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心房颤动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心房颤动合并室性早搏的鉴别?
1)前者多发生在心室率较快时;后者常发生在心室率较慢时。
2)前者多紧跟长P-R间期后发生(即长-短周期现象);而后者无此现象。
3)前者无固定的配对间期;而后者多有固定的配对间期。
4)前者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呈三相波;而后者多呈二相波。
5)前者其后多无类代偿间歇;后者其后多有类代偿间歇。
6)前者多发生在尚未被洋地黄控制的快速形心房颤动时,且心电图上无洋地黄中毒或作用的表现;后者多在洋地黄中毒时发生,且常有洋地黄中毒或作用的心电图表现。
7)前者停用洋地黄后增多;后者停用洋地黄后则减少。
第7节 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 何为文氏现象?
Ⅱ度I型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主干以上房室结区,其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有病理性延长(但绝对不应期延长较轻),房室结区的递减性传导发生阻滞性传导延缓,而使P-R间期逐渐递增。而当室上性冲动落在房石结区的绝对不应期时,即发生阻滞性传导中断,引起心室漏博,发生较长的漏博间歇。
心电图特征:
1) 窦性P波,P-P间距规则。
2) 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不能下传而发生QRS波群脱落,脱落后的P-R间期又为最短
3) 脱落之前P-R间期逐渐缩短。
4) QRS波群形态正常。
以上心电图特征又称为文氏现象,概括地说,即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脱落,脱落后传导组织得到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1)心房与心室各自激动,呈完全性房室脱节,P-P及R-R间期均等,P-R间期不固定。
(2)心室率慢于心房率。
(3)QRS波群可以正常宽大或畸形,起搏点如位于交界区或希氏束,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如起搏点位于希氏束以下,则QRS波群宽大畸形。
3.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①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②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阻滞程度可经常变化,可为1:1;2:1;3:1;3:2;4:3等。下传的QRS波群多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型。
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此时QRS波群常增宽。
第8节 左右心室肥厚
1.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1) QRS波群电压增高 Rv5大于2.5mV;Rv5大于4.0mV(女性大于3.5mV);Ravl大于1.2mV;RavF大于2.0mV;Rl大于1.5mV。
(2) QRS电轴左偏,大多在-10 以上。
(3) QRS间期延长大于0.10s(一般不超过0.11s),V5或V6的室壁激动时间延长超过0.05s。
(4) ST-T改变 STV5、V6、 avL、avF下移超过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 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
(1)QRS电压增高 Rv1大于1.0mv, Sv5>0.7mV, Rv1+Sv5>1.2mV; V1的R/S>1,V5的R/S<1, Ravr>0.5mv。
(2)QRS的电轴右偏,常超过+110 。
(3)V1室壁激动时间大于0.03秒。
(4)STv1-v3下移超过0.05mV,T波倒置。
第9节 典型心肌缺血
1. 冠状T波的特点?
T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上称为冠状T波。并且,心肌缺血时T波常表现为“易变性T波”这种缺血性T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或恶化。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2. 缺血性ST段的表现?
缺血性ST段改变 ST段降低大于0.05mV,可表现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缺血(类水平)型。
3. 典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依据?
1.缺血性T波改变。T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上称为冠状T波。并且,心肌缺血时T波常表现为“易变性T波”这种缺血性T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或恶化。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2.血性ST段改变 ST段降低大于0.05mV,可表现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缺血(类水平)型。
3.QT间期延长
4. U波导常 在T波直立的导联出现U波倒置。通常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5. QRS波群增宽、振幅降低。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影响传导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