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达尔相
|
汉语拼音 | SANGSHU
|
拉丁名 | 1.Morus alba L.;2.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var. diabolica Koidz.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桑科植物桑和裂叶蒙桑的干燥果穗。
|
动植物形态 | 1.桑:落叶乔木,高达15m,常因整枝、修剪成灌木状,植物体含乳汁。树皮黄褐色,常有条状裂隙,根皮黄棕色至红棕色,纤维性强。叶互生,叶柄长1.5~4cm,被疏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10(~20)cm,宽4~8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有时具不规则的圆齿,或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沿叶脉处有短疏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同时开放。雌雄花均排成穗状的葇荑花序;雄花序长1~2.5cm,雌花序长0.5~1.5cm,雄花花被片4,雄蕊4,中央具不育雄蕊;雌花花被4,无花柱,柱头2裂,宿存,子房一室,具一胚珠。瘦果外被肉质花被,密集成聚花果,初时绿色,成熟时黑紫色,少有白色的。 2.裂叶蒙桑: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纵裂,叶多深裂,长椭圆状卵形,长8~15cm,宽5~8cm,先端尾尖,基部心形,表面粗糙,背面密被毛,边缘具稀疏刺芒状的锯齿,叶柄长2.5~3.5cm。雄花花柱短,柱头二裂。聚花果圆筒形,长2~2.5cm,成熟红色至紫色。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桑:分布于全国各省区,主为栽培。
2.裂叶蒙桑:分布于西藏。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桑:生于山地,常栽培于村旁。地边、田间或山坡及城市住家附近。
2.裂叶蒙桑:生于海拔约2600m的村寨边或山坡林中。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1.桑:花期4~5月,果期5~6月。 2.裂叶蒙桑:花期3~4月,果期4~5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果实近成熟而色发红时采收,直接晒干或烘干。
|
药用部位 | 以干燥果穗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桑)本品为聚合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有短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显微鉴别:1.果实横切面(桑):宿存花被片4,包在果实外周,部分内表皮细胞含有钟乳体,薄壁细胞多压缩,有黄棕色物质,有时可见小型草酸钙簇晶。果皮由薄壁细胞和石细胞组成,种皮是2~4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排列。胚乳及胚均为薄壁织织,内含脂肪油、糊粉粒。 2.果皮横切面(桑):外果皮主为一列方形至长方形的薄壁细胞,细胞的侧壁呈波状,外被明显的角质层。中果皮为数层颓废细胞,最内一列细胞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而形成黄棕色环带,在果脊处各分布一维管束。内果皮紧接于中果皮,由2列石细胞组成。外侧一列石细胞圆形或类方形、长方形或类圆形,切向侧长20~60μm,径向侧长40~50μm,胞壁厚约10μm,层纹细密而清晰,有的可见点状壁孔。 |
中药化学成分 | 桑果实中含有芦丁(rutin)、胡萝卜素、维生素A、B、C、蛋白质、糖、花青素甙、脂类(62.6%)、游离酸(26.8%)、醇类(1.6%)、挥发油(1%)、鞣质及矢车菊素(cynidin)等。构成脂类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68.3%)、油酸(12.67%)和棕榈酸(11.85%)以及少量的肉豆蔻酸(0.105%)、棕榈油酸(0.188%)、硬脂酸(4.46%)和亚麻酸(0.98%)等。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素(69%)和香叶醇(17%)。 对桑椹进行了钾、钠、氯和酸碱度测定,结果:pH6.5,钾23.6,钠10.4,氯1.0。(100g药粉的毫克当量数)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桑)(1)取样品粗粉3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10分钟,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上述滤液10ml,加入少许镁粉混匀,滴加盐酸数滴,微热,试液呈樱红色。②取上述滤液,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呈蓝色荧光;滴加三氯化铝后,则呈亮黄绿色荧光。
(2)薄层色谱(桑):取样品粗粉2g,加石油醚10ml,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样量3μl。吸附剂为硅胶H(Typ60,德国,Merck)-1%CMC,制板后,自然干燥并于110℃活化半小时。展开剂为苯-醋酸乙酯(80:20)。展距为10cm。显色剂为0.1%α-亚硝基-β-萘酚硫酸试液,加热显色。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甘、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种子清骨热。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枝叶熬膏治妇科病。
|
用法用量 | 配方偶用,9~1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本品的嫩幼枝叶熬膏,民间藏医用于治妇科病。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桑树生于温暖的平川,树干高大,树皮白色,干木外层白色,老树木心金黄色。蒙古等地常用桑木做枪托、刀鞘,桑木屑煎煮,汁如好茶,可代茶用。桑树种子清骨热,枝叶熬膏治妇科病。 各地均以桑的果穗和嫩枝叶作达尔相,云南尚有用生长在3600~3900m的野生种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另据调查,达尔相树皮撕裂成条,迎风飘动,形似彩灯穗的特征,与本品老树皮纤维性强,常有条状裂隙等相符,但树皮与树心颜色与藏本草记载不同,待查。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