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塘热
|
汉语拼音 | BAIYAOCAOYU
|
拉丁名 | Tringa ochropus Linnaeus.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鹬科动物白腰草鹬的肉。
|
动植物形态 | 上体除尾上覆羽外,大都显黑褐色。前额、头顶、后颈、肩和上背具古铜光泽,肩和上背的羽缘有灰白带黄色斑点;第一枚初级飞羽羽干暗色;中央尾羽黑褐,而杂以白横斑;外侧尾羽纯白色。以嘴基至眼上具白色眉纹;颏、喉均白;颊、耳羽、前颈、颈侧和上胸亦白色,杂有褐色条纹。胸侧和两胁暗褐色而具波状白横斑,体侧白色,有暗褐色带斑。下体纯白色。眼先黑褐色;嘴绿褐色,先端黑色。腿和趾蓝绿色。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青海、新疆等地。冬季迁徙时遍布全国,在西藏南部和中国南方诸省越冬。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栖息于河流和沼泽边,单个或成对在河边沙滩活动。以小鱼及水生昆虫、植物嫩叶、种子等为食。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全年可猎取,剖腹除去内脏和羽毛,洗净,取肉鲜用或晾干,捣细。
|
药用部位 | 以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肉含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类、肽类、氨基酸、甾类。100ml血含葡萄糖187~270mg。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
归经 | |
功效 | 肉:有清热解毒功效。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肉:治发烧后出疹(麻疹)。
|
用法用量 | 配方偶用,50~100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及《迪庆藏药》记载,白腰草鹬肉治发烧后出疹。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