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①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②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③多散发。④儿童青壮年多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0~14天,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5周。
⑴典型伤寒 临床可分为四期:
1)初期(病程第1周):也成侵袭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前可有畏寒,但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7天可达39~40℃,可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四肢酸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咽痛、咳嗽等症状。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表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多在本期出现。
①发热:呈持续性高热,以稽留热型为主,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热程较长,持续约10~14天。
②消化道症状:腹部不适、腹胀,多数病人有便秘,少数病人表现为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③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人出现特殊的中毒面容: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中毒性脑病表现。
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
[相对缓脉]是指脉搏与发热不成比例上升,即体温每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
[重脉]是指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波动的现象。
⑤肝脾大:多数病人在病程1周末可有脾大,质软又压痛。医学全在线网站www.lindalemus.com部分病人有肝大,质软,可有压痛。若病人出现黄疸或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提示并发中毒性肝炎。
⑥玫瑰疹:病程第7~13天,部分病人在胸、腹、肩背等部位的皮肤分批出现直径约2~4mm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退。
⑦其他:高热期间,可有蛋白尿,后期可有水晶型汗疹(白痱)、消瘦及脱发。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肿大的肝脾开始回缩。可能出现各种肠道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体弱、原有慢性疾患或出现并发症者,病程往往较长。
⑵其他临床症状:除上述典型表现外,伤寒可有轻型、暴发型、迁徙型、逍遥型、顿挫型及小儿和老年型等多种临床类型。
⑶复发和再燃:
少数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部分缓解期病人体温下降还未恢复正常时,又重新上升,血培养阳性,持续5~7天后退热,称为【再燃】。
⑷并发症
1)肠出血:是伤寒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可有粪便隐血至大量便血。大量出血时,体温骤降后很快回升,脉搏增快,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2)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4周。好发于回肠末段。穿
孔前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先兆,穿孔时病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冷汗、脉细速、呼吸急促、体温与血压下降,经1~2h后体温又迅速回升,并出现腹膜刺激征等。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
3)其他: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学检查。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该试验应用伤寒杆菌“O”抗原和“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O”抗体效价在1:80及“H”抗体效价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助于确定诊断。“Vi”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效价在1:40以上有意义。
病原治疗: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目前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等。 诺氟沙星最常用。(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喹诺酮类:是目前成人痢疾首选用药。】
②第三代头孢菌素 ③氯霉素 ④其他: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基异口噁唑。
主要护理措施
(1)休息:急性期-恢复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监护:发热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纤维流质或半流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多饮水。热退后仍应低渣饮食,避免过饱。食应循序渐进;整个病程,忌生、冷、硬、不易消化食物,有腹胀忌糖和奶类食物。检查家属带来的食物。
(3)对症护理:发热、腹胀、便秘等
(4)加强基础护理
(5)注意用药后的作用和副作用
(6)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协助处理并发症。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饮食等护理,以预防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8)按消化道疾病隔离。病人集中一个病区, 固定患者使用的卫生间、水龙头以及活动场所, 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都必须清洁消毒, 用过的物品都须消毒或焚烧。
(9)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周。
预防
(1)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3)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成人每周一次,连续3次,0.5ml,1.0ml,1.0ml皮下注射。儿童酌减.
(4)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主要措施。
更多 考试辅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