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42)、(43)式计算
表十二 χ<2>值表(P=0.05) ───┬───┬───┬───┬───┬───┬───┬───┬── f │χ<2> │ f │ χ<2>│ f │ χ<2>│ f │ χ<2>│ ───┼───┼───┼───┼───┼───┼───┼───┼── 1 │ 3.84│ 9 │ 16.9 │ 17 │ 27.6 │ 25 │ 37.6 │ 2 │ 5.99│ 10 │ 18.3 │ 18 │ 28.9 │ 26 │ 38.9 │ 3 │ 7.82│ 11 │ 19.7 │ 19 │ 30.1 │ 27 │ 40.1 │ 4 │ 9.49│ 12 │ 21.0 │ 20 │ 31.4 │ 28 │ 41.3 │ 5 │ 11.1 │ 13 │ 22.4 │ 21 │ 32.7 │ 29 │ 42.6 │ 6 │ 12.6 │ 14 │ 23.7 │ 22 │ 33.9 │ 30 │ 43.8 │ 7 │ 14.1 │ 15 │ 25.0 │ 23 │ 35.2 │ │ │ 8 │ 15.5 │ 16 │ 26.3 │ 24 │ 36.4 │ │ │ ───┴───┴───┴───┴───┴───┴───┴───┴──
五、符 号
A S<[M]>计算公式中的数值 A<[T]> 供试品的标示量或估计效价
B S<[M]>计算公式中的数值
C 缺项所在列各反应值之和
C<[i]> 可靠性测验用正交多项系数
D 效价计算用数值 ds<[1]>,ds<[2]>…
标准品的各剂量 dT<[1]>,dT<[2]>… 供试品的各剂量
F 两方差值之比,用于方差分析等 FL 可信限 FL% 可信限率 f 自由度
G 缺项补足式中除缺项外各反应值之和 g 回归的显著性系数
I 相邻高低剂量比值的对数,I=logr J<[1]>,J<[2]>… 特异反应剔除用的J值
K S和T的剂量组数和 k·k'' S或T的剂量组数
M S和T的对数等反应剂量之差,即效价比值(R)的对数,M=logR m 平行线测定法各剂量组内反应的个数或动物数
n S和T反应个数之和 ns 最小效量法S反应的个数 nT 最小效量法T反应的个数
P 概率 P<[T]>、P<[U]> 供试品(T)、(U)的测得效价
R S和T的等反应剂量比值 R 缺项所在行反应值之和 r S和T相邻高低剂量的比值
S 标准品 S<[1]>,S<[2]>… 平行线测定标准品(S)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等于S各剂量组的∑y(k) S<[M]> M的标准误 S<2> 实验的误差项
T 供试品 T<[1]>,T<[2]>… 平行线测定供试品(T)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相当于T各剂量组的∑y(k) t 可信限计算用t值,见表一
U 供试品的另一符号 U<[1]>,U<[2]>… 平行线测定供试品(U)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相当于U各剂量组的∑y(k) u 供试品的效价单位
V 平行线测定效价计算用数值,见表七
W 同V W 合并计算中为各次实验结果的权重 Wc 权重系数 nWc 权重
x 对数剂量,x=logd xs S的对数剂量或S的对数最小效量 xT T的对数剂量或T的对数最小效量 Ys 直线测定法中,S组对数最小效量的均值 YT 直接测定法中,T组对数最小效量的均值
y 反应或其规定的函数 y<[a]>-y<[m]> 特异反应所在组的两极端值 ∑ 总和 ∑y(k) S和T各剂量组反应值之和 ∑y(m) S和T各剂量组内各区组反应值之和 χ<2> 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