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孜扎嗄
|
汉语拼音 | XIAOMILA
|
拉丁名 | Capsicum frutescens L.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茄科植物小米辣的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灌木或亚灌木;分枝稍“之”字形曲折。叶柄短缩,叶片卵形,长3~7cm,中部之下较宽,顶端渐尖,基郡楔形,中脉在背面隆起,侧脉每边约4条。花在每个开花节上通常双生,有时三至数朵。花萼边缘近截形;花冠绿白色。果梗及果直立生,向顶端渐增粗;果实纺锤状。长7~1.4cm,橙红或红色,味极辣。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南部;印度、南美、欧洲有栽培。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山腰路旁,野生或栽培。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7~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
|
药用部位 | 以果实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干燥成熟的果实,带有宿萼及果柄。果皮带革质,干缩而薄,外表鲜红色或橙红、红棕色,有光泽,隐见不规则的网状纹理。内部空,由中隔分隔成2~3室,中轴胎座,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种子扁平,呈肾形或圆形,色淡黄,一端呈鸟喙状。气特殊,具催嚏性,味辛辣如灼。 显微鉴别:1.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细胞一列呈切向延长,被角质层。下表皮细胞2~3列,呈镶嵌状排列,壁颇厚,略弯曲。中果皮的薄壁细胞类方形,壁微波状弯曲,并散有小型维管束。内果皮由石细胞构成,类方形、长方形或长条形,偶见短的分叉形,壁较薄,壁孔呈念珠状,层纹明显。下皮细胞和中果皮内充满油滴,直径2~50μm,橙红色或橙黄色,发亮。 2.种子横切面:种皮石细胞一列,大型,壁“U”字形增厚,外壁甚薄,非木化,侧壁及内壁极度厚化、木化。色素层细胞一列,类方形,较小,内含黄色色素颗粒物。胚乳细胞多角形,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胚根及子叶位于横断面两端,其组织已略有分化。 粉末鉴别:红黄色或棕红色。油滴众多,直径2~50μm不等,金红色或红黄色,发亮,有在于中果皮薄壁细胞中或分散于各处,加水合氯醛加热后,可见油滴的色泽更红。外表皮细胞呈多角形,璧较薄,排列整齐,在粉末中多成块存在,在其下方为皮下层细胞,细胞呈弯曲形,钳镶状排列,壁颇厚,壁孔明显。中果皮细胞呈类方形,壁呈波状弯曲,细胞中含有油滴。内果皮厚壁细胞成块片或数个相聚,呈类方形、长方形或长条形而有短的分叉,长的125~150μm,短的25~50μm,壁厚15~20μm,壁孔明显或不明显,有时可见层纹;导管为梯纹或螺纹,直径15~25μm,味极辣。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辣椒素(capsaicin)、二氢辣椒素(dihydrocapsaicin)、去甲二氢辣椒素(nordihydrocapsaicin),高辣椒素(homocapsaicin)、高二氢辣椒素(homodihydrocapsaicin)、辣椒红素(capsanthin)和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以及胡萝卜素(carotene)、维生素C、脂肪油、树脂等。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膏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内服可作健胃药,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 2.抗菌及杀虫作用:辣椒素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10%~20%辣椒煎剂还有杀灭臭虫的功效。 3.发赤作用:外用作为涂擦剂对皮肤有发赤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酊剂涂擦可用于冻疮初期。 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对脉搏无明显影响。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性温。
《晶珠本草》:味辛,性温。
《形态比喻》:味辛,性温。
《新编藏医学》:味辛,性温。
《藏医百科全书》:味辛,性温。
|
归经 | |
功效 |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水肿、臌胀、痔疮、虫病、麻风。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6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四味干姜散:干姜、酸藤果、小米辣、大托叶云实。粉碎成细粉,混匀,即得。用于胃寒腹胀。口服,每服3g,每日2~3次。 方二:十味铁粉散:铁粉(制)180g,诃子20g,毛诃子20g,余甘子20g,大株红景天20g,酸藤果20g,小米辣20g,干姜20g,荜茇20g,黑胡椒20g。共研细粉,混匀。一日3次,一次1.5g。舒肝,助消化,消肿。用于肝中毒引起的寒性浮肿、水肿、尿涩等。 方三:“铁落”、小米辣、余甘子、蔓荆子、荜茇、蜂蜜各等量,制成膏剂内服。一日3次,每次1.5~3g。治麻风病扩散。 方四:蔓荆子、小米辣、大蒜、花椒、胆南星、萼果香薷、羌活、牛尾蒿。用酥油制成膏剂。外敷按摩,涂于患处。治皮肤寄生虫病。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孜扎嘎功效如火,提升胃温,治水肿、痔疮、虫病、麻风。本品种类很多,可按产地、特性等归并为四类。产于印度的,状如马兜铃,外皮微黑,味辛辣刺舌。产于藏区的,如《形态比喻》记载,孜扎嘎为温药之王,生于温暖之地,叶扁而裂,果荚红黄色,内有种子,味辛辣,功效祛寒气,治肿瘤。产于大部分温暖川地的,称为司巴扎,果实红黄色,内有扁小的种子,用鼻嗅时,气味辛辣,使人流泪,又称大花椒。产于印废、尼泊尔川地的,称为孜达,为灌木,状如荨麻,味很辣。相曼巴说,孜扎嘎辛辣如火,提升胃温,治痔疱、水肿、虫病、麻风、痈疖。让钧多吉说:孜扎嘎提升胃温。珠巴说:孜扎嘎味辛,效糙、温、轻、燥。《祖先口述》记载:孜扎嘎功效如火,提升胃温,治水肿、痔疮、麻风、虫病。本品状如马兜铃,外皮味很辛辣,如吉娘察者正确无误。 上述所分各类,由于记述的产地、生境、形态过于简略,不易辨别其植物种类。但《晶珠本草》、《蓝琉璃》等对其中的一类,均认为是辣椒类中的小树,今各地藏医多用本品。其他几类,据介绍,有教材作秦椒Capsicum annuum L.;西藏部分藏医作荜茇茎Piper longum L.;《新医药杂志》(1973)曾订为海风藤Piper kadsura(Choisy) Ohwi,是否确切有待进一步考证。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