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粒细胞缺乏症血象、骨髓象有何特点?
粒细胞缺乏症血象:由病毒所致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低至0.25x109/L左右,分类时,中性粒细胞仅占0.1,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视场仅见少数小淋巴细胞,末见到粒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象:有时见到中幼红细胞及1个小淋巴细胞或晚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很少见到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象:骨髓开始出现各种成熟型粒细胞,但以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为多,杆状及分叶核成熟细胞减少,呈现出核左移现象。
194、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其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使造血组织发生类似自血病样的血象反应。骨髓象除增生核左移外,无白血病样改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X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OxlO9/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类自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质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195、嗜酸性粗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不少良性或恶性疾病在病程中都可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如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药物,皮肤疾病、血液病及肿瘤,肺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原因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骨髓象:蛔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内各期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
196、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之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似为低度感染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肿块其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周围血象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呈慢性良性过程,本病多发生在男性青壮年,女性尚属罕见。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到中晚幼嗜酸性粒细胞。
197、什么是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血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1种侵犯淋巴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小儿,最易流行于托儿所、幼儿园或同1个家庭中。其血象特点是自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显著增高;增多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症状轻微,如无力、疲倦和低热,流涕、咽痛,也有轻度腹痛、腹泻、饮食差等,一般预后均良好。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达40%~80%),形态大致正常,红、粒细胞增生良好,但相对百分数减少。巨核细胞系增生良好,血小板正常。
198、什么是白细胞异常?细胞有哪些改变?
中性粒在一些理、化、生物学的致病因素作用下白细胞常可见形态学改变,临床上最多见者为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肺炎等),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可1个或整个,大小不等,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它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中毒性颗粒:多见于严重感染、中毒、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粗大的分布不均匀的黑紫色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此颗粒在电镜下为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生成特异性颗粒过程中受到阻碍或颗粒发生变性所致。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如核破碎等情况;核固缩时,真核表现为均匀致密的深紫黑色块状物。核溶解时则胞核肿胀着色浅淡,染色质结构不清。固缩与溶解多伴随出现。
199、试述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
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起病较缓慢,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一般为2~4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其次是发热与感染,脾肿大,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
血象:白细胞数增多,正常或减少,各阶段幼稚细胞可见,但以嗜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多见,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比值较大,幼稚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且有畸形现象。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多在69以下,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病情的发展,贫血程度加重,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小板明显减少,平均在3万左右。
骨髓象: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粒细胞为主,多大于20%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比值多超过15%,晚幼、杆状及分叶核细胞逐渐减少,而表现为各期粒细胞比值呈纺锤状,备期幼稚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细胞系增生受抑制,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均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会计多可见2~3个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
188、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如骨髓取材满意,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数量的多少为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
正常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每低倍镜视野内有核细胞数约为20~200个(木目当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的1%~10%);大于200个为增多;小于20个为减少,可作为衡量骨髓增生程度时的参考。
骨髓增生程度属于增生活跃级(正常增生范围)。
油镜(1000X)下观察:可以见到幼稚和成熟的粒、红系各阶段的细胞。正常骨髓象轧最常见的粒系以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红系则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例着色、形态、发育成熟均为正常。
189、什么叫全血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
血液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3种成份均减少者称为全血细胞减少。它不过是1个疾病的过程中出现的l个现象。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有(1)骨髓浸润性疾病:无白血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内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硬化症等。(2)脾脏侵犯的疾病:充血性脾肿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氏病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网状内皮系统疾病(高雷氏病、尼曼匹克氏病、勒雷氏病等)、传染性疾病(黑热病、粟粒性结核、梅毒等)、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3)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恶性贫血。(4)播散性红斑狼疮。(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6)再生障碍性贫血。(7)其它疾病:严重感染,布氏杆菌病、结节病、某些难治性贫血、药物过敏等。
190、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有何特点?
