡(气微寒,味苦)薄荷(气温,味苦辛)

热,浮,长(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附子(气热,味大辛) 乌头(气热,味大辛) 干(气热,味大辛) 良姜(气热,味辛;一本味甘辛) 干生姜(气温,味辛) 肉桂(气热,味大辛) 桂枝(气热,味甘辛) 草豆蔻(气热,味大辛) 丁香(气温,味辛) 浓朴(气温,味辛) 木香(气热,味苦辛) 益智(气热,味大辛) 白豆蔻(气热,味大辛) 川椒(气热、温,味大辛) 吴茱萸(气热,味苦辛) 茴香(气平,味辛) 延胡索(气温,味辛) 缩砂(气温,味辛) 红蓝花(气温,味辛) 神曲(气大暖,味甘)

湿,化,成(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黄 (气温平,味甘) 人参(气温,味甘) 甘草(气平,味甘) 当归(气温,味辛;一作味甘) 熟地黄(气寒,味苦) 半夏(气微寒,味辛平) 白术(气温,味甘) 苍术(气温,味甘) 陈皮(气温,味微苦) 青皮(气温,味辛) 藿香(气微温,味甘辛) 槟榔(气温,味辛)莪术(气温,味苦辛) 京三棱(气平,味苦) 阿胶(气微温,味甘辛) 诃子(气温,味苦)杏仁(气温,味甘苦) 大麦 (气温,味咸) 仁(气温,味甘苦) 紫草(气寒,味苦) 苏木(气平,味甘咸;一作味酸)

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气平,味甘) 泽泻(气平,味甘) 猪苓(气寒,味甘) 滑石(气寒,味甘) 瞿麦(气寒,味苦平) 车前子(气寒,味甘) 灯心草(气平,味甘) 五味子(气温,味酸) 桑白皮(气寒,味苦酸) 天门冬(气寒,味微苦) 白芍药(气微寒,味酸) 麦门冬(气寒,味微苦) 犀角(气寒,味苦酸) 乌梅(气平,味酸) 牡丹皮(气寒,味苦) 地骨皮(气寒,味苦)枳壳(气寒,味苦) 琥珀(气平,味甘) 连翘(气平,味苦) 枳实(气寒,味苦酸) 木通(气平,味甘)

寒,沉,藏(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气寒是也)。

大黄(气寒,味苦) 黄柏(气寒,味苦) 黄芩(气寒,味苦) 黄连(气寒,味苦) 草龙胆(气寒,味大苦) 石膏(气寒,味辛) 生地黄(气寒,味苦) 知母(气寒,味大辛) 防己(气寒,味大苦) 茵陈(气微寒,味苦平) 朴硝(气寒,味苦辛) 栝蒌根(气寒,味苦) 牡蛎(气微寒,味咸平) 玄参(气寒,味微苦) 山栀子(气寒,味微苦) 川楝子(气寒,味苦平) 香豉(气寒,味苦) 地榆(气微寒,味甘咸)

标本阴阳论

天,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www.lindalemus.com/zhuyuan/

地,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此脏腑之标本也。又,脏腑在内、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脏腑经络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www.lindalemus.com/wsj/十数,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生重病,当先治轻病,如是则邪气乃伏,盖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沦》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标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心,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中补水,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五方之正气味

(制方用药附)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圣人垂世立教,不能浑说,必当分析,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随阳出,吸则随阴入。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上说止明补泻。用药,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故《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随证治病药品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 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脯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补血不足,须用甘草。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勿食甘。

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缓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根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木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

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东垣报使

太阳∶羌活 下黄柏

阳明∶白芷 升麻 下石膏

少阳∶柴胡 下青皮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青皮 柴胡

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主,更有何病到膏肓。

十二经向导

手太阴肺∶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山药 檀香 五味子 粳米 白茯苓 阿胶 天门冬 麦门冬 桑白皮 葱白 杏仁 麻黄 益智 丁香 白豆蔻 知母 砂仁(檀香、豆蔻为使) 栀子 黄芩 石膏

足太阴脾∶草豆蔻 茱萸 砂仁(人参、益智为使) 防风 当归 益智 黄 苍术 白术 胶饴 代赭石 茯苓 麻子 甘草 半夏

通入手足太阴肺脾∶升麻 芍药 木瓜 白芍药 藿香 延胡索 砂仁

手阳明大肠∶升麻 白芷 麻子 秦艽 薤白 白石脂 砂仁(白石脂为使) 肉豆蔻 石膏

足阳明胃∶丁香 草豆蔻 砂仁 防风 石膏 知母白术 神曲 葛根 乌药 半夏 苍术 升麻 白芷 葱白

通入手足阳明∶麻黄(酒) 大黄(酒) 连翘 升麻 白术 葛根 石膏 檀香(佐以他药) 白芷

手少阳三焦∶川芎 大黄(酒) 柴胡 青皮 白术 熟地 黄 地骨皮 石膏 细辛 附子

足少阳胆∶半夏 草龙胆 柴胡

通入手足少阳∶青皮 川芎 柴胡 连翘

手厥阴心包络∶沙参 白术 柴胡 熟地 丹皮

足厥阴肝∶草龙胆 蔓荆子 阿胶 瞿麦 桃仁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当归 甘草 青皮 羌活 吴茱萸 白术

通入手足厥阴∶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

手太阳小肠∶白术 生地黄 羌活 赤茯苓 赤石脂 砂仁(赤石脂为使)

足太阳膀胱∶蔓荆子 滑石 茵陈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桂枝 黄柏 羌活 麻黄

通入手足太阳∶防风 羌活 本 蔓荆子 茴香 黄柏 白术 泽泻 防己 大黄(酒)

手少阴心∶麻黄 桂心 当归 生地 黄连 代赭石 紫石英 栀子 独活 赤茯苓

足少阴肾∶知母 黄柏 地骨皮 阿胶 猪肤 牡丹皮 玄参 败酱 牡蛎 乌药 山茱萸 天门冬 猪苓 泽泻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吴茱萸 益智 丁香 独活 桔梗(或用梢) 砂仁(黄柏、茯苓为使)

通入手足少阴∶细辛 熟地 五味子 泽泻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旨绪余>>目录

    相关文章
     牛奶和豆奶,那个对宝宝的健康更用益?
     麻痘西江月(凡二十首)
     气虚外感证
     求一治疗 经常醉酒造成的胃病方
     回阳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清燥汤(《伤寒大白》卷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