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七 药 |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受体 |
1.药物的作用机制 |
(1)作用于受体 |
2.药物的作用与受体 |
(1)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学说 | ||
(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
1.药物方面的因素 |
(1)药物剂量 | |
2.机体方面的因素 |
(1)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 | ||
(四)药物相互作用 |
1.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
(1)药物相互作用 | |
2.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
(1)影响药物的吸收 | ||
3.药效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
(1)药物效应的协同作用 | ||
4.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 |
(1)体外筛查 | ||
八 药 |
(一)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 |
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
(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
2.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
(1)药物方面的因素 | ||
3.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依据及评定方法 |
(1)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 | ||
4.药物警戒 |
(1)药物警戒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 ||
(二)药源性疾病 |
1.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
病因学分类、病理学分类、量-效关系分类、给药剂量及用药方法分类、药理作用及致病机制分类 | |
2.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
(1)不合理用药 | ||
3.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
药源性肾病、药源性肝疾病、药源性皮肤病、药源性心血管系统损害、药源性耳聋与听力障碍 | ||
4.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 ||
(三)药物流行病学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 |
1.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主要任务 |
(1)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
2.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1)描述性研宄 | ||
3.药物流行病学的应用 |
应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 ||
八 |
(四)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 |
1.精神活性物质 |
(1)药物滥用 |
2.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和特征 |
(1)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 ||
3.药物滥用的危害 |
(1)对个人的危害 | ||
4.药物依赖性的治疗 |
|||
5.药物滥用的管制 |
(1)国际药物滥用的管制 | ||
九 药 |
(一)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
1.房室模型 |
单室模型、多室模型及其临床意义 |
2.药动学参数 |
速率常数、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的解释及其临床意义 | ||
(二)房室模型 |
1.单室模型 |
(1)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方程、基本参数求算及临床意义 | |
2.双室模型 |
(1)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 ||
3.多剂量给药 |
(1)多剂量函数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九 药 |
(二)房室模型 |
4.非线性动力学 |
(1)药物体内过程的非线性现象、特点和识别 |
(三)非房室模型 |
1.统计矩及矩量法 |
(1)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及意义 | |
(四)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 |
1.给药方案设计 |
(1)一般原则 | |
2.个体化给药 |
(1)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 ||
3.治疗药物监测 |
(1)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 | ||
(五)生物利用度 |
1.生物利用度的临床应用 |
生物利用度的临床意义 | |
2.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 |
(1)生物利用度研究的主要方法 | ||
十 |
(一)药品标准与药典 |
1.国家药品标准 |
(1)国家药品标准的组成及效力 |
2.国际药品标准 |
美国、英国、欧洲、日本等药典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
3.中国药典 |
(1)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
十 |
(二)药品检验与体内药物检测 |
1.药品检验程序与项目 |
(1)取样 |
2.药品质量检验 |
(1)药品监督机构 | ||
3.体内药物检测 |
(1)体内样品的种类 | ||
十 常 |
(一)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 |
1.镇静与催眠药 |
(1)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地西泮、艾司唑仑、三唑仑的结构特征与作用(2)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唑吡坦、艾司佐匹克隆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
2.抗癫痫药物 |
|||
3.抗精神病药物 |
(1)吩噻嗪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氯丙嗪、奋乃静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 ||
3.抗抑郁药 |
(1)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 ||
4.镇痛药 |
(1)天然生物碱及类似物的构效关系及吗啡、可待因、纳洛酮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