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动物源性 |
1.布鲁氏菌属 |
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 |
细菌 |
2.耶尔森氏菌属 |
|
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 ||
十七、其他细菌 |
1.流感嗜血杆菌 |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 |
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 ||
3.幽门螺杆菌 |
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 | |
4.军团菌 |
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 | |
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 | ||
6.弯曲菌属 |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 | |
十八、枝原体(支原体) |
1.生物学性状 |
枝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 |
2.主要病原性枝原体 |
(1)肺炎枝原体所致疾病 | |
十九、立克次氏体 |
1.生物学性状 |
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 |
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
||
二十、衣原体 |
1.生物学性状 |
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
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
||
二十一、螺旋体 |
1.钩端螺旋体 |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
2.密螺旋体 |
||
3.疏螺旋体 |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 | |
二十二、真菌 |
1.概述 |
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
2.主要病原性真菌 |
(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 | |
二十三、病毒的 |
1.病毒的形态 |
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
基本性状 |
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
(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 |
3.病毒的增殖 |
病毒增殖的过程 | |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
(1)物理因素 | |
二十四、病毒的 |
1.病毒的传播方式 |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
感染和免疫 |
2.病毒的感染类型 |
|
3.致病机制 |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
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 |
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
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
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 | |
二十六、呼吸道病毒 |
1.正黏病毒 |
(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2)致病性和免疫性 |
2.副黏病毒 |
||
3.冠状病毒 |
(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 | |
4.其他病毒 |
||
二十七、肠道病毒 |
1.概述 |
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
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 ||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
||
4.急性胃肠炎病毒 |
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 | |
二十八、肝炎病毒 |
1.甲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2.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
3.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
4.丁型肝炎病毒 |
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 |
5.戊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 |
二十九、虫媒病毒 |
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 |
2.登革病毒 |
致病性 | |
三十、出血热病毒 |
汉坦病毒 |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 |
三十一、疱疹病毒 |
致病性 | |
致病性 | ||
3.巨细胞病毒 |
致病性 | |
4.EB病毒 |
致病性 | |
三十二、逆转录病毒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1)形态、结构、复制和变异 |
三十三、其他病毒 |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 |
|
致病性 | |
三十四、亚病毒 |
朊粒 |
(1)生物学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