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灭菌的监测
由于灭菌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处理时必须加以监测。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仪表监测 即依靠灭菌设备上的有关仪表,如温度计、压力计等进行控制,并通过自动记录仪记录备查。
2.化学指示剂 利用化学物质特征性的颜色或其他反应指示作用因子的强度和时间。
3.生物指示剂 直接用细菌的存亡来证明是否达到灭菌的要求。
4.程序监测 根据灭菌处理的程序作回顾性或前瞻性监测。
手术室工作中使用较多的是化学监测法,近年来化学指示剂的发展较快,既可指示作用的强度又可指示作用的时间,已广泛用于高压蒸气、环氧乙烷和甲醛熏蒸灭菌。有贴于包外的化学指示胶带或胶签,用于表示该物是否经过灭菌处理;也有放于包内中央的指示卡(管),用于表明包内物品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三)无菌物品的保存
1.设无菌物品室专放无菌物品,所有物品均应注明消毒灭菌日期、名称以及执行者的姓名。
2.高压灭菌的物品有效期为7天,过期后需重新消毒才能使用。
3.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有效期为12小时,超过有效期限后,必须重新消毒。
4.已打开的消毒物品只限24小时内存放手术间使用。
5.无菌敷料室应每日擦拭框架和地面1~2次,每日紫外线灯照射1~2次。
6.无菌敷料室应专人负责,做到三定:定物、定位、定量。
7.对特殊感染病人污染的敷料器械应作两次消毒后再放回无菌室。
手术室中的器械经消毒灭菌后还应注意防止再污染。运送灭菌后的手术包、敷料包等,不论从供应室领取或是手术室内周转,均应使用经消毒的推车或托盘,决不可与污染物品混放或混用。手术室内保存的灭菌器材,应双层包装,以防开包时不慎污染。小件器材应包装后进行灭菌处理,连同包装储存。存放无菌器材的房间,应干燥无尘,设通风或紫外线消毒装置,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四)手术室管理的基本要求
1.个人卫生和健康 手术室工作人员应严格讲究卫生。手指甲应剪短,有呼吸道疾病、开放伤口、眼鼻喉部感染者,均不宜进入手术室。
2.手术室制度
⑴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制度: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穿手术室备好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保持清洁安静。禁止吸烟或大声喧哗。有呼吸道感染及化脓性病灶者原则上不进入手术室。加强工作计划性,减少出入手术室的次数。
⑵手术室参观制度:参观人员应穿手术室准备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每间手术室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参观时严格遵守无菌规则,站在指定的地点。参观者不得距手术台太近或站立过高,不得随意走动。参观感染手术后不得再到其他手术间参观。
⑶消毒隔离制度:每次手术后彻底清扫洗刷,清除污染敷料和杂物,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接台手术需照射30分钟后才可再次施行手术。所用物品、器械、敷料、无菌物品应每周消毒一次。打开的无菌物品及器械保留24小时后应重新消毒灭菌。氧气管、各种导管、引流装置等用后浸泡在消毒液内消毒,并每天更换消毒液一次,定期作细菌培养。无菌手术间与有菌手术间相对固定,无条件固定者,应先施行无菌手术,后施行污染或感染手术。
⑷手术室空气消毒:手术室内空气应定期消毒,通常采用乳酸消毒法。100m3空间可用80%乳酸12m1倒入锅内,置于三脚架上,架下酒精灯加热,待蒸发完后将火熄灭,紧闭30分钟后打开门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