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莪布
|
汉语拼音 | LANZHONGHUA
|
拉丁名 | 1.Cyananthus formosus Diels.; 2.Cyananthus hookeri C.B.Clarke.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桔梗科植物美丽蓝钟花或蓝钟花的干燥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1.美丽蓝钟花:多年生草本,高10~20cm,茎基密生条形鳞片,并出十数茎,平卧或斜升,疏生短柔毛。叶互生,小,菱状扇形或菱状卵形,长4~9mm,宽2~6mm,缘反卷,常具少数钝齿,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花较大,单生枝端;萼长11~12mm,外被淡褐黄毛,5裂,三角形,长4~5mm;花冠深蓝色,外面无毛,内面喉部被密毛,冠长30mm,筒长14~18mm,裂片5;雄蕊5,子房上位。 2.蓝钟花:一年生草本。茎数条丛生,长3.5~20cm,疏生开展的白色柔毛,有短的分枝。花下数枚叶聚集呈总苞状;叶片菱形、菱状三角形或卵形,长3~7mm,宽1.2~4mm。花几无梗,花萼卵圆状,外面密被黄褐色柔毛,裂片(3)4(5)枚;花冠蓝紫色,长7~10(15)mm,内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4(5)枚,顶端主3或4根褐黄色柔毛。种子长卵圆形,长约1.2mm,宽约0.4mm。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美丽蓝钟花:产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2.蓝钟花:产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尼泊尔东部等地也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美丽蓝钟花:生于海拔2800~4100m的山坡草地、林间沙石地。
2.蓝钟花:生于海拔2700~4700m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沟边。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1.美丽蓝钟花:花期8~9月。 2.蓝钟花:花期8~9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8~9月采集全草,洗净泥土,除去枯枝烂叶,晾干,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干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多已皱缩,折断。直根细长。茎丛生,疏被短柔毛,有的茎下部有鳞状叶。叶完整者展开后呈菱形、菱状扇形或菱状卵形,先端钝,基部宽楔形,突变狭成柄,边缘有少数钝牙齿,两面被毛。花紫黑色,棒槌状,展开后可见,花萼淡绿色,5裂,外被淡褐黄色短毛;花冠筒长,先端5裂,外面无毛,内面和喉部有密毛。气微,味微苦涩。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膏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敛黄水软膏:瑞香狼毒灰,亚大黄灰,葛缕子,草玉梅子,蓝钟花。
|
药性 | 味甘、辛,性温。
《藏药配方新编》:味苦、辛,性温。有小毒。
《新编藏医学》:味甘、涩、微辛,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苦,性温。
|
归经 | |
功效 | 缓泻。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黄水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敛黄水软膏:瑞香狼毒灰300g,亚大黄灰300g,葛缕子200g,草玉梅子250g,蓝钟花225g。粉碎成细粉,用陈酥油适量,搅拌,混匀,即得。用于寒性黄水病。患处涂抹。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莪布缓泻黄水病。《如意宝树》记载:莪布性温、轻,功效缓泻。让钧多吉说:莪布下引诸病。本品之名有柏夏拉、玉相、俄阿札拉,隐语中称消相巴、吉卜相。《形态比喻》记载:莪布状如山生萝卜,叶细,铺在地面,被淡蓝色细毛,花蓝色,四瓣,美丽,根似蒲公英(藏药名:库尔芒)的根,折断后流乳状白液。功效缓泻黄水病。《蓝琉璃》中将川吾(原植物:钩腺大戟)与莪布的名称、生态互换,不知是何意?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晶珠本草》译注本,将莪布译为龙胆科植物尖叶龙胆Gentianaaristata Maxim. 但该种无毛,根断无乳汁而与其记载不符。据查证,西藏、云南(迪庆)、川西用药一致,均为桔梗科蓝钟花属植物,如西藏今用灰毛蓝钟花Cyananthus incanus Hook.fet Thoms.; 云南(迪庆)用美丽蓝钟花和中甸蓝钟花Cyananthus chungadienensis C.Y.Wu。其性状除花裂片数目外均与藏本草相符,诸如茎基密生条形鳞片,枝条斜生,被短柔毛,花蓝紫色,且花、根断后均有乳汁。 |
药物应用鉴别 |