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库 微 信 搜 索
临床技能
科目
临床技能 外科技能 中医临床
病例病案 影像与技术 综合信息
辅助检查 护理技能 医学论文
 医学全在线 > 临床技能 > 护理技能 > 基础护理 > 正文
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临床护理论文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2/6 字体:



  1.4 进针角度的选择

  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度角,而任永峰等[14]主张45度角或接近45度角进针;李冰等[15]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主张35度角进针;陈英等[12]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主张10~15度角进针;刘芳莉[16]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主张超过40度角进针;戴文燕[13]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主张10~45度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主张20~30度角进针。均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

1.5 非握拳穿刺法

  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万淑芝等[17]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经万余例的实践,成功率达98%以上。王润兰等[18]主张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有主张反复握拳、松拳[18,19]认为握拳时,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患者手自然下垂、弯曲。樊小平[20]吕炳华等[21]采用握指法,即操作者左手握紧被穿刺手的4个或5个手指,使其手向掌面弯曲成弧形。经百余例实践效果满意。[20]与握拳法对比,分别穿刺12080人次,结果握指法一次穿刺成功11234人次,成功率93.0%,而握拳法一次穿刺成功10026人次,成功率83.0%。[21]

  1.6 手指推、压法

  汪丽华等[22]用大拇指轻按欲穿刺的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推行3~5cm,嘱患者用其对侧拇指按压固定静脉后,再用拇指在被固定静脉远心端(离穿刺点3~5cm)向近心端推行,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穿刺后即松开。该法与压脉带固定法比较,效果优于压脉带固定法。对静脉容易滑动的老年患者,作静脉抽血时,国外学者[23]主张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压住距进针处0.3~0.6cm的皮肤,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一气呵成。

  1.7 仪器显示穿刺法

  赵永胜等[24]报道,冷光乳腺检查仪通过光束的透射,将皮下静脉的分布与走行清晰地显示出来,尤其是肉眼看不到、手摸不清的静脉,临床用于小儿静脉穿刺100例,穿刺1102次,一次成功1081次,成功率为98.1%。俞文敏等[25]成功研制出手背浅静脉显示仪,它能清晰显示静脉的数量与形态,特别适用于手背脂肪厚的女性和儿童,临床应用150例,成功率100%。
  1.8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吴云霞[26]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主张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报道了100例扎穿者,成功补救90例,成功率达90%。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孔力等[27]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此补充得到王海平[28]的赞同,并强调了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1.9 其他方法

  马晓军等[29]对老年或长期经静脉给药治疗的患者施行手术用粗针头(12~16号)作静脉穿刺时,采用了针头进入皮肤后,针口斜面向下压血管,刺入血管后,再将针口斜面转向上方固定的新方法,选择38例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用自身对照法进行实践(先行常规法穿刺,失败后再用新方法),常规法只成功5例,新方法成功30例,失败3例。李冰等[15] 报道,有关穿刺成功的因素中,强调了操作者的心理因素—自我控制能力,只有控制调好自己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
对老年痴呆患者要有特殊的护理技巧
护理临床技能培训输液篇
血细胞计数标准化和规范化
皮试操作学问多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