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哇库尔嘎保
|
汉语拼音 | BAIHUAPUGONGYING
|
拉丁名 | Taraxacum leucanthum (Ledeb.) Ledeb.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白花蒲公英的干燥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矮小,具乳汁。叶基生,叶片条状倒披针形,近全缘至浅裂,少有为半裂,长(2)3~5(8)cm,宽2~5mm,无毛。花葶长约2~6cm,疏生蛛丝状毛,在花序下的较密,或可无毛;头状花序较小,直径24~30mm,花通常白色,稀淡黄色;总苞长9~10mm,干后变淡墨绿色或墨绿色,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稍宽于至约等宽于内层总苞片,具宽膜质边缘。瘦果的果体倒卵状长圆形,枯麦秆黄色至淡褐色,长(2.5)3.5~4mm,上部1/4具小刺,顶端突然收缩,锥体小而不显著或至长0.3(0.7)mm,喙较粗壮,长2.5~3mm,冠毛长5~6mm,污黄色或略带淡红色。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等省区。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前苏联也有。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4000~5200m的山坡湿润草地、沟谷、河滩草地以及沼泽草甸。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出,拣净杂质,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干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皱缩卷曲成团。根长,单一或分枝,表面灰黄棕色,曲皱。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条状倒披针形,浅裂或半裂。花白色,花葶被丝状毛,头状花序小,总苞墨绿色,具膜质边缘。瘦果枯麦秆黄色,倒卵状长圆形,上部具小刺,冠毛污黄色。气微,味微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七味麻黄散:麻黄,白花蒲公英根,苦荬菜,独活叶,冷蒿,珠芽蓼,小檗皮。
|
药性 | 味苦、微甘,性凉。
《晶珠本草》:味苦、微甘。
《藏药配方新编》: 味苦、甘,性凉。
《新编藏医学》:味苦,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培根木保病、瘟病时疫、血病、赤巴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七味麻黄散:麻黄250g,白花蒲公英根150g,苦荬菜150g,独活叶175g,冷蒿175g,珠芽蓼150g,小檗皮175g。粉碎成细粉,混匀,即得。功效止血。用于鼻出血,子宫出血,血管破裂,胃木保病。口服每服3g,每日2~3次。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历史记载详见哇库尔那保(蒲公英)。哇库尔嘎保即本品,系哇库尔白色的一种。前记载本品与哇库尔那保的区别在于花白色,叶细深裂,正与本品性状相符。但蒲公英属植物多为黄色花,白、红花者少见,本品花白色,西藏、青海等地均有分布,故将本品归入,以供参考。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