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 考试辅导:蛙粪霉病
蛙粪霉病概述:
蛙粪霉病(basidiobolomycosis)或称皮下组织藻菌病
(subcutaneousphycomycosis),又称接合霉病(zygomycosis),系由蛙粪霉引起的以皮下组织为主的嗜酸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儿童及青壮年易染本病,男多于女,四肢近端特别是臀部和大腿为好发部位。1972年作者在国内首次发现本病。
蛙粪霉病的病理:
蛙粪霉病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1956年),主要见于亚非拉,原认为只侵犯皮下组织,目前证实内脏亦可波及。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①皮下组织显示嗜酸性肉芽肿;②可见单根、粗短、薄壁菌丝;③菌丝外围栅状嗜伊红样物质或称“Splendore-Hoeppli”现象。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蛙粪霉病的临床表现:
蛙粪霉病初起为皮下结节,彼此融合成斑块,中央稍高,或半球状,斑块外围可产生新的结节,不红不痛,不破溃,当与其上皮肤粘连时呈暗红色,但不与皮下肌腱粘连,因此可推动;斑块边缘清楚如刀切,质硬如橡皮。本病好发于四肢,特别是下肢,近端3倍于远端,手、足发病尚无报告,但颈、胸、背亦可发生。病变一般限于皮下组织,少数波及肌肉及内脏,淋巴结亦可肿大。主观感觉轻微,如无内脏感染,一般无发热。
蛙粪霉病的诊断:
(一)临床诊断
儿童或青壮年四肢近端,特别是大腿或臀部的不红、不痛、不破的肿块,又无全身性症状或明显的发病诱因,应考虑蛙粪霉病的可能,并作真菌和病理检查。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二)病理诊断
切片显示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与单根粗短菌丝,外围栅状嗜伊红样物质,有诊断价值。
(三)真菌诊断
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都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首先应与鼻面部由虫霉属的冠状虫霉(Entomophthoracoronata)引起的虫霉病(entomophthoromycosis)鉴别,该病通常限于面部一侧,真菌检查可以区别。其次应与由毛霉或根霉引起的接合霉病的鼻面综合征鉴别,该病面部肿胀伴有血痂和组织坏死,结合真菌和病理检查不难鉴别。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蛙粪霉病的治疗:
保护皮肤,避免损伤,讲究卫生,不沾污物,是预防的关键。碘化钾、咪唑类药物、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等均可应用,但以碘化钾和酮康唑为佳,口服方便,疗效高,副作用少。
更多 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