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 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 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
二、填空
1.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
3.HA,NA.
4.单股负链RNA, 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5.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
6. 核心,内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
7. HA,NA
8.麻疹迟发性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9.睾丸炎,卵巢炎。
10.轻微,先天性风疹。
11.六邻体,五邻体。
12.鼻病毒或冠状病毒。
三、单选题
1.B 2.E 3.B 4.E 5.B 6.C 7.D 8.A 9.D 10.D 11.E 12.D
13.E 14.D 15.C 16.C 17.C 18.D 19.B 20.A 21.D
四、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对同型流感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则可获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因为:(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身感染,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2)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尤其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而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3)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麻疹病毒的抗原习惯内稳定。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行性感冒病毒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属,它包括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猪、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椭圆形或丝状,新分离的毒株多呈丝状。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基质(M)蛋白缓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绕螺旋状单股负链RNA(-ssRNA)和RNA多聚酶构成,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据。基质蛋白包括基质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构成病毒衣壳,M蛋白亦具有型特异性。包膜为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并镶嵌着2种粘蛋白刺突,即柱状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易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结构为5‘帽状结构-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即RNA1~RNA3节段编码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RNA7分别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编码非结构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7个节段,缺少RNA6节段,RNA4节段编码蛋白具有HA,NA两种活性。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 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20日龄鸡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血凝试验阳性者,在分别以亚型特异性血凝抗体进行血凝抑制试验2,鉴定其流感病毒的型别、亚型和毒株。如血凝试验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盲传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流感病毒为阴性。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2小时,多为1~2天,患者的传染期为5~7天,即发病初期至发热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黏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免疫学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稳固,感染后仅对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变异,大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可能酿成一次世界大流行。
甲型流感是一种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目前预防甲型流感的主导措施依赖于世界性协作,共同对毒株的变异和人群对优势毒株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新的变异株日趋站优势,应尽快接种相应的流感疫苗,尤其对儿童和老人,宜采取应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