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2: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变异的机制是细菌基因发生突变、转移或重组。突变是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突变是随机的,可以自然发生,其突变率为10-6~10-9,当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可使突变率提高。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包括转化、转导和接合。当外源DNA转移到受体菌中,外源DNA可与内源DNA发生重组。
1.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
(1)转化
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活的无毒力的肺炎球菌可摄取死的有毒力的肺炎球菌DNA片段,从而转化为有毒株。
(2)转导
转导是指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向受体菌的转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无性菌毛菌获得非结合性耐药因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
(3)接合
接合是指细菌通过质粒介导和性菌毛连接沟通的细胞间接触,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色体)从供体菌转入受体菌。性菌毛是F质粒表达的中空管状结构。
(4)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转换是指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溶原性细菌可因之而获得新的特性,如
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分别可因溶原性转换而分别成为可产生白喉毒素、α毒素和肉毒素的有毒株。
(5)原生质体融合
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可彼此融合,其染色体之间可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
2.耐药质粒的组成及与耐药性的关系
R质粒转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根据有无自身转移能力,可把R质粒分为接合性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1)接合性耐药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决定因子)两部分组成。RTF的实质是F因子,可编码产生性菌毛和通过接合转移;r决定因子可表达耐药性的基因;
(2)非接合性耐药质粒可由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方式进入受体菌。
第77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5: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物理因素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大多数病毒于50℃~60℃30分钟即被灭活。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壳蛋白和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刺突发生变性,因而阻止细菌吸附于宿主细胞。热也能破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使病毒不能脱壳。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2)pH:大多数病毒在pH6~8的范围之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时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的不同。
(3)射线:γ线和X线以及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有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因激活酶的原因,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故不宜用紫外线来制备灭活病毒疫苗。
2.化学因素
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一般较细菌强,可能是病毒缺乏酶的原故。
(1)脂溶剂:包膜病毒的包膜包含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所溶解。因此,包膜病毒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即被胆汁破坏。乙醚在脂溶剂中对病毒包膜具有最大的破坏作用,所以乙醚灭活试验可鉴别有包膜和无包膜病毒。
(2)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酚类能除去病毒蛋白衣壳;甲醛能破坏病毒的感染性保留抗原性,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70%乙醇和
过氧乙酸均有消毒作用;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
第78题
试题答案:E
第79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2:抗原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完全抗原是既指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抗原,如微生物和异种蛋白质等。半抗原是指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如某些多糖、类脂和药物等。半抗原单独作用无免疫抗原,与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即可获得免疫原性。用该种复合物免疫机体不但可产生针对蛋白载体的抗体,也可产生针对半抗原的抗体,免疫学中半抗原与抗原决定簇或表位具有相同的含义和作用。
2.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需要T细胞辅助和巨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天然抗原如微生物、类毒素、卵清蛋白和羊红细胞等大多为TD-Ag。TD抗原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可产生IgG等多种类别抗体,并可诱导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无需T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天然TI-Ag种类较少,主要有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和聚合鞭毛素等。TI抗原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且只能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
3.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异种抗原系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例如(1)病原微生物及其结构成分,如细菌、鞭毛等;(2)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脱毒,保留原有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应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类毒素有
破伤风类毒素(TAT)。(3)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它们常用于相应疾病的特异性治疗和紧急预防。抗毒素对人而言具有两重性,既是抗体又具有抗原性。
同种异型抗原是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性物质,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HLA抗原。
自身抗原是同一个体中自身组织细胞在某些因素如感染、外伤、药物等的影响下,获得了抗原性,诱发对自身组织细胞的免疫应答,这类组织和细胞及其成分称为自身抗原。如晶状体蛋白等。
独特型抗原为TCR、BCR或Ig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
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型结构,它们可成为自身免疫原(即独特型)诱导抗原型抗体的产生。
4.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如动物、植物或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Forssma 首先发现在豚鼠脏器和
绵羊红细胞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当时将这种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
第80题
试题答案:D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