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其中一种药物作用受到另一种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改变,称之为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相互作用。
1.药动学相互作用 药动学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的体内过程被另一种药物改变,使前者的药动学行为发生明显变化。
(1)影响吸收改变胃肠道pH可影响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服用抗酸药可减少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氨苄西林、磺胺类等药物的吸收;抗胃酸分泌的H2受体阻断药及奥美拉唑等可减少胃酸的分泌,影响酸性药物的吸收;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有些可发生吸附或络合作用,如地高辛与吸附性抗酸药或考来烯胺同时服用,地高辛可被抗酸药或考来烯胺络合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而妨碍地高辛的吸收,钙、镁、铝等离子能与四环素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影响吸收;西沙必利等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使胃中的药物迅速进入肠道,导致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在肠道吸收提前,而抗胆碱药抑制胃肠蠕动,使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在胃内滞留,延缓吸收。
(2)影响分布与转运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率高低影响药物分布和转运。只有游离型的药物可分布和转运,具有药理活性;而结合型的药物不但无法进行分布和转运,也无药理活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可逆性和饱和性,联合用药时,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可出现竞争性抑制。临床上许多药物与血浆蛋白有较高的结合率,如水合氯醛、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当与其他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合用时,可将与之结合的药物游离出来,如口服降糖药和抗凝药与上述药物合用时,有可能使前者游离血药浓度大幅升高,出现低血糖反应或出血。如给早产儿或新生儿服用磺胺类药物或水杨酸,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将胆红素从血浆蛋白中置换出来引起脑核性黄疸症。
(3)影响生物转化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是肝脏的P450酶,其重要特征是可以被诱导或抑制,使药物的效应产生相应的变化,不少常用的药物本身就是肝药酶的诱导剂或抑制剂。苯巴比妥与口服抗凝药合用,使抗凝药的代谢加快而失效;利福平与口服避孕药合用,使避孕药的代谢加速而导致意外怀孕;氯霉素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使双香豆素的代谢受阻而引起出血;酮康唑可以抑制特非那定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而引起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4)影响排泄许多药物在体内主要由肾脏排泄,当两种或两种以上通过肾小管主动分泌的药物联用时,就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药效时间延长。如丙磺舒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时,就会减少后者的分泌,排泄减少,从而起到增效作用。某些药物由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而进入肾小管内,可随尿液的浓缩而被重吸收,这主要取决于药物在尿液中的解离度,因此改变尿液的pH,可影响药物的再吸收。如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保泰松、水杨酸盐、双香豆素等及弱碱性药物抗组胺药、氨茶碱、哌替啶、丙米嗪等,它们的排泄常常受到尿液pH变化的影响。临床利用上述原理进行一些药物中毒的解救,如碱化尿液加速弱酸性药物的排泄,用于弱酸性药物中毒的治疗,碱化尿液的常用药物为碳酸氢钠、乙酰唑胺、枸橼酸钠等;酸化尿液加速碱性药物排泄,用于碱性药物中毒的治疗,酸化尿液的药物有氯化铵、水杨酸等。
2.药效学相互作用 药效学相互作用是指联合用药后,发生药物效应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联合用药后出现药效增强,或毒副作用减轻,这是联合用药的目的;二是联合用药后出现药效减弱或毒副作用增强,对治疗不利,应该尽量避免。药效学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使原有的药效增强,称为协同作用,其包括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和增敏作用。
若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作用之和,称为相加作用。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可使解热镇痛作用相加;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常采用两种作用环节不同的药物合用,可使降压作用相加,而各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如β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与利尿药氢氯噻嗪合用后,降压作用相加。将具有一定依赖性的阿片类镇痛药与非甾体解热镇痛药配伍,制成复方制剂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一方面发挥了中枢和外周双重镇痛作用,提高了药效;另一方面,降低了阿片类药物的剂量,也减少非甾体解热镇痛类药物剂量,避免了胃肠道难以耐受的可能,如阿司匹林可待因片。应提醒的是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或新霉素)间相互合用或先后应用对听神经和肾脏的毒性增加,应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