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直接影响到人们营养水平全面改善和对慢性病的控制。借助中央“八项规定”和各大媒体反对铺张浪费的大型公益活动的有利契机,加大对城乡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控制的大力宣传及引导,可以通过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改善“舌尖上的营养”,有助于实现“舌尖上的健康”。
■遏制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趋势
据统计,2007年至2008年,我国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截至2009年底,全国仅城镇贫困人口数有约5000万,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食不果腹,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严重不足,贫困家庭儿童营养不良导致普遍发育较慢,体力、智力较正常孩子均有明显差距,这直接导致了人口素质下降,免疫力低下,慢性病、传染病高发、多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屡见不鲜。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浪费,在不增加总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调配,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营养水平。
■不合理膳食结构造成多方面危害
一方面,肉类和油脂消费过多,油脂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30%的上限,导致营养过剩;另一方面,粮谷类食物消费下降,微量营养素缺乏,其中以钙、铁、维生素 A 的缺乏最为突出。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 的合理范围。
不科学、不合理膳食结构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隐性食物浪费加剧。肉、蛋、奶和油脂的生产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需要更大的粮食转化,如果丢掉是显性浪费的话,那么超需求的过量摄入则是看不见的隐性浪费,其危害性甚至超过显性浪费。二是恶化了居民的健康状况。食物的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和低微量元素,直接导致了人体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和贫血等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膳食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缺乏营养卫生知识。从厉行节约和保障健康的角度出发,必须切实转变消费观念,认清“过犹不及”的道理,合理膳食。
■防治慢性病应从均衡营养入手
厉行节约、营养改善与慢性病控制已经成为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综合体。实现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改善,控制日益蔓延的慢性病必须标本兼治。
开展健康教育 采取公益广告、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居民获得更多的营养信息,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有利于健康饮食,控制慢性病,还能节省家庭开支。可以建议餐饮行业和企业加强对消费者文明用餐合理消费的宣传引导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尝试建立餐饮节俭消费提醒提示制度;标示食材分量;提供半份量或半份餐等服务;提示消费者可以打包服务等。
以法律武器控制铺张浪费 着手制订并实施食物营养发展纲要和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完善食物与营养标准体系;通过营养干预控制有关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例如,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国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正式实施。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应在标签上强制标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四种营养成分和能量的含量值以及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食品标签上的这些营养信息可以帮助公众作出合理膳食选择,使居民减少饱和脂肪、胆固醇和钠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是预防膳食相关慢性病的良好手段。
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关系民生的公共健康问题上加大投入,加快专业机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特别是公共营养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规模适度、专业精湛的公共营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继续开展并推广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改善计划。在各级政府的脱贫计划和民生改善计划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力量,改善落后地区人口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加大对慢性病的救治力度,帮助他们脱贫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