骨髓象:骨髓中有核细胞量尚丰富,红素细胞比例增多。在缺铁性贫血较严重的病例中,幼红细胞往往体积较小、边缘不整齐,晚幼红细胞比例减少而中幼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用低铁氰化钾染色,骨髓涂片的碎粒中看不到蓝色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幼红细胞中铁小粒一般也都消失,但在缺铁较轻或早期的病例中,有时仍可见到少数铁粒幼细胞,所含铁粒数量一般不超过一个,染色较浅;在用铁剂治疗之后,几天之内,即可见到许多铁粒幼细胞,但骨髓碎粒中重复出现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常需在铁剂治疗持续很长时间以后。
19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继发于哪种疾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如霍奇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类风湿性关节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成人皮肤型卟啉病等。在某些病例中两种疾病同时存在,可能是巧合,但在另一些病例中,当另一种病治愈时(如是可以治愈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即消失。这种病例的发病机理与原发病的关系大多还不清楚。
192、什么是溶血性贫血?引起血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溶血性贫血系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引起的一组贫血。引起溶血性贫血有不同的原因,分类如下:
(1)红细胞内在因素: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④酶缺乏,丙酮酶激酸(PK)缺乏、己糖激酶(HK)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的缺乏,遗传性非球形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等。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⑤血红蛋白分子病,包括地中海贫血及其他各种血红蛋白病。
(2)红细胞外在因素:
①免疫因素:由于温性自体凝集素、冷热溶血素、同族抗体、同族凝集素所引起。
②毒性物质:可分为内源性及外派性。
③其他:机械因素(如人口瓣膜、体外循环)严重烧伤、理化因素、动植物因素、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等。
193、粒细胞缺乏症血象、骨髓象有何特点?
粒细胞缺乏症血象:由病毒所致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低至0.25x109/L左右,分类时,中性粒细胞仅占o.1,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视场仅见少数小淋巴细胞,末见到粒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象:有时见到中幼红细胞及1个小淋巴细胞或晚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很少见到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象:骨髓开始出现各种成熟型粒细胞,但以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为多,杆状及分叶核成熟细胞减少,呈现出核左移现象。
194、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其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使造血组织发生类似自血病样的血象反应。骨髓象除增生核左移外,无白血病样改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X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OxlO9/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类自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质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195、嗜酸性粗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不少良性或恶性疾病在病程中都可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如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药物,皮肤疾病、血液病及肿瘤,肺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原因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骨髓象:蛔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内各期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
196、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之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似为低度感染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肿块其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周围血象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呈慢性良性过程,本病多发生在男性青壮年,女性尚属罕见。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到中晚幼嗜酸性粒细胞。
197、什么是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血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1种侵犯淋巴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小儿,最易流行于托儿所、幼儿园或同1个家庭中。其血象特点是自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显著增高;增多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症状轻微,如无力、疲倦和低热,流涕、咽痛,也有轻度腹痛、腹泻、饮食差等,一般预后均良好。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达40%~80%),形态大致正常,红、粒细胞增生良好,但相对百分数减少。巨核细胞系增生良好,血小板正常。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198、什么是白细胞异常?细胞有哪些改变?
中性粒在一些理、化、生物学的致病因素作用下白细胞常可见形态学改变,临床上最多见者为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肺炎等),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可1个或整个,大小不等,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它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中毒性颗粒:多见于严重感染、中毒、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粗大的分布不均匀的黑紫色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此颗粒在电镜下为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生成特异性颗粒过程中受到阻碍或颗粒发生变性所致。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如核破碎等情况;核固缩时,真核表现为均匀致密的深紫黑色块状物。核溶解时则胞核肿胀着色浅淡,染色质结构不清。固缩与溶解多伴随出现。
199、试述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
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起病较缓慢,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一般为2~4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其次是发热与感染,脾肿大,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
血象:白细胞数增多,正常或减少,各阶段幼稚细胞可见,但以嗜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多见,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比值较大,幼稚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且有畸形现象。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多在69以下,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病情的发展,贫血程度加重,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小板明显减少,平均在3万左右。
骨髓象: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粒细胞为主,多大于20%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比值多超过15%,晚幼、杆状及分叶核细胞逐渐减少,而表现为各期粒细胞比值呈纺锤状,备期幼稚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细胞系增生受抑制,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均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会计多可见2~3个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
200、简述急性淋巴细把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及血象、骨髓象的特点
此病多见于儿童、少年、病程较急,伴有发热、出血倾向及进行性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严重,尤似淋巴结肿大为著,累及深部淋巴结如纵隔淋巴结等。
血象:中度或重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多为3万~4万,亦有高达10万以上者,亦有低于3000以下者。小儿思者的白细胞总数多增高,成人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以低于正常者为多见。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且呈病理畸形。退化细胞多见。无棒状小体,血小板减少或明显减少。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为主,可占50%~90%左有,原淋巴细胞常呈病理性变形,核形有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呈泥浆状或咖啡粒状结构,核仁增大,浆肉可有空泡等。此种细胞亦称为李特(Rieder)氏型淋巴细胞。易见退化细胞,无棒状小体,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均受抑制。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不见,